首页 > 实用范文 > 个人报告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汇总4篇】正文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汇总4篇】》

时间: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通用4篇)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篇1

一、问题提出

目前,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自信心,造成厌学、自卑、孤僻、依赖、不求上进等不良心理现象。为此,我对如何培养和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深入研究,进行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 调查对像:五、六年级学生 150 人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三、结果与分析

( 1 )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

指标 学习及处理事在公众思考问评价自己各方面情的能场合不题的方“很不如别力较差 敢表现式消极差”“不的同学

36

23.6 自己 122 81.3 悲观 能干” 63 41.8 36 23.6 学生人数 70 百分率

( % )

2) 结果分析 46.7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学生自信心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 46.7%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及很多方面

都不如别同学,这些学生在集体场合中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集体活动中有压迫感,从不愿甚至排斥集体生活; 23.6% 的学生认为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身心自信;有 81.3% 学生极少或从来不理;而约有 23.6% 的学生结自己作了“很差”、“不能干”等消极评价,面对困难挫折时,他们常常害怕、退缩、易放,而不能努力解决困难,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在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新活动,甚至有“破罐子破摔”倾向。

四、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1)过度溺爱使学生盲目自信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的全部希望,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懂事、最优秀的,只是还小。从而过份的纵容和溺爱,使养中处优的孩子容易产生盲目自信,而且易产生优越感,受不了一点委屈。过度的照顾和过份的保护,使孩子缺乏独立活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过份依赖人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

(2) 过高期望或过于严厉使孩子缺乏自信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目标,使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否定,这会使孩子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缺乏自信。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较高,当孩子一出现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挖苦、讽刺,甚至进行棍棒教育。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的环境中,孩子会怀疑自己和价值和能力,久而久之,更易遭受挫折、失败、缺乏自信。

(3) 横向比较和消极评价使孩子自信心不足

对家长来说激励孩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孩子进行比较,殊不知这样比较是有害的`,把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的评价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依据,父母的否定与消极评价会使孩子缺乏自信,产生“己不如人”的消极观点。

五、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1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锻炼机会,培养自信心

在入学之前,学生的成绩平平或有偏科,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有恐惧心理,我们应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过去的成绩,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迎头赶上的,当学生有所进步或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要由浅入深多设疑问,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争议去解决问题的难点,对有勇气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比较完整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尽量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帮助。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研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每一节课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2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帮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我们应注意发现和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天生我才心有用”“我能行”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必有成效。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正确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平时,可以通过点头、微笑、夸奖等方式使学生感到安慰、满足、自信。有的男生易犯错误,我们要耐心进行教育以理服人,使他们有适度的羞耻感,又不让他们与大家隔离开来。在教育时,应就事论事,不随意论断他的品性。当他做了好事后,应及时予以表扬,既消除同学对他的反感,也使他体验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自信、勇敢而自制的良好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受挫折,当学生在失败和错误面前,要教育学生不要只看到失败这一结果,而要看到努力的过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失败,敢于面对错误,并且人错误中学习经验和教训,要学会自我调整。

3 、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培养学生自信心

我们要重视家访,与家长经常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及时帮助家长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态度,特别要求家长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正确评价,要求家长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更多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信通过自己努力是能够成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全方位的培养,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们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后获得成功。教师和家长应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各种活动、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适度的期望,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使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增强抗挫能力,培养独立生活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长。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篇2

一、序言

责任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担的后果。它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依存) 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每一个胜任能力的人都具有责任并且不能回避和摆脱责任。

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它是人才必备的素质, 是一个人创造精神的动力机制;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和谐社会的一个道德基础就是每个成员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正在成为一个有明确的认知和理智的行为注意力的责任主体, 他们已经到了全面承担人生责任的阶段,其责任可大致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六种责任。只有当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充满责任感,能够主动承担自身肩负的责任时,我们的社会、国家、甚至人类才有希望。

二、社会现状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坚强而美好的心灵,他们积极努力,乐观向上,创办希望小学的李灵,勇救落水儿童的何东旭、陈及时、方招,众多高校志愿者队伍,他们是花儿,开在知识的殿堂里。但这只是一部分,或许还只是不多的部分,活在赞歌里,我们是无法成长的。需要看到,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当代我国重视责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 多一点,处在世界各国垫底的位置”,而责任感缺失的大学生大有人在。

12月10日,上海复旦大学18名大学生组团于11日3时到达黄山风景区游玩,12日下午因深山无路迷失方向,只好报警求救。12日22时许,武警黄山支队23名官兵赶往事发地点,经过11个小时搜救,于13日9时30分成功解救18名大学生。在救援中,一公安民警不幸牺牲。

这几天,这个新闻成为校园内最热的话题之一。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各人看法不一,这是一个意外,不能一口咬定学生就是罪魁祸首,但从决定出发开始,他们的确草率了,这样轻率上阵,或多或少体现了他们缺乏对自己、他人的责任感,而有些后果,是我们自己承担不了的。

不止这些,SARS 期间部分大学生目无纪律盲目离校、《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丛飞资助的大学生没有一个在他生病期间去探望、大学校园内频频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富二代开车撞人逃逸、我爸是李刚

现实摆在眼前,我们不得不再提大学生责任感这一陈旧却又时新的话题。 分析种种社会现象,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自我责任感明显强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在逐渐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要, 其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强化。在升学、就业、爱情等重大问题上, 他们力争自己作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并为此负责。这较之传统的偏重依附和顺从而言, 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努力学习、不懈追求、珍爱生命、勇于负责等作为对自我负责的主要例证。

2.对家庭责任感日益强烈。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 就在家庭中与父母长辈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建立感情,并进而萌发出对家庭的责任感。特别是在升大学的激烈竞争中, 家长和家庭其他成员对他们呵护备至, 因此, 他们在希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 产生出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正如有些大学生所说:“父母很辛苦, 在高中阶段我学习的动力来自对父母的责任, 只有考上大学, 才对得起他们的养育之恩, 才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大多数同学会主动承担或分担家庭责任。对未来家庭责任的承担方面, 大学生也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3.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重自我价值,他人责任感多被忽略。

广泛地承担对他人的责任, 这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大学生由于个人自主性的增强、个人自由度的扩大和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 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却相对不足。因此, 在追求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不关心他人, 而且对他人的要求还十分苛刻。与此同时, 由于竞争加剧, 人际关系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磨损。特别是在复旦这样的名校,拿A、出国、直研,机会增多也使竞争更加激烈。人际关系利益化的倾向势必影响对他人责任的践履。

4. 集体责任感淡化。

对大学生而言, 集体主要指校、系、班集体以及大学生社团、宿舍等。就目前而言, 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率较低, 对自己所在的班集体非常热爱的风气并不浓。对于校、系、班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的并不多, 少数学生甚至对此毫无兴趣。虽然他们也承认要兼顾集体、个人利益, 但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有些大学生表面上关心集体, 但它是建立在一定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的, 而不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

5. 在人生奋斗目标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 但大多仅限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梦幻里, 而没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大学生学习的很大动力在于将来的高收入、个人荣誉、社会地位或者父母期望,而少有考虑社会需要、国家需要。

三、原因分析

对于做得好的部分,我们不用多言,真正值得分析原因的,是我们存在的问题。造成以上体现问题的原因,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的丑陋风气)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然而,由于它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个体本位、利己、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这些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容易使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取向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功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同时,当前迅速发展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多媒体形式总是喜欢以某成功人士作励志材料,他们给年轻人塑造的楷模,很多是成功人士形象,那种能赚钱、发大财的人物形象,而很少用精神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于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要求,更遑论所谓的与他们丝毫不相干的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消极腐朽现象如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正气不足的社会现实,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

2.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

响越来越大。然而,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一些大学生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同时,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十分盛行,其中有不少都是具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影视作品,长期接触,难免也会产生严重的利己主义思想,忽略整体利益,这些不良影响都造成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和淡漠。

3.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多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社会团体以及考证和考研辅导班,与考研、找工作无关的课程和活动不闻不问,培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就无从谈起。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讲求个人努力、个人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较之以前更加强烈,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1.独生子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考上大学”是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为了考上大学,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包办一切,不肯放手让子女去做必要的事情,使子女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由于父母的遮风挡雨和保驾护航,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是应该得到的,自己做错了事情理所当然由父母承担责任,使得他们从小就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缺少为他人考虑和设想的理念和行为模式,无形中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

2、成绩的过分重视与强调

父母过分地重视考试成绩,对分数之外的事情都不用负责,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自然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会使孩子的思想从小就产生了误区,认为成绩是万能的,而忽略了成绩之外精神方面的内涵,从而削弱了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1、应试教育

学校教育片面尊崇“灌输”理论,一味的填鸭式学习使知识成为空洞的说教,而且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重知识学习传授,轻能力训练转化,不少高校把实用价值明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放在教育的首位,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轻视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出现了责任意识文化的断层。

2、思想教育的不足

大学的德育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当今的大学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

题。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常采用单一、空洞的方式,高调地给学生灌输“乌托邦”式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责任,往往成为一种强迫形势使学生在学分压力下,机械地做出虚假的承诺和行为,演变成双重人格,忽视了本应承担且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责任。

4、沟通社交能力的有待提高

在社会与大学生沟通的环节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校学生与社会的直接沟通越来越少。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高校的硬件设施日臻完善,学生的衣食住行问题都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解决,所以,学生对校外社会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了。同时,在校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足,他们所能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参与的时间上,都是十分有限的。只能从事家教之类的施展空间比较狭隘的工作,这些工作不能使同学们完全地认知这个社会,因而,也就不能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1、“考大学是其唯一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是其唯一的责任”,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2、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

个人原因是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因。应该肯定,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由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观念的偏颇性,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从感性方面来认识社会现象和理解社会,容易被社会的邪恶和阴暗面所局限、所牵制,往往容易从个别的人和事出发去看待社会。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3、大学生活----转型期的适应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心理断乳期”,他们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生活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行为目标也就不明确。对那些没有很好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是外在的东西。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到社会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无法产生崇高而伟大的社会理想,缺乏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四、我们的建议

面对当代大学生部分责任感弱化的现象, 强化工作已迫在眉睫。使现象得以改善,同样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多个方面努力。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创设比较自由的社会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现实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大学生。当整个社会都被功利主义充溢的时候,身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想要自己的付出被认可、有回报,也将不得不按着这样的路线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设比较自由活泼的社会环境, 让大学生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 使他们的选择更符合他们的身心需要, 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承担全面责任。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

2.完善评价机制, 提高教育质量, 实行素质教育。

在我国, 原来对大学的评估主要看各校的一系列“硬性”的量化指标, 但仅仅靠一系列可见的指标来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忽视了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 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大学教给学生的只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尤其是没有教给学生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不成功。所以我们应该对现行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目前的大学评价度,, 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和努力,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确定评价内容时都将着重点放在大学构成的要素上, 真正的大学评价应该把评价内容的着重点放在大学的产出上, 即大学的社会成果上”。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不论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事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 他一定要有相当的人文素质, 具有理性的批评态度; 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与能力,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家长转变观念, 形成良好家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优越,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 马卡连柯曾说“家里只有一个儿童, 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父亲和母亲的关注完全集中在这个儿童身上, 往往超过了有益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 父母的爱会突出地某种神经质的情形”。因此首先要家长转变观念, 帮助孩子树立起责任意识, 转变培养方式,形成良好的家风,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意识。家庭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等, 将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

4.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学习承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智育重在自学, 德育重在自治, 体育重在自强。由此可见, 大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境界, 有利于提升其责任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勤学好读,明理知义,关注时事,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责任心毕竟不是靠外界强迫,而要靠内心的动机增强的,只有当我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五、结语

现在的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缺乏责任感,这是我们不得不揭的伤疤,但更重要的不是去责怪,而是在批评中改进。要使大学生充满责任感,需要强调教育。但教育是一种积淀,所以责任感的提高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界不断探索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也许有一天,成熟的我们会发现,其实责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存在的价值感。带着负担上路,人生会痛苦,但是,把责任当作一种理想,为了理想奋斗,人生会很幸福,一代人为理想不断前行,人类则充满希望。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篇3

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环境,农业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产业,肩负着为人类生产食物、纤维以及其他工业原料的任务。随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农业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强调高投入、高产出,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由此而产生的农业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防止农业污染,提高和保护农业经济赖以维持的自然资源的环境质量,是现阶段各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气候因素复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和长期以来的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使我国十分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上来自工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化学肥料污染、化学农药污染、“白色污染”等),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加重了资源的破坏和衰退趋势。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有关农业环境调查的课题研究。

在这次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116班课题研究小组8人,利用各种课余时间,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环境构成要素这些问题,多少知道一些相关知识的同学共18人;对于农业生产管理的具体工作这个问题,知道相关内容的同学要多得多,其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同学生活在农村,每天都看到接触到农业生产活动,有的同学还参与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的具体流程非常清楚,但对具体细节问题,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甚了了;关于我乡农业自然资源和我乡农业布局问题,一知半解的多,知道的少,这跟同学们的生活经历有关,有些同学在上学、放学路上,能够看到一些有关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布局的情况,多少知道我乡哪些地方种植什么,那些地方出产什么,但了解全局情况的同学很少;关于市场预测问题,大多数同学能说出一些简单的'预测方法,能够回答出科学具体的预测方式的同学几乎没有一个;关于农作物营养素缺乏症状的问题,能够回答的同学较多,能够说出农作物具体的症状,却说不出是由于缺乏什么营养元素而导致这种症状的出现;关于植被、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能够做出回答的同学较少,有的同学知道蛇与田老鼠的关系,也知道蛇与庄稼的关系,但对具体的防治机制却不甚明了。从这次发放的调查问卷的情况看,我校大多数同学知道农业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但对于怎样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知道相关知识的同学较少,特别是森林植被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大多数同学知之甚少,但大部分同学知道,进行农业环保,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专业户生产管理考查报告》调查活动中,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我乡的种植和养殖专业户进行详尽的参观访问,认真聆听了这些专业户的经验之谈,为他们的创业理想而振奋,为他们的创业艰辛而震撼,为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注意环保,讲究产品品质,做到废物循环利用的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在整个调查活动过程中,我们课题小组成员认真观察,反复询这些专业户生产管理的具体细节,了解专业种植和专业养殖的具体流程,特别是对产品品质和自然环境有影响的具体环节,我们的询问更加详尽。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课题组了解了专业种植和专业养殖的基本流程,掌握了科学调查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在《××乡农业自然资源情况和农业布局调查》和《作物营养缺乏症状调查》两个调查活动中,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走村穿户,翻山越岭,调查走访,查阅我乡存档的农业自然资源资料,翻阅农业布局远景规划和实际布局,但我们不满足于资料所介绍的情况,对我乡的实际农业资源和农业布局进行了实地考察,足迹遍布我乡各处,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基本掌握了我乡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负载情况,了解了我乡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在《作物营养缺乏症状调查》调查活动中,同学们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对我乡各种地块上种植的农作物进行了仔细观测,对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植株高度、叶片颜色等各种数据进行了仔细而详尽的记录,根据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推理,基本掌握了我乡农作物所缺乏的营养元素。通过这两次调查活动,培养了大家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不怕吃苦的坚韧品质和细致观测、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市场上出现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卖粮难、农产品价格下跌等等问题深深的困扰着我乡的广大农户,如何打开农产品的销路呢?做好市场预测,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自己的种植和养殖计划,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市场预测与经营决策》这个调查活动。

在《市场预测与经营决策》调查活动中,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访问农户132人次,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乡大多数农户缺乏市场意识,基本上不做市场调查,盲目跟风想象比较严重,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许多从事经营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他们的眼光放得还不够长远,只是局限在怀化本地的消费市场,缺乏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大市场观念,给我乡农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少数几户种植、养殖大户,进行了市场调查,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在市场销售过程中,重视市场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生产经营效益。总之,市场预测和市场经营决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农户自身的力量进行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农户团结协作,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发展订单农业,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和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广大农民增收。

在《植被消失与农业气候》和《动物缺失与农业生产》两个调查活动中,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资料查阅到实地走访,全体成员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从不叫苦叫累。在《植被消失与农业气候》调查活动中,同学们请我乡林业站站长米庆华同志详细介绍了我乡森林资源贮备和分布情况,在我乡各个自然村走访老农,了解以前我乡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并实地考察了我乡森林资源,了解了森林资源对农业气候如降雨、大气温度、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以及森林资源对区域气候的调节作用。在《动物缺失与农业生产》调查活动中,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走访农户,了解他们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工具过程中对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采用了哪些措施,并到农田进行了实地观察,发现我乡大多数农户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重视化学防治而忽视生物综合防治,急功近利现象比较突出,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不太重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甚至还有一部分农民捕杀食用青蛙、蛇类等农业病虫害的天敌,导致了我乡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但也有一部分种植大户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治农业病虫害,注意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环保效益。在这两次调查活动中,我们了解了植被和农田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训练了我们科学调查的基本能力。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协同学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班班委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危机”意识、环保意识深深植根于同学们心中,农业环保意识、市场营销意识也在我乡广大农户心中开始觉醒。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活动,我们知道了农业环境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农业环境,维持农田生物的多样性,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是减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活动,培养了同学们注重农业环保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了大家亲近自然的情感。我们相信,山水将会越来越美,农业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明天将会更加的辉煌灿烂。

学生课题研究报告 篇4

价值分析:

一、课题的提出

政策依据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对开展体育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新中国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是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

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0xx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以迎接20__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研究报告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相关政策法规和教学理论。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规定,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师对体育工作和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工作的方向目标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中有关习惯、行为习惯、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理论,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了《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

《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等理论。

3、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学习了《学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编),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实验对象的个案撰写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论和方法。4、加强培训工作,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体育观念和体育知识培训,先后两次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内江市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培训和体育优质课比赛。还多次对体育委员和骨干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组织能力进行专题培训。

5、向教育专家咨询课题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明确了课题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人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任务,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如何根据实际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策略等具体问题。

通过学习和咨询,使课题组成员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实施之前就心中有数,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1、结合社会实际、教师实际、教育发展实际及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体育课题简介、体育现状简介、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活动等,提高师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2、加强体育舆论宣传,举办体育黑板报专刊、体育知识手抄报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览等3、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我们主要组织了三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观看:一种是观看校内外学生间进行的体育比赛,如校动会、镇运会、县运会、市运会的各种比赛;

二是校内外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友好单位之间的友谊赛、练习赛、和正式比赛;

三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台直播、录播的各种体育比赛。感受体育

比赛的精彩刺激,欣赏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在力与美的熏陶中激发体育锻炼的激情与冲动。

4、大力表彰体育锻炼先进个人。一是对每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队和运动员在师生大会上进行大力表彰;

二是在校园公示栏上张贴喜报大力表彰;

三是评选校园“体育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明日之星”栏上登出来,向社会大力宣传;

四是为体尖队员所在班级加业绩分,并为班科教师发奖金。以此来大力宏扬体育精神。

通过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和宏扬体育精神,使我校体育锻炼的氛围空前浓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也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设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为实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校树立品牌意识,站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视艺体工作,确立“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艺体工作为两个翅膀,带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腾飞。近年来,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为体育工作共投资八万多元资金,一是用于加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二是投入大量经费保证体育活动的活动经费;

三是投入资金用于教练员训练学生体育特长队的补助。

(四)、开展“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首先必须弄清其主要标志是什么。为此,课题组采用文献法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标志是:1、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

2、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五)、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在明确了“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标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研究“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兴趣项目及负面因素。获取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归纳整理,从而得出:1、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深蒂固。体育不是统考科目,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以学为主,就是以统考科目的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证统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如果有一点空余时间就稍微玩一会儿,但事实上多数时候就连起码的休息时间都被学

习时间挤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2、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缺少科学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多数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营养好就是健康,导致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趋下降,营养过剩而体质差、运动机能差的孩子越来越多;

3、学生想锻炼,但体育场地、器材却严重缺乏;

4、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习惯。

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

1、利用校会、家长会、校园内各种宣传栏向全体师生及社会家长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认识,转变大家的教育观念;

2、利用室内体育课学生介绍体育保健知识,纠正“只顾饮食营养,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同时,体育老师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体育锻炼比饮食营养更重要”的理念,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3、针对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问题,体育组开展了“在小场地下、缺乏体育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专题研究,指导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原地跳绳、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垫上运动、乒乓球、篮球赛、小场地往返跑、短距离接力赛、拔河赛、原地徒手操练习、队列广播操比赛、跳梯间练习、跑楼道等;

4、学校办学思路明确提出重视学生体育工作,并对体育课堂教学、学生两操一课、体育特长队训练、体育活动的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项目的训练测试建档、体育传统项

目学校的建设、体育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严格的制度规定加以保证,确保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果分析实践效果1、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逐步形成。

(1)、从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愿望看,我们统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项目中的“学生体育锻炼出勤率”,数据显示:全校98%的学生,实验班级有99%的学生出满勤,主观上有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

实验中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该课题实验积极投入,参与配合,而且变化较大。表现在:学生从被动变主动参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从前,学生锻炼处于被动锻炼的状态较多,现在,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

典型案例:学校篮球队为了形成梯队,在一队(主要是六年级的队员)参加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萌芽杯”的比赛,况且已临近小学毕业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解散一队,重点训练二队。可就在一队解散了两个星期后的一天,一个二队的队员气呼呼地跑来“告状”道:“李主任,他们一队的队员都解散了那么久了,还天天来打球,影响我们训练,请你去管一管吧!”。这一状告得让我又喜又忧,说忧吧,他们地干扰的确影响了二队的训练,可喜的是一队队员终于形成了体育锻炼习惯,这是多么不易啊!要知道,他们当中的好几个队员是我当初向家长和他们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来打球的。这一告还着实让我很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

(2)、多数学生每天能坚持体育锻炼60分钟以上;

通过20xx年5月对实验班级204名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校内体育课上是否坚持锻炼”答“是”的人有204人,占100%;

“校内课余锻炼是否每天坚持”答“是”的204人,占100%;

锻炼项目有乒乓、运动跑、篮球、足球、跳远、跳绳、羽毛球、跳高等。校内课余锻炼的“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下的有32人,约占15.69%,“30__60分钟”的有149人约占73.4%,“60分钟以上”的有23人,约占11.27%.

(3)、有一项及以上体育特长运动项目;

通过对实验班级学生长期稳固的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来看,回收的调查表中调查了230个实验对象,100%的学生均有2——3项喜爱的并长期坚持锻炼的体育锻炼项目,在他们喜爱的项目中,90%的学生有1——2项的运动技能特别纯熟,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在各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这说明了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特长。

(4)、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

课题组要求体育教师利用室内课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的介绍,并且我校每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包括平时和期末测试,在测试内容上我们都要求测试学生的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收集统计学生的测试卷可知,95%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常识和体育保健知识掌握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