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练习(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背影》练习(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背影》练习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犹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折、绕远。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光洁透明。
四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五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能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
第二、车站买橘
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是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了“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
《背影》教案 篇2
背影
课件名称:背影
课件科目: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件等级:★★★★★
制作软件:ppt
授权方式:免费
下载次数总计:97
更新时间:
课件大小:0
课件下载:点击进入下载页面
课件简介: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背影
朱自清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课文赏析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
2、默读课文,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字词积累
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初一语文课件背影
背影
课件名称:背影
课件科目:七年级语文课件
课件等级:★★★★★
制作软件:ppt
授权方式:免费
下载次数总计:97
更新时间:
课件大小:0
课件下载:点击进入下载页面
课件简介: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背影
朱自清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课文赏析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
2、默读课文,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
字词积累
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
晶莹()迂腐()琐屑()
栅栏()差使()照看行李()
《背影》练习 篇3
《背影》的教案
教学目标 :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一 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 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 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二 教师导语 (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三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丧,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犹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回”,曲折、绕远。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光洁透明。
四 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五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能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① 开篇寄思
② 往事回忆
③ 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 不忘背影
② 描写背影
③ 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
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
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
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 细心照顾
第二、 车站买橘
第三、 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是作具体分析。有的是这样分也可以,那样分也未尝不可;有的则是绝对不行。划分层次还是有原则的,不是可以任意划分的。学生进入中学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养成独立阅读和分析的习惯,比教师“一言堂”、只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灌输性教学,不知要强多少倍,不必担心学生会有损失,也不必担心达不到教学目的。
六 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这就是“背影”。
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了“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板书设计 如下:
情节线索
开篇寄思──不忘背影
交代家境──烘托背影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车门话别──注望背影
结尾怀念──再现背影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确描写次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这三点对初一学生来说,认识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够一般的理解即可,重点在于提高认识,不要求掌握。故教师讲清楚,不必整理笔记。
七 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在结构形式、情节线索方面,在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方面,以及写法上都有相同之处。试作比较。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结构形式是:
“现实──回忆──现实”
《背影》的结构形式也是:
“现在──回忆──现在”
《这不是一颗流星》以熊皮手套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则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主体部分选择病房这一场合表现主人公的活动;《背影》的主体部分则选择“车站送别”这一特定环境重点描写。
《这不是一颗流星》选取孩子关心阿婆冻伤的手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主题;《背影》则选取“浦口送别”这一主要情节表现父子深情。
布置作业
1.做课文练习一、四、五。
做练习一,将重点划在书上。熟读课文第6自然段,并学习重点分析。
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思考: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好在哪里。将思考的结果写在练习本上,准备课上口头回答。
2.做课后练习二。
这一题要认真思考,有明确的观点,简要整理成文字,准备在课上口头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朴实语言、平凡细节的深刻内涵;父子间的深挚感情。
教学步骤 :
一 教师导语 。
上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情节线索,以及从“背影”这一新的视角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的意义,并与《这不是一颗流星》作了对比。这节课要着重体会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平凡的细小事情来叙事抒情。
下面,沿着课文的顺序,挑出一些重点语句或语段,细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如何饱含着深情。
二 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教师在讲授时,应随问随答,随写板书,语调中要能传达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量。
重点语句
第一次流泪
触景伤情的悲哀
父亲劝慰并自我宽解
第二次流泪
情不自禁的感伤
我赶紧拭干了泪
第三次流泪
怀念中的黯然神伤
思亲挚情绵绵无尽
三 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语段
本文4、5、6段,特别是第6段的描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现了作者“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我们应认真阅读、体会。
1.指定学生朗读4、5、6三个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写父亲送别时的细心照顾,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写父亲言行的语句。
6段主要写作者眼中的父亲的形象和言行,朗读时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分析4、5段。
4、5段写父亲浦口送别时对儿子的处处关心,都是通过儿子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的,着重写了父亲的动作行为和语言。作者的叙述,毫不修饰,唯其朴实,始觉真切。表面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那里向友人述说那次父亲送别的情景,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实际上,作者的述说却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个细节都渗透了父亲年老颓唐、境遇不佳而对儿女却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现。
首先是送不送,这就颇费踌躇。
不送
4段: 送不送 踌躇
送
作者很细致地叙述了父亲在送与不送上的犹豫不决。这一过程表面看好像是多余之笔,其实恰好极其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说定不送”则“再三嘱咐茶房”;“终于不放心”,踌躇之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也无济于事。“我”已经二十岁了,其实用不着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么送。父亲年纪大了,本可一切让儿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却事必躬亲。先是“照看行李”,后是“忙着讲价钱”,再是“嘱咐路上小心”“不要受凉”等,做这些看来对于一个成人儿子的多余的事,已经足以使人感受到爱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里笑他“迂”、事后又自责等一系列的叙述,就更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作者两处责怪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语言朴实真切,感人至深,写得也真是太高明了。
5段: 事必躬亲
“父”不放心
“我”之自责
3.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这里,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写了父亲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动作特征(“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橘子买回来了,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士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淡淡的描写,却十分逼真地发掘出父亲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的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两句简单的言语,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正是一个父亲临别前重要的嘱咐;而走了几步又回头,叫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更显出老人关怀留恋之情。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这时的感情已达到了最深的境界。
集中写背影
6段 临别前的嘱咐
教师随讲随问随答,按段落内部的层次来分析,力求使学生对原文的叙写有完整的印象和理解,要避免东摘一个词、西摘一句话,支离破碎地讲解,将文章迁就教师的知识系统,这是不可取的。
分析结束后,按照板书提示,让学生再读一遍第6段课文。由一人朗读、教师范读或大家默读均无不可,应视班级学习和纪律状况而定。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先让学生口头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和重点语句,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应该是有体会的。现在的训练主要是语言的概括,不要求讲得太多,要求简洁、准确。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这种亲子之爱,不同于《这不是一颗流星》中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不同于阿婆对孩子的爱,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的爱心。这种亲子之情,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那时父亲特有的境遇所赋予的情调,还带有年老的父亲送子远行所特有的情绪。因此,这种感情,既有惨淡,哀伤的一画,又有关怀、体贴的一面,具有相当复杂的内涵,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教师检查课后练习二,指定学生作答,大家可以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归结时把握这样两点:
1.文中的确流露了“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2.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是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应在逆境中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
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正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思想感情 时代的印记
父亲的亲子之爱 家庭的印记
个人境遇的印记
惨淡、哀伤
关怀、体贴
儿子的思父之情
怀念、理解
怜惜、感伤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写成简短文字,可以列条说明,务必观点明确、层次清楚。
2.抄写第6段部分语句:
从“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从“我再向外看时”到“心里很轻松似的
《背影》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走进作者,掌握生字词。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语句。
能力目标:
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 构思。
2、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
1、认真体会稳重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 父爱。
2、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进与父母的交流,与作 者产生共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重点段落的分析,以及从文中体味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父爱,表达父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器材、视频多媒体器材、视频(电视散文《背影》)、课件
教学方法:
读:朗读、范读、听读、默读等、引导分析法、讨论法、体验法等
学生分析:
年龄特征:初二学生处于过渡期,具有动荡性、闭锁性等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闭锁给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困难。
学科基础:本校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语文知识射入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合作探究,个别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这些情况都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造成了阻碍。
对策:依然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一切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知难而进。
内容分析:
本课为名篇,重点要让学生体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早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
生答:背影。
二、 读课文
(1) 自由朗诵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②有角色意识,以声传情
(2) 放课文范读音频
要求:①解决自由朗读过程中读不准的字音
②通过听读体味其中的感情,特别是饱含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 要求自己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①标注、解决不懂的生字词
②介绍作者
③了解文章的体裁
④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⑤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并表明段落大意。
⑥根据你对课文的认识,帮老师设计一段课堂导入语(介绍导入语),写下来(以备下节课课堂展示)
(4)①生字词:
颇 屑 簌 箸
交卸 奔丧 狼籍 簌簌 变卖典质 赋闲 琐屑 差使 亏空 勾留 搀 蹒跚 祸不单行 惨淡 妥帖 情郁于中 颓唐 惦记
②叙事纪实散文
③作者朱自清学生自由了解,自由展示,知道饿死不吃救济粮的故事
④⑤⑥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了解,如果你是老师,你怎么设计一条导入语。(五分钟)
二、 整体感知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读五分钟)出示课件问题
问题一: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你在“背 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生:纷纷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师:首先,文章出现几次“背影”每次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如果在每一个“背影”前加上动词,该如何概括呢?请举手回答(两分钟)(学生回答之后出示答案)
师生互动回答反馈:共四次,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一次:想背影
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 。 第二次:看背影
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 第三次:别背影
第四次是结尾处泪光中重现的背影 。 第四次:思背影
(学生回答,并板书)(两分钟)
明确:本文的线索及作用。
三、 重点段落赏析感悟(出示问题二)
问题二:四次提到背影,作者精细刻画、令人最感动的是那一次?
生:第二次
师:嗯,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也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一次,让我们自由朗读这一段,并且圈点勾画出对父亲的背影进行描写的语句,思考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出示课件)(一分钟)
生读(须三分钟)
师:先独立思考两分钟(一分钟)
前后桌生生互动(两分钟)、学生回答(三分钟),师生互动补充。
出示课件文本
肖像描写
穿戴:黑、深青、布
问:三次突出“布”有什么作用?
(1)寒碜的衣着。
(2)呼应前文惨淡的家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儿子买橘子更让人感动。
(3)黑色和深青色,又带来了沉重感,守孝。
动作描写
1、平地走路的样子是:蹒跚的。平地走路尚且如此,那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
2、身探下月台——过铁道——☆爬月台的动作:手攀(显出月台的高)、脚缩(动作迟缓)、身倾(向左微倾有两个原因)
加上让同学们体验父亲买的辛苦,结合课本图片,请一位同学朗读
其他同学们站起来做这个动作。(攀、缩、倾)
再放视频,加深感悟。(五、六分钟)
比较父亲去和回时写法的详略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体现父爱。父亲的形象:慈爱。
儿子的表现:流泪,搀
四、 细细品味
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第六自然段,感受到真挚的父爱,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在文中找一找自己欣赏的,饱含感情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大约五分钟:
朴实的语言包含了朴素的情感,慈爱的父亲令作者难忘也令我们感动。
五、 百花齐放
我们在爱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学了这一课,你感悟到了什么?一定有许多想对父亲说的话,以爸爸,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个片段,展示给大家。
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出示课件)
学生们纷纷把写的东西拿来读一读。
六、 总结
细细观察,用心体会,感悟真爱,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放歌曲。或唱几句歌词。
七、 作业布置:课后第1、2、3题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 睹家思父 悲哀
刻画背影 望父买橘 感激
惜别背影 父子离别 不舍
再现背影 怀念父亲 伤心
《背影》练习 篇5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藉) chóu(踌)躇 蹒跚(shān)
琐屑(xiè) 颓唐(tuí) diàn(惦)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情郁于中)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事?
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虚/实
背影
作用
虚写
文章开头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背影”出现作渲染和铺垫
实写
车站送别
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是主题的集中体现
实写
父子告别
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再现主题,突出中心
虚写
文章结尾
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三、合作探究
1.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只要标题是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篇文章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背影”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2.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提示:试从衣着、体态、走路姿势、动作、年龄、心态六方面分析。)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文中共有4处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景生情的悲哀伤心。
第二次的“泪”是看见父亲艰难的为我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给作者留下的“背影”,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担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显得不雅、难为情、笑话我,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5.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①“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⑤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四、精读精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u>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c )
a. (1)(3)(6) b. (6)(7)(14)
c. (1)(3)(14) d. (1)(6)(14)
2. 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d )
a. 父子情 b. 父亲的背影 c. 惜别 d. 买橘送别
3.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4.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
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5. 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教学后记】
《背影》练习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对象和内容是《背影》第一课时。我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真挚感人,一直打动着几代读者的心,影响深远。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与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情感。《背影》在本单元和本学期中占有重要地位。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即文中父亲爬过月台的艰难动作,背影情景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所蕴涵的父子深情,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难点:
(1)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今天比较久远,学生的思想实际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应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同时,也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2)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总体语文基础尚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语文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毕竟是初中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成年人而且是知识分子的情感,很难真正领会。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
掌握重要的字、词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品细腻、朴实的描写所蕴涵的深情。
(2)学会用行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熏陶。
(2)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感受父母的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启人心志的导语和结束语,使学生感悟作品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的深深的父子之情,并使他们产生共鸣。
(3)采用导读法、启发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思中,完成教学目标。
2、学法指导:
(1)使用圈点和批注的方法。
(2)研讨法:分小组讨论,发扬团队精神,思考、讨论、挖掘和感悟作品中的那份亲情。
3、教学手段:采用播放录音,投影等多种媒体。
五、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以“情”为切入口,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2)领会关键词句,体会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划出文中最感人的句子,大致把握本文的内容,小组简单交流,明确本文的大意。
(三)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1、问题:
(1)“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有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过程中往返情景的语句。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中写了几处背影?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处背影?
(4)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背影?
设计意图:设计的目的是以问促读,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疑问:
(1)朱自清为什么不自己去买橘子?
(2)文中父亲的'形象“细心”、“体贴”,怎么不像父亲却像个母亲?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学生的思维激烈碰撞,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得以提升。
3、“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片断好象电影特写镜头,而且,又是个极煽情的镜头。请学生表演“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片断,揣摩“蹒跚”、“探身”、“爬”、“攀”、“缩”、“微倾”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一步体会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自主体验,理解父亲的背影是沉重的背影,是艰难努力的背影,进一步理解父亲的那颗爱子之心。
4、全班齐读“望父买橘”部分,进一步体味这种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
要求:声音低沉,节奏舒缓,语速较慢但略有变化。
《背影》练习 篇7
—— yuhuiqing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集中描写了一个片段,却感人至深,脍炙人口。过去,这篇散文曾长期选作教材,正如吴晗先生说的:“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记的叶圣陶也讲过类似的话。一篇散文能够久久传诵,不被忘记,这决不是偶然的,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作者着力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会总感情表现的细腻、真实、深刻。
《背影》写于1927年,记写了回忆中的父亲的背影。那是1917年的事情:祖母去世,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这事发生在作者二十岁的冬天。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父子间这种真挚的感情,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捡定座位、千万叮嘱;从亲自去买橘子。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它使作者经久不能忘怀,读者读后,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作者写的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笼罩。它很不同于客观的叙述,而是用叙述做为抒情的工具。行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了父子间的至情,这正是文章能感动读者的地方。虽是事过十年后的回忆,却都是按当时的情形叙述,在那种种细事中,处处透露了父亲爱惜儿子的心。父亲把二十岁的儿子仍然看成小孩子,而儿子却不太满意,处处认为父亲的行为“不太漂亮”,当时儿子不能理解父亲的一片深情。作者在如实记叙之中,加以点拨:“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那时真是聪明的过分”。回忆之中,带有责备自己的意思,明白了当时不能体贴父亲心情的过失。这些地方,都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作者能把感情表现得这么深切动人,是与他的深刻感受分不开的。如果作者没有这样的生活,没有这种体会,他决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当然,我们今天读起来,也许会以为作者的感情过于纤细缠绵,全文的基调过低沉,但这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有关,也是时代使然。作者写家庭遭遇不幸后的父子离别,调子自然是低沉的;而就中也反映了当时的灰暗世态。而文中所表现的父子神情,则是淳朴的、健康的、自然的!那抒情的方法和技巧,则是高超的、娴熟的。这些多有可供我们学习
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二个 感受是,全篇用白描的手法,艺术技巧极为高超。
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借助比喻, 堆砌辞藻,以朴实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则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是从白描的本质特征上说的。
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的背影,所以“背影”二字,也是全文的题目,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是中间写背影的铺垫,如果没有种种不可少的交代,细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要说父亲的背影,那是司空见惯的;但这次要写的,却不是平时常见的,而是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父亲是一个胖子,...... ”作者描绘父亲的背影,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正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
《背影》中的情调是惨淡的、低沉的,作者白描的文字,也是极为素淡的,与全文的情调很和谐。但是,写橘子,特别加了浓烈的修饰语——“朱红的橘子”。这种不协调的朱红色,与全文的情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当时是家遭遇不幸、父子离别,用这朱红色更衬托出全文的基调,增加了凄凉的色彩。作者白描的手段极高,用对比加强力量艺术效果,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中,两次写父亲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更见含蓄的力量。买橘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离别的一刹那的背影却是略写,只一句带过:“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 ,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背影,作者没有再加以描写,但那“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看我”,和“再三叮咛”,已把那舍不得和儿子分别的心情,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去的苦况,活画出了。几笔之中,作者当时那种悲酸惆怅的心情,表现得含蓄而深沉。这都是作者文字的技巧和工夫。
读《背影》后,给我的第三个感受是,文章的语言朴素、简练。
叶圣陶认为,朱自清早期的散文,“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不得那么自然。”到了后来,才全写口语,有了现代口语的韵味。这个看法,当然是对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实际。但是《背影》这篇早期的散文,语言却与其他有些不同,它没有做作之气,也不重修辞,而是用朴素自然的文字,表现了真切的内容。全文除了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外,全是叙事,叙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恳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饰的东西,连生字难词都很少,回忆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实实的叙述,真情实感自然的流露出来。《背影》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由内容决定的,同时,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决定了语言的朴素自然。我们读《背影》,能够明显的感到语言与《匆匆》、《荷塘月色》等的不同,它显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种文采和风格。
《背影》的语言很简练,细读全文,感到文字很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文章写得精粹。比如,全文有四处记载了父亲的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不是那天父亲只讲了这么几句话,而是这四句较为典型的代表了当时父亲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反映了当时父亲 的体贴、爱怜、一一不舍之情,以少胜多,我们不仅体会了蕴含的意思,还仿佛听见了父亲当时的声音。就此一例,也能说明朱自清语言的简练、精粹。至于文章重的叙事、描写、抒情种种,语言都非常简洁,堪称散文中的典范。《背影》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我们虽不能用它代表朱自清散文的全部,却的确表现了他散文风格的一些重要方面。人们提到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以《背影》为代表,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有人评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时曾说,他的散文“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这虽然是评论朱自清全部散文的话,但有些方面还是能在《背影》中得到印证。
《背影》练习 篇8
《背影》之闻名,其实在平常。也不必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只就是平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葛,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自然抹去了“为文造情”多有的刻意造作之痕。按说,这样的取材细微、速写简易,最难见奥妙,但作者无意雕琢经营自己的感受,就让它吐露又何妨!有几分悲凉寥落,有几分温暖惆怅,像是有什么,又像是没有什么“父亲蹒跚远去了”,在父与子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一切很简单又很复杂地凝聚着“天涯沦落共此间”的感情,原是人人皆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朦胧的启示也许就在这里自然和灵魂在其中启示了自身。启示什么并不须指点,它的召唤力正在于永远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
在50年代,关于《背影》曾发生过是否宣扬小资产阶级感情以及应否再把它选入教材的讨论。恐怕后来连这样的讨论也不需要了。然而即令在“无情”的时代气氛里,仍有不少人悄悄留连于这种寓温润于朴素的文字,好像在沙漠中邂逅绿泽、水泉。许多人,包括隔代陌生的人,或许也在性情上响应过朱自清,无缘耳提面命,多在亲切的影响。他为人为文的“平常”沟通着人世间疏离的感情。
非常之文,非常之事,世上有,但多不在强求,强求易燥,燥则易折。《论语》上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者常抱非常之情意,狷者多守持平常心,差不多是这意思。在孔夫子看,狂狷是要互补着才好。朱自清算不上强者,性格的收敛或许注定了理想的不能圆满、注定了低调的人生,只能于有所不为中有所为。这倒也落得难在身后有一本不平淡的传记,或者说正像他的文章、生业都缺少非常的主题材料。然而平常之于他,未始不难。所以好多年,他常在寂寞困愁里,一首《盛年自怀》写着:“前尘项背遥难忘,当世权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蹉磨。”
五四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后来不能不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蹉磨”中做着,努力着,这是朱自清选择和实践的一路。同好的还有叶圣陶、夏尊、丰子恺、刘半农、郑振铎、闻一多、俞平伯、宗白华、沈从文诸位,大致相知相沫,服务于教育、文学、出版,可以说,偏于文化学术园地的耕耘。朱自清更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教坛上鞠躬尽瘁而殁。在当时,恐怕很难评价这种节制、淡泊的人世态度。然而朱先生的定力在于此,文化和人格理想也在于此。我们读其遗文,想其为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实、持正、勤勉、厚容的质料来铺这条路。人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态度投入这时代。如此,朱自清大约寄怀于顾亭林的精神“自今以往当思以‘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即在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躬行着“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一面不苟且遁世,一面又“明其道而不急其功”,当然算不上时代的先锋,却也在路上留了些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更像任着一种“牛轭精神”,苦乐皆在其间。这种精神落实到文化学术上,其益处大概仍在“为非强迫的响应留有余地”。比如我们注意到在治学上取一种不武断的态度,既非“信古”又非“疑古”的“释古”取向,都同不求甚解而好言语道断的风气不相同的。
从一种望而崇高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感去判断,朱自清所选择的路并非一条大道,甚至在多为慷慨激昂之气所弥漫的年代,连他本人也要惋叹走着一条“死路”,在当时和嗣后,人多以为无望。但他又不肯自弃,因为他实在是以教育和学术的传播为自己的生命了。其实,世界上原本是没有路的,或者他因为承认了一己的有限,便在这有限里来燃尽了自己。
如果以朱自清的状态来看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不论一时的兴衰,大概可以承认他们的选择本来是很有限的。多少年,读书人常在考虑进退的问题、“独善”和“兼济”的问题“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选择的矛盾联系着身心的忧乐穷达。这似乎难以正确或错误、积极或消极的尺子来作简单衡量。长话短说,一个平常的耕耘者比建功立业的斗士可能要显得缺乏意志与热情。然而情愿放弃担当主要角色的机会,情愿承受寂寞而耽于一种心灵的跋涉,比如自处于学术之角,亦未必不充实,不能有卓然的奉献。尽管这体现为一种退避、妥协,甚至是无可奈何的,且常与人生的问疑为伴何来何往,生兮死兮,颇以诱惑纠缠为苦。
(节自《读书》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
《背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老师引导下依据阅读常规分析结构,概括段意。
2.研讨法:就重点问题先个体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大组交流。
另有比较法、以写促读法等。
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针对教学目标 ,每一课时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项。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将力争充分体现如下几个原则:
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作为重头戏,给予时间和教学流程上的保证。充分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感、思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充分的阅读是为了更准确深刻地理解和领悟。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老师除必要的方法和程序的交待性引导外,不越俎代庖。当然,学生的分析理解应该是他个体独立思考所得,也可以是他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所得,就此,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也可作些微调,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带着一种观点参与讨论,和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又如,在同学的分析研究遭遇阻隔时,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有对文章理解的短小随感的写作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特别情境的描写活动,但前者是为加深理解的层次,使之更臻于准确,后者是更为真切的体验,感受那一种特殊的乃至难以名状也即“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境。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内容、情感的体味理解,揣摩作者内心深处思想情感的细腻、复杂;第二课时,以作者描写的艺术为主体进行研究,在领会其写法高超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文章情感的准确体会。
课前预习布置: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分析理解:
4.按你的理解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5.结合文后习题作一点思考。
6.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质疑:
7.阅读思考后,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提出问题。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导入 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出示幻灯投影,检查有关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差使chai,受派遣所做的事
交卸xiè,解除,除去
狼藉jí,践踏
簌簌sǜsu,泪流的样子
丧事sāng,有关死亡的事
颓唐tuí精神消沉
琐屑xiè,细小繁杂
举箸zhǜ,筷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我赶紧拭干了泪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晶莹的泪光中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一同学、数同学朗读课文。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说明:这一项工作一般来说是长文阅读的惯例,但却不是一切文章阅读的定例。尤其是文学作品,或者不以学习借鉴其结构技巧为阅读目标的阅读活动,这一分析结构的过程就完全可以去掉。当然,结构段落分析又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文体或有关长文来说,它是破译文章密码的钥匙。从这一意义来说,又当因文而异,因材施教。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图示如下:
第一部分 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 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家庭变故
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
买桔情景:背影
话别时刻:背影
第三部分 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点题 明旨
从以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串联故事;通过故事的描述来抒写自己对父亲的那种一般情况下难以忽伏的情感,接着我们来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
五、独立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多数同学会一下子抓住父亲为我买橘子那一时刻中“背影”的描述部分。这当然与教者的设计意图相一致。但若有同学找到其他地方,也应当积极引导同学围绕那一个“点”进行探究讨论。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六、进一步思考: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先个人独立思考并在文中评点,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此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深入—些,它是本课的难点,而且由此可以让大家比较全面准确又深入地了解全篇。此一课时如果不能完成可以留待下—课时,继续研究之。
七、简单小结课文的研讨,课后在完成文后的相关习题及有关的辅助练习外,继续就其他预习题展开分析。尤其关注本课中“背影”描写的精妙。
第二课时
一、紧承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继续深入研讨,并适当小结之,有关内容可投影显示。
二、引导同学继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很深沉。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函,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情感齐集心头,其泪水之奔流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如此说来,借助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这一对父手相辅相成的人间挚情的客观写实便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金光璀璨的不朽华章,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
真情真感真文
四、接着我们来研究本篇的写法: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理解这一问题,可以铺设一些阶梯:
1.播放录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一部分;
2.同学齐读、体味;
3.在同学有所悟有所言之后,见机引问有关问题,比如: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深奥华美的词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假如同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⑥体会有关动作描写的准确性。4.在此基础上,作一些归结,特别强调几点: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5.就此来理解作品的感人至深。请同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写作谈谈体会。
五、选读一篇题为“我的父亲”的散文,要求从写法和情感内容方面比较体味。或课堂上讨论,或课后以笔记形式书面完成。
我的父亲
苏扬子
父亲首年清明节后一天病逝,两年来,我心里萦回不去的.是绵绵悠悠、清清静静的思念。父亲大半生客居沪上,于国家保密单位供职,据说,也可算得一个处级。而父亲一生清贫自守,厚直处世,忠诚任职。1979年暑假中,我随村邻去厂里,竟发现他还住厂里集体宿舍,使着公家配给的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连水瓶也因我的到来才由一只添置到两只。1982午,父亲任基建科长,在一次检查工程时,不慎从二楼摔下,伤得不轻,住院苏醒后,竟不允许厂里通知家人。后来,还是同乡陈叔叔不忍,悄悄来信。我和哥哥连夜赶去,父亲危险已经过去,只是落得一条腿的残疾。那时,正时兴顶替,我们便跟父亲相商,不如乘工伤机会,办理退休;让小妹“接班”。父亲直摇头,说:厂里为工伤已费去不少钱,我好歹也是国家干部,退休年龄还未到,政策规定,是不好办顶替的,你们万万不可烦扰厂领导。话虽在理,但彼时彼地,我们心里总以为是很不近人情的'。
父亲退休的前两年,在生产处长任上,批给苏北泰县某村办厂数十吨废铝屑,也算是支持贫困地区吧。事成之后,经办人信告父亲,说来年春天,要给我们家进一船砖瓦木料和大米来,此前他大概打听到我们家造房子的事。父亲很是不安,春节回家,屡屡跟我们说及此事的不妥。我们都很不以为然,甚而觉得父亲有点迂直。我说,生意人奸滑,多口惠而实不至,何必当真!但毕竟拗不过父亲的固执和威势,还是在正月初十首后陪父“北上”,成全他拒贿的慷慨。起早乘船到高港,再换车到泰州,已是当日下午三点,错过了去超幸的班船。无奈,只得沿着交错的运河间坎坷的小道,磕磕绊绊,问问行行。父亲毕竟已年近六十,裹一件棉质的军大衣,拖一双笨而沉的棉皮鞋,两三小时,十余里地下来,尽管天气寒冷,他那微秃的脑门上,稀疏的头发间,却早已有微汗沁出,热气蒸腾了。
到达目的地,找着当事人,已是万家灯火时候。父亲一脸严肃、一本正经和晓以大义的真诚,令对方惊讶之余,发自肺腑地言谢。第二天下午,带着托其捎回的十余根樟木料,搭一条便船,我们终于凯旋。不料当夜九、十点钟光景,便船泊在一个小集镇,我们被告知须卸货换船。云天雾地的,我们父子俩只好冒着凛冽的夜风,踏着遍地的冰凌,一根一根把木料扛到岸上。待一打听,此处叫漆潼,到高港的船要在明天上午七点左右才开出。这可害苦了我们,住,已少有店铺开门;纵有,也肮脏不堪。瑟缩着身子的父亲说;“算了,我们就到候船室坐坐吧!”候船棚四面洞开,几无遮拦,父亲不久就剧烈地咳嗽起来。整个晚上,我在朦朦胧胧中,隐约感到父亲只是不断地抽烟,不断地进出:那是怕堆在河沿的为我结婚打家具的木料丢失;又不断地用右手捂住嘴:那是怕咳声惊醒了我。于是,凄凉的月下,清冷的风中,父亲本就佝偻的身子便不时地弯成一把古拙的弓的模样。
父亲生前于乡里播惠施恩,巨细之事难以尽数。然惟有这一件事我铭记犹深,历历如昨。清风尚清,明月惟洁,当全与我共记共忆、同歌同泣的!
教学资料:
1.朱金顺《读来自清的<背影)》,(语文教学研究)1980年第3期。
2.高捷《平藏曲,淡显浓——的构思艺术》。
3.《背影》一文的结构重点图。
4.《主题明,结构简,描述细——示写》,原载《走进记叙文写作世界(初中版)》,苏州大学出版杜20xx年7月版。
摘自《语文学习》20xx年7、8月
《背影》练习 篇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深沉。
2.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难点:学习文章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以上熟悉的文字来自于哪篇课文,你能把其余的部分背出来吗?
学生回答,引入文题,走近作者。
二、美读赏析,聚焦“背影”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突出作品描写的重点,进行初步赏析。自读,提问,感知。
1.文题为“背影”,那么文中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一次背影?
3.文中描写普普通通的“背影”,为什么会如此感人?描写“背影”时主要刻画了哪些细节?(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现在,再读这幅文字描绘的画面,你又读出了哪些刚才你没读出的东西?(学生朗读,再次体会第二次背影)
三、品词析句,读懂“橘情”
通过主问题的挖掘,让学生体味出父亲买橘的不易以及生活的艰辛,在反复的揣摩中体会父爱的深沉。
问题探究:父亲为什么给儿子“买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背 影
(四次)
父亲 朱自清
动作艰难 理解深情
买 橘 祝福(局气、吉利、好运)
温暖关心(与冬之冷心情灰暗对比) 一颗爱子之心
父子情
(最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