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优秀10篇】正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优秀10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学会用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来历及歌曲的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3、能认真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如:三连音、附点)和力度变化(渐强、强音记号)。

教学过程:

一、听赏歌曲——《我的祖国》

1、导入新课

师:在你的印象中,祖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谈祖国留给自己的印象。轻声播放《我的祖国》音乐。)

师:有一位歌唱家,用自己平实的语言、甜美的歌声描绘祖国,就像在唱自己的妈妈一样。她就是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请听她的演唱的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

2、聆听《我的祖国》

师: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配乐。)

3、介绍歌曲相关知识

(1)首唱者——郭兰英

师:歌唱家郭兰英1930年出生在山西平遥的一个叫“香乐”的小村子里。她的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我的祖国》是她为电影《上甘岭》演唱的插曲。

(2)歌曲创作的背景

师:电影讲述1952年秋,为了夺取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志愿军某部八连忍饥挨饿,坚守上甘岭二十四天,终于迎来大x的全面胜利。上甘岭战役非常惨烈,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敌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向上甘岭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舰载炮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抛洒热血、牺牲生命,帮助朝鲜人民打退了拥有世界上大火力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换来了祖国的安全和朝鲜人民的自由、独立。(学生了解电影创作背景。)

4、跟唱《我的'祖国》

老师播放《我的祖国》音乐。

(学生跟唱《我的祖国》,再次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二、学习《国歌》歌词。

1、观看记录“日本暴行”的图片资料

师:这是一幅平静恬美的生活画面,可就在这时一场灾难发生在中国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回到1931年。

(学生观看记录“日本暴行”的图片资料。)

2、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之一——《控诉》

学生观看电影《国歌》片段。

3、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之二——《抗日x》

学生观看电影《国歌》片段。

4、学一学

(1)老师领读《国歌》歌词。

(学生学着抗日x的样子,跟读歌词。)

老师提问:你认为哪一句体现了人民抗日的决心?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试着读歌词)

(3)学生领读歌词

(由一名同学带读歌词,全班学生跟读歌词)

(4)介绍田汉

三、学习《国歌》旋律

1、观看电影《国歌》片段之三

学生观看电影。

2、认识三连音

(1)聆听全曲

学生聆听《义通军进行曲》全曲。

(2)拍一拍

学生拍一拍两组三连音节奏。

(3)听一听

学生聆听全曲后,再说一说三连音在模仿什么声音。

(4)唱一唱

3、体验力度渐强的乐句

(1)唱一唱

学生视唱乐句:5 1. 1 3. 3 5-

(2)说一说

学生讨论这句旋律的进行方向。

(3)再唱一唱

学生结合歌词学唱这一乐句,注意力度变化,并讲出力度渐强的原因。

4、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旋律

(1)视唱旋律第一遍

(2)提示加入附点、强音记号的地方,再视唱旋律。

四、演唱《国歌》

1、齐唱《国歌》

师:《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中国人民奋起战斗,奖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1982年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学生齐声演唱《国歌》。)

2、跟唱《红旗飘飘》

师:2008年的世界体育盛会——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我国的体育健儿们迎接的是世界、迎战的是极限,为祖国的荣誉而战斗,是他们不来的信念。让我们唱上一首《红旗飘飘》为他们的勇敢加油喝彩吧!

(课件播放《红旗飘飘》,学生跟唱)

3、演唱《国歌》

师:同学们,身为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唱好国歌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应该做的。让我们热爱祖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爱唱国歌做起。

(学生起立演唱《国歌》)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3

【基础练习】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比一比,再组词。

三、把洗浴补充完整,再解释。

辞——告别,指去世。

绝——死亡;气息中止

际——时候。

疾——快,急速,猛烈。

亡——灭亡

腔——说话的腔调,还特指胸腔的意思。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作为一个音乐家,他的所作所为对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基本为零。而他留在波兰反而会给自己惹麻烦,所以无论对波兰或者对他个人来说,到国外都是正确选择。

2、因为肖邦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很强的民族性,它弘扬的是波兰文化,波兰民族魂,对波兰人民来说,是反抗的动力。对侵略者当然也就是大炮了。

3、钢琴用音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就像诗歌用语言、用意向表达感情一般。钢琴曲和诗歌两者同为艺术的表达形式,都可让作者的思想抽象的传达到听者的脑海中。

4、冼星海、聂耳

【发展练习】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A C B

2、院子,阔大;

纪念碑,简洁爽朗;

故居房子,普通

3、表达了作者对肖邦故居的倾慕,更表达了他对肖邦的敬仰、崇敬之情。

4、想象一个多星期后这里会有盎然春意,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故居会更美好的赞美;

想象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是为了表达对肖邦景仰怀念之情。

5、本文的表达顺序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

表达了对肖邦的深情缅怀的思想感情。

二、读一读。

因为它历尽了整个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也见证了近海外人民心酸的奋斗史。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我国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

板书: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您旁网)

二、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

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女生读。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契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情感目标: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

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

2.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雾霭:雾气。疾驰:马车奔驰。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亡国:国家灭亡。消逝:消失。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将抽象的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一段。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同桌互背,指名背。

四、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的太少,课堂气氛总是不活跃,看来,作为老师平时应该注生培养他们这一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2、知道祖国很大,有灿烂的文化,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若干张,有关祖国的特产、戏剧和国庆大游览、阅兵式、升国旗等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示世界地图,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

(1)幼儿分组,师生共同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做上标记。

(2)引导幼儿说出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

(3)引导幼儿说说中国人长相的特征。

小结: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2、出示中国地图,认识祖国。

(1)说说我们国家在地图上像什么?

(2)引导幼儿根据地图上不同的颜色,找出祖国的海洋、高山、河流、陆地等。

(3)请幼儿说说:中国有哪些城市、海洋、河流、大山等。

小结:中国很大,有很多城市,有56个民族,人口很多,共有13亿多人口,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有许多的高山、河流和城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首都北京是世界各国朋友向往的地方,我们的国家真了不起。

3、解祖国的国旗、国歌、语言、文字、戏剧、特产等。

(1)幼儿分组到区域中去开展活动。

(2)集体讲述,谈谈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

学习邓亚萍为了祖国的荣誉而奋勇拼搏的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画出文中的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4、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二、讨论、分析:

1、联系电视中运动员获奖时的画面,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邓亚萍历尽艰难,取得胜利后的万分激动的心情。

2、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理解庄严、徐徐升起、激动、等词语。

3、课文主要写的是谁?他为什么能够为祖国争得巨大的荣誉?

4、面对鲜花和荣誉,邓亚萍是怎么说的?

5、她为什么将荣誉归于祖国?

6、她又是怎样报效祖国的?

7、“总是”说明了什么?

8、谈谈其他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

三、看录象。

四、你想对邓亚萍说什么?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9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包括图片和音频资料)

浪漫钢琴诗人肖邦生平                       肖邦的爱国事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 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 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 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 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 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 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 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 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 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 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 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四、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五、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肖邦简介

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  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  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

第二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

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

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

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

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

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古诗贯穿于课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后记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杜甫,想到了陆游,想到了文天祥,我想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

引入《春望》引读:“国破山河在……”

学生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在此我引入《过零丁洋》。引读:“辛苦遭逢起一经……”

学生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到这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这一尝试让我收获两点:其一是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轻轻地打开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接纳心灵而准备。

其二,诗歌的积累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中华之文化瑰宝,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需要我们理解的是,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精辟的语言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知识的积累,我们要使之“活起来”。让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用知识解释知识,让知识既成为最终目标,也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0

熟读、领悟、背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后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之情,深深的师生之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带回祖国)本文转载;id=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