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优秀25篇】正文

《语文教案【优秀25篇】》

时间: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两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的意思。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方案一:听音乐导入。

1、播放《百鸟朝凤》片段,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2、导语揭题: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是一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学生齐读课题。

方案二:看图导入。

1、出示插图:两只蛋旁边画有一只小鸟。

看见这些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学生齐读课题。识记“蛋”字。(给“蛋”组词。)

方案三:观察、触摸实物导入。

1、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有什么感觉?猜猜这是什么?——鸟蛋

2、让学生观察实物后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学习其优点,纠正其缺点。

5、齐读全文。

三、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用多种方法识记。

做动作识字:“取、捧、抬,连”

联系生活常识识字:“蛋、凉、轻”

找反义词识字:轻

说话识字:“仿佛、定”

做练习题,区分“向”和“像”,学习“向”。

4、把生字放回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5、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读后指名评价。

6、分小节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小组内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四、总结

从这篇小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再一次对这位小男孩儿投去敬佩的目光吧。(出示文中插图)

五、作业

把课堂上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语文教学案例 2

我很喜欢《同一首歌》这个节目,因为总是能欣赏到一些新歌。有一次,我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意外地听到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老歌,尤其是一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竟然让男歌手蔡国庆唱出了新的旋律,新的韵味,一下子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今年我们北仑区率先走进了新课程,可是还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手中拿的是老教材,如何让一首首老歌唱新、唱好呢?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着的。

后来,我听一位老师上初五册的《广告》一文,他对书本中两则内容陈旧的广告进行细致地剖析,然后参照教参得出了广告有四种样式的结论,最后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整堂课气氛沉闷,当老师提出练习要求时,有一位同学甚至好不掩饰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无疑,这堂课是失败的。分析这堂课,教材、教参成了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成了唯一的信息传播者,而课堂成了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这样的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吗?

于是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教材只是“一掬水”,而且这篇课文只是一掬并不新鲜的“水”,教材之外,还有“江、河、湖、泊”等着我们去遨游。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首先组织合作小组,走出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搜集了大量的广告,并进行删选,把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彩纷呈的广告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同学们围在一起自由讨论,归纳出当今广告的特点。在对广告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同学们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就趁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北仑生产的吉利牌汽车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设计脚本,这下,学生可忙开了。下课后,学生围住我,纷纷说:“老师,这节课时间过得真快!”“老师,下堂课内容也让我们自己去找吧!”还有的说:“老师,我们三个人已经商量好了,准备探究广告的发展,写一篇小论文。”一堂课竟然让学生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对照这两堂课,我深受启发:教师只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也是可以把老歌唱新、唱好吗?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首先,教师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让教材作为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我们的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念,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跨领域地搭建学习平台。比如上内容比较滞后的《宇宙里有些什么》、《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的时候,就上网查询“宇宙的新发现”、“电脑的功能”等。在上小传的时候,就寻找顾国和、张兆庆等乡贤的传记,也找来《名人传》让学生欣赏,还带学生走入社区采访普通人,给普通人立传。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了。

另外,要唱好老歌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师生共同参与。“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不仅仅需要教师去补充,去丰富,“取法乎上”;更需要学生去参与,去搜集。这个暑假,我们学校部分师生去新加坡考察,看到新加坡的孩子很小就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我们还听他们的一位校长介绍了一堂小学五年级的关于青蛙的生物课。一上课,有的学生就拿出了厚厚一叠介绍青蛙的图片、文字;有的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迫不及待地跑到上面去演示;还有一个更绝,竟然拿出一个大大的瓶子,里面装的全部是青蛙。一堂课,课本上介绍的还是薄薄几页纸,而学生的学习空间早已拓展到了无限,这样利用资源,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不得到发展吗?

因此,我们手中拿的是老教材的教师,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这样,即使是一首老歌,同样可以唱出新的旋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3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优美的语言引导他们 进入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去感受、去领悟小虫子的美好。我还特别注重培养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设置问题“你还对什么昆虫感兴趣?”“你想变成什么昆虫?哪里比较有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练习说话的。时间,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生字中先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认识生字,教 给学生思考、合作的方法。利用上课时间查字典,是在培养孩子们一种学习用字典的学习习惯。整节课堂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如推荐书目,真正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使之由“学会”变成 “会学”。

但是还存在着不足:

1、教师应更有一种情感的带入性,让孩子们对所学更感兴趣。

2、指导朗读和读文节奏稍显拖沓,可以适当提高速度。

3、鼓励方法,调动全体积极性。

在今后我还会继续努力来提高我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案例 4

曾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面的局限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不便,有时在讲课中涉及一些简单成语或是典故,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根本不明白我所讲的内容,我只得再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浪费了很多时间。如何让学生更快的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成为我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我认识到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不能退守到课堂这个唯一的狭小空间里时,我设计了一项长期性的语文活动——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清早,我就看到他脸上因紧张而跳动的肌肉,眼中是怯懦的神情,我知道今天有轮到他演讲。张宇恒,班里一个性格非常腼腆男孩,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像这样的公开演讲,对于他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甚至在第一次课前讲话时,他都没有讲完。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老师,我不行。我从没有面对过那么多人的目光讲话。我……我……我不行。老师,算了吧,我会丢脸的。”即使演讲前准备得非常充分,他也 于是,我在课下为他作专门的指导,并且鼓励他相信自己的实力。

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即使不注视大家他还是异常的紧张,没有洪亮的声音,朗读生硬、平淡。我不断的鼓励他,告诉他不成功我们决不放弃。我想那段日子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一种煎熬,但我想也应该是一种积累。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锻炼,终于,他完成了一次脱稿演讲,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我还是及时给他鼓励。我发现,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演讲一次比一次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性格得到了砺炼,逐渐成为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后来他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在一次班级排演的《让课文人物走上舞台——〈西门豹〉》中,他成功地出演了一个角色,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让很多同学为之震惊。此后,他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并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在一次我与他的谈话中,他对我说,以前不愿意发言,不光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理解有困难,自从安排了课前演讲,他越来越喜欢看书,不但知识面扩大了,而且也增加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目前我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学生的进步非常大。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怯生生地走上讲台,那身体是颤抖的,那声音是颤抖的;可是,几个学期下来,学生在演讲以及评价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同学甚至喜欢上了这项活动,经常会主动提出临时演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范围扩大了,知识储备增加了。

语文科的科目性质是社会交际工具性,实施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依据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的这项分阶段、有重点的语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增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语文科研课题——课内外双轨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两课时 5

一、教材分析

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当小洁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她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谁忍心把这“镜面”打破呢?小洁攥紧了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

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侧、卷“12个生字,会写”失、觉“等8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认字12个,会写8个,能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过湖水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眼睛里的湖水是什么样子的?面对湖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课题)

2、出示”清澈“一词,该怎样读?怎样记?

二、初读课文,识字认字

1、教师范读、领读生字。

2、指名学生读,教师注意听,纠正错误发音。

3、出示”幻“和”幼“:请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区别,并说说怎样读?

4、出示”扔“和”跨“:想一想用我们学过的识记方法,应怎样识记?

5、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不认识的或易错的字。

6、请学生自读、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答疑。

7、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认读第一段。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画面,配置音乐,进行范读。

3、请学生朗读思考两分钟,说说本段的段落大意。

4、”欣赏“一词怎样理解?它的同义词有哪些?是否可以替换?为什么?

5、两岸的风景怎样?请找出描写风景的句子。

6、你觉得这段中哪些地方写得很美,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7、请大家注意:”小洁坐在船上吃面包“这句话。看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多媒体展示画面,配置音乐,老师有感情范读。

2、指名朗读,认真听其发音及语气,并及时纠正其错误之处。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旁指导。

4、提出问题:

(1)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2)”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他“指的是谁?你从”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目光“中体会到什么?

5、组织学生交流。

6、小洁的面包纸怎样处理了呢?你想知道吗?(引入下一段)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反复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

2、提问:”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出示”攥“字,怎么读?怎样识记?说说相应的同义词。

4、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四、小结

1、老师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和表扬课堂上敢于发言的同学。

2、布置作业:请大家在熟读课文基础上独立完成课后”读读说说“一题。

[第2课时]

一、复习引入,通过复习巩固课文

1、请学生背诵课文。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大意叙述出来。

3、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大家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4、请大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谈感想,小结

1、请学生谈谈学习了本课有什么感受?

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自己该怎样去做?

2、老师点评。

三、认读课文生字

1、请学生自己认读课文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认读课文生字。

3、反复出示生字,让学生集体认读,并组词。

4、板书多音字:得为卷

请学生组词认读。

四、指导写字

1、请学生认读”我会写“中的字并组词。

2、请学生观察”我会写“中的字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3、提醒学生注意提手旁和目字旁的写法。

4、请学生描红”我会写“一题。

5、争做”小医生“。

(1)教师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学生做”医生“,诊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2)同桌互查,比较欣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6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在第一个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或者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再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我用老师的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显示描述出来,然后读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理解“讲排场”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再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再理解“滥”字时我又用了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地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并且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也。”

语文教学案例 7

研讨话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听说读写一体化”如何构建?

教材分析

《春》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美美地听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了解了它的结构与内容。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笔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们留恋忘返啊!今天,我将跟大家与它进行一次最亲密的接触,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绚丽的春光,去仔细地品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去学习作者那高超的写作手法。

师: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你们的耳朵,敞开你们的心房,用你们的耳朵去聆听录音,用你们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美的所在。听完以后就请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轻音乐相伴的朗读带。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已陆续睁开了眼,但还有几个没睁开眼。)

师:相信大家都被这优美的朗读陶醉了,被这美丽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同学沉醉其中,不愿睁开眼呢!(大部分学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学生四处张望寻找闭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吧!没关系,我再给你们三分钟时间整理你们自己的思绪,然后就请同学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三分钟时间静思。)

生1:简直太美了。我已经无法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只感觉自己当时就在春天的花园里漫步。绿的草,五彩的花,还有嗡嗡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在我的身边飞来飞去的,春风轻抚着我,阳光亲吻着我,仿佛来到了仙境。

师:好!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生2:从来没有这样去听过一篇文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仅是用耳在听,而是用心在听。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呀!我仿佛听到春姑娘在呼唤我,她带着我赏春的美景,听春的声响,闻春的气息。和煦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与温暖,久久不愿离开。要不是老师叫我,我真不愿睁开眼睛呀!(说完自己笑了一下。)

师:哦,这样呀!看来春姑娘让你着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草绿了,花开了,树发芽了,鸟也出巢了,一切都显示出新气象。正如文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看,农民们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轻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仿佛还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是呀,有了春的播种,就会有秋的收获。

师:对呀!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呀!其实,人生也一样,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学习与奋斗,才会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们的感觉不同。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在这优美的朗读声中,在作者描绘的美景中,我被带到了我的童年。记起了童年在农村度过的春天,我跟伙伴们在河边放牛的情景。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我们不时在草地上打滚,不时又爬到牛背上。河里的鸭子也在悠闲地浮水,还不时地把头一咕噜扎到水中呢。

师:这个同学由作者的描绘联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错,联想力较强。好的,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用心听后的感想,收获还真多。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叫大家谈了。不过,大家在下课后可以与同学再交流或把你的这种感受写到你的日记中。(还想举手回答的学生听了后把手陆续放下来了。)

二、美美地读

师: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语言,相信大家肯定想亲自走近他,与它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如大声朗读、轻声朗读、用心默读体会、反复咀嚼等去表达你的感情,去寻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语言的美,去体会文中的感情。老师也为你们寻找到许多春天美景的画面,大家可边欣赏画面,边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画出� 好,现在开始读。

(多媒体播放配轻音乐的春景图画,图画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编排。学生边欣赏图画边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有的不时在书上圈点勾画,在本子上写发现。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

三、美美地说

师:时间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读后的所得与所感。前后左右四人一组。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师:好!现在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让更多的同学分享你的成果。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写春雨那段写得很精彩。你看那细密的雨中,黄晕的光、乡村的小路、石桥、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整个构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安静而和平之感。

师:春雨图有种“安静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绝,简直有一种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钻出来”是怎样的情景,那种情态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时的娇颜,还有那个“钻”字又是何等传神,那种破土而出的挤劲令人肃然起敬呀!

师:说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彻。是呀,这两个词用得多妙啊!

生3:我认为“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写得好。风本来是无味的,但他却写出了味道,风里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

师:把无色无味的风写成了有味的风。“壮难写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美。作者由盼到绘,再到赞,浑然一体。开头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中间用五幅图画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让人有身处画中之感;结尾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渐次排比,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呀!

师:从整个文章结构入手,找出了美点。很好!

生5:“桃树、李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写得好。他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就这些?(生点头)运用了修辞手法就是写得好吗?(有的学生笑了起来)

生5:不是。(显得不好意思)

师:那好在哪里?

生5:好在……好在……

师:看来要再仔细想想。那你先坐下来。我们说它好肯定要说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让别人信服吧!有没有哪个同学跟他找的是同一句?(生6举手)好,那你来说说理由。

生6: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把花竞相开放的情态与花色艳、花色多都写了出来。

师:对。我们只有这样说才有说服力。不能只顾着讲好,一定要有理由哦。恭鹏同学(刚才没说出理由的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点头)好的,那我们再继续。

生7:我认为迎春图写得好。因为前面的四幅图画都是写景,给人的感觉总缺点什么,就像欣赏一幅没上色的山水画,很单调。而迎春图却写了人,就像给这幅画一个很好的点缀,给它涂上了色彩,把春的活力,把人对春的喜爱表现了出来。

师:嗯。见解独到。好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了自读后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在文中发现的美。老师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形式完美,而且内容丰富,激人想象;不仅结构清晰,而且语言优美。可说,美蕴含在文章中的每一个画面中,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请大家以我们刚才的发现为基础,分组讨论归纳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看看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四人为一组,开始进行讨论,讨论好的小组就派代表发言。

(生四人一组讨论,师巡视。)

生1:我们这组发现作者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师: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

生2:我们觉得文章一个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我们以前学的那些文章那么难懂,特别是像“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些词语,感觉就像在说话,显得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师:语言美,自然、朴素、通俗易懂。

生3:我们觉得文章的结构严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讲结构美的那个学生)所讲的一样。这也该算是它的一个特点吧。

师:算!怎么不算呢?好,结构精美、严密。

生4:我们觉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绘了许多春天的景物,但处处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作者抒情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啊!我爱你春天!”这样,而是显得含蓄,蕴抒情于描绘之中。总之,要不是作者对春天有这么喜爱,我想是难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

师:同学们谈得都比较好。根据大家的讨论,综合大家观点,老师把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3、语言朴实、隽永,通俗易懂。边读边稍作分析。)

四、美美地写

师: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笔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里行间都凸现着美。朗读它,品味它,不仅会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会令我们对美产生一种追求。纵观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来源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来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全文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俯拾皆是,把情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现在,我们虽然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领略无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样有无穷的魅力,也是众多文人笔下常描写的季节。我想处于秋天中的同学们,肯定对秋天有独特的感受吧!现在,就请敞开你们的情怀,用你们自己的笔把对秋天景物独特的感受写出来。可以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来写,用一段话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写出来就可以了。看谁写得快,写得好。注意在写的过程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作方法。

(生自由练习写作,师巡视、指导。几分钟以后挑选几个同学所写的当堂朗读,并给予适当评价。)

师:“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领略到文章语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开启你们的心智,用你们的眼睛去寻找美,用你们的心去感受美,用你们的手去创造美!下课!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春》是从旧教材中选取的课文,也是初中语文传统的经典篇目。这次已经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这次最成功。

前两次上课我都是这样设计──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前两次每次教完课文,对自己课堂的分析也颇感满意,从学生书本上满满的笔记也感觉学生收获挺大的。

但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教《春》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导,从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上,学生在闭眼听配乐朗读以后,所产生的联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体验。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放开学生的手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对于此类写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重视纯理性的分析,而轻视学生的认知和心理体验。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从每个句子的结构修辞到每个词语的妙用,从语言特点到整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

三、整合“听说读写”,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大多数人的共识,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割裂了这四个方面。习惯上,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只是把一篇文章整体感知后,再把课文内容分析给学生听,把听说与读写割裂开了,而忽略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内在联系。事实上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课堂中,我让学生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写,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融合。

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词,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辨认形近字。

教学难点: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

正文: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词,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仔细观察,辨认形近字。

教学难点: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自己读读这些字。(不认识的字查查生字表)

2、检查读,订正。

3、想想每组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4、小组内互相读读问问。

5、用卡片变顺序抽读。

二、我会读。

1、介绍游戏方法:又快又准确地读出水果后面的词语,读对了就能得到一张水果贴图。

2、同桌练读,小组练读。

3、做游戏,教师适时正音。(指名选读,小组选读,男女生分别选读)

三、比比写写。

1、【课件出示】

出示12张生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在这12个字中,有六对兄弟,小朋友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请6名学生分别上台找一找,把找到的字卡摆在一起。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兄弟”?

(3)全班交流。

3、扩展训练:在你认识的'字朋友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4、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读句说句比赛(读读说说)

1、指导读句子。

(1)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2)指名读。

2、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1)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2)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3、说句子比赛。

(1)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3)评议。

二、朗读比赛。

1、【课件出示】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

4、指导朗读。

5、朗读比赛。

6、扩展训练。

(1)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象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象什么?

(2)全班交流。

三、作业设计。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成新的字,再组词。

巴( )( )主( )( )羊( )( )

子( )( )见( )( )京( )( )

2、把下面的几个词排列成一句话。

1、我 洗 学会 手绢 了

( )。

2、自己 我 上学

( )。

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案例 9

《菜园里》教学案例

主持人: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菜园里》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看到了,这些蔬菜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我们看看书本上是怎么写的。读一读,想一想,儿歌告诉我们什么?找一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的时候要求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学儿歌)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小组交流。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讨论着)

师:谁来说说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黄瓜的外皮是绿色的。

生2:我知道豆角的颜色是青青的,样子细细长长的。

生3:我知道了辣椒的样子有一端是尖尖的。

生4:我读懂了“茄子高高打灯笼”。就是茄子结在枝上,就像灯笼高高挂着一样,整个向下垂。

师:你真棒。(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大家看茄子结在哪里呢?它挂在枝上的样子像不像灯笼?

生:我读懂了“萝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说萝卜长在地里,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叶子,看不到萝卜,好像故意躲起来跟我们玩捉迷藏。

师:可以看出,昨天到学校劳动基地里去,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课前老师带学生参观学校劳动基地里的蔬菜,其中就有萝卜)

生:有。我还看到很多萝卜露出头来。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我觉得很奇怪,萝卜怎么有紫色的呢?就问管理菜园的伯伯,他告诉我这种叫胡萝卜。

师:同学们懂得真不少。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南瓜越老皮越黄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谁来解决?

生:我知道。就是南瓜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慢慢地长、慢慢地变,到了成熟就成了黄色。就像芒果一样,刚开始是绿色的,到成熟了就成黄色的。

师:说得好,还能用我们经常看到的水果来说明。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从图片上和书本上看到的南瓜都是黄色,样子是圆圆的。可我昨天和我妈妈到菜市场,看到的南瓜全部是青色的,样子都是长长的,和今天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一样,怎么也找不到黄色圆圆的南瓜。

生:我知道。昨天我去买南瓜时也一直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种。后来妈妈告诉我黄色圆圆的南瓜一般在夏天才有。这种椭圆形、青青的南瓜是新品种,南瓜还有一种样子像电话,大家都叫电话瓜。

【评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课例从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劳动基地里的蔬菜,让家长带孩子走访菜市场,与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汇报读书情况的环节,进行课程资源调查情况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是本课例的特点之一。学习儿歌时,教师采用了自学——交流——质疑——学生释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学会了阅读方法,并通过质疑解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和虚词“以”“之”的用法,理解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2、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3、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教学难点】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引入:昨天我们已经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翻译了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对一些重点词语掌握了没有。

二、检查重点字词句翻译:

(投影:

六一居士初谪浒州:贬职

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改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快速;跑

吾之乐可胜道哉:尽

聊以志吾之乐尔:姑且

累于此者既佚矣:通“逸”,安逸

翻译重点句子

1、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

1、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三、课文学习:

问:1、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

明确:其本人。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

2、欧阳

3、“六一居士”中的“六一”何所指?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醉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4、“六一”给了居士怎样的快乐?

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5、沉醉于五物的好处是什么?

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6、文中居士得到“六一”之乐没有?为什么?

“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

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思考: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 )

明确:“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容于这“五物”之中,就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7、 (1)问: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

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

A、少而仕,老而休。是必然规律。

B、用于时而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C、 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8、 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 明确:虽无五物,其去宜矣。

四、小结:

文章主旨

本文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主题)

2、传记形式别具一格。(主客问答)便于直接且逐层推进阐述作者的思想和情趣,使行文宕起伏、情感真切。

3、 语言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

五、巩固练习: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聊以志吾之乐尔: 志:记,记述 尔:通“耳”,罢了。

2、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劳累

3、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名词作动词,生病

4、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

5、累于彼者已劳矣: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

6、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辞官归隐

语文教学案例 11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教学案例

主持人: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差错时,我们看到,这里有同学真诚的帮助和合理的建议,有学生勇敢的自纠和他人热情的奖励,有教师积极的引导和耐心的等待。课堂上,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心情是愉悦的,师生情感是和谐融洽的。课堂给了学生安全感、愉悦感。难怪学生在错误面前,没有丝毫的羞涩,没有丝毫的退却。“宽松”带来“安全”,“安全”导致“开放”,“开放”培植“自信”,“自信”引发“勇气”,“勇气”造就“探索”——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正是课改实验所追求的目标。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教学案例

一、激趣导入  ,复习音节

师:小朋友,这儿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的后面藏着我们学过的音节,你选择其中一种动物,就会出现一个音节。谁想当小老师拼读给大家听?如果读准了全班小朋友就跟道他读一遍。

生1:我选择小灰兔。(师点击课件小灰兔后出示音节jià)

生2:我来帮助他——jià。

生3:我可以读得更响亮些——jià。

全班齐读。

生1:我选择小毛驴——qí。

生2:老师我可以帮助他——qǐ。(读得不是很到位)

生3:我能读好它——qǐ。

生2:(自己站起来再读音节)qǐ。

生4:老师我愿意送给他一颗进步星。(学生自己动手做的)

……

二、看图认识汉字

师: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些汉字朋友,这些汉字朋友在哪里?老师先带小朋友到一户人家家里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你看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先自己看图说一说,再试着拼读图上的音节。现在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第19页。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看图说一说,并拼一拼图上的音节词)

师: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1:我看到两个叔叔在下棋,我还看到一位阿姨在洗衣服,还看到一个哥哥在搭积木,还看到一个女孩在喂小鸡。

师:在这句话中只需要在后面用一个“还看到”就可以了。

生2:我看到两个叔叔在下棋,一位阿姨在洗衣服,一个哥哥在搭积木,还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喂小鸡。

生3:(拼读音节)xià qí。(再读词语)下棋。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下”字?

生1:地下室。

生2:录音机里听过这个“下”。

生3:下楼梯时看见墙壁上写着“上下楼梯靠右走”。

师:你观察很仔细。

生4:“厦师二附小”的“下”。

生5:“厦师二附小”的厦是厦门的“厦”。

师:放学的时候请你仔细看看校门口的牌子,“厦师二附小”到底是哪个“厦”。

生6:下车,下飞机,下楼梯。

(其余汉字教学同上)

……

师:小朋友真用心观察。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我们学过的汉字,只要小朋友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汉字,我们就可以很快和汉字交上朋友。

三、巩固汉字

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卡片跟同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拿音节卡片的小朋友读准音节,拿汉字卡片的小朋友拿出相应的汉字卡片读准汉字的字音,再将汉字放在音节下面。

学生动口读一读,动手摆一摆。

生1:读 xià qí。

生2读“下棋”。

师张贴卡片全班齐读。(其余音节、汉字的复习巩固同上)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摘苹果。这些“苹果”后面藏着我们今天学的音节、汉字,谁读准了,老师将“苹果”送给他。(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争先恐后。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谁也不甘示弱)

生1:鸡。

生2:服。

师:这个字和“衣”组成词的时候读fu,单个字读什么?

生3:读第二声fú。

……

师:还有“独木桥”等着我们呢!桥上有一个词语,谁能读准这个词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就可以安全走过“独木桥”。

生1:下棋。

生2:我爸爸和叔叔爱下棋。

生3:下棋,我爸爸和我在下中国象棋。

生4:老师,我给××同学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他没有将“下棋”合在一起说。应该说我和爸爸在下棋,下棋很好玩。

(这是课件发出欢呼声,“你真棒!”)

生5:洗衣服,妈妈洗衣服很辛苦。

师:你理解妈妈洗衣服很辛苦,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讲卫生。

四、读儿歌

师:小朋友看这幅图,这群小鸡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试着拼读儿歌,自己会拼的、会读的做个记号。

(学生读儿歌)

师:你们是怎么学会这首儿歌的?

生1:我认识一些汉字,遇到不懂的就借助拼音,或者听录音。

师:你的办法真好。

(全体学生自读音节、汉字后伴随音乐读儿歌。边读边比动作,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评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安排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让全体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提高识字效率。全体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人。因此,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同时注意改变教学内容单一呈现的方式,以多种形式来呈现。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合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热情高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老师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生的回答,既有即时评价,又有延时评价,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或者让学生互相帮助,获取知识,而非老师的直接灌输。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与等待。

语文教学案例 12

一次失败考试后的反思

我落泪了,当着学生的面。只因为学生超低水平发挥,期中考试考砸了,并且是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不只是羞愧难当,简直认为那是耻辱。

我担任一快一慢两个班,成绩一直不错。可是这次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那快班居然比我教的那慢班还要糟,于我而言,这无疑是五雷轰顶。那一刻我伤心欲决,无语凝噎。

当晚晚上,灯下,我仔细翻阅试卷,反思失败原因。

卷面反馈:

默写错别字累累,阅读理解涂涂抹抹,作文随心所欲,书写龙飞凤舞。尤其是作文有超半数同学不及格。

客观因素

一是自然英语老师刚刚走马上任(初二的自然英语老师让其家长们硬性给“下岗”了),他们把时间抓得密不透风。二是期中考前班主任生病请假一周,又不声不响出去旅游一周。三是以班级为单位考试,改卷老师以为是慢班,下笔毫不留情。

学生主观原因:

一是学生敷衍了事,根本无视考试的严肃性。二是学生在自然英语老师的夹击下,没时间也没热情学语文。

我的主观原因:

一是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相应的时间去复习。二是没有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二天教室里,我一脸痛苦,学生无语,甚至无人敢直视我,我知道他们也很难过。教室里出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氛,最终还是我打破了僵局,说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我想此刻大家一定与我一样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耻辱。这次考试你们几乎是全然没有认真的态度,更不用说学习的热情了,你们学习的动力哪里去了呢?

你们读书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应该是为了一切关爱你的人而读呀。我知道,此时你们无颜面对关爱自己的所有的人,尤其是父母。你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关爱你的人的一种回报呀,怎么可以如此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呢?

人的知识可以因后天因素而不够丰富,但我们的情感依然可以丰富啊,我们活着,就应该学会感恩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我们何以为报呀!同学们,一张表明自己已经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的试卷我们总还交得起吧!

……   ……

语重心长的话说了一大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了初三学生的情商提高的很快,人文关照比较容易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于是,我给他们讲韩国的孝道,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他们读老人院墙壁上的文章《孩子,我只想你牵牵我的手》,甚至给他们讲“二十四孝”……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他们的随笔中于是随时可以看到“感恩是一种幸福”,“给予父母快乐是一种幸福”等一些感人的东西了。

我还知道学生有一颗驿动的心,我给他们大量的阅读有关感人至深的文章,如《生命在那一刻灿烂无比》,说的是丈夫在出车祸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生死伴侣》,感受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动物情感故事;《臭臭的故事》,感受身为人母,为儿子的离去而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情感……我要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真情永驻。

我还引导学生走进名人心里,走进名著,虽说离中考的日子不多,而我却尝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甜头,期末考试学生大翻身,三率都为最优秀。

然而在中考前半个月,又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故,我因飞车抢劫致伤住院了,我开玩笑地对来看望我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呀?学生笑着说,老师,我们会是那种人吗!中考成绩肯定能让你精神焕发,好好养病吧,别担心!最后学生真的如我所愿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我欣慰了。

我的反思:

一、人文关怀要渗透到知识传授之中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說:“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确实,这一次惨遭滑铁卢使我明白了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人文教育。

要使学生真正的走入语文殿堂,首先要从情感层次上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后一阶段我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好,目标不明等问题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以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激活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二, 以积极态度消除挫折,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崇高的目标是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力量。而实现一切崇高目标的前提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心,有爱才有一切,于是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每一个关心和爱我们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情,去实现自己的崇高的目标。

在充满关心和友爱气氛的群体中,遭受挫折的个人会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于是我的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凸显出了它的作用,那些闪烁着人性光环的撼人心扉的故事,那些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人……唤醒了学生懵懂的心灵,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终于他们众志成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但愿我的园丁生活也有丰厚的收获!

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两课时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教学重难点

1、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1、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讲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 (出示:一位母亲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请根据母亲的这句话做一道加法题。(诚实﹢信用﹦财富)做对了吗?

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

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重点,直奔中心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文章的3-8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读3-8自然段,注意读得准确、流利。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还不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解决。

3、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生: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生:我不理解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师:中彩了,我们应该是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激动、兴奋才是,可是同学们看看图中的父亲,他高兴吗?这又是怎么回事?父亲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出示句子1)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想一想,并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

师:这个道德难题难就难在是留下奔驰轿车,还是还给库伯,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母亲让我看了什么?

(出示句子2)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请学生齐读。这句话中连用了(3个看)从这三个看中,你又看出了什么?谁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句话请你们揣测一下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出示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

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的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出示句子3):“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指导读:“梦寐以求”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自己”要重读)

指名汇报:用上句式: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

师: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句话怎么读呢?“淡淡”应读得慢一些,显得意味深长(师范读--生齐读)

师:这就是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父亲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有没有作决定呢?

师: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生读九自然段)

师:为什么父亲打了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出示句子4)“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你怎样理解母亲这句话的?

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

(引读)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生)最富有的时刻。“最富有的时刻”是什么意思?(生:是说父亲摆脱了道德难题,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有信用的原则。)

师:这个道德难题就是作一个人的——诚信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句话。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3、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4、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心里。我们已完全被父亲的这种诚实打动,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具有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是我们所要好好琢磨的,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5、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板书:

5、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诚实/打

诚﹨有信用/电

信↘↙话

高兴

语文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讲述”、“枯萎”、“抚摩”、“芬芳”、“偎依”等同语的意思,会用“不仅。还。”、“勉励”写句子。

2、初步学会用一句或几句话简要、明白地说出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要热心帮助残疾人,做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学会用一句或几句话简明他说段意。

理解海迪教育妹妹的有关语句。体会海迪对妹妹健廉成长的关心。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子,理解部分词语,会用“不仅。还。”造句。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3.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题。

(1)板书:张海迪(教学“迪”字,简介张海迪事迹。)

(2)补全课题,读题,说说本文将主要介绍什么。

2.自学课文。

(1)听录音,划出文中生字新词,给自然段编上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义,《作业本》第1题。

(3)读通课文,质疑问难。

3.检查反馈。

(1)连词认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不假思索、怒不可遏”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读各自然段。学生评价是否达到读通标准。

(4)提出疑问。

4、指导分段,学习第一段。

(1)课文着重写了张海迪和妹妹之间发生的哪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里?

(2)课文第1自然段写什么?出示“姐姐不仅。,还。”句,哪些语句写海迪“顽强哦学习、生活”?“时时关心着妹妹海燕的健康成长”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3)独立分段。用”?“将课文分成三段。

(指导分段时,也可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文中一个与全文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句子:“不仅。还。”,从句子入手理清结构。)

5.巩固练习。

(1)《作业本》2、3题。

(2)用“不仅。还。”说写句子。

(3)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 15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2.根据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想象画面。

3.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述事物。

4.在横格中写字,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注意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5.欣赏并积累《鹿柴》。

【教学重点】

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2.积累词语,理解并运用。

3.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这些课文都是自然景观。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自然景观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吧在电视里、书本上应该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画面吧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板书:写想象画面)

2.课文《观潮》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大潮由远及近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板书:看到)

3.课文《走月亮》中,“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板书:听到)

4.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板书:闻到)

a.小组交流。

b.构思巧妙,感情真实。

c.要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造。

d.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共同交流,互相评议。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6.词语: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读一读,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形容十分安静。

(2)想一想: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人声鼎沸”让我想到了人们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让我想到了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3)先小组内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词语: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4)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加点词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5)拓展运用。

①请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你的想法。

冲过去跑过来走过来

②选择两个加点的词语分别造句。

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工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①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②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画面。

(板书:根据意思写画面)

板块三:书写提示

7.写字的时候要注意: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板书:书写提示:保持平衡保持距离)

8.写一写。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横格中写字,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字的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板块四:日积月累

9.学习《鹿柴》这首诗。(板书:鹿柴)

(1)朗读这首诗。

(2)作者简介。

(3)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影。

第三、四句句意: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阴暗处的青苔上。

10.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学生看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中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11.学生读读背背,教师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12.检验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描写想象画面,学会了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学会了怎样在横格中书写句子,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两课时 16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2、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前,最好能背下《谈读书》这篇文章。

第二课时前,找《咬文嚼字》的文章,与《不求甚解》进行对比,再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经验、方法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流程】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

并思考: 了解有关驳论文的知识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学生自学、讨论的课堂,教师需要时时监控课堂,帮助学生能顺利的进行讨论,其讨论有实质性的内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先想想学生会如何思考,以更好的调控,讲学生所未想,学生能想到的就省去不讲。

语文教学案例 17

一、复习检测,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送来了许多神秘的礼物,你们想要吗?

生:想!

师:那得首先得闯过19课的生字大关,有信心吗?(有!)

生:好,小火车谁来开?(请两组开)

师:火车开得可真快呀,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识字高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秋去冬来,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呢,请看(播放课文录象)

师:同学们的小眼睛看得可真入神啊,通过欣赏动画,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生1:我发现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各不相同。

生2:我发现了小青蛙、小蜜蜂、小燕子都要过冬。

二、朗读指导,读中感悟

师:多么聪明的孩子呀,这么有趣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很棒的!来,翻开课本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吧。

生:(站着读、坐着读、默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是有滋有味,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趣极了,你对哪种小动物最感兴趣?请用动作来告诉老师。

生:(做动作)

1.导读“小燕子“的话

师:(走到“小燕子”跟前)多美丽的小燕子呀,老师请你来读小燕子的话,好吗?谁来读小青蛙的话?

生1:我读!

师:小蜜蜂呢?

生2:我读!

师:好,其他小朋友用心听,看哪个小朋友既会听,又会评,老师一样会送给他圣诞礼物的。(生读)

师:这几个同学读得很认真,(老师走到小燕子跟前)你们觉得小燕子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他读得不是很好。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

生1:我觉得小燕子应该读得很有礼貌,它叫青蛙叫哥哥,叫蜜蜂叫妹妹,应该读得轻轻的。

师:那你来试试?(出示燕子的话)

生1:读

师:是啊!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你不仅是一只有礼貌的小燕子还很会关心你的好朋友。(奖励学生礼物)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小燕子的话,看谁最有礼貌,最会关心朋友。

4、导读“小青蛙”的话

师:(走到“小青蛙”跟前)青蛙哥哥,那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自己读得不好。

师:谁来帮帮他,读读这句话?(出示青蛙说的话)

生2:读。

生3:老师,他读得一点都不像。

师:那你们说谁读得好。

生:他!(指着第一个学生)

师:是呀,其实你的声音已经模仿得很像了,要是能加上动作和表情那就更好了,来请男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读青蛙的话。

生:读。

师:读得好极了,你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小青蛙。

5、导读“小蜜蜂”的话

师:(走到“小蜜蜂”跟前)你们觉得蜜蜂妹妹读得怎样?

生1:我觉得她读得不够自信,冬天到了,蜜蜂采了很多蜜,她应该读得自信一点。

师:那你来试试?(出示小蜜蜂的话)

生1:读。

生2:老师,她读得还不够自信,我觉得她采了很少蜜。应该把“够”字读得重一点。

师:好,那我们来听听,你采了多少蜜。你来读读看。

生2:读:

师:啊!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确实感到你采了很多蜜,真是一只勤劳、自信的小蜜蜂。来,请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谁最自信!

师:看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老师来为你们读旁白,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就读它说的话,站起来,有感情地、响亮地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合作读。

三、自主学习,练习检测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出色了!刚才我们已经练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下面,老师看看你们到底对小动物怎样过冬理解了没有,请拿出我们的“小海贝练习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冬天快到了,青蛙,准备——(师边说边板书)

生:钻到泥土里过冬。

师:因为——

生:冬天,北方很冷,没有虫子。

师:课文里还讲了哪些小动物呀?

生:小蜜蜂、小燕子。

师:它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冬天太冷了为什么?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其他同学请选择一项来填。

生:填表。(师巡视)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同学填得怎样,来说说你们的答案

生1:冬天快到了,小燕子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因为南方天气暖和,虫子多。

生2:冬天快到了,小蜜蜂准备躲在蜂巢里过冬,因为冬天北方地上都是雪,没有鲜花。

师:你们觉得她们填得对吗?

生:对!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也做得很快,让我们来看看你做得怎样?请你响亮地读给大家听!(生边讲解,师边打“√”)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真会学习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什么什么方式来证明你学得最好呢?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自主学习乐园”(播幻灯片)谁愿意来读题?

拱北小学小海贝自主学习乐园

自选一种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1. 我是小小表演家:我想邀请我的好朋友,为大家表演课本剧。(也可以换上你喜欢的小动物来演一演。)

2.我是小小创作家:请听我续编的故事:第二年春天……。

3.我是聪明小博士:我能告诉你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师:想想看,你们小组准备选择哪种方式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先选好方式,然后开始行动,准备展示!

生:(自由组合,练习)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热烈呀,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来!

师:你们选择哪种方式?

生:小小表演家。

师:好!掌声欢迎!

生:表演

师:大家觉得他们表演得怎样?

生:很好!(鼓掌)

师:是啊!这一组的同学表演得太精彩了!(奖励)

师:那,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小小创作家们来续编故事吧!

生:第二年春天,万物苏醒,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又回到了它们约定的地方,它们在一起唱歌、跳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呀!老师好象真的听到了他们快乐的笑声。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可多了,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查找资料,现在哪些小博士们能上台给我们介绍一下?

(三生一起上台逐一介绍)

生1: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树洞或山洞里,用爪子钩住物体,飞膜裹住身体,头倒挂下来。它心脏原来跳400下,冬眠时减到5—6下,身上的体温比周围的环境要高几度。更奇怪的是把蝙蝠放进冰箱里,它一动不动,仿佛像死了一样,完全沉睡在冬眠之中。

生2:包心菜粉蝶是以蛹的方式度过冬天的,蛹就是一个蛹壳。包心菜粉蝶没出生前是在蛹壳里面度过冬天的。

生3:臭鼬过冬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洞穴铺满树叶,自己先进去洞穴里,再在里面用树枝把洞穴堵起来,等到来年春天它再用自己的尾巴把洞穴的树枝拨开。

师:(问生3)你知道的真多,老师想问问,你这些资料都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师:你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来,圣诞礼物送给你们!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找到了一些小动物过冬的录象,你们想看吗?

生:想!(师放录象)

师:同学们,动物过冬的方式太有趣了,老师也从我们年级的图书室里借来了几本书介绍给大家,你们看,这是——

生:《睡前百问》!

师:这本是——

生:《动植物知识问答》!

师:这本呢?

生:《儿童百科全书》!

师:有兴趣的可以借来看看。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语文教案 18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 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 ——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 ——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 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 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语文教案 19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20

“题好一半文”说的是写文章时命题立意的重要;“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两者都说明了题目对文章的举足轻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审题、解题为契机,引导学生从初读课文中探究,就能强化初读的目标意识。

我在教《嘱咐》一课时,初读后先让学生说出“嘱咐”的近义词(吩咐),然后启发大家思考:“嘱咐”和“吩咐”的意思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围绕课题“嘱咐”,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学生热烈讨论,我引导归结为:

(1)谁嘱咐谁?(母亲嘱咐孩子)

(2)什么时候嘱咐?(四五岁的时候、再大一点、上了学以后)

(3)在什么地方嘱咐?(菜畦里、床边)

(4)为什么嘱咐?(我跟母亲学劳动、我欺负小伙伴、母 初读的任务是找出几句话大致说说这6个问题的答案,并想想哪些问题是我们容易解决的,哪些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才能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大家分段,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

语文教案 21

课前准备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可是有一个人却很坚定地说出他的选择,想知道他选择的是什么吗?

②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板书课题:走遍天下

③他为什么选择书作为他一路上的伴侣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并且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是否正确。

③你发现了哪个生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④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⑤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指导朗读 感悟课文

①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②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探究答案,品味语言

①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b.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过渡语:就因为这样,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③汇报交流怎样一遍又一遍的读?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③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诵读语言,积累语言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阅读链接

①课件出示:课后的《神奇的书》

②自由朗读,把书比作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③全班交流,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 22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引题: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3)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资料交流,了解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展示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长城建造的那个年代,一时间学生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字词,激发了学生要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为下面环节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婉()凝杖魄峭

蜿()疑仗魂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板题: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2、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教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

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二是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

问: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读第二句:问: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入情景,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读第三句,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不易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多少、才、智慧、血汗、凝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词语,但具体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建造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却得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所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想象劳动人民建造长城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样,学生仿佛回到了最初】

第四段:读出无比自豪

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设计意图: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练习:

读句子填空: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钱不到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写出了长城的长;“多少”和“长”说明。

2.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不过几十公里”表示路程;“不过两三小时”表示时间;“不过是些篇作文嘛!”表示说话者认为写作文。

你能用“不过”说一句话吗?

语文教学案例 23

《比尾巴》教学案例

主持人: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比尾巴》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生d带着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锦鸡的尾巴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评析】这个教学片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长、短、扁、弯”等,让学生出示材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过渡性语言,把学生带入“动物尾巴展示会”的学习情境;教师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上台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

语文教学案例设计两课时 2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巩固练习

写一写,填一填,画一画。(针对课文内容画一画)然后写出青蛙讲的故事的名字。

二、表演

1、说一说小鱼心情的变化。(板书:好奇――着急――高兴)

2、说一说青蛙的表情。(板书:大眼睛转了一下大眼睛转了两下)

(教师如果随学生的回答板画,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3、全班推荐4个小评委,组成评委团。

4、分小组排练。(教师要提醒学生分工合作――小导演、小解说、小演员。注意加上动作,表情的变化,如果能加上合理的想像,语言表达完整,就被评选为表演优胜小组。还可以设立多种奖励的名称如最佳小鱼、最佳青蛙、最佳导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5、小组展示。

三、作业设计

自己试着画一幅画,然后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词读句,完成练习。

2、指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选字填空

1、出示“再、也、又”。指名读。教师讲解:这三个词都有重复的意思,但在运用时也有差别,让我们看看他们怎样用在句子中。

2、学生独立做。

3、订正。

二、完成“看一看,填一填”

1、说说这些偏旁的名字。

2、仔细想一想,他们都和什么有关?

3、学生独立填写,可以多写几个。

4、补充填写书后的偏旁表。

三、完成“想一想,填一填”

1、学生独立填写。

2、指名读句子,检查填写情况。

3、延伸练习,拓展思维:青蛙和小鱼都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四、作业设计

1、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20个生字,练习书写。

2、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并收集两首李白写的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朋友卡,加深对朋友的了解。

2、积累李白的诗,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3、掌握一把“金钥匙”:“多比比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赠汪伦》

1、谈话导入:课下每个同学都收集了李白的资料,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白吧。(交流收集的资料)

2、学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

3、指名读。看字音是否读准确。

4、教师讲诗意。

5、学生练习背诵。

6、交流收集到的李白写的其他的诗。

二、“金钥匙”

1、自由读。对“金钥匙”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

2、说说你拿到了一把什么样的金钥匙。

3、你打算怎样“多比比”呢?(引导学生从自检的角度来谈,可以跟自己以前比,看到进步,激励自己;可以跟同学比,看到差距,继续努力,通过比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制作朋友卡片

1、让学生看看书中提供的朋友卡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补充上什么内容?

2、学生填写朋友卡片。(可以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在本子上进行装饰,保存。)

四、作业设计

1、已经掌握了“多比比”这把金钥匙,就将自己的情况写在本子上。

2、认真填写朋友卡片,经常翻看运用。

语文教案 25

教学目标:

认读5个生字,能说说百合花开放前后的种种经历。能写己读文后的感受。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只要坚持就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

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只要坚持就会获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这是什么花?请你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写出主要内容

(写一株百合花在生长过程中抵御了个样嘲讽、坚信自己能开花,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话朵)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它开花前后的经历吧!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了解百合花开前后经历。划分段落

第一段(1-9)百合花刚诞生就知自己不是野草,面对嘲讽,他始终不动摇,坚定自己的信念。

第二段(10-12)百合花终于开出美丽的`花,受人喜爱。

第三段(13—16)几十年后,人们从各地来欣赏百合花,但百合花不骄傲,只是默默的开花

2、默读课文,思考:百合花开花前后,有哪些经历,划出相关语句,做出批注。

3、交流

四、回顾全文,写出感受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写一写。

2、独立写

3、生生互评,师生评议

4、修改

教学反思

学生喜欢这文章,喜欢文中的优美句段,学习情趣高。学生朗读的有语气,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到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会获得成功,要不断的体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