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梅花魂教案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梅花魂教案 篇1
——题记
仰望顽强生命
好冷,冬天到了。大地的一切滴水成冰。本以为等待我的是一片白色天地,但我却感不到萧瑟。轻轻地,一阵微风伴着丝丝花香拂过我的脸庞,那时一株腊梅。花瓣飘落在土壤上,给了大地一个最亲密的吻,殊不知已被肃杀在这酷冷的天气中,单薄而枯黑的枝干无奈地对着苍白的天穹,留下一片叹息。它在寒风中颠沛流离,似乎随时都有被风一扫而过的危险!突然间,有一种冲动,想要保护它!停住了,面对寒风我只能颓然地伫立在门前,冷风刺入我的皮肤,我看着那株腊梅,看它随风而抖,每一次似乎都要被风连根拔起,却每一次奇迹般地又立在原地……不知觉中,一滴泪已滑过脸,游动在苍茫的大地上!
既然注定是一株腊梅,就必须得忍受住风雪的考验!是的,腊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咬牙坚持住了,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是的,生命有生命的苦,但人得学会挺过懂得战胜。每一朵花都要勇敢地绽放,即使孤独,即便疲惫。
我爱梅,我仰望生命,仰望这顽强的生命!
仰望坚强的生命
这不是一个人的肺腑之言,而是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以行动给出的答案!
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许多同胞在一瞬之间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废墟中,他们看不见希望的光亮。
梅花魂教案 篇2
关键词:思维;课题;重点词语;插图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这一阐述,强调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使我们更加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教师的讲解也具有主观选择性,只有符合学生意愿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所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首要任务。教师应努力从教材中发掘激发学生思维的因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利用课题,激发学生思维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课题起着揭示课文中心,点明主题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审题,激发学生思维。例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课题讲的是什么?为什么把教科书说成是“珍贵的”?进而又提出:文章的课题与课文各段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再如,“梅花魂”一文,出示课题就可以让学生质疑:“魂”是什么?梅花怎么会有魂?作者想借梅花的“魂”说明什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一过程,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二、利用重点词语,激发学生思维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揭示课文中心,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问题也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因素。例如:“小通讯员”一文,爸爸称赞道:“做得好!遇见敌人就得随机应变。”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孤立地理解“随机应变”一词,而是抓住这一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思考:小交通员在同敌人斗争时是怎样巧妙地对付敌人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从而明确词语的含义是离不开语言环境的,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思维
梅花魂教案 篇3
“我就是梅,梅就是我。”老人喜欢把自己比作梅花。
在他的家中,随处可见梅的踪迹:茶杯上不经意飘落着梅瓣,果盘里装满的梅果,画框里花枝绽放的新梅,花瓶上枝桠疏落的老梅,书房则取名为“梅菊斋”……
老人满头银发、和蔼可亲,他一边品着香茗,一边低吟着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他爱梅花,更爱梅花精神!
两千多年来,钟情梅花、痴迷梅花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古代最为出名是有“梅花屋主”之称的王冕,今天,能倾毕生精力潜心研究梅花,并以卓越成就饮誉国际的只有他一人――陈俊愉,人称“梅花院士”!
与梅结缘
1917年9月21日,陈俊愉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5岁时,全家随做官的父亲迁至南京。母亲是大家闺秀,读过私塾,略懂英文,是陈俊愉的英文启蒙老师,她经常教育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像两个舅舅一样出国留学。
那时,陈俊愉家里有一个10亩地的花园,栽有各种花草树木,由两个花工养护。童年的陈俊愉天好自然,经常跟着花工学种花,逐渐对各种花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在学校的生物课上,他问老师: “根据遗传规律,杂交后代性状比例为3:1,为什么紫茉莉有多种颜色?”虽然当时以他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还理解不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但他的求知欲望却非常强烈。1935年中学毕业,他考入了金陵大学园艺系,从此跨进了花卉王国的大门。
大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获得了“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次年,他考取了本校章文才教授的研究生,进行柑橘分类与育种研究。两年后,陈俊愉随汪菊渊教授在四川调查梅花品种,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梅花研究。
1964年,陈俊愉被聘为复旦大学园艺系副教授,当时年仅29岁。1947年,他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远赴丹麦哥本哈根农业大学园艺系研究部攻读科学硕士学位。
刚到丹麦,陈俊愉的导师帕卢丹教授对他说: “你的理论学习已经不少了,缺乏的是动手能力。”从此,每逢周末和假期,陈俊愉就去农场、植物园劳动。学习期间,虽然身在安徒生的故乡,他却无心领略那个童话王国的美丽风光,而是埋头苦读,放弃一切娱乐活动,连丹麦人最常去的溜冰场也没有去过一次,他宿舍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坚韧上进、勤奋好学的陈俊愉,以优异的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陈俊’喻坚信祖国才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谢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聘请,论文答辩结束后一周,连毕业典礼都未参加,他就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克服重重困难,绕道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情钟于梅
回国后,陈俊愉执教于武汉大学。在教学的同时,他带领学生数度南下进行梅花调查,并力谏东湖风景区入川,网罗梅花良种,为建成今天最大的磨山梅园奠定了基础。
1957年,陈俊愉调入北京林学院,一边教学,一边和北京植物园合作,自1958年春起,开始进行梅花引种驯化研究,试把江南梅花移到北京。3年后,4株幼苗吐出一二十个鲜艳的花蕾,这些“希望之花”使他欣喜若狂!但在朔风寒流的袭击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两个花骨朵了,不过这两个花蕾终于在1962年4月6日怒放了――这可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迹啊!翌年,那些梅花开了更多的花,初夏时还结了一个硕大的梅子!两朵梅花度过北国严寒,一颗梅子宣告事业成功!单瓣梅花沅江梅和南京梅终于从江南落户北京。百年来,中国人的梅花北移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1
1966年夏天,陈俊愉被打成 “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1967年初春,他和他的学生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抗寒梅花新品种“竟在蕴蕾、吐蕊、含苞待放之际”,连同他过去20多年单枪匹马、跑遍10多个省市拍摄、记录、整理出来的“梅花照片和研究资料等物”被勒令停止研究与培育,25年梅花研究成果毁于一旦!后来,陈俊愉又随北京林学院其他人一起被“疏散”到云南,接受“劳动改造”1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陈俊愉也重新开始了梅花研究。他以极大的热情重整旗鼓,再到武汉、南京、成都、昆明等地调查梅花。为了夺回失去的光阴,他组织了全国各地的园艺家协作,用6年时间完成了全国梅花品种普查、搜集、整理,并进行了科学的系统分类,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大型梅花档案《中国梅花品种图志》。这部学术著作配以彩色照片,图文并茂,为向国际园艺学会展示中国独有的奇花奠定了学术基础。
“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梅花,而且继续向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出口。1997年,陈俊愉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1月,中国梅花蜡梅协会及其会长陈俊愉被国际园艺协会任命为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至此,国际园艺学会不仅理所当然地确认了梅是中国独有的奇花,而且名正言顺地开始使用梅花汉语拼音作为世界通用的品种名称,彻底纠正并结束了西方对梅花译名的混乱局面。
梅花精神
什么是梅花精神?
“一为艰苦奋斗,不移其志,孤芳自赏;一为不畏,不屈不挠,铁骨冰心。”陈俊愉曾撰文这样写道:“梅花傲雪凌风,先百花而开,真是植物界的奇观,花卉中的魁首。‘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正是这种生物学特性的写照。”
“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冰清玉洁,坚贞不屈,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延续,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精神!”
陈俊愉一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顽强拼搏更是对梅花精神的最好诠释。
梅花是我国原产的传统名花,有着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它大加赞颂,留下多少传世佳作。但是,我国对梅花的研究与丰富的梅文化相比却极不相称。宋朝范成大写出了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书中仅记载了12个梅花品种。至于梅花的原产地、栽培历史、品种分类等系统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陈俊愉自涉足梅花领域研究之日起,用了20多年的时间,跋山涉水,调查、搜集、整理原有品种,并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共232个,写成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一书。这本书是他20多年心血的结晶。一个个早春之际,他在野外的冰天雪地观察、记录。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时候,他却与梅花共度新年。每当发现梅花新品种时,那份欣喜若狂的心情,别人是根本无法体验的,然而就在此书将要出版之时,却惨遭厄运,书稿连同已含苞待放的20多个抗寒新品种被造反派的一把火化为灰烬。
厄运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种磨砺和洗礼。陈俊愉在逆境中没有消沉,他顶住重重压力,用梅花的刚正不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自己,最终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当陈俊愉重返工作岗位时,虽然已年过花甲,但他却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因为他知道自己已失去了太多宝贵时间,所以要争分夺秒地抢回来。《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及《中国梅花》的先后出版,见证了他为我国梅花研究工作走向世界前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梅花魂教案 篇4
赖梅灵17岁就投身教育,当上了“孩子王”,迄今有35个春秋。他无怨无悔地把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故乡,以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赢得了人们深深的敬意和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他先后被评为赣州市“十佳”校长、赣州市劳动模范、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中小学优秀校长。
■
赖梅灵出生于赣州市寻乌县留车镇坳上村。这里属县境边陲,山陡林密,人烟稀少,孩子求学异常困难。赖梅灵就曾饱尝其苦。1977年,年仅17岁的赖梅灵高中毕业。为了这里的孩子能走出大山,他毅然放弃了读大学的梦想,在大山深处做起了民办教师,从此走向神圣的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5个春秋。
山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由于地处偏僻,只有十几个学生,只能是一师一校,赖梅灵既是校长,又是教员,也是工友。最初的教室是在一间破烂的碾米房,既没有讲台,也没有一块像样的黑板,学生就坐在砖头上听课。更糟糕的是,碾米房既不能挡风又不能遮雨。冬天,孩子们冻得哆哆嗦嗦,雨天就只好用身体护住课本。好不容易盼到天气好的日子,又经常有群众来碾米,轰隆的机器声盖过了赖梅灵讲课的声音。赖梅灵非常无奈,最后干脆把学校“搬”回了自己的家,白天十几个孩子挤在他家稍宽敞的一间房子里上课,晚上全家人只好挤在另一间房睡觉。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赖梅灵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在这大山深处,有的孩子上学得走十几里的山路。放学了,多数学生赶着回家,少数学生因为路途不便,留在“学校”。他和学生们赶紧扒几口饭,便开始补课,更多的时候,需要他送教上门。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不仅有溪河的阻隔,还要翻山越岭,而且经常受到野兽的威胁。不知多少次,他摔倒在山洼里,掉进了河溪中,爬起来又继续往前走,没有丝毫的怯意。赖梅灵随便算了一算,每年他上门补课和辅导次数竟达140余次。
那几年,赖梅灵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对自己的家事和孩子却显得那么“无情”,大女儿周岁时患上急性肺炎,他因为接送学生,来不及送女儿去城里医治,女儿差点因病夭折。家中三个弟妹先后完婚,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去帮忙料理婚事。弟弟妹妹一直都因这事埋怨他,而他无怨无悔,继续在高寒偏僻的山旮旯里默默耕耘。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84年,瑞金师范毕业的赖梅灵被分配到寻乌县留车镇鹅湖小学任校长。几年间,中央出台了很多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文件,使农村教育如沐春风,带来了无限生机。之后,寻乌县中小学校“砖”工程也陆续展开。赖梅灵所领导的鹅湖小学,只是一个教学点,学生不足50人,学校里的教师,除了他自己,就剩一位年逾半百的代课教师。学校的教学设施甚为简陋,教室的墙壁上,几道巴掌大的裂缝触目惊心;教室内,仅有的20余套课桌板凳破烂不堪;晚上,教师躺在床上,还能透过缝隙看见天上的繁星。经上级领导部门鉴定,鹅湖小学校舍属于不合格校舍,必须马上拆建,否则教学点就有被撤掉的危险。
火燃眉毛,赖梅灵十分焦急,寝食难安。他马上找来村干部,商量学校拆建事宜。据初步预算,建设新学校,除去政府下拨的配套资金,至少还得筹资5万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要筹集这么多钱,对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而言,无异比登天还难。
为了保住教学点,赖梅灵发动群众捐资捐物。他爬山涉水,不辞劳苦,挨家挨户做工作。他的诚心终于感动了全村村民。在他的感召下,乡亲们慷慨解囊,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据悉,仅赖梅灵个人捐资就达1 072元之多,要知道,他当时的月工资仅有50余元,这一捐就是2年的工资。
校建伊始,赖梅灵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时刻监督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泥水匠未按要求砌墙,他毫不留情扒掉,要求重砌;木匠未按要求打框架,他不讲情面拆掉,要求重做。每建起一间教室,他黑瘦的脸便尖削一圈,直至五星红旗在校园冉冉升起,疲惫不堪的他才露出一丝笑容。在家辛苦劳作的妻子牢骚满腹:“既然你的心在学校,你回来干吗?”赖梅灵傻笑着说:“你老公是校长嘛,就好比一个家,家里有你撑着我放心,而学校我不操心谁操心?”一句朴实的话语,表达出赖梅灵宽广的胸怀。
新校舍落成之后,赖梅灵又是欢喜又是愁:学校还没有一套经得起学生“考验”的课桌椅,更没有一张像模像样的办公桌,而上级拨款和群众集资早已花得一干二净,怎么办?赖梅灵思虑再三,无奈之下,还是拿自己家里“开刀”。于是,他又跟妻子“死磨烂缠”了三五天,硬是将家里正待长膘的猪仔卖掉了5只,再加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终于凑足了600元,添置了25套课桌椅,购买了2张当时“时髦”的办公桌。
鹅湖小学教学点保住了,学校也从此旧貌换新颜。当地群众无不为赖梅灵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没有赖梅灵,就没有鹅湖小学,就没有我们孩子的今天!”的确如此,现在鹅湖小学的桌凳和办公桌上仍清楚地写着“赖梅灵捐赠”的字样。
■
2003年8月,一纸调令将赖梅灵与留车中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沉着睿智、年逾不惑的赖梅灵毫无怨言地挑起了1 800余名师生的生活起居的重担。从此,他再一次饱尝了艰苦创业的酸甜与苦辣,诠释了“春蚕”与“孺子牛”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深刻内涵。
刚走马上任的赖梅灵,面临的却是重重困难:留车初中、余田初中、枫山初中、芳田初中,四校合一,人满为患,基础设施甚为薄弱,平均每3名学生才有一张床铺,每4位教师才有一间住房,校园里的道路坑坑洼洼,课桌椅破破烂烂,教师的办公室也是危房,师生对学校环境比较失望。留车中学陷入办学艰难、师生流失的困境中。
一时间,亲朋好友都来劝他:“都40多岁的人了,你又不求升官发财,活这么苦、这么累做什么……”
妻子也责怪他:“你年轻时,只知道工作,很少顾家,也就算了。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不说去找领导要求照顾,反而尽找难事做,家里的事你可以不管,可你的身体不能不要啊。你硬要自找苦吃,谁还会心疼你?”
赖梅灵充满歉意地对妻子说:“没办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工作我没有选择的余地,组织叫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我只是尽可能做好分内之事,应该的。”
面对重重压力、种种困难,赖梅灵也想了很多,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毅然赴任。
寻乌县是部级贫困县,当时县里面财政困难,对教育的投入很有限,怎么办?等支持?靠政府?要政策?这些都不现实,不如换思想、引资金,主动出击。对学校现状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思考与分析之后,赖梅灵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校主张:“勤俭”与“引资”。
很多人说赖梅灵是“守财奴”,因为他在社交应酬方面“吝啬”得很,每学期的招待费被他强制限定在5 000元之内。赖梅灵自己仍然耕着3亩多稻田,很长时间骑的是破旧的摩托车,用的是土里土气的手机。
勤俭持家是赖梅灵创业的根本。一般小工程都是他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自己动手,带领全体师生用勤俭节约下来的资金,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化了坑坑洼洼的道路,亮化了校园,绿化美化了环境,拓展了学生运动场,完善了师生用水设施,购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勤俭也好,务实也罢,要彻底改变留车中学落后的面貌,学校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硬件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没有资金怎么办?赖梅灵大胆做出了“超前消费、负债运转、求米下锅”的引资决策。一方面他以超群的公关能力、较高的社会声誉、领导的信赖、同学朋友的相助筑巢引凤,使得数家企业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会昌县顺达公司无偿捐赠95万元,江西石化捐赠50万元,寻乌阿髻钵山电力公司捐赠50万元,加上财政配套资金,共筹资400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另一方面他采取“集”“贷”“讨”的方法筹措资金。找学校教职员工每人集资2 000元,共18万元;向银行贷款,借得20余万元;他带领学校班子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奔波于上级部门、同学校友、私营企业主之间,一家一家拉赞助“讨”。日月轮回,漫漫长路,赖梅灵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知受了多少次冷嘲热讽,又有多少个节假日没有休息过,究竟跑了多少路,数不清,也无法计算。“心诚引得凤凰来”,所到之处、所遇之人无不被赖梅灵的执着追求所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深圳市环保局捐赠4万元和10台电脑,深圳市旭程公司、广图公司捐赠大批学习用品和1万元,七七届校友捐赠4万余元,七九届校友捐赠2万元,校友春捐赠1.5万元,其他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40余万元……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赖梅灵决定建设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门楼。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热烈响应。教工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拧,“校长,你就领着大家干吧,这个月我们只需500元生活费就够了,其余全部捐给学校搞创业……”
“画圣胸中存丘壑,耕者心田有蓝图”。在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赖梅灵信心倍增,多渠道筹集资金680余万元。厚实的现在必将酿出美好的未来,他心中的美好蓝图也日渐实现: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宿舍楼、富丽堂皇的顺达综合大楼、气派别致的多功能教室、气势雄伟的学校门楼……一栋栋大楼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他细细品尝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滋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过度的操心和劳累,使赖梅灵本来就有的胃病更加严重,有时一天三餐,他加起来吃不了一碗饭。可是他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病情加重,才不得不到医院就诊。即使如此,也常常是上午刚出院,下午在建筑工地上又能看见他疲惫的身影。教师们劝他休息一段时间,没必要这样劳累。他笑了笑说:“没事的,我的身体我知道,能挺住。再说,工程正在关键时刻,不能离开啊。”
校建期间,赖梅灵一直以校为家,勤勉有加。其实,那时候他的家搬到了圩镇,离学校约两公里。家里只有年逾九旬的老父亲,年老体衰,生活不能自理,也没有兄弟姐妹照料,一日三餐都由他送饭回家,晚上帮父亲洗完澡后,他就要回校住宿,每日如此,坚持不懈。有时也会因为忙于工作,不能及时给年迈的老父亲送饭。兴建顺达综合大楼时,赖梅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尤其是在工程的关键时刻,他一刻也没有离开工地。早上起来忙于检查建材质量、监督施工,下午主体工程结束后,才想起家里还有一个老父亲,当他走到床前,眼看着饥饿了一天的父亲,赖梅灵禁不住泪流满面,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孝之子,愧对年迈的老父亲……
在赖梅灵的带领下,全校师生不懈努力,留车中学终于旧貌换新颜,新校园区域明确、新校园布局合理、规划长远,成为一所花园式学校。徜徉于美丽的校园,你定会被它如诗如画的环境所陶醉。难怪国家副总督学夏铸称赞留车中学是“全省乃至全国校园建设最漂亮的农村中学之一”。
■
“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重。”这是赖梅灵常常向教师们讲的一句话。
当时的留车中学,由于受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制约,教学质量一直居于劣势。赖梅灵认为,真正落后的不是留车中学的客观环境,而是教育理念。他决定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以“苏区精神”为主抓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使之成为师德建设的永恒主题。
赖梅灵充分发挥“苏区”的德育优势,不断创设多功能的育人情境,以崇高的革命英雄形象来培养师生高尚的情感和人格,用自己的育人实践来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德育财富。他主持制订了学校德育工作规划,确立了“立志、造势、建制”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师生通过常规课堂、活动课堂和隐性课堂等渠道教育、启迪学生。赖梅灵更注重大胆探索,悉心用现代教育理念诠释校魂,把弘扬革命前辈“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此营造出情景交融、知行合一的校园文化,并以此去熏陶、感染师生。
赖梅灵身体力行,亲自制定了校训,使其成为师生终身相随的座右铭;确定了校歌,使其成为师生心中永远跳动的音符;设计了校徽,使其尽显赣南苏区的骄傲。
在管理上,赖梅灵多年来一直实践着“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以情治校”三治整合法,形成了一套刚柔并济的管理新路。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为群众服务的热心人。同时,他制订了一整套规章制度、评价机制、奖惩方案。这些制度综合起来,形成了《留车中学千分制考核方案》,并根据教师的考核情况实行相关岗位聘任制。学校处室主任副主任岗位、年级组长副组长岗位、值日组长岗位、班主任岗位实行按需设岗,按岗竞聘、按聘评职、按职定资(绩效工资),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格局,聘用和淘汰直接与经济收入挂钩,从而使教师内部出现了竞争拼搏的好现象,实现了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移。
赖梅灵在一手抓“硬”的同时,也注意低聘者的“软着陆”,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寻找低聘的原因,鼓励他们重新扬起奋进的风帆。为改善低聘教师的知识结构,赖梅灵克勤克俭,开源节流,把钱花在提高教师知识水平的刀刃上。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已参加电脑培训,省、市、县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学校送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赖梅灵认为,学校虽花了钱,但教师学到的是无价之宝。
为集思广益,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办好学校,赖梅灵诚邀社会知名人士和该校历任校长,成立学校教改“点子团”。为加强学生德育建设,赖梅灵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学生新年团拜会。为提高学生素质,学校每年组织学生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丰富了师生的生活。
天道酬勤。在赖梅灵的辛勤耕耘下,留车中学教学质量直线上升,五年来中考成绩一直位居寻乌县榜首。
■
“以情为先导,以爱为桥梁,以疏为方法。”这是赖梅灵转化后进生的“三部曲”。“没有爱,便没有了教育”更是他35年教学生涯中始终如一的“主题歌”。35年来,在赖梅灵真诚爱心的感召下,不知有多少言行恶劣的学生迷途知返,改过自新;不知多少有偷摸行为的学生在他的教育下,管上了班集体的钥匙;不知有多少贪玩好耍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成绩突飞猛进……其中学生黄图便是后进生转化中最典型、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黄图是留车中学就读的初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一星期,他就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用伞锥刺破了女同学的臀部,二是向穿花衣服的女同学身上甩稀泥,三是在教室门上安装扫帚“整治”他的数学老师。这个有名的“捣蛋鬼”,为反抗其父亲的管教,曾爬上三楼房顶以自杀相威胁。
黄图接受学校纪律处分的第二个星期,他与几个好朋友应赖梅灵之约叩开了校长的家门。看到桌上摆满了佳肴,他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说:“赖校长,我们不知道你有客人,我们明天来行吗?”赖梅灵笑着说:“你们就是我的客人,今天是黄图的生日,我们不应该为他庆祝吗?”同学们唱起了生日歌,吹蜡烛,切蛋糕,热闹极了。这个因父母忙于生意,从没有为他过上生日的“捣蛋鬼”,第一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在激励后进生奋发向上的工作中,赖梅灵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非常珍惜,他紧紧抓住这些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对学生们的小错误,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体谅。学生们的优点和长处,倘若是潜在的,赖梅灵便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寻找去挖掘;倘若是微弱的,赖梅灵便扬其所长,尽量捕捉其闪光点,予以更多的表扬与鼓励;倘若是生活中受到挫折的,赖梅灵便给予他们父母般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心灵深处打动后进生,帮助其扬起奋进的风帆。赖梅灵就是这样凭看一颗赤诚的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奉献着……
每年的教师节,赖梅灵都能收到一大摞的学生来信。其中一封是中山大学学生赖海波写来的。“敬爱的赖校长,是你的博爱和无私奉献支撑着我去完成学业……一朵小花只想收获一缕阳光,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赖梅灵在留车中学任副校长时,刚上初一的赖海波母亲不幸病逝,他与年幼的妹妹全凭年迈体弱的父亲抚养,极度悲伤的赖海波打算辍学回家,靠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养老抚幼的重担。赖梅灵及时找到他,对他说:“海波,老师知道你的苦处,可你不读书将来的日子会更苦的,暂时有困难老师可以帮你,好吗?”赖海波满含感激的泪水使劲地点头。从此以后,他们俩吃住在一起,初中三年的所有费用均由赖梅灵承担,不是亲人的他们形成了胜似父子的感情。在赖梅灵爱心的滋润下,赖海波的成绩突飞猛进,初三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之后,赖梅灵一直伸出关爱之手,支持着他读完高中,后考入全国知名学府中山大学。
刘文旺是家居大山深处的贫困学生,1995年上初三时,父亲因误伤他人而判刑入狱,母亲改嫁去了他乡,刘文旺打算辍学回家。面对刘文旺一家的悲惨遭遇,赖梅灵及时带头捐款并发动全班学生为其捐钱捐物,奉献爱心。每逢节假日,总能看见赖梅灵和几个学生干部与刘文旺一起进行勤工俭学活动,与刘文旺家人一起度过艰难日子。刘文旺的脸上终于绽开了久违的笑容。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临走时,他给赖梅灵的留言是:师恩似海、刻骨铭心。
赖梅灵的爱是无私的,像春蚕,像蜡烛,正如他所言:“老师的付出绝不是为了回报,也不单单为了2 000元工资,更主要的是为了挑起一份责任。” 是的,35年来,赖梅灵担任中小学校长30年,几十年的工资积蓄几乎都奉献给了大山深处贫困的孩子。他先后资助贫困学生的资金高达64 000余元。
梅花魂教案 篇5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
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梅花魂教案 篇6
梅山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梅山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二是风情民俗,三是梅山民俗民间艺术。作为梅山文化载体和民间艺术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形象地反映了梅山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思想,而且生动地体现着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史,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一、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
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是梅山文化的中心地带,据记载,该地区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早在帝舜时期( 约公元前2300 年) 这里的人们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双峰县志记载,娄底的双峰在商代就有虾子对龙假脸子(如赞土地)等原始舞蹈的出现,唐代后期在新化等地产生了拜香歌、九子鞭等舞蹈形式,明清时期灯舞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到目前为止,在梅山地区仍然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炭花舞、龙舞、狮舞、灯舞和祭祀性傩戏舞等类型,这些舞蹈形式都带有浓厚的梅山地域色彩。
炭花舞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由古代梅山峒民深夜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该舞主要流传在隆回县的七江乡一带,2008 年,七江炭花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炭花舞一般用于为舞龙队伍开路,道具为5米长的竹杆和灯笼,舞蹈常借助甩、抛 、绕 、抖、收和弓步、大八字步和蹲柱等肢体动作完成。舞姿绚丽,变化万千,时而粗犷刚健,时而细腻柔美,地面的舞者和空中的炭花浑然一体。舞动时,灯笼里的炭花火星飞溅,若游龙翻腾,如赤练疾驰,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独具一格,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龙舞起源于古代,表现人们对大自然呼风降雨、去灾除疫的力量。龙舞传衍至今而不衰与龙的美好传说相关。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麟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吉祥、威严和力量的化身。梅山人通过舞动布龙、草龙和板凳龙等拟龙祝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每逢春节、清明时节,梅山舞龙队伍浩浩荡荡地出演。龙舞表演场地不限,大多流动性强。由于道具较重,龙舞的步法相对简单,舞蹈动作自由随意,但雄浑的大锣大鼓、龙钵锣鼓(或八音锣鼓) 和唢呐的伴奏,使龙舞显得格外气势磅礴。蚌壳舞、彩蓬船和花鼓等民间舞蹈及民间音乐的烘托为原本简单的龙舞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梅山龙舞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展示梅山人力量的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舞蹈,充分体现了梅山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凝聚力。
狮子舞源自于原始梅山人对狮子的崇拜,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梅山人常寄希望于力量无比的狮子来驱除田间的病虫害,他们边唱雁鹅:“雁鹅虫呷萝卜,狮子哐!”手拉手地向前走,歌词非常古朴,舞蹈动作如同幼儿的游戏。与其说狮子舞是梅山人的一种娱乐活动,还不如说是他们寻求一种超自然力量庇护和求神赐福的祭赛。从表演上来看,狮子舞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情细腻,柔和而稳重,动作有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抢球等,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武狮着重武功,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动作有跳跃、跌扑、腾翻、直立、登高等技巧,音乐与龙舞类似,也以打击乐和唢呐为主。毛狮 、单狮、手狮等为梅山地区狮舞的代表节目。
灯舞源于灯节,盛行于明、清两代。清代文献中记载比较多,按其舞法有持灯舞和提灯舞两种,前者为:灯上安灯把,舞时手握灯把,舞者列队成行,用灯摆出各种图案,而后者的表演者多用手持细棍,棍上垂吊着燃点的花灯,舞蹈着重表现持灯者的动态。灯舞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一般配以节奏明快、抒情的民间小调,或采取领合演唱的形式。梅山地区的灯舞风格很有南方特点,其具特色的灯舞为产生于隋末唐初的梅山骨牌花,所制作的灯具采用民间的一种骨牌牌艺的式样。该舞由数十人表演,一人举灯领舞,众人默契配合,舞步时缓时速,用花灯组成21种图案,节日之夜,在欢快的花鼓调和锣鼓点的配合下,花灯焰火交相辉映,颇为壮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朴之美。
最具梅山文化特色的舞蹈类型莫过于祭祀性傩戏舞,该舞由巫舞演变而来,流传梅山地区的历史悠久,而且有完整的程序,其表演者为巫师(师公和道士),主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 抛牌过度、 跄梅山等活动中,以摊戏剧目形式独立存在,其表演的时间为为秋冬晚上,地点在民间的堂屋,表演傩戏必须带佩带于傩面。傩面俗称“脸子”,为木雕,常见面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和南山小妹等,傩面雕刻之后要交师公开光才能交付使用。梅山地区祭祀舞的代表节目有开山舞、迎鸾接驾、捉猫公等。其中杠梅山与梅山蛮有着密切关联,堪称梅山傩戏舞的大型的戏曲剧目。杠梅山是一出流行于会同、洪江、黔阳一带的傩戏,叙述湘西南傩家的两大阵营即梅山和桃源的一场战争,最后根据观音法旨而握手言和。全剧分为14场,上场主要人物多达15人,另有群众角色多人,它的角色行当齐整,生旦净丑俱全,全剧以辰河高腔演唱。这部剧作结构严谨,场面恢弘,在艺术上明显受到汉民族成熟戏剧形态的影响,已经完成了由祭祀戏剧向观赏戏剧的转型。
二、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的渊源
梅山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梅山一系列独特的风情民俗,与梅山人求生存和发展的繁衍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梅山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发展、演变乃至消亡的过程,都带有梅山那悠久历史年轮变迁的痕迹。从历史层面来看,梅山舞蹈体现了梅山原始文化的原始思维特色和荆楚文化的历史特色,其原生形态产生于梅山地区原始的渔猎文化。对于自然,梅山峒民则十分崇尚,无为而治,只求借助一种独特的自然宗教――“迷山教”来保证渔猎生活的维持,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人们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依赖、惧怕而又崇敬的矛盾心理,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以表现屈从、虔诚、感激、祈求或禁忌等为内容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因此,在梅山民族民间舞蹈中原始狩猎、农耕、征战、以及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多有表现,这使得梅山舞蹈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比如,在婚嫁习俗丧葬习俗和治病驱魔等方面,梅山人都有独特的一面,湖南隆回花瑶婚俗即是典型代表。
恩格斯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毫无例外,有相当一部分梅山民间民族舞蹈由巫术仪式和巫舞演变而来。如龙舞等都是先秦殷商时期旱祭求雨的巫舞,传衍至今而不衰。梅山人奉信巫教,他们祭祀之神是祖师张五郎,亦称梅山教教主。北宋“开梅山”之前,梅山地区的梅山神祭祀仪式 鼓乐齐鸣,载歌载舞。节度推官吴居厚在他的《梅山十绝句。其四》写道: “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 章《 开梅山歌》有句云:“ 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早期的宗教、祭祀舞蹈大多是由巫师或在巫师的引领下表演的,但随着梅山文化的发展,依附于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除了巫师单独作法事外,现在已发展为融祭祀仪式于一体的群众性娱乐舞蹈。
三、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
梅山文化中民族民间舞蹈(以下简称梅山舞蹈)是梅山人交换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首先,梅山舞蹈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作为民俗舞蹈的一枝独特的奇葩,梅山舞蹈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梅山舞蹈活动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春节期间。据记载,湘中一带有元霄燃灯烛悬照,舞羽龠之舞的风俗。 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村舍邻里自愿组合,在屋前、屋后、厅堂和地坪各处舞狮玩灯,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至夜,人们在河边烧起大火,高喊着:“狮子要进上山,龙灯要送下河!”表演者争先恐后,持刀、叉、棍等兵器在火上跃过,表示过火去邪,祈祷人畜平安,热闹异常。除新春期间,端午、中秋等其它传统佳节、农耕、或农闲季节,梅山人也不时以歌舞表达他们对增产增收的迫切期望或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抑或进行娱乐休息。在其它婚丧等红白喜事中,舞龙舞狮便成了人们助兴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梅山舞蹈是梅山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们根据自然界气候、物候的运动规律改造自然和创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梅山舞蹈绚丽多姿,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特色。
梅山,是我国一个历史追溯久远,原始民族文化遗存较多的古老区域,是我国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集聚地,秦汉时期在古梅山地区置连道,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宋史《梅山峒蛮传》载: 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在宋代开梅山之前,古梅山地区长期处于中原王朝具体管辖之外,属于原始少数民族高度自治地方,由于民族迁徙,以古梅山为核心的梅山文化圈在历史变迁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而后又辐射影响了我国大西南地区的文化。据史料考据与田野调研分析,梅山文化可能是湖湘文化乃至大西南文化的重要源头,后多经流变梅山与瑶族族源关系紧密,在瑶族历史记忆中的梅山,更被视为瑶人祖先的居地,广西瑶族开坛书吟诵:一魂踏上梅山界,二魂踏上奈何桥。脚踏梅山深深全,不见师父心里休。瑶人对梅山的崇拜和信仰,通过经文和仪式得以表现。
梅山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受着以荆楚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苗瑶为代表的南方文化自由交汇的影响,民间舞蹈的流派甚多。不同民族风格的梅山舞蹈有的潇洒、粗犷、健美,有的显得细腻、抒情、欢快,还有的显得风趣、诙谐和泼辣。包括:从长沙流入涟源的八月望郎;冷水江一带盛行踩高跷属于北方的民间舞蹈;花鼓戏接妹子则来自邵阳; 新化与湘西地区交界,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糅合其中,民间舞蹈中的土家色彩很浓烈,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明显的体现在梅山的祭祀舞蹈中,是傩戏最重要的表演部分 。茅古斯来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狩猎生活,该舞的服饰和道具都相当具有原始风味,是原始文化的活化石舞蹈。动作朴实、自然,体现着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茅古斯的舞蹈动作诠释着先民们对女猎神梅山的敬仰之意。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茅古斯于2008年登上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舞台,向全世界展示着梅山舞蹈绚丽多姿的民族特色。
再次,梅山舞蹈重在以歌舞传情,具有浓厚的戏曲色彩。
梅山舞蹈来源于梅山人的劳作、生活和情感。例如,现在的广西瑶族村寨在祭祀亡灵的仪典上悬挂着绘有众多神像人物的梅山图,反映瑶人祖先在梅山耕作生产打猎捕鱼、击鼓起舞的多种场景。同时,梅山人都惯用歌谣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如此一来,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梅山舞蹈与民谣组合起来,形成且歌且舞的情感表达方式,生动地再现了梅山人的历史,经过长年累月的演变,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逐渐发展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梅山舞蹈。
梅山舞蹈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表现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戏曲色彩。花鼓戏的表演更为突出,最常见的是为一丑一旦,一问一答,利用道具,且歌且舞,曲调欢快跳跃,达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强烈艺术效果。还有一些舞蹈融歌舞演奏于一体,流传在新化县白溪一带的道教舞串联便是典型的例子,舞蹈者既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通过形象的动作,变化错综有序的队形,既告慰了死者,又安抚了其亲属。以外,精美的道具也大大增加了梅山舞蹈的表现力。例如,蝴蝶戏媒中采取的旦帕丑扇不仅美化了舞姿,而且有利于舞者更细腻地抒感,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手狮舞的道具更是精彩纷呈,有木头雕制的小巧精致的小头狮道具,有代替车的彩带,还有当船的木浆等。梅山民间舞蹈的另一独特风格在于其动作的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这些特色无不展现其与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舞台艺术效果而言,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独特的梅山文化环境造就了梅山舞蹈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梅山舞蹈刚柔相济的风格折射出梅山文化独特的地理、历史、经济和人文条件。如前所述,古梅山大部分地区为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为“蛮”所据,过着原始的渔生活,开始出现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历代统治者对“梅山峒蛮”,采取经济封锁和民族隔离政策,禁止汉人与其交往,并屡次派兵征剿。为了生存, “梅山峒蛮”人人自幼操戈习武(尤以新化为盛,至今横阳山尚有“武术之乡”之称),以抵抗顽敌。此外,远古时期的梅山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以狩猎为生,恶劣的环境练就了梅山人顽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和粗犷的性格。梅山舞蹈与梅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地域特征源远流长,集舞蹈动作的柔美与武功招式的刚劲于一身,可以说,舞蹈与武术的浑然天成赋予了梅山舞蹈刚柔相济的风格:古朴而不失华丽、粗犷而不失细腻、迅猛而不失优雅。例如,梅山的标志性文化手狮舞,表演者身穿无袖褂子,扎腰带,穿便服,颇有武士风度, 其表演动作兼收并蓄民间武术和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并有所创造和发展。龙舞中的龙打滚、双龙抢宝、猛虎跳涧等耍法中更有不少武术、杂技性的动作,整个表演造型优美,刚柔相济,绚丽多彩,这种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至今在湖南和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梅花魂教案 篇7
关键词 陶瓷,吉祥文化,发展
1引 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宝藏。陶瓷便是当中最美丽、最绚烂的一部分。其装饰图纹所传承的吉祥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磨制石器和原始装饰品的出现,尤其是七千年前出现的彩陶,表明了原始先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崇拜,摆脱了“有用就美,无用则拙”(墨子)的审美追求,使物质效用和精神愉悦融为一体。
奴隶社会陶器的生产仍占很大的比重。继战国、西汉时陶器部分取代铜器之后,东汉晚期的陶瓷器有了更大的发展,为进入瓷器时代奠定了基础。
同时,陶瓷装饰也在不断地吸收青铜器和其它器具的纹样,丰富自身的图饰样式,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这一切都促成了象征祥瑞寓意的纹样装饰与陶瓷器皿的紧密结合,使源于原始人文的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肇始于商周,高速发展于宋元,在明清更达到高峰,清代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2陶瓷装饰中吉祥图饰的发展历程
2.1 远古时期
陶器诞生后,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彩陶(被誉为中华民族童年时代的艺术明珠),其中以黄河中上游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丰富。
彩陶文化中写实纹样类型较多,主要有人面纹、鱼纹、鹿纹、鸟纹(半坡型彩陶)和蛙纹(庙底沟型彩陶)等,还有先后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怪兽(龙、凤、龟)及少量植物纹样。通过对某些动物、自然物甚至工具的模写,逐步演变出抽象的几何纹,有三角形、网纹、火焰纹,旋纹、涡纹、水波纹、回纹(马家窑彩陶),S形纹、×形纹、太阳纹(辛店彩陶)等等。不过,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陶器仍以胎装饰(即在陶器上刻、划、堆贴、锥刺纹样)为主。图1为半坡文化时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
对实物的描摹和抽象,真实地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或许它们在人类的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意义,是人们生存所必需;或许是始于对诸如鱼能游于水、鸟能翔于天、蛙能两栖生活此类优于人类天性的向往,进而产生了对这些动物的崇拜,希望它们是自己的保护神。鱼以后成为龙的组成部分,鸟、蛙则成为太阳和月亮的化身,而水波纹、漩涡纹则是源于对蛇的崇拜,蛇以后成为龙的主体。
这种图腾文化带有人敬天神、人仰混沌的意味,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人们主观能动所创造的装饰吉祥图案,但客观上奠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发展基础。
2.2 奴隶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的重点工艺品种是青铜器,但主要供上层社会少数人享用且用作祭祀中的礼器(藏礼于器)。因而,从全社会看,陶器的生产仍占很大比重。
在这一时期,青铜器的装饰获得了重大的发展――从商之前模拟陶器的单层印纹到殷商的多层次装饰,变质朴严谨为细腻新颖。西周中期以前,几何纹样主要有云雷纹、勾连雷纹、涡纹、方格纹、连珠纹等;西周中期以后,云雷纹也称回纹出现最多。动物纹样也很多,其中祖先想象出来的动物纹样,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和凤纹等,超越了诸如象、虎、犀、熊、鹿、牛、羊、马、兔、鸟、蝉、蚕、龟等象生动物纹样而占据主要地位。
青铜器装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偃师二里头文化中出土的灰陶、白陶上就有与青铜器相似的纹样(如涡纹、圆圈纹、花瓣纹),可能是由于青铜器不多用,陶器代替作祭祀之用。釉陶和原始瓷器的装饰除少数素面外,多饰有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圆点纹等;新石器时代起源于长江以南地区的印纹陶至西周后期发展更兴盛,纹饰也吸收了这一时期的特色。此时,各代或多或少都有陶器雕塑,造型有龟、蛙、羊、鸟和虎、猪、人像等。
饕餮、夔、龙和凤这些想象中动物的纹样装饰在器物的主要部位,说明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观饕餮纹,有的形似牛头,有的形似虎头,但绝大多数是由两个相向对称的夔纹组合而成。它所表现的想象动物是和龙凤一样的原始图腾,或是龙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除具有神秘威吓力量外,还具有协上下、承天意的祯祥意义,见图2的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还有如涡纹,也被称作同纹,是一具有吉祥意味的符号,内蕴光明、光荣和永恒之意,其在我国图案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2.3 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秦汉的陶瓷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陶器日益精美,瓷器日趋成熟,为进入瓷器时代奠定了基础。陶瓷品种增多,有日用器、新创烧的暗纹陶及彩绘陶和铅釉陶。
日用器装饰继承了前代的纹样。彩绘陶,最早出现于春秋而流行于战国、秦汉。它主要作明器之用,这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的关系。彩绘陶除仿制日用陶器外,也有仿造当时的铜器、漆器,纹样的构成、绘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战国时,纹样以几何纹为主,有涡纹、三角纹、矩形纹、之字纹等,其他还有云纹、龙凤纹、鸟兽纹等;汉代以几何纹、云气纹、动物纹及人物纹为主。此外,吉祥文字装饰也开始在汉代流行,此时的纹饰内容广泛,人物题材有现实生活的,也有神话想象的,如东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等;动物题材有了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龙、凤、麟、龟)以及十二生肖等。如洛阳烧沟出土的“彩绘陶壶”,整器由几何纹装饰带分隔构成,腹部主纹区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相追逐于云气纹中。此时还盛行陶塑,题材涉及人物、动物、器物、建筑模型等。图3为战国时期的饕餮纹半瓦当。
战国秦汉时期,这些纹样的流行与当时统治阶级信奉谶纬神学有关,包含成仙成道、长生不老、多子多孙、吉祥如意等思想含意。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有了重大发展,南方青瓷成熟、黑瓷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与此同时釉下彩出现。
在陶瓷表现手法上,雕绘结合,艺术效果多样。西晋后,陶瓷造型新颖,巧借各类形象,综合运用多种技法。“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如东吴“塑像五联罐”、江苏金坛出土的“佛像谷仓”、浙江萧山的“丰收谷仓”等,在上面雕塑了幼儿戏耍、人物、禽兽、谷仓等。
这一时期,常见的纹样主要有几何纹、动物纹、人物、仙人、佛像、莲花、忍冬等。南京雨花台长岗出土的三国“青瓷釉下彩盘口盖壶”,上有鸾鸟、铺首、佛祖、莲台、比翼鸟、桃、白虎、羽人和仙草,反映了道教中“魂神澄正,得升天堂”的内容,充满神秘的气氛。
东晋装饰简朴,后期始有莲瓣纹;西晋后期,褐彩斑釉装饰流行,如温州郊区出土的“褐彩鸡头壶”。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
由于佛教的影响,两晋后盛行莲花、忍冬、佛像、飞天的纹饰,尤以莲花纹饰最为突出,有尖瓣、圆瓣、单瓣、复瓣、仰式、覆式等样式,一件器具或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在佛教上,莲花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它以美、爱、长寿、圣洁等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因此,常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忍冬则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如河南安阳出土的“白釉绿彩四系莲瓣缸”上的丰肥莲瓣和“黄釉陶扁壶”上的莲花、徐州狮子山出土的“白瓷绿彩四系盘口瓶”垂莲等等。
2.5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重大的发展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和各国的密切往来,成为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灿烂辉煌的时期。
隋代的陶瓷装饰一般比较朴素,无论青瓷、白瓷,纹样除莲瓣纹仍相当流行外,一部分还装饰了新出现的纹样,有小朵花、团花、忍冬纹、波浪、联珠纹及草叶相间的印纹,精致可爱,另有一番情趣。
从唐代始,我国陶瓷生产“始有名窑”,名窑遍布全国。这一时期,青瓷常以龙、狮子、凤鸟、仙鹤、鹦鹉、双鱼、牡丹、莲花、宝相花、卷草等纹样装饰。白瓷则无纹饰,以质朴、厚重、素净见长。由于高超的陶瓷装饰艺术,出现了花釉、绞胎瓷、釉下彩等新品种和别具一格的唐三彩釉陶器。花釉的斑纹、唐三彩的腊缬技法,清新活泼,妙趣横生;釉下彩还开创了用诗词和民谚装饰陶瓷的先声。
唐朝对外贸易发达,陶瓷曾输出到如印尼、埃及、伊拉克、朝鲜和日本等国,也吸收了外来纹样以丰富自身的造型和装饰,创造出了诸如宝相花、唐草纹、陵阳公祥等富有吉祥意义的民族新纹样。以中西文化相结合的“青瓷凤首龙柄壶”,既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又和龙凤造型融为一体。集中了各式纹样,有联珠纹、大力士、月亮、星星、飞鸟、宝相花、莲瓣、卷草等。
五代十国时期,陶瓷仍以青瓷为主。瓷器装饰有荷花、牡丹、秋葵、龙凤、鹦鹉、人物和风景等题材,花纹精美,构图严谨。
2.6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制瓷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有了丰富多彩的发展,精美的瓷器成为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象征,中国因之被称为瓷器之国。
宋瓷在纹饰上,题材丰富,花卉是主要的装饰内容。其他如龙凤、仙鹤、鸳鸯、麒麟、鹿、鱼、婴戏也是常见题材,同优美的造型组成和谐完美的整体。此时,吉祥图案进入了高度普及期,甚至到了“图必吉祥”的地步。宋代创烧“青白瓷”著名的“景德镇窑”,装饰纹样非常丰富,以花草、人物、动物、水波、云气等为主。其中人物题材主要有婴戏;花草以牡丹、莲花、芙蓉、居多;动物纹样有飞凤、芦雁、鸳鸯等。定窑印花纹样题材主要有牡丹、莲花、石榴花、萱草、游鱼、飞凤、云龙、鸳鸯、孔雀、雁、鸭等。图4为南宋青白瓷长颈魂瓶。
元代陶瓷工艺出现新的格局,南方景德镇成为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青花和釉里红的创烧成功,开创了在白瓷上彩绘的制瓷新纪元。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分为主纹和辅纹两类。主题纹样有植物纹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还有牡丹、莲花、蕃莲、、牵牛花、芭蕉、灵芝、山茶、葡萄、海棠、瓜果等;动物纹样有龙、凤、鹤、鹿、鸳鸯、鹭鸶、狮子、鱼、海马等;其他还有八仙、八卦、八吉祥等纹样。辅纹则有卷草、回纹、蕉叶、云肩、莲瓣(码)、钱纹、锦地等。此外,还有“金玉满堂”、“大吉”、“福”、“寿”类吉祥祝语和姓氏等文字装饰。元代的瓷器纹饰层次繁密,但不杂乱,主次分明。如“青花八棱罐”,通体青花彩绘,腹部八面菱形开光内绘松、竹、梅、鸳鸯等;肩、颈部饰折枝花卉,口边绘菱形柿蒂纹,底足饰变形荷花瓣纹带。“青花凤头流扁执壶”则整个壶体为圆形,壶嘴是凤头;凤的双翅分别绘在壶身两侧,凤尾巧妙的形成壶柄,造型优美,纹饰绘制得非常精巧(如图5所示)。还出现了历史故事题材的装饰,如“萧何追韩信图梅瓶”、“鬼谷子下山图纹罐”等。
2.7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吉祥图案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并施用图案技法加以表现,使吉祥图案更趋成熟完美;至清代,吉祥图案集历代之大成,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
元明清三代,釉装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胎装饰则急剧衰落。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加大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明代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多样,如花卉、动物、人物、文字、几何形状、吉祥图案等。而婴戏图属于人物纹饰一类,常见题材有放风筝、捉迷藏、对弈、蹴鞠、习武、攀枝娃娃、莲生贵子、喜报多子、庭院婴戏、郊外婴戏、傀儡戏、婴孩读书、十六子、百子、五子登科等。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创造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如有“明成化素三彩鸭子”(见图6所示)、“明嘉靖五彩凤鹤纹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时占主导地位。“清康熙五彩瓷盆”图案吸取了花鸟画的特点,用较为厚重的色料绘制了一个百鸟争妍的画面;“清雍正珐琅彩三友花瓶”,在脱胎瓷上描绘花鸟、走兽、山水、人物;“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开光镂空花如圆窗窥视,粉彩花纹凸于紫红、正黄上,镶金口、涂金耳、勾金边,腹部镶一紫红福字(如图7所示)。
2.8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整个陶瓷业一直低靡不振。尽管民国初期成立了一些陶瓷科研机构,采用了一些机械化的手段,以及贴花装饰等手法,仍无法与新兴的外国陶瓷业相抗衡。民国时期的陶瓷业中心仍在景德镇。
民国时期仿古成风,继承了晚清的风格,瓷器装饰仍以青花、粉彩、五彩为主。纹饰画工草率,如天女散花、喜字、龙凤、花鸟等。喜字写得粗大,不规整;龙纹画得软弱无力,龙鳞多呈网格状,五爪龙多了起来。光绪时香炉、碗等器的足部边饰海水纹还有一点动感,到了民国则是风平浪静;火焰纹、云纹在光绪时比较细,有一定的飘浮感,到了民国似乎凝固,呈条块状。这一时期所生产的瓷器普遍比较粗糙,坯釉结合不好,脱釉现象严重。
同时,民国瓷器也增添了一些新鲜内容。民国时期,曾流行一种剪纸贴花瓷器。这种剪纸贴花瓷器画面丰富、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陶瓷彩绘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品种。民国剪纸贴花瓷器的图案多富于寓意,表达吉祥喜庆之意,如松鹤延年、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
受西方传入的搪瓷喷洒画的启发,始于清末的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的景德镇最为鼎盛。景德镇的陶瓷刷花的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刷花表现内容广泛,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静物等,只要是手绘方式能表现的刷花均能表现。装饰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有神话传说、典故野史、民俗风情、田园风光、花卉鸟兽等脍炙人口的题材;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松鹤延年”、“三阳开泰”、“鹿鹤同春”、“多子多福”、“喜上梅梢”等,并大多配有题诗,诗情与画意协调。如民国“刷花大王”程大有的《梅鹤同春图》,图中一只仙鹤站于绿草地上,身后是一粗壮的梅树,如虬龙盘转,暗香浮动,表现出梅花俏丽的姿态;天空云蒸雾绕,仙气十足。
3 结 语
“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一个主题,古韵悠悠的中国陶瓷以其自然质朴的灵性、超然物外的艺术审美价值、丰富多彩的美好寓意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传承发展。这种具有生命力的人类艺术,既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它所承载的吉祥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文化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 蕾。论中国吉祥文化之表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9~31
3 李慕南,张林,李丽丽。工艺美术[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梁滨久。地方志应重视吉祥文化习俗的记述[J].黑龙江史志,2003(1):29~32
5 刘百灵。洛阳民俗中的吉祥文化[J].河洛春秋,2002(4):42~47
6 万长林。平面设计中的中国吉祥文化[J].云梦学刊,2002(5):84~85
7 徐华龙。档案与社会[J].2001(5)
8 徐明岐。程大有陶瓷刷花艺术[J].收藏家,2006(3)
9 张道一。中国的吉祥文化[J].浙江工艺美术,2003(4)
梅花魂教案 篇8
一、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塑造党员干部的灵魂
抓不住党员干部的思想,就不能从灵魂深处实施领导。同志曾经说,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精神决定一切,强调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去塑造灵魂,确保他们思想先进、道德纯洁、作风过硬。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管理党员干部队伍上具有非常鲜明的作用。一是导向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党的创新理论。用这些理论武装头脑,才能确保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纯洁和理想信念上的坚定。如果把人生比做船,那么思想就是帆,解决党员干部的行为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思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先导作用,是任何行政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二是激励作用。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党员干部在行为之前催生战斗力,在行为之中保持战斗力。三是启发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这个从“觉”到“悟”的过程,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把“不自觉”变成“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三种:一是结合。结合,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优势的相互融入。管理学认为,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管理手段由刚性手段和弹性手段组成。刚性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弹性手段主要是思想手段。刚性手段威严而强烈,虽然坚持了原则性,却容易给人造成心理伤害;弹性手段柔软细腻,虽然具有亲和力,却容易反复,也难以立竿见影。因此,刚柔相济才是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管理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移情。移情,是一种态度,是把健康的审美情趣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使之达到仁者见美、智者也见美的境界。其本质是要善于在党员干部身上发现闪光点。就如同面对梅花,审美情趣健康的人都会移情于梅花特殊的美,为之喝彩、为之赞美。比如,陆游在梅花身上看见的是英雄气概,夸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冕在梅花身上看到的是大度君子,崇拜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度;触景生情,在梅花身上看到的是共产党的使命责任,一语双关地说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三是疏导。“疏导”一词源于“大禹治水”这个典故,把其原理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就是倡导用民主方式教育人。“疏”,就是从民主出发,允许党员干部表达自己的意愿;“导”,就是从原则出发,对正确诉求加以肯定、对错误诉求进行纠正、对把握不住的问题进行深入辩论,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以能位相称的用人原则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
人们经常用“善于用兵”来评价指挥员的组织能力。面对用人失误造成的思想问题,任何教育管理都是苍白的。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关键在于以能位相称的用人原则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党的十特别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使各方面的优秀干部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其落脚点就是能位相称。把人用对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邦有过一段自我评价,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用人,使各方面人才各尽其能、才尽其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党员干部区分为“人才”和“庸才”两类,人人都是才,个个都有用,人才无贵贱之分,却有高低之别。清朝文人顾嗣协的《杂论》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其实就是在讲用人当其时、用才当其位的道理。当前,最主要的就是把战斗力标准作为用人的根本标准。坚持以战斗力标准辨是非、判优劣,使党员干部树立随时准备打仗的战斗队思想,坚定舍身报国的信念,培育敢打必胜的血性,形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三、以明确严肃的党性原则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