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琵琶行》教案(优秀22篇)正文

《《琵琶行》教案(优秀22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琵琶行》教案 1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

鉴赏课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琵琶女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琵琶行教育教案 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

八、课后思考作业:任选一题。

1、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写3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2、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附注:第二课时学习重点:

1、对比欣赏各文段音乐描写。

2、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微的歌女产生感情共鸣?

《琵琶行》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提:(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

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

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教案 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方面:

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

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

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

①浔阳江边闻琵琶;

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江中又听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诗人:左迁前朝廷谏官;左迁后江州司马,凄凉郁闷。

两个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学生喜欢哪一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句子”。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肯定,分析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但不深究,然后巧妙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来。

诗人与琵琶女有许多相似点:①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是誉满京华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②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直言敢谏遭贬谪);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阳的共同经历。

诗人从自己与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发出同病相怜的感慨。

5、分组讨论“我最喜欢的段落”。注意事项与前一点相同。教师归纳:本诗音乐描写非常成功。诗人分两个阶段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现琴声“有情”。这一阶段,诗人直接讲感受,他听出了琴声的抑郁悲伤。第二阶段:演奏名曲,表现技法高超。这一阶段,诗人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琴声的变化。共写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表现琴声的急切愉快;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声作比,表现琴声的轻快流畅;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作比,表现琴声的热烈紧张。

㈢迁移训练

用鉴赏本课音乐描写的方法赏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

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节磁带。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老残游记》描写音乐,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并大量使用比喻,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与《琵琶行》相比,《老残游记》写旋律的变化更复杂:“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个尖儿”—“极高的地方”“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细”—“听不见”—“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㈣布置作业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复听取《梁祝》或《二泉映月》,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悲愁伤感的意味来。

附:板书设计

1、音乐描写

第一阶段:演奏一般曲子诗人直接感受—抑郁悲伤

第第一乐段:比喻摹声—急切愉快

第二阶段:演奏名曲第二乐段:莺语间关—轻快流畅

第三乐段:银瓶铁骑—热烈紧张

2、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誉满京华的名艺人

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谏遭贬谪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浔阳的经历

《琵琶行》教案 6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标: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8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琵琶行教育教案 9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师: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师: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师: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师: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师: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师: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

六、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教案 10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xx]。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四、赏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八、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讨论:

1、琵琶�

一、导入:

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二、阅读第三段,概括琵琶女身世。

1、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发言代表。

2、多媒体出示句子,有小组代表发言分析,然后多媒体出示明确结果。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3、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4、 学生再品第二段音乐描写,自由交流,阅读《名师一号》相关资料,最终让学生明白此段音乐描写既是在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是在通过音乐来书写琵琶女的情感。为下文自叙身世做铺垫。

5、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经历再次欣赏一下其演奏的音乐,体会不同特点的音乐传达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正是这样既旋律多变,又饱含情感的音乐引起了作者的共鸣。在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禁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那么诗人与琵琶女究竟同在何处?

三、阅读第四段,概括诗人现状。

1、齐读第四段

2、多媒体出示诗句,由同学发言分析。

(1)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被贬离京,卧病浔阳

(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地势荒僻,环境恶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孤独苦闷

3、补充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沦落之叹。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32岁授校书郎、35岁升周至县蔚、36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37岁任左拾遗(谏官),期间,他除了直言诤谏外,还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病死在长安,白居易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他的直言进谏和那些讽喻诗。

4、今昔对比,总结作者经历

曾经得志升迁,如今被贬离京;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孤独苦闷。

5、总结诗人与琵琶女的共同点,理解主旨句。

曾经 色艺双全 红极一时 欢乐奢华 春风得意 才华横溢 连续升迁

如今 年长色衰 漂流沦落 孤苦寂寞 苦闷无聊 被贬离京 卧病浔阳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乐的沟通,诗人忍不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这既是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对自己处境的感伤,更是对遭压抑,受打击的不满。

四、鉴赏最后一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先前我为琵琶女而叹息,现在琵琶� ”这真是“天涯沦落至九江,浔阳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诗情,世人永唱《琵琶行》。”

五、听最后两段的配乐朗诵,体会作者的贬谪之恨。

注:第二课时中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见课件中标注的部分。

六、作业 《名师一号》

板书设计

昔 今

琵琶女 红极一时 门庭冷落

欢乐奢华 寂寞凄凉

技艺超凡 色衰沦落

同是天涯沦落人

才华横溢 被贬沦落

白居易 得志升迁 被贬离京

春风得意 孤独苦闷

《琵琶行》教案 11

白居易自幼聪慧,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白居易的近3000篇诗歌中,流传千古的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琵琶行》,其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人唏嘘不已,白居易再听琵琶女的弹奏后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呢?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

朗读并翻译小序

作者简介: 12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 13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 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琵琶行》教案 14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每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 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作业: 15

1 背诵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结合琵琶女身世说说琵琶曲所表现的情感,再次体会琵琶女的演奏。

《琵琶行》教案 16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

鉴赏课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

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

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1、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课时发给学生)

1、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课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琵琶行》教案 17

《琵琶行》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   洪超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每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 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上一篇:《琵琶行》教案及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1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4、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1)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 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5、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

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①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

(3)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6、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朗读全诗,入情入境:

抽六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回顾诗歌内容,进入情境。

3、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① 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

② 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明确:作者的心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

“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

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

③ 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 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具体说来: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4、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总结归纳。

琵琶行教案 19

【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琵琶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

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

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 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合作探究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是什么将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能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能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第二乐章“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第三乐章“沉思曲”: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6.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7.“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1)伤琵琶女。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8.课文前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篇首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9.学生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剧美”。

10.艺术成就。

明确:(1)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风尘知己,处处动人。(2)诗中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3)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换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凝炼优美、扣人心扉的语句!

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30多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行──乐府

比喻拟声词和叠词;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感情琵琶女     江州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

前奏曲

欢乐曲

沉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