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音乐教案 1
教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2、《海浪的嬉戏》描绘的是浪花在欢快地嬉戏。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响曲的话,那么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个辉煌的谈谐曲乐章。海有万千变化,有时安静沉着,有时又令人感到困惑。而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绘的却是它的自我欢娱——浪的游戏。在无数轻快典雅的乐句中,在色彩斑润的和声对置下,汹涌的波涛和腾越的浪花,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 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大海》,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一)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思考题:
1.这个片断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这个片断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教师归纳:这首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这些旋律片断生动而迷人地表现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这个片断是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作者简介: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
分析归纳印象派的特点:
1.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2.节奏上不强调节拍重音。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
3.和声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闪烁的图画性质。德彪西强调音程八、五度的平行进行,而这样的平行运动在古典时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如二度进行及九和弦等: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
4.调式方面: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5.在曲式结构上:倾向于小型作品,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代替奏鸣曲式结构。
再听《海浪的嬉戏》:
(一)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
三、总结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高中音乐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够乐于欣赏优美和壮美的乐曲。
2.通过欣赏乐曲,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优美与壮美的不同风格特点以及能够正确的判断和区别优美和壮美这两种不同音乐美范畴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够用语言表述优美和壮美的音乐要素的特征以及准确的辨析出音乐作品所属的音乐美范畴(优美或壮美)。
2. 知道有时候一首乐曲并非都是一种美的范畴。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钢琴
高中音乐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区别,掌握中外建筑从材料、空间进行赏析,并理解中外建筑材料土木、石材、黏土等不同材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国家体育场、福建土楼、应县木塔、帕特农神庙等建筑作品知道建筑艺术用材,欣赏分析苏州博物馆新馆和朗香教堂的空间特点,能够鉴赏中外建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养成正确的鉴赏多元建筑的意识,开阔美术鉴赏的视野,提高审美素养,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外建筑的用材和空间营造。
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境导入
请学生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身心,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说说哪些建筑令你印象最深刻?有哪些感受?(故宫建筑群给人稳重、古朴、庄严之美)
教师总结:不同的建筑给人不同的视觉美感,德国歌德曾说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顺势导入课题《凝固的音乐》。
(二)作品内容识读
建筑材料
多媒体展示国家体育场、福建土楼、应县木塔、帕特农神庙等建筑作品,提出问题:
1.这些建筑艺术分别运用什么材料?(有泥土、砖瓦、竹木、钢材、水泥块等不同材料)
2.这些建筑用材给你带来哪些不同的视觉感受?(砖瓦、水泥块质感生硬、坚固,竹木古朴。)
3.这些建筑用材的特性是什么?(应县木塔使用的木材重量轻、弹性好、易加工、来源广泛,给人古朴、温和的感觉;帕特农神庙使用的石材重量较重,坚固易保存,容易让人产生崇高敬畏之情)
教师总结: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是土和木,西方的建筑则大量使用石,由于中西方使用建筑不同材质特点,中国传统建筑被誉为“土木的诗篇”,西方则被誉为“石头的史书”。
(三)形式语言审美
建筑空间的经营
1.展示苏州博物馆的图片和内部空间的细节图,并提出问题:
(1)建筑的美感是如何通过外形体现的?(建筑外形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内部的结构面积也有大有小)
(2)与传统建筑相比,空间布局有何不同?(打破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布局,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3)博物馆在建造中运用到了许多不同的元素以及造型手法,猜猜看是什么?(园林的造园手法,如借景、框景等)
(4)这些建筑空间的营造手段对建筑艺术效果的呈现有何作用?(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师总结:苏州博物馆在外形上体现高低、方圆的空间变化,在内部的结构面积中体现出了大小的对比。在布局上,博物馆的庭院、檐廊、门窗、亭台楼榭,通过建筑单元之间、内外之间的转接处理,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体现出空间营造中最重要的虚实关系,形成一种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映的情趣。
2.展示帕特农神庙、罗马角斗场的作品图片,学生以美术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1)西方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柱式和拱券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2)为什么这些建筑样式会应运而生?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古希腊经典的三种柱式是陶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式,外观随时间的发展越来越精美。拱拳外观为圆弧状,有着承重和装饰美化的效果。不同建筑的样式的产生与建筑的材料、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四)社会文化理解
中西对空间营造的不同理解
对比欣赏苏州博物馆、朗香教堂的图片和设计图稿,并提出问题:
1.朗香教堂的空间布局是怎样的?(朗香教堂作为一个建筑个体,整体的设计简洁、抽象,与外部的景物没有紧密的联系)
2.与苏州博物馆相比,你发现中西方对空间关系的经营有何不同?(苏州博物馆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使馆内外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朗香教堂的形态跳出了现代主义的束缚,内部空间以侧面采光,凸显宗教的'神秘氛围)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建筑习惯把外部空间视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空间。它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中国建筑鲜明的空间特色。西方建筑重视结构造型,突出强调建筑的整体造型美,而外部空间只是作为布景。
(五)方法归纳总结
1.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中西方建筑的用材特点和空间运用。
2.设置“鉴赏家”的活动,请学生在课本中挑选一组自己喜欢的中西方建筑,从用材和空间经营两个角度鉴赏,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审美体验。
(《罗马万神殿大穹顶》:这种建筑材料是大理石,结构有良好的承重特性,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是圆弧状的,给人宏伟壮丽的感觉。)
(六)小结升华作业
1.带领学生以回顾的方式对本课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梳理。
2.升华情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兼容并蓄。通过了解中外建筑,认识建筑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课后找一找家乡的著名建筑,试着动手画一画。
四、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教案 4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一)教材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课共欣赏三首描写天鹅的乐曲。第一首选自二十六课,由法国作曲家圣——桑斯作曲的大提琴独奏《天鹅》;第二首是学生都很熟悉的《四小天鹅舞曲》;第三首是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场景音乐《天鹅》。重点欣赏第一首。这是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涟涟的湖面上悠然嬉戏的优美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与演唱,加深对同一主题却具有不同性格、形象、意境的三首乐曲的理解。
2、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天鹅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良好品格的目的。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三首“天鹅”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懂得继承并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感受、理解大提琴独奏曲《天鹅》的情绪和意境。在优美的旋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四)教学难点:
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天鹅》音乐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二、精选教法,让学生想学
1、以声像呈示作为辅助,采用启发诱导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以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乐曲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
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
2、激励创新教学方法
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乐曲——‘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部分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美术、舞蹈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本堂课的亮点。
三、暗授学法,让学生会学
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一)直观教育方法,通过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为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作铺垫,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的尝试。
(二)在动中学,乐中学,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中愉快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这些方法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各显其能:能画的画一幅《天鹅》画,能舞的跳一段《天鹅》舞,能写的写一首《天鹅》颂,并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四、巧设教学程序,让学生乐于学
课前首先展示课件封面,播放舞剧《天鹅湖》场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具有高雅气质并写有《天鹅》标题的页面
2、简单介绍乐曲《天鹅》。展示写有乐曲简单并附有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熟悉乐曲
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并演唱,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1、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动画视频。
高中的音乐教案 5
内容分析:
《青蛙跳舞》是《幼儿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的曲子。难易程度方面属于难度较高的曲子,因为乐曲里面不仅有跳音与保持音及双音的不同演奏形式、有强、弱等感情标记,而且在识谱方面音符的跨越性比较大,还有三个最近刚学的的音符。再者,要弹出乐曲特有的意境也需要用心去体会。总之,这首乐曲学习点较多,是一首比较有价值的幼儿钢琴练习曲。
活动目标:
1、感受《青蛙跳舞》所描写的意境。
2、熟练的识谱、唱谱,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根据调式找出曲中的变化音,认识曲子中“跳音、保持音、休止符、强、弱”等标记。
3、分手练习,能比较流畅的弹奏,边唱边弹。乐曲节奏准确。能准确表现四三拍的节奏特点
4、简单了解作曲家“丁善德”及代表作品。
活动重点:
识谱、分手弹奏
授课对象:
王晓语邱泊斐、苗淑沛
活动准备:
曲谱一份、音符多个、录音机、青蛙图片一张、教师准确的示范演奏、音乐磁带《捉迷藏》
活动过程:
一、以“小音符捉迷藏”的形式,引导幼儿复习高、低音谱表上学过的音符。重点复习与《青蛙跳舞》相关的音符。
二、教师出示青蛙图片,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小青蛙的曲子。
教师示范演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识谱、唱谱
1、出示高音谱表上的。乐谱。
①请幼儿观察“这是几拍的曲子?”(3/4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小节三拍)
“音符上有什么标记?”(引导幼儿说出跳音,保持音记号)
“都有哪几拍的音符、各唱几拍?”(四分跳音,附点二分音符,各唱半拍,三拍)
“有变化音吗?”(引导幼儿看谱号后面的调号,知道是G大调,变化音为#F)
②教师引导幼儿演唱高音谱表上的乐谱,用节拍器伴奏。
要求:节奏准确,跳音要唱出来。
③教师弹琴,幼儿人手一本书唱谱。
④幼儿一一演唱,检查幼儿的识谱情况。
2、出示低音谱表
①“你看到了哪些标记?“(休止符、双音跳音)
②“休止符有几种?”(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各休止1小节及1拍)
“双音由哪些音符组成?”(请幼儿在钢琴上找出并弹出来,教师逐一检查)
③“双音像什么?”(青蛙的叫声,初步感受乐曲的意境)
四、幼儿练习弹奏,教师指导
1、先练习右手部分,教师示范讲解跳音弹奏要领:乐曲活泼、可爱、可用指尖部分把跳音弹出来,弹轻巧。
①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边唱边弹,节奏准确,跳音要弹的有跳跃感。
②逐一检查右手的弹奏。
2、练习左手的弹奏。
①教师示范、讲解。重点讲解双音的弹奏要领:手指准备好,有跳跃感,要利用好休止符的时间来快速的找下一个双音,双音下键要统一,音色要统一。
②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边弹边数拍子。
③教师逐一检查左手弹奏
3、幼儿自由练习左、右手。
教师根据幼儿在弹奏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指导。
五、幼儿欣赏教师的完整弹奏,感受乐曲的意境。
幼儿听乐曲自由表演。
六、欣赏丁善德的代表作《捉迷藏》结束。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6
教具:投影片,音乐vcd、录象资料、录音带、钢琴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与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的理解。
重点难点: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课前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设问与回答的方式导入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
1.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借助史地知识,了解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
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
(大小调七声音阶和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等)
三)器乐曲《飞驰的鹰》赏析
1.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
大江的涌潮
森林的早晨
飞驰的雄鹰
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出示乐曲标题,简介乐曲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演唱主题
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情绪。
4.主题讨论分析
音乐通过哪些手段塑造雄鹰的形象?
使学生在分析主题旋律中了解音乐语言怎样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
5.归纳
平稳的节奏、弱起及三拍的连音
6.欣赏全曲并思考讨论
⑴乐器音色及演奏技巧有何特点?
⑵乐曲速度如何变化,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通过讨论构建主动学习的
氛围,在分析音乐的过程
了解音乐在表现形象与
情感中的作用。
7.归纳
竖笛的音色及演奏技巧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
小调色彩和速度变化使悼念转为歌颂和热爱。
(四)歌舞音乐片段赏析
1.探戈
⑴.播放探戈舞曲
请同学们说出节奏特点,强化审美体验。
⑵.介绍探戈(投影8)
探戈是阿根廷的代表性舞蹈,2/4拍、切分音运用
是一个重要特征。
⑶节奏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探戈的节奏特点
2.伦巴和桑巴
⑴介绍伦巴、桑巴
伦巴为古巴代表性舞蹈,4/4或2/4拍,速度中等。
桑巴为巴西代表性舞蹈,2/4或3/4拍、切分音丰富。
通过对比性区别两个舞曲的不同节奏教学为参加社会音乐生活打下基础
⑵.观看桑巴、伦巴片段,分辨舞蹈类型并归纳各自特点,利用电教手段感受不同舞蹈的特点,使教学更直观。
⑶结论
伦巴: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款。
桑巴:音乐热烈,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
⑷由教师指挥,学生练习打节奏,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伦巴桑巴的特点,巩固教学效果。
(五)声乐曲《西波涅》
1.欣赏全曲思考讨论
⑴音乐中汲取何种舞蹈节奏?
⑵歌曲前后两部分由c小调转为c大调,有何用意,表现什么?
高中音乐教案 7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起源、唱腔、伴奏乐器、表演形式、人物行当等)
2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3、教学方式:演示,教师讲解、示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听歌曲:《唱脸谱》
[师]这首歌曲是关于我们的国粹――京剧的。京剧是流行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我国的戏曲艺术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 而我国的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其中京剧又被誉为是我国的国粹。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京剧艺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甚至一些老外特地到中国拜师学艺,把我国的艺术带到他们的国家中去。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国粹了解多少呢?
⑵谈谈对京剧的认识。(学生讨论回答)
2、京剧艺术基础知识
(1)起源: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微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
(2)角色的分类与脸谱:
“生、旦、净、丑”是什么?其实不过是角色分类。
“生”是男性正面角色。
“旦”是女性正面角色
“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
“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
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
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里分别有不同的脸谱。以便学生认识,和区分)
(3)京剧的音乐
声腔:唱腔和伴奏统称声腔。以板式变化为主,又因不同行当形成生腔和旦腔。
念白:“念”指人物吟诵诗句,富有节奏韵律感,音乐性较强;“白”指人物之间的对话。分韵白和京白。
(练习对话片段男:哥哥,哥哥……女:兄弟,你哥哥出去做买卖去了,叫你等他一会儿。男:哦,等他一等。女:是。)
打击乐:通过打击乐器有节奏的击打,掌握全场演出的。节奏,人物情绪和唱腔的演唱。
京剧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
曲牌音乐:京剧乐队中的管弦乐器,除担任唱腔的伴奏外,还演奏各种纯乐器曲牌,作为剧中的过场音乐和配合哑剧式的表演,曲牌多从昆曲中借用。
如:“京胡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看喂鸡片段,让学生模仿)
打:传统武术和跌打技艺的结合(讲述盖叫天事迹)
3、京剧欣赏与学习
欣赏《铡美案》选段
剧情简介:陈世美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不认前妻秦香莲母子,反差韩琦于土地庙杀害。韩不忍,遂放其逃走后自刎。香莲愤之,拦轿喊冤。包拯出面,良言相劝陈世美,无果。包拯伸张正义,不顾皇亲势大,按律处陈世美以斩刑。
唱词:【西皮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原板】尊一声驸马宫细听端的,可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在朝房与驸马你相过了面皮,我相你眉长眉短有儿女,膀高膀低定有前妻,我劝你相认是正理,(白)驸马,祸到临头悔不及
欣赏此曲,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剧中的脸谱,人物以及音乐。
学唱选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4、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京剧的一些基础知识,并欣赏和学习了京剧的音乐。希望大家能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热爱这一中国的国粹。下课。
高中音乐课教案 8
一、说教材
《飘逸的南国风》是高一音乐鉴赏必修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的最后一节,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以及“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任何文化都是属于民族的,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而本节课中的南方地区民歌是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婉转、细腻、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词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美的传承。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收尾课,因而除了在感受体验南方民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同时也要在小结“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的基础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及形成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音乐双基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别是对民歌知识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但学生对音乐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唱歌并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抒情、细腻的风格特征,运用讨论、体验法、图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民歌的音乐特征同时自主参于各项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绪、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唱过程中,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对比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聆听、演唱三首民歌,感受、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主动的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我将使用图片展示法、小组合作法、体验法贯穿整个教学,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与体验,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避免枯燥的。说教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思想感情,通过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需要调动不同特性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情绪正常,在歌曲分类环节、分析歌曲调式的旋律、结构、演唱特点、伴奏特点等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互动集中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环节中,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作品,情绪得以调动。
七、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音乐作品三首南方民歌进行欣赏,请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是我国的哪个省,知道哪些景点和民歌。
2、比较三首民歌的音乐风格谈谈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3、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音乐要素上?
云南: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少数民族云集。民歌特别丰富并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对云南民歌的聆听,加深学生对云南民歌风格的印象,为新课民歌的风格对比做好铺垫的作用,通过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演唱导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分析探究南方山歌的风格特征
(1)首先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用了比兴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
(2)介绍云南弥渡,欣赏云南风景图片。
弥渡地处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南诏铁柱置于弥渡县城西约6公里的铁柱庙内,欲称天尊柱,现存大殿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悬挂“威镇昆弥”金匾。大殿达三阁五殿,建筑规模巨大,是弥渡县至今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
(3)播放配套课件中《脚夫调》的视频材料。
问题:南北方山歌的区别。
(4)再次播放《弥渡山歌》的音频,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起—平—落。
(5)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弥渡山歌》的引腔的主体部分,引导学生感受山歌节奏较自由的旋律和起伏较大的特点。
(6)在完整演唱《弥渡山歌》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特点,并与《脚夫调》进行对比,对比南、北方的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学生通过画面深入体会环境对民歌风格形成的影响。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分析、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地域环境对民歌风格的影响,在引导学生了解云南山歌的结构特点中,自主小结引腔在南方民歌中的特点,以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地域特征,最终主动探索形成民歌地方风格的原因。)
2、欣赏民歌《对鸟》
(1)音频MP3播放课件中《对鸟》,引导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和讨论提问。
问题:
作品《对鸟》运用那种民族调式和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特点,范唱并指导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几句,引导学生分析和感受其旋律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唱作品第一部分的谱子并分析旋律进行特点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设计意图: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并进一步探索民歌风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探索民歌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3、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1、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热烈欢快的情绪及歌曲的时代特点。
2、播放课件中在音乐会上演唱《幸福歌》的视频音乐,引导学生探索民歌的发展。
3、师生合作共同演唱《幸福歌》,进一步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设计意图:探索民歌发展的时代特点及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体验和表现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环节三:拓展与探究
1、播放本单元欣赏过的几首民歌片段,讨论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等问题?
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2、我进行点评。
(1)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因素上。
(2)影响民歌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3)同一民族的民歌,由于分布地区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该民族的民歌会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影响,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相交融,最终造成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结果。
八、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三首南方民歌的欣赏,了解了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并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我国民歌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所以,课后请同学们找几首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欣赏一下。
九、板书设计
略
高中音乐教案 9
教学内容:
《音乐与生活》(人教版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组实用性音乐的欣赏,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内涵的感受力;
2、了解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以各种方式演示实用性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实用功能;
2、难点:找到音乐风格与生活情景的结合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实用音乐的特点;
2、能力目标:①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音乐;②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探究音乐。
3、情感目标: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②用音乐关爱自己和他人。
本课时运用了问题研讨法,安排了较大力度的探索与实践,旨在让学生在了解音乐的实用价值的同时,提高各种能力(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2、本课时在让学生了解音乐实用性的同时,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文化意蕴,以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3、本课时旨在尝试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并初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进行研究性音乐学习。
课型:自学研讨课(网络环境下的音乐学习)
教具:自建《音乐与生活》网站、电脑;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老师、课代表主持)
1、组织教学(老师主持);
2、学习方式和要求(课代表主持);
3、小品表演:出操
4、引导答问:
师:请同学们回忆在这个活动中共出现了几次音乐?这些音乐是在何种场合下出现的?各起:到了什么作用?(屏幕上同时显示问题)
生:4次。分别是进场----升旗----做操----退场,起到了发布命令→烘托气氛→统一动作→放松情绪的作用。
5、揭示课题:
师:这说明音乐与人类的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共同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吧!(屏幕上显示课题《音乐与生活》)
(二)研讨问题:
1、实例显示:
①生活中的音乐;
②学生答问;
2、导学提示:
①关于《音乐与生活》学习网站;
②揭示研讨主题:
A.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B.音乐是怎样为人类生活服务的?
C.生活中有哪些经常听到的音乐?
D.生活中的音乐分哪几类?
3、网上活动:
①资源浏览;②BBS聊天交流讨论;
(三)深入实践:
1、准备活动:
①课代表发言:为加深大家对音乐实用功能的理解,老师�
今天的课外作业是:①为同学的生日聚会选择一组音乐;②师生食堂进餐选配背景音乐:
(六)尾声(课代表主持)
(七)宣布下课。
附(后记):
《“我吃了回螃蟹”----关于<音乐与生活>这节课》
“我吃了回螃蟹”
----关于《音乐与生活》这节课
我于1987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师范系。十六年来,我--直工作在中专、高中音乐教学第一线。1997年调入麻城一中后,专职从事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参加本次赛课,主要是想把我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新体会、新做法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想做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我绝不是第一个。
音乐教改怎么改?改什么?这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想弄清楚的问题。我的浅见是:
1、改观念:
音乐是一门艺术,但她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得见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然后才是引导他们学习音乐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让音乐充实、丰富、陪伴他们终生。
2、改模式:
现代人最应该具备的是“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动。我们现代人面临着三个“世界”:心灵世界、网络世界和自然世界;我们的学习内容每天在不断更新,因此学习方式也要不断革命。音乐欣赏教学应该直面学生的心灵世界,奇异的网络世界,剧变的自然世界,一改以往背景介绍→曲目选听→讨论提问→复听曲目→宣布“标准答案”式的呆板、陈旧的模式,把学习、研讨、设问、答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这种新模式下,教师只是配角,学生才是主演。
3、改教法:
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常规做法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鹦鹉学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式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生理机能、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教学也绝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特点”,立足于“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最自由自在、最愉快,使他们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音乐与生活》这节课时,我主动放弃了传统观念、传统教法、传统模式,大胆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自主研讨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体验、大胆表现相关音乐,以期达到培养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拓宽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等目的。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经验欠缺,本课从教案设计到课堂教学,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同行们不吝赐教。投石以激浪,抛砖而引玉,取人长补已短,是我本次参加赛课最大的目的。
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我无悔,因为“我也吃了回螃蟹”。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学唱,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角色、行当、西皮与二黄唱腔、主要伴奏乐器。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梅兰芳)。
3、欣赏并熟悉几段著名的有代表性的京剧唱段,能够感受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的独特魅力。
4、通过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使演唱有一定的京剧韵味。
教学内容:
l、音乐知识:中国京剧的历史、行当、唱腔等代表人物。
2、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选自京剧《贵妃醉酒》选段)《迎来春色满人间》(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
3、学唱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及模仿动作表演。
4、节奏训练:打击乐“锣鼓经”练习。
教学方法:
以看、听、学、唱、做、感受相结合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昆剧、皮黄、梆子诸声腔的精华,并加以集中而成。
京剧的行当为生、旦、净、丑。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西皮、二黄两大类。
目前已成为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及人物扮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作品分析:(1)《海岛冰轮初转腾》是选自中国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剧情略。教材207页)(2)《智取威虎山》剧情:1946年冬件,我档人妊民解放军在东北皋战场取夯得辉郭煌村胜利,委某毁部摈团贴参谋长少册剑宽波率一支追剿队单进跋入深山,以便粘消斜灭荚逃珍进威北虎酗山的座山雕卯土匪厦武讳装健。少砒剑波旨派侦察排长杨逢子荣改甄扮责土匪,歇打入威虎山弟。杨子荣魔凭借勉丰秤富御的战斗接经烹验,多胖次战胜洋凶淘恶殴狡腊猾的座饮山雕禹的盘问棍与镇试俗探,取牟得了座笑山脉雕掷等寨人的信任闻,被柴封腋为八威诽虎库山老九姚。絮他利戴用“师九苟爷掂”监的违身份知,以性“练糕兵濒”颂为虑名,送出情报。当舞追押剿队避得到阮情妙报整个装待沃发时,被壁我方硬逮谅捕的土匪栾在平在被押送泞途锡中逃到威虎囊山,给蝎杨子荣造扩成了宽严惶重威胁。但杨子嘿荣临筒危尘不幻惧,雨机试智沉堑着,抓住栾平车的弱点轮主动进攻估,最逗后务亲手尤处颜死汝栾鞋平锄。眠借为与座惯山雕祝寿耀之机林,杨子荣辛将全部匪掣徒集中述在威虎寺厅柬用灌酒颅灌饮醉磅,缉追一剿队蒙和片民童兵及时届赶栓到,纸与杨子红荣忍里遂应喧外合滞,彻底消畜灭炳了决这欢股顽匪。[西皮的曲调以七声音阶跳进旋法为主,每一句起拍都在弱拍,落拍多在强拍,拍点色彩明朗,多用于叙述描写。二黄的曲调以五声音阶段进旋法为主,每句的起、收拍均在强拍,委婉流畅,多用于叙事和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用看、听、初步接触京剧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请看录像《唱脸谱》教师出示《海岛冰轮初转腾》(简说《贵妃醉酒》剧情)
二、导入新课(用问、答、讲、看,了解京剧音乐,过渡作品欣赏)
1、提问:这段音乐是是《贵妃醉酒》中的什么唱段?是谁演唱的?(师生共同活动、了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2、教师简单介绍京剧的历史、行当,唱腔等。使用不同脸谱:介绍着名京剧艺术家及传统剧目。三、l、聆听《海岛冰轮初转腾》全曲的音乐,分析唱腔与旋律特点。全面了解作品(用听、唱、感受及实践。培养音乐感受与表现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2、介绍讨沦“旦角”的`成套唱腔特点及梅派的风格。
3、模唱(让学生自己选一句表演),学学“贵妃”。
4、欣赏《迎来春色满人间》和《甘洒热血写春秋》。师生谈感受①西皮快板与二黄慢板的区别。②传统剧目与现代京剧在原有基础上的创造与发展。
5、教师小结:二黄导板高亢有力,慢板的特点委婉流畅,多用于叙事和表达人物内心感情。西皮唱腔拍点鲜明,色彩明朗,多为叙述描写性唱段,。
从这两段的唱段中看到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而且为此而感到自豪,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及祖国的优秀文化。
四、练习学唱与体验京剧韵。
1、节奏练习串子(乐谱略)乐器:鼓、小锣、钹、大锣教师钢琴伴奏四位同学表演全体同学读锣鼓经
2、集体学唱《甘洒热血写春秋》西皮快二六,请学生介绍《智取威虎山》剧情及杨子荣唱段。
教师介绍发声方法,注意唱腔、韵的学唱听录音模唱看录像学唱学生自演自唱由教师钢琴伴奏,学生集体表演《甘洒热血写春秋》。
五、小结、布置作业,在第二教时时交流。熟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谈谈对京剧音乐的感受(唱腔,行当,行头,脸谱,锣鼓经,流派等选一个)屏幕显示教学要点:京剧音乐
1、20xx多年四大徽班、四大名旦、四大老旦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唱腔:西皮二黄板式:快板、慢板二六散板等
2、表演手段:唱做念打场面:(伴奏)文武场打击乐锣鼓经祖国戏曲优秀文化热爱、继承、发扬。
高中音乐活动课教案 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言,直率、真挚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是实现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的舞姿把人们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
2、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与舞蹈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风格及动作韵律等特点。
(2)在欣赏、模拟、表演、创编等活动中,广泛积累舞蹈素材,提高自身鉴赏和舞蹈表现力,并具有一定的创编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乐舞交融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不仅仅是做做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风格特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傣族舞蹈的体态风格,灵活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难点是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来进行创编。
二、说学法
课堂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乐舞交融的教学活动当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用视觉来观察模仿老师和图片中所给出的动作,用听觉来把握傣族舞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音乐,并用交互式的学习方法,创设学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让乐舞交融装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说教法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教与学的问题上,从重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要重点关注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图像观摩法、情景模拟法、比较鉴赏法等,从而使学生获得感受与鉴赏、模仿与表演、创编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情景模拟,亲近艺术。
课伊始,教师身着傣族服饰,伴随优美的音乐跳一小段傣族舞蹈,接下来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来到具有“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舞蹈采风活动”,期间采用“傣族文化”知多少的提问方式,揭示课题《傣族舞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视频鉴赏,领悟风格。
通过多媒体辅助式教学,请学生欣赏相关的视频与图片,鉴赏后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丽、西双版纳等地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许多动作多为动物的模拟与美化。头、肩、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线,俗称“三道弯”,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
3、自主探索,领悟动作。
教师首先播放电脑合成的影片,呈现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手型、手位及脚位,让影片所表现出优雅、柔美的静态舞姿,深深吸引着同学。抓住这一切入契机,教师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来模仿手型、手位及脚位,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动作的要领,再让学生看教师示范,启发学生发表评议,加强手型、手位及脚位动作要领的领悟,然后出示课件:借鉴观赏由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傣族舞蹈《雀之灵》,使学生通过影视欣赏——交互模拟——教师示范——借鉴欣赏——师生评议等过程,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又较好地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4、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首先教师给同学介绍云南特有的民族吹管乐器葫芦丝,让同学们对它的外部结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来演奏一小段音乐片断,让同学们了解此乐器的音色特点,然后完整的来欣赏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时,主要采用聆听——讨论交流——感受情绪等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夜幕下的傣族村庄、凤尾竹下的青年男女、村庄恢复宁静进入梦想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揭示音乐的主题和结构特点。
5、想像创编,体验成功。
根据刚才欣赏过的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开展创编活动。首先由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初步感知,再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创编音乐中的一段,注意学生强弱搭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表演创编的作品,并进行自评与互评的交互式学习,同时为舞姿优美的学生颁发奖品——金孔雀的挂饰,最后在欢乐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跟随教师尽情的舞动起来,表达乐舞交融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这堂课推向轻松、愉悦的高潮。
6、课堂小结,艺术升华。
我会告诉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傣族舞蹈便是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发扬光大,使这朵奇葩光辉灿烂。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开始,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音乐舞蹈环境,使学生经过:情景模拟,亲近艺术、视频鉴赏,领悟风格、自主探索,领悟动作、聆听音乐,感受情绪、想像创编,体验成功、及课堂小结,艺术升华等过程,逐渐熟悉了解舞蹈音乐的旋律,而且在乐舞交融中体会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最后学生与老师共同表演创编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创造性的音乐舞蹈实践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气氛,达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效果。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乐曲,感受西方交响音乐的美,拓宽国际音乐文化视野,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赏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知识与技能】
能够充分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掌握乐曲的情绪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结合作曲家生平理解乐曲表达的精神内涵。
【难点】
学唱音乐主题,掌握乐曲背后的音乐史知识。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为同学们展示电视剧的片段,并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片段中听到的插曲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自由回答。(《欢乐颂》)
2.教师介绍《欢乐颂》出自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交响曲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峰和总结,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乐曲《欢乐颂》音频,并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师:《欢乐颂》是举世闻名的经典乐曲,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欢乐颂》的。认识吗?西方的圣诞节和唱诗班都经常演唱;作者是贝多芬。(学生根据已有的常识各抒己见即可。)
2.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贝多芬的成就及代表作品,随后师生共同总结。(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一生最重再现要的贡献在于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乐、一部声乐套曲和一部歌剧,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等。)
3.再次聆听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乐曲选择什么音乐体裁来陈述乐思。(交响乐)
4.教师介绍交响曲的相关知识。(交响曲是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结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写法复杂并且音色对比鲜明。)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坚定、庄严地;中速)
2.老师再次播放《欢乐颂》的管弦乐演出视频,请同学们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特点划分部分。(师: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这首乐曲一共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两个部分,序奏和人声。)
3.引导同学们梳理《欢乐颂》的音乐要素。
(1)播放核心音乐“欢乐”主题,并提问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级进、平稳的上行和下行,无跳进)。
(2)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传达欢乐主题)
(3)教师提问,引导同学们边聆听音频,边观察乐谱,探寻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师:作者是如何传达欢乐主题的呢?通过情绪变化逐步推进。)
①学生自主探寻音乐情绪变化的过程。(过程:由抒情到坚定的情绪变化)
②师生共同总结音乐情绪的多种推进方法。(力度:由弱渐强;配器:弦乐—管乐—打击乐—转折—加入人声;演奏/演唱形式:独奏/领唱—合奏/合唱)
4.教师进一步追问,作者通过《第九(合唱)交响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为单位展开思考。(师:《欢乐颂》虽然只是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但是这个“欢乐主题”曾经在前三个乐章中出现、又被中断过,最后在第四乐章加入人声将作品推向高潮》。这样的做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主旨呢?冲破困境,得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
5.教师与同学们分享贝多芬的生平故事,将贝多芬戏剧性的人生与《第九(合唱)交响曲》相结合,辅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这首交响曲从忧郁的小调开始,最终由明亮的大调结束全曲,这正象征了贝多芬不畏惧苦难的束缚,冲破命运的牢笼,最终走向光明的人生轨迹。)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观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拓宽音乐视野。
(1)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2)教师引领同学们理解贝多芬的卓越历史成就。(贝多芬不但在交响曲上有着突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
(五)小结作业
1.师生以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课主旨。(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困难,克服瓶颈,生活终将迎来光明。)
2.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下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并思考两位古典大师在音乐创作中形成迥异的音乐风格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用文字的形式带来,200字左右,下节课与同学们共同交流讨论。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