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优秀19篇)正文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优秀19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独坐敬亭山》教案 1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 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生字

(1)学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学。(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学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3、用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牛羊鸟鱼虫

幼儿古诗独坐敬亭山备课教案 古诗《独坐敬亭山》教案 3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总结全课。

小学一年级语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5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想象,浮画面;多诵读,悟诗情。

2、学习《独坐敬亭山》

a、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b、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c、多想象,浮画面

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大脑中想象诗中的意境。

d、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自己带着感情读

③四人小组读古诗

④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⑤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高飞尽

独去闲  孤独寂寞

两不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再指名读,老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按这些方法学习:

a 、解题: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c、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三、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和、镜、翠、螺

山光水色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这首词。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大家欣赏。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1)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质疑,互相解决。

(2) 学生汇报: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4、学生朗读本词,要读出感情。

(1)在组内读。

(2)在班上汇报读。

五、总结升华

1、进一步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讨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怀念江南的美丽景色)

板书

唐:白居易

红胜火

绿如蓝

怀念江南美景

《独坐敬亭山》教案 6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独”坐是“谁”独坐?

⑵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独坐敬亭山》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读诗,指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指读全诗(正音)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 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 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李白的诗抄在读书笔记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四。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五。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 10

一、认识诗人

1、同学们,熟悉我吗?他呢?(指某一学生)他呢?(幻灯片2,指屏幕:我乃诗豪——刘禹锡。)那么他呢?(幻灯片3:我乃诗仙——)

2、谁还知道李白还有几个名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还记得这首诗歌吗?谁能帮老师读读?(幻灯片4、《静夜思》):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怎样一个李白?(思念家乡)

(幻灯片5 《赠汪伦》):谁来念一念?这诗中反映的又是怎样的一位李白?(有情有义)还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一样。

(幻灯片6 《望庐山瀑布》):谁来念一念?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李白?(寄情山水,爱玩的李白)

师:李白的一生从25岁开始到62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所以他去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比如杜甫、汪伦、孟浩然等。而且他个性旷达、潇洒,加上他经历丰富,所以他的诗风豪迈狂放。(幻灯片7)据说李白才思敏捷,酒到诗成,他的好友贺知章叹赏他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而杜甫也这样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白为“诗仙”。现在你对李白有个了解了吧?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了解他的另一个侧面。

二、读诗歌

1、读题,解题。(幻灯片8)(板书题目:“独”字特大)

师:谁来帮我读读诗题?今天李白又漫游到了哪里?(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幻灯片9————1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包括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所以后人把敬亭山誉为“江南诗山”。(幻灯片12)所以题目应该分几个节奏?怎么读?

师: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独”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

你从独字中猜想到了什么?(诗人是一个人,内心孤独寂寞)

既然是孤独寂寞,题目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慢、轻)

2、诗人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他看到了什么,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怎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体味那景、那情。(幻灯片13)请自由读诗歌两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3、谁能读读诗歌?

谁能评评他(她)读得怎么样?(注意节奏、速度、语调:字音呢?节奏呢?)(板书:读:音断而气不断)

你能读读吗?

(幻灯片14)出示带节奏的诗歌齐读。

师提示:慢点、沉点,再慢点,再沉点,

最后一次配上音乐,你越读就越感到什么?(孤独、寂寞)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读一二句,体会孤独寂寞感

师:请看一二句,说说你刚才是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的?

生:尽。

师:(幻灯片15)“尽”是什么意思?(可提示学生:还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吗?

(飞走了,没有了)鸟飞走了,撇下诗人不管了,所以诗人显得很孤独。还有吗?生:孤云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师可提示:还记得“孤帆”是什么意思吗?那“孤云”呢?)云也是单独的一片,看来诗人更寂寞了。还有吗?

生:独去

师:什么意思?

生:飘走了。

师:是怎样飘走的?哪个字告诉我们?(“闲”)天上的云虽然在飘荡,但飘得——慢

悠悠的,诗人居然看着这片云从这片飘到那边,逐渐飘远,可想而知,诗人在敬亭山上坐了多长时间?

生:很长时间

师:所以,最能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是“闲”字。那你能读出坐了很长时间的感觉吗?(指导读好第2句)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影,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

径庭山啊?(幽静)诗人的孤独感虽不直说,也已经弥满了整座山了。谁能再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感?(读1、2句)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过渡: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却

离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也弃他而去。板书:众鸟尽(离),孤云闲(弃)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伤感呢?你想过么?这需要了解一下写诗的背景。(板书:悟——联背景)

2、介绍背景(幻灯片16)

谁能帮我读读写作背景?(请生读)

3、理解后两句。

师:现在你明白李白为什么孤独寂寞了吗?可是鸟儿、云儿都不明白李白的心,都弃他而去,难道就没有谁留下来陪李白吗?(有)

师:谁?

生:敬亭山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读后两句)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敬亭山没有离弃李白?(厌)厌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老师提示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幻灯片17,根据生的回答出示诗句意思生读)

师:孤独的李白终于找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此时他内心里充满的是什么感情(惊喜、感激、喜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来吗?

师:是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配乐)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

山陪伴着人。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他们惺惺相惜。李白啊李白,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替他们这对朋友写一写心里话吧。

师:(幻灯片18)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对他说:“”(师巡视,生练写)

交流:

1: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2: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3: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4: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幻灯片19)

师:敬亭山啊,敬亭山!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真是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李白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而敬亭山也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四、升华朗读

师:李白会孤独吗?(不会)哪些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吗?

(如果有时间就让生背诗)

谁会想着他?

师:是啊,李白不孤独,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赠汪伦》吗?谁会想着他?

师:是呀,李白不孤独,劳动人民会想着他,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会想着他,

让我们一齐诵颂他的诗歌,再次感受这位大诗人的情怀吧。

(幻灯片20,配乐朗读,可以反复读)

师:让我们也记住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诗仙:李白。(生读)

五、作业。(幻灯片21)

同位背、黙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众鸟尽(离)读:音断气不断

李白解:拆分法

孤云闲(弃)悟:联背景

达标测评 11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教学重难点 12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独坐敬亭山》教案 13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二、设计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得”,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五、教学准备:《独坐敬亭山》flash课件一套(来自安徽教育网)

六、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flash,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播放flash《学生必读》部分,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写的这首诗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播放flash《学生必读》中的《字词解析》。

教师边播放,边讲解。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

闲:悠闲。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不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3、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同时播放flash课件。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⑷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寄情山水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qing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qing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播放flash课件,诵读古诗))

(四)、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五)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七、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是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从释疑入手,运用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画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句。

二、图文对照读,联系生活经验和写作背景,体会“为何相看两不厌”,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诗人此诗在想些什么?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当时复杂的心绪,品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感情背诵,升华诗意,加深学生体会。

小学一年级语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14

古诗教学并不好进行,似乎在我们看来异常浅显的诗句在孩子们的脑中就是不转弯,到了嘴边的东西说出来就是那么困难,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古诗的教学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与背的基础上,此时对诗本身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变得又难上加难了。

今天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孩子们早已熟记于心,怎样让学生对这种耳熟能详的古诗理解出新意,并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兴趣盎然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课开始,我先让孩子说说关于李白的故事,并对李白生平做了详尽的介绍。然后我让孩子们在古诗的前两句中找找自己理解了哪个字词?他们对“尽”、“孤”、“闲”等字词的表面意思都能理解。

李怡航同学悟到:李白写天空中鸟都飞走了,只有一朵云孤零零地在飘,这时他就是把云比喻成了自己,在写自己寂寞的心情。

对于他的回答我大加赞赏,并在此处再次详细强调李白写诗时的背景,同学们似乎理解加深了。

我导:李白才华横溢,满怀着政治抱负,却一直怀才不遇,满腔愤懑,此时此刻,面对面这样的天,面对这样的云,李白深感

学生的答案有:寂寞、孤寂、无奈、伤感……

我说:诗人李白就是这样,他满腹经论,却全无用武之地,无人能解,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寂寞与孤独,但他依然无视别人的打击,依旧寄情山水,寄情于敬亭山。面对着飞尽的鸟儿,面对着独飘的云朵,让计价依然欣慰的是:(导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李白心中,此时的敬亭山更像谁?

孩子们回答:像知己、像朋友、像亲人、像母亲……

作为最亲密的人,看到李白现在的状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

孩子们发散思维,想象说话,虽然浅显,但已经能把诗人此时作诗时那种孤廖寂寞的心情参透,并且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还能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课外知识运用到语言之中,如说到:敬亭山就像李白七岁时认识的那位大娘,她告诫他,孩子别灰心,拿出铁杵磨成针的信心与勇气,你会成功的……

古诗教学中,能适当地引导孩子了解诗词背景,运用适度的想象来教学,比直接把诗意给孩子要好得多呢!

《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设计 15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优秀教案 16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

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文图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 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案 18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案 19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3、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诗圣”杜甫。)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看注解理解词句。

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步解题,感悟诗情。

第一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孤云”。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的?你从那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这不矛盾吗?

3、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或图片,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够的表面原因是景美。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做一个景物来看吗?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班上的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他,看不厌,他看你,看不厌,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形容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湖光       秋月      潭面     君山    玉盘     青螺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怎样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洞庭秋月图?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情境练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5、媒体渲染,感受意境。多媒体播放秋月朗照下的洞庭湖,让学生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妙意境。提问: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通过那些词语表达出来的?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的久远,环境、思想形态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于创作者的情况。《独坐敬亭山》究竟流露着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找不到知己,只好以山水为伴的孤独寂寞感,是因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悦的轻松慰藉感,还是寄情山水的宁静安详感,抑或是不向世俗低头,特性独立的坚定感?恐怕连诗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也许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学时,应该允许学生作符合诗意和诗境的个性化感悟。本设计中采用“感到孤独,寻找安慰“一说只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说出其他几种,只要是从语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也应肯定。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练说”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