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邓稼先教案【通用9篇】正文

《邓稼先教案【通用9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邓稼先教案【通用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邓稼先教案 篇1

邓稼先,1924年6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1年,17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后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昆明培文中学任数学教员。1946年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50年,考入美国普渡大学不足两年的邓稼先以26岁的年纪获得该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被誉为“娃娃博士”。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邓稼先启程回国,投身于中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1958年他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建设,从此隐姓埋名工作28年,直到1986年7月29日因直肠癌病逝。他逝世前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5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7月)。去世后,获得1987年和1989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被誉为“两弹元勋”;200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言:“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1]其精忠报国的一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息息相关。

四灵山水①的家学熏陶

现在我只有仇恨,没有眼泪。

――许鹿希,葛康同《邓稼先传》

安徽怀宁的邓氏家族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是被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法家与篆刻家,其墨宝真迹至今还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馆。祖父邓艺孙是一位教育家,曾任安徽省教育司司长,与苏曼殊等名士是性情相投的朋友,在安徽学界颇有名气。出生于这样一个文秀世家的邓稼先虽在8个月的时候就被母亲带到了父亲的工作地北京,并未直接受到这灵山秀水、文墨濡染的熏沐,但从父亲邓以蛰那里,他也接受了大量中西文化的精髓,耳濡目染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准则。

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早年曾东渡日本入弘文学院和早稻田中学,后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从美国归来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学贯中西的邓以蛰不仅接受先进的欧美文化思潮,也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认为“让小孩子知道一下我们的文化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这有好处”[2]。因此,他让邓稼先在5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小学,并在课余时间指导他背诵《左传》《论语》《诗经》《尔雅》等典籍。同时还要求他广泛涉猎外国的文学名著,于是,还是小学生的邓稼先就陆续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名家的小说。父亲的严格教育和悉心指导为邓稼先打下了良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除了在学业上的直接教导外,邓以蛰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春风化雨般地浸润了邓稼先的心灵,以榜样的力量影响了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七七事变”之后,邓稼先一家在北京的生活愈加窘迫。此时,邓以蛰的一位为了糊口在伪政府当差的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来到邓家,劝说邓以蛰也为伪政权做事,一向温文尔雅的邓以蛰勃然大怒,大声呵斥着将朋友赶了出去。这件事情给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什么叫“民族大义”。

从此之后,邓稼先一边认真读书、刻苦学习,一边也关心着社会、仇恨日寇。那时,日军每侵占我国一个城市都要逼着老百姓和学生开会庆祝他们的胜利,对于这等备受侮辱之事大多数人只是敢怒不敢言。在一次“庆祝会”后,邓稼先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怒火中烧,三下两下就把手里的纸旗扯碎,还把撕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狠狠地跺了一脚。不幸的是,这件事情被人密报,邓稼先面临着被日军捉捕的危险,无奈之下,家里只好让大姐邓仲先带着他逃到大后方昆明去。临行之前,在家人的一片啼哭声中,邓稼先深沉而冷静地对毛弟先说:“毛弟,现在我只有仇恨,没有眼泪。”[3]这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出行前留给弟弟的话,这句话掷地有声,充满了反抗和悲愤。就是这样,在环境的逼迫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邓稼先变得成熟,变成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并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从“要学科学,对国家有用处”到“看来关键是政治”

我是来学科学的,我是怀着极大兴趣来学习研究原子核物理的。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未曾发现的奥秘。我渴望获得并掌握核物理科技的前沿成果。

――祁淑英,魏根发《邓稼先》

从北京逃亡昆明之前,邓以蛰曾经对邓稼先说过这样一番话,“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邓以蛰凭着个人经验说出的话并不能就此表明他就是个“唯科学救国论者”,但他的这番话却让邓稼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毅然选择了物理学。

梅贻琦老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校长时曾讲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西南联大物质条件虽清贫不堪,却是大师云集之地,物理系当然也不例外。相对稳定的环境、名师的认真授课,再加上学习的勤奋刻苦、与杨振宁等高年级同学的潜心探讨,邓稼先的功课突飞猛进,不仅基础学科学得扎实,而且课外知识也非常丰富,经常拉着同学讲《简爱》《基督山伯爵》等外国小说,还曾和杨振宁一起在西南联大校舍旁边的大树下一起背诵《吊古战场文》。

然而,随着局势的恶化,作为大后方的昆明也受到了冲击,“民主在昂扬,历史在前进,祖国在危难中,同胞在水火中”,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宣言中的这几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状况。此时的邓稼先,一边继续刻苦攻读,一边保持对政治的高度关注,经常翻阅《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越来越多地和进步同学、地下党员交往。在一次以“救国的关键到底在哪里?”为主题的讨论会上,邓稼先十分坚定地说:“看来关键是政治。”1945年,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面对着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意欲发动内战的混乱局面,他没有立刻回北平,而是选择到昆明文正中学和培文中学去当一年的数学教员。在昆明,他一边借助学校的资源传播知识的火种与民主和平的思想,一边亲身加入到争取民主与和平的革命斗争中去。当震惊大后方的“一二•一”惨案发生后,邓稼先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民主运动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经好友杨德新的介绍加入了“民主青年同盟”这一共产党的组织,而这,在他的政治生活中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飞跃。

1946年,邓稼先回到北平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后,参与民主运动的热情依然不减。1946年12月,声势浩大的北平学生抗暴运动就是在邓稼先等人的组织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此后,邓稼先更加频繁地接触地下党组织,并被选为北京大学教工联合会主席,他经常把父亲的留声机搬进宿舍,以“听音乐”的名义为北大“民青”组织的小型聚会做掩护。

从听从父嘱“学科学”到后来认识到救国的“关键是政治”,邓稼先经历了成长过程中观念的一次转变,但不管是他投身进步民主运动,还是献身中国的核物理研究,“科学”“政治”与“救国”早已在他的脑海中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成为了他一生的行动指南。

从“核物理的东方学子”到“大漠戈壁的强国将帅”

我的生命就先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邓稼先图片传略》

1948年10月,邓稼先考入了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核物理专业。他到美国后的第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战后统治时期的中国科技水平之间有着难以想象的差距。这种感觉使当时的邓稼先增添了一份玩命似的勤奋,减少了一些过去的潇洒气派。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1950年的8月20日,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邓稼先就取得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了26岁的“娃娃博士”。

当时,普渡大学物理系的德尔哈尔教授有意带邓稼先到英国去继续深入研究,这将能为他日后成为物理学界的前瞻性学者和摘取科学桂冠提供极大的现实可能性。然而,这位东方赤子没有任何犹豫和动摇地婉言谢绝了德尔哈尔的好意,他在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就毅然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1958年,国家在几年的经济恢复工作后,做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邓稼先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折。邓稼先从钱三强那里接到任务后,只是告诉妻子许鹿希,“我要调动工作了”,至于调到哪里,去从事什么工作,他都不能说,他所能说的只是“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这些全靠你了”,[4]紧接着又用坚定而自信的语调说:“我的生命就先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了,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5]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从各种报刊杂志的信息材料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神秘清冷的九院里和荒凉的大漠戈壁上。

可以说,邓稼先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帅才。在28年的时间里,他隐姓埋名地进行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带着28名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教学模型厅。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核物理课程,核物理对于这28名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邓稼先亲自当起了他们的“扫盲”老师,一切从零讲起,带领着学生们进入***理论探索的神秘世界。那时的外文资料非常有限,邓稼先就组织大家采取“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的方式学习。当时,由于条件艰苦,科研人员还在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常常需要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就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大家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总是跟班指导年轻人进行运算,但也会注意研究工作的劳逸结合,时常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木马游戏,使他们得到少许的娱乐。

时至今日,“两弹元勋”邓稼先已因在一次核试验中意外遭受的严重核辐射而患直肠癌逝世,我们也已无法想象当年的艰难困苦。然而,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受到那份因***、***爆发而带来的“科技大国”的自信与荣耀时,当今天的国防建设者们还在翻阅邓稼先弥留之际与于敏合著的那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时,当我们想起他临终前那句“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叮咛时,再度回顾邓稼先接受任务时与妻子的那段对话,那种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加让我们敬佩,许鹿希女士那句“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也更加让我们感动。

“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这是邓稼先逝世后中国人民上将、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写下的一首悼词。回首邓稼先走过的非凡一生,我们的确应该为中华民族孕育出这样赤胆忠心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名字必将为灿若群星的中华好儿女再添光彩。正如杨振宁在《邓稼先》一文中所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附录:

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时任国务院总理在1986年邓稼先追悼大会上的讲话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

――邓稼先的岳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许德珩在追悼会上送的大幅挽幛

皖山青,蜀山青,依旧青山依旧情,故人还攀登?愁萦萦,思萦萦,盼望君归终未成,请别和雨声。

――陈云尧

和平岁月未居安,一线奔波为核弹。

健康生命全不顾,牛郎织女到终年。

酷爱生活似童顽,浩瀚胸怀比草原。

手腕左右成集体,尊上爱下好中坚。

铸成大业入史册,深沉情爱留人间。

世上之人谁无死,精忠报国重天山!

――杜祥琬《悼老邓》

注释:

①邓稼先的祖宅在安徽怀宁白磷坂的铁砚山房,因房子建在平坂中,一面临河,三面环山,所以邓石如自刻石印,称道是“家在四灵山水间”。

参考文献:

[1]杨振宁。邓稼先[N].人民日报,1993-08-21.

[2][4][5]许鹿希。邓稼先图片传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24.

邓稼先教案 篇2

【关键词】参与目标制定 学习动机 学习需要

如同赛跑需要目的地,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进行学习也有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既然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其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正常发展,那么反过来理解,学生有了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习动机,并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

一、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意向和兴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其实已经很少了。我们都非常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要充当的角色是学习引导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学生们对课堂学习仍然缺少积极性,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不多。原因在于,教师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甚至从课前学案的准备开始,就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内容。我们常说备课中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凭空地推断是“备”不了学生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从目标制定开始就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目的和动机之间虽然不对等,但往往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通过整理学生制定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学生”,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是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目标,这样师生在课堂中的导、学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二、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持学习动机持久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我们最常采用的手段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与“备学生”一样,创设问题情境也不是凭空的。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往往成为教学设计中的难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常常是不同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当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动去学习和发现问题,才能给课堂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在《社戏》一文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在课后总结中写道:“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哪一个,都表现出了农家少年那种淳朴的品质。每一个童年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童年趣事总会使我们记忆犹新……”“童年对许多的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年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更美好、更有意义,等我们成年后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在课前整理的教学设想中,其中一份设计是这样写的:“一、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即可;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三、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强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的教学设想是好的,但是如果按照此种设想,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叙事详略上,只对人物性格稍作了解,似乎与学生们看课文的角度是有差别的。学生们更愿意从农家少年的淳朴中体会童年的纯真,缺少了值得回忆的人,再美的事也成了遗憾。在课堂中,学生们对“返航途中偷豆”的情节津津乐道,尤其喜欢当中的孩子王――双喜。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独特性格的人,学生们愿意谈谈这些淳朴的人。教师处理时,同样可以从对人物的品析入手带领学生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条达成目标的捷径。

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可以通过对疑难问题的整理,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问题再去创设情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层次引向一个新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和加深。

三、参与目标制定有助于延续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习动机效果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目的明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

如在《邓稼先》一课中,学生提出了三个预习问题: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写;为什么气温在-30℃的情况下,别人劝他离开,但他不愿意离开;在写邓稼先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然后整理出学习目标:了解文章的写法;了解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学会使用对比的写法。根据学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让学生对“我不能走”这一情节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邓稼先很固执,万一他遇到危险也是国家的损失;还有学生认为邓稼先是在做表率,恰恰体现了他的坚强品质,是他献身精神和纯真人格的体现。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兴趣,在课堂中就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相互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叙述历史,备课时就有针对性地准备好相关材料,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在课后的总结反思中,有学生写道:“做人要求实勤奋,勇敢正直,邓稼先的选择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沉淀的结果……”

邓稼先教案 篇3

关键词: 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记叙文议论文答案

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记叙文、议论文试题的部分答案,笔者不敢苟同,值得商榷,现择取部分试题答案谈谈拙见。

一、对记叙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记叙文的文段命题者选用顾晓蕊的《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具体文段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共有7个题,总分20分。笔者认为有4个题的答案值得商榷,共8分,具体分析如下:

1.内容概括答案的“驴唇不对马嘴”

第13题的问题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3分)”。本题答案是:“13.本文叙述了李想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或呵护)(1分),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1分)发生转变的故事(1分)。”

分析:笔者认为此答案概括得不全面,只回答出问题的一半内容。因为文章主要的思路是: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昂着头(或倔强),不让眼泪落下来;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爱),终于掉下眼泪。归纳起来文章共写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第(1)—(10)段)是写李想没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他外表坚强,内心脆弱、孤独、倔强的故事;后一部分(第(11)—(20)段)是写李想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他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了转变,变得开朗、活泼的故事,从而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笔者认为,命题者的答案只答出后一部分故事的内容。另外,答案回答的也不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而是“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为什么发生转变?或说李想的学习态度和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距回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的问题相差甚远,显然不准确、不恰当。不妨概括为:本文叙述了李想有无父母的陪伴(或呵护),学习态度和性格迥然不同的故事,表现了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主旨。

2.标题作用答案有“漏网之鱼”

第16题的问题是:“分析标题的作用及含义(3分)”。本题答案是:“16.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1分)含义:①既写出李想外表的坚强,又写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悲伤。(1分)②写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1分)(共3分)。”

分析:先说第一问:“分析标题的作用”。此问答案不全。命题者只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文题是一个问句。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除了这些,文题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起到串联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认真地读完选文,就不难发现选文标题不仅有句式上的作用,还明确地关联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起到概括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3.句子赏析答案的“竭泽而渔”

第17题的问题是:“请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后来变成了号啕大哭。”本题答案是:“17.神态描写。(1分)‘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1分),‘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1分),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1分)(共4分)。”

分析:此答案考生是不会得满分的,高分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是问题的要求不明确。命题者没有提示考生从哪个方面或角度来赏析;二是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是从不同的角度赏析的。具体情况是:

神态描写。(人物的描写方法)“泪珠滚落下来”与前文形成对比(对比的写作方法),“小声啜泣”写出了他情感压抑时间之长,“号啕大哭”写出了他的情感得到了完全释放(关键词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李想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或呵护)(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分析)(共4分)。

可见,赏析全面、具体,而且答案还是分项给分的,不免有些机械。考生怎能得满分呢?笔者认为:只要考生从某一方面加以赏析即可,不必求全、求多。如,描写方法、写作方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方法、主题思想等。赏析题,没有固定的格式,不一定非要从不同角度全面赏析,这样不符合考试的命题要求。

4.结尾作用答案的用语“张冠李戴”

第18题的问题是:“18.选文结尾有什么作用?(3分)”本题的答案是:“18.结构上:点明题目(1分);内容上:点明中心(1分);突出父母的陪伴(或呵护)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它将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1分)。(共3分)”

分析:命题者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解答,这是正确的。但是,答案中“结构上:点明题目”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记叙文中,开头与结尾,在结构上的说法,一般用词是“照应”或“呼应”等,没听说还有“点明”的说法,说“点明题目”不妥。若说“点明”中心、“点明”主题还可以。“点明题目”就让人莫名其糊涂。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术语,术语不同,有的时候,就不符合要求。如,在记叙文中用“对比”的说法,在说明文中用“作比较”的说法,在议论文中则用“对比论证”的说法。

二、对议论文部分试题答案的商榷

议论文文段,命题者选用王殿华的《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原文见“2012年鞍山市初中语文试卷”)。本部分共有5道题,总分15分。笔者认为有3个问题答案值得商讨,共9分,具体分析如下。

1.中心论点答案的“违反政策”

第25小题问题是:“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是:“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答标题也给分)(共3分)。”

分析: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主张、见解和看法。中心论点必须是针对话题的带有十分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子。有些句子,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如比喻句,这是因为比喻句含义具有模糊性,表述的观点不明确。

先看问题答案一:“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个句子确实是判断句,也是表态性完整的判断句子。但是,答案中的“锤炼”一词具有形象的比喻性。《现代汉语词典》中说“锤炼”的本意是“用铁锤击打使变成要求的形状”。笔者认为,在本选文中“锤炼”是比喻义,比喻“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科学研究更加精练,纯熟”。“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整句也就具有了形象性。形象化了的句子,内容欠明确,表明的观点就带有模糊性,明显会造成意思的不明,不符合中心论点的要求。所以,此答案不妥。再看问题答案二:答标题也给分。命题者是在括号中补充说明的。然而标题“机会的大门只为坚韧不拔者打开”恰恰也是个比喻句,同样是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的。

笔者认为,答选文首句“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作为中心论点,还勉强可以,若答选文标题,则是绝对不行的。选文的中心论点应该用考生自己的语言概括为好。或者命题者将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稍加改造一下,变成不是比喻句的一般的判断句,就可以了。

2.补充论据答案的示例“偏离轨道”

第26小题问题是:“联系全文内容,给选文第(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答案是:“语言表述简洁流畅,能论证本文的观点即可。(共3分)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和***。”

分析:一般地说,给选文补充事实论据的要求是:一是要扣题,要扣到选文的论题上来;二是要扣点,要扣到选文的中心论点或本部分或本段的分论点上来;三是要典型,要选择典型的论据。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材料(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就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四是语言表述要简洁。

根据上面的要求,命题者的答案具有典型性,扣题,语言也简洁。但是,答案的“示例”在“扣点”上存在问题。笔者认为:“示例”扣得不紧密,导致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力度不够。

请看选文第(3)段的内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他们往往要花费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这段漫长的、默默无闻的时间里,他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与挫折,要能把十天半月地待在实验室里不出来当成家常便饭。”

其中第(3)段的分论点是首句:“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而答案“示例: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和***。”与第(3)段的这个分论点相扣不紧,突出“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内容方面不够。如果将“示例”加进“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等内容,邓稼先的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就更能有力地证明“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的分论点。如改成下面的表述会更好:

邓稼先几十年如一日,(发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带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刻苦钻研),(终于)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论证方法作用答案的“对错参半”

第27小题问题是:“选文第(4)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案是:“道理论证,(1分)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2分)(本题共3分)”

分析:命题者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 “道理论证”,没有问题的。问题出现在第二个问的答案上。

请看第二个问的答案,命题者给了两个答案:一是“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二是“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

第一个答案是选文的中心论点,在选文的开头第一句。第二个答案是选文第(3)段的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选文(3)—(6)段的分论点。一般地说,多数论据是要扣到选文的分论点上来。其实,是扣到中心论点,还是扣到分论点上,取决于给选文论据在什么位置。论据在中心论点之后,论据就证明中心论点;论据在分论点之后,论据就证明分论点。

回答“其作用是什么”就是回答第(4)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论证方法的作用就是证明本段(或本部分)的分论点的。第(4)段运用“道理论证”的作用就是论证本部分((3)—(6)段)“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分论点的。第(4)段这个论据是在分论点“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之后,距离选文的中心论点太远,只直接证明第(3)段的分论点,间接证明选文的中心论点。因此,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靠勤奋“锤炼”出来的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所给的括号中的答案“有力地证明了每一位成功的现代创新者都具备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素质这一观点”才是正确的。

上述分析纯属笔者个人不成熟的鄙见,定有纰漏,恳请广大语文同仁赐教。

邓稼先教案 篇4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五、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成语。

2、名人名言。

3、相仿事例。

4、一首歌。

5、一首诗。

6、用一组排比句。

六、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吧!

附:板书: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附:“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

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拭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到中国***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的研究。按照“邓一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并于***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他临终前留不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文章在结构思路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今天,我们伟大的**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这位为*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课前抽测(9分钟)

1、介绍邓稼先,朗读生字词。

2、进行抽测。抽测生字词。

3、学生交换批改。

三、朗读课文(10分钟)

○小组接力朗读,其他组纠正读音。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

问题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问题二:从这六部分内容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问题三: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

3、教师总结归纳,出示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地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

2、教师进行抽测。

⑴作者杨振宁是***奖哪一个奖项获得者?⑵3个生字词。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3、学生交换批改。

二、合作探究(2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一:第一部分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

问题二: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问题三:第四部分为什么要写“我”?

问题四:第五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和**时期的“*男儿歌”有什么作用?

问题五:“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问题六: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不同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答案。

3、教师归纳总结

三、当堂检测(9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仿照第二段的形式,用300字左右,介绍你心目中的偶像人物。

2、不同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答案。

3、教师归纳总结。

四、课堂小结(1分钟)

邓稼先教案 篇6

一、把预习放在课上

一提及教学任务和上课时间的话题,我们最常用的语言恐怕就是“时间紧、任务重”。于是,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循循善诱的教诲几乎充斥了每节课。其实,预习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能力是每位教师要努力培养的。教师要舍得在适当的时候留出一些课上的时间让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预习。

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要求学生收起所有的教辅材料,用一支笔、一本书、一本字典进行独立的阅读和感悟,并在同学们充分地阅读和感悟后进行全班交流,及时肯定同学们的预习收获。这样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对教辅材料的依赖性也就大大减少了。

二、让学生“能说会解”

对教辅材料采取完全排斥、敌对的态度是不对的。一来,教师管得了课上,管不了课下,课余时间同学们仍然在大量、频繁地参考着各种教辅材料。二来,各方面条件也决定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不可能那么完全和深刻,而教辅材料则是必要的补充。这就和学生充分预习、独立感悟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强调是同一个道理。排斥之路行不通,就在利用上动动脑筋吧。

我不反对同学们参考教辅材料,但必须做到“能说会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最无奈甚至厌烦的就是自己精心设计了某个问题,但是学生却磕磕绊绊地背诵着某些材料上的答案来应对我。此时的学生根本不理解答案,只是死记硬背,有的甚至连答案中的句读和停顿都搞不清楚,有的还会念错音、背错字。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说答案”。一个“说”字,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看懂、弄清答案,再加入自己的一点理解,用语言较为流畅地表述出来。还有更进一步的做法是让学生解析教辅材料上答案命制的思路,体会思维过程,学习思考方向的确定,思考切入点的选择,以及如何组织语言等。当学生在参考、借鉴教辅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一番理解、分析、消化,做到了“能说会解”,我想教师们就没有必要为学生手中拥有大量的教辅材料而烦恼了。

三、师生合力超越教辅

教师静下心来翻一翻学生手中的教辅材料,就会发现其大多是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搬家”,没有太多新意。即便有的教辅材料的编者是动了脑筋、费了心思的,但一个或几个编者的思路哪里能顶得上全班四五十位同学再加上一位任课教师的思路广阔?当教师和同学们一起以更敏捷的思路、更开阔的视野、更新颖的视角、更精准的语言、更独特的感悟来超越教辅材料时,同学们对教辅材料的依赖和崇拜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把教辅资料当成自己学习的一个助手、一个相互交流的朋友。因此,第三招就是师生合力超越教辅。

例如,在学习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时,有的学生参考借鉴了教辅材料中对“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中的“朵”字的分析。说一个“朵”字表明流星如花朵一样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我及时引导学生跳出教辅,触类旁通地又赏析了“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中的“儿”字。同学们商讨后逐渐明确了这一儿化韵运用的妙处在于,使老牛的形象也显得那么的亲切可爱,和诗中的牛郎织女故事的整体色调吻合;从结构上考虑,加入这一儿化韵使得上下两句字数相等,更具音韵美。

又如,在学习《邓稼先》时,引导同学们注意下面几句话的作用: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这类发散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自然教辅资料也派不上用场,同学们只能调动各自的能动性,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解读。这一自由发挥的过程中,生发出好多令我出乎意料的精彩片段:

“这部分内容描写了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为后文写邓稼先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做了铺垫。”

“这四个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列举了1898年列强侵华的罪行,叙述了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本部分共四句话,每句话都独立成段,突出强调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罪行。”

“文中的‘租借’一词加了引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勾勒了列强的丑恶嘴脸。”

“每个自然段中均运用了‘强占’和‘租借’这一组词,列强明明是‘强占’,却美其名曰‘租借’,两个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四个段落中,地点、时间列举得准确、具体,百年前的屈辱史留给人们的是切肤之痛,是心灵深处的深深烙印,令人记忆尤为深刻,描写极其细致准确。”

邓稼先教案 篇7

1978年,张艺谋听说北京电影学院要招生,就积极准备着。他把自己拍摄的作品收集粘贴成册,并详细地将每一张照片的拍摄经过写成文字附在其中。后来,他利用一次出差机会,把这本册子带到北京去给招生的老师们看。那几个老师把张艺谋的作品传着看了一遍,都面露喜色,非常欣赏,说:“从来没有见到过摄影基础这么好的考生!”但一问年龄就直摇头。张艺谋那年已经28岁,摄影系最大年限是22岁。他们对张艺谋说,他们向学院反映这个情况,建议他先返回西安,到西安考点的招生组去等待。来西安招生的电影学院的老师们对张艺谋十分热情。他们都很欣赏张艺谋的摄影才能,却又为校方不能放宽招生年龄而替张艺谋惋惜。他们对张艺谋讲了许多鼓励的话,并主动表示要尽力帮助他。老师们还到过陕西省文化局,反映了张艺谋的情况,向他们竭力推荐张艺谋,请求他们帮助张艺谋,使他能发挥才能。谁知对方反而嫌这些老师多事,当面顶了回去说:“你们好好招你们的学生,少管这些闲事。”世上的事往往都是在最后的努力中成功的!的确,这不是最后的结局。正当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时候,接到了姐姐和姐夫的来信,这封信使张艺谋上北京电影学院的事有了转机。

素材解读

张艺谋靠自己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成功了。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适用话题

永不放弃、执着、坚持到底、直面挫折

钱学森:“玩”出来的大家

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没有考试追高分的压力,他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其实他的“玩”就是读课外书、动手实验和外出实践。生物课上,老师常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钱学森就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标本。虽然当时学校还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室却对学生随时开放,钱学森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教育家林砺儒是钱学森的校长,却不是他的任课老师。为此,钱学森的父亲特地找到林校长,请他额外辅导自己的儿子。林校长并没有答应下来,而是出了几道题,要考考钱学森。两个大人正在聊天,却发现钱学森跑出去玩了,而他的答题卷子却放在桌上。他的解答深得林校长认可,于是,林校长就收下了这个学生,教授他伦理学。后来,钱学森在接受北京师大附中教师访问时说:“当时附中的选修课很多,每天中午大家吃了午饭,在教室里互相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什么都有……”

素材解读

钱学森中学时代的“玩”彰显了其个性。钱学森“玩”出了兴趣。正是这种没有过多限制、形式多样的“玩”让钱学森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对探索新知充满了向往。

适用话题

兴趣是创新的催化剂、教育、成长故事

邓稼先:艰苦中搞科研

中国研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制成了***,并于***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前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素材解读

邓稼先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家人,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他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同事克服种种困难,研制出了“***”“***”。

适用话题

爱国、速度、条件、研究、成功、试验、方案、实践

邓亚萍:不叫苦,不喊累

童年的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运动员,但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她跟父亲学乒乓球,父亲规定每天在上完体能课后,还必须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腿上绑上沙袋,把木拍换成铁拍。腿肿了,手掌磨破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的训练强度堪称全队之首。由于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邓亚萍从颈到脚,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劳损、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强忍着,实在痛得受不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练出了近乎完美的右手横拍和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弥补了自身条件的不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素材解读

邓亚萍虽不具备成为出色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但她心中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的实现,她甘愿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近似魔鬼般的训练,使她在乒乓舞台上不断进步。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邓亚萍的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适用话题

追逐梦想、挑战自我、以勤补拙、化短为长

万方:自立自强的“多才作家”

万方由于家庭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天赋,小时候就对事物有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她看天上的乌云,会琢磨出种种鬼怪的影子,从墙壁的水迹中能找到公主、国王、神仙,能和童话的形象对上号。她上幼儿园时居然能写短诗,那诗句有快乐有忧伤,但却是大人想不出来的句子……

“”使她父亲和全家跌入深渊,一代戏剧大师曹禺竟然干起了看大门的工作。困境没有束缚住万方创作的翅膀,她为父亲改编电影剧本《日出》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可是万方却不想借助父亲出名,她腼腆而真诚地对采访她的记者们说:“等我再得一次奖您再写。”

她的几部中篇小说《在劫难逃》《杀人》《未被饶恕》《珍禽异兽》等作品均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多年来,万方拿过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她的几部中篇小说登在《收获》上,文学圈内给了很高的评价。她曾应洛克菲勒基金会创作中心之邀赴意大利写作话剧《谁在敲门》。她创作的歌剧《原野》在美国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

素材解读

泰戈尔说:“经历过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万方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自强自立,闯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

适用话题

磨难、超越、熏陶、潜力、谦逊、自立自强

柴泽民:把冷板凳坐热

“你们这些穷小子,不去好好学医,挣个好饭碗,倒去学什么世界语,难道还想当外交官不成?”西安绥靖公署军医处处长1935年曾这样教训柴泽民。柴泽民当时是地下党,想通过学习世界语传递信息,同时了解外面的世界。

25年后,也就是1960年,柴泽民调入外交部,先后在匈牙利、几内亚、埃及和泰国担任大使,并于1979年成为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中美建交之初,美国政界侨界的亲台势力占主导地位,对大陆人普遍怀有敌意。在这个极其特殊的岗位上,柴泽民以他坚韧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斡旋技巧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冷板凳坐成了热板凳”,柴泽民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开创性的卓越贡献。柴泽民也是中国公共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首届国际公关协会会长。值得一提的是,柴泽民不懂英语,但一直保持着对世界语的爱好。

素材解读

柴泽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不满足于学医的穷小子,成长为新中国历史上折冲樽俎、不辱使命的外交官。他的成长故事再一次证明了理想、心态和成功的关系:信念是成功的旗帜。

适用话题

理想、执着、抓住机遇、走自己的路、心态与成功

任继愈:为后人着想

1987年的一天,刚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不久的任继愈,在图书馆里遇见了自己的老乡兼好友季羡林。当时,季羡林正带着一个年轻人在翻看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任继愈一问才得知,原来那个年轻人是季羡林带的研究生,他急需查阅《赵城金藏》,但是根据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研究生是没有资格翻阅如此珍贵的古代文献的。于是,爱弟子心切的季羡林便以自己的名义来图书馆借出这本书,但由于此书实在太贵重,因此就连像季羡林这样身份的人也不能将其借出,而只能在图书馆里翻阅,闭馆后必须立即归还。那天看着比自己大5岁的季羡林(76岁)足足站了一下午,而那位研究生如饥似渴地抄录《赵城金藏》的样子,任继愈心里不是滋味。他在反问自己,为什么如此珍贵的东西却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不能让真正需要它的人获得?

让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发挥作用,帮助年轻人提升!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任继愈的头脑里产生了――“一定要将此书重新整理、编撰、影印出来,然后流动起来。”这便有了后来的《中华大藏经》。但《中华大藏经》这部浩瀚的大典共100多卷,工作量极大。为此,任继愈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工作,中午也放弃了之前一直有的午睡习惯,争分夺秒地加班加点。面对外界对此事是否真有价值的质疑,任继愈是这样回应的:“即使不为目前,也要为今后,今天没有用,但是未来有用,就值得去做!”

素材解读

为后人着想,并为此而努力工作,是任继愈这位国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适用话题

爱才、物尽其用、着眼未来、投入、精神财富

杨澜:要有气质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杨澜知道后,就反问导演:为什么非得找一个漂亮的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聪明的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就是因为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随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头脑更重要的原则。

素材解读

一个人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头脑、气质。头脑、气质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杨澜的成功,便是因为她的头脑、气质。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气质,做到气质出众,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德修养。

邓稼先教案 篇8

关键词:语文 创新 改革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53-01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气氛、唤起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自信。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二、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因此,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我在教学《“两弹元勋”邓稼先》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邓稼先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科学家,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人类的朋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怎样使大自然更美丽?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三、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将相和》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匆匆》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困难、挫折)的阻挠时,就半途而废了,这种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老师要依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树立典型,培养他们的这种品质。例如:在总结《突兀的石头》一课时,问:“假如小时候的李四光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会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发现石头的来源吗?为什么?”同学们都各抒己见,于是老师总结:“同学们,愿意以李四光为榜样吗?”生:“愿意”。

1、用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绘画、舞蹈、书法等,说不定未来的绘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等等就在我们班上呢!

邓稼先教案 篇9

1.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是

A.发明“侯氏制碱法” B.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成功研制*** D.成功发射东方红l号卫星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

A.长征1号 B.长征2号

C.东方红1号 D.神州5号

3.下图是一张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的电影剧照——《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从一个人的奥运到2008中国奥运,说明了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②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 ③旧中国贫穷落后 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 ⑤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战略中,作为奠基工程的是

A.学前教育 B.九年制义务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5.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的辉煌科技》提供素材,可以入选的是

①“两弹”成功研制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籼型杂交水稻 ④“东方红一号”卫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下列政策措施中,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863”计划

C.西部大开发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以下是对一位楷模的评价“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刻苦钻研敢探索,无私奉献独吃苦。他跨越国界,献身事业,亮过千颗太阳。”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8.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下列图片中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9.近日,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这不仅是全球首创,还有望使我国科学家在一系列前沿探索中占据主动,更能推进我国尖端科研设备产业化。下列事件中与此项题材最不类同的是( )

A.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正是有王进喜等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我们建成了一个个大油田。

C.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

D.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0.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黄继光

11.“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是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座右铭。这位运动健将是

A.容国团 B.李宁 C.蔡振华 D.刘国良

12.30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勇夺第一块奥运金牌的中国选手颁奖。这位著名运动员的夺金项目是

A.体操 B.游泳 C.射击 D.乒乓球

13.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

C.小学初中九年教育 D.初中高中六年教育

14.题写“教育要三个面向”(如下图)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5.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客观因素是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C.上网的人多数语言、行为不文明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16.谁抢占了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谁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

A.星球大战计划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峡工程 D.863计划

17.《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历史图片展,最适合选用的科技成就是

A.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 D.第一颗***成功爆炸

18.“两弹功臣,……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领跑者;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路者。”……以上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应献给

A.雷锋 B.邓稼先

C.王进喜 D.焦裕禄

19.2013年6月,“神十”成功发射,再次证明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历史上,我国在航天领域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是( )

A.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爆炸成功

B.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C.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20.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山东烟台籍的王亚平是本次航天发射任务中的唯一女航天员。高兴之余,同学们,请你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喜报频传的原因有哪些?(

)

①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技人员钻研、探索

③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国家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1971年,杨振宁来到北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问:“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其实“中国的奥本•海默”就是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他被誉为(

)

A.“火箭之王” B.“杂交水稻之父”

C.“铁人” D.“两弹之父”

22.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是中国迄今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期间还将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实验成功 B.“神舟五号”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2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

A.科教兴国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健康第一 D.共同发展

24.党 的十六大(2002年)召开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新成就是

A.汪辜会谈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C.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D.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

25.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

A.小学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26.下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时间是

A.1964年 B.1966年

C.1970年 D.1999年

27.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追溯历史,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发射的( )

A.长征一号 B.天宫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红太阳一号

28.2009年10月31日 ,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与钱学森一起成为我国“两弹一星”杰出功勋人物的还有( )

①雷锋 ②焦裕禄 ③邓稼先 ④钱三强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领域是( )

A.教育 B.高新科技 C.高等教育 D.电子产业

30.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 )

A.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率领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化运动

C.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D.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填空题

31.(6分)历史时空: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打开历史画卷,一起见证历史、了解人物。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中填写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

(1)《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3)恩格斯说:“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文中所指的工业机就是瓦特研制的

(4)1879年10月22日,在他的“发明工厂”里,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白炽灯。他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 ”。 (5)他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了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专利。他就是 。 (6)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

”。

3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3)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___________。

(4)1986年,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计划纲要是 。

33.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重要保证。

(1)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_______、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

(2)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必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

三、问答题

34.东西文明同时空。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为主题 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10分)

【望洋兴叹】

(1)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幕 ,当时的中国人把它翻译为“炫奇会”。那么,洋人“炫”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奇”?(2分)

【洋为中用】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2)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华洋并进】

(3)1970年4月,中国取得的哪一科技成就标,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2分)

【华洋交融】

(4)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谁?(1分)

【论从史出】

李大钊曾说,(东西文化)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5)围绕“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这一主题,请再举三例史实论证李大钊的观点。(3分)

35.(10分)科技引领时代,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武器最早出现于哪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哪次科技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科技革命中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图二采用了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图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什么计划?请举一例说明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又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3分)

(4)根据上述信息,谈谈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1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的科技成就。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发生“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这五个选项,我们可以判断出: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奠基工 程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四个选项,①“两弹”成功研制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③籼型杂交水稻④“东方红一号”卫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1986年3月,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定了863计划,所以我国航天技术能够居于世界前列,是因为863计划,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7.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属于基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重要人物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信息: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由“两弹元勋”结合课本就能确定答案选择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为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本题四个图片,A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B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C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D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根据题意,本题答案选B。

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题干所给内容“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很明显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C.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则属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项题干最不类同。故答案选C。

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迈向社会主义;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题干中的人物就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容国团首次获得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体育成就。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取得金牌,实现了中国人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 陈出新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的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在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和初中的九年。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网络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网

络广泛而迅速的普及开来,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青少年要学会甄别,故我国又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的“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6年3月,我国政府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分析选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于2003年,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邓稼先的贡献。本题考查的都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杰出人物,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先进工人,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邓稼先在核实验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B不属于航天领域,故排除,C早于D,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原因的认识。结合学过的知识,我们可知: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广大科技人才善于钻研,具有探索精神。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这些 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稼先贡献的识记。从题干中我们捕捉到“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这一重要信息,我们知道:邓稼先对中国***、***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之父”。所以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航天领域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属于航天成就。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教兴国属于教育发展战略,健康第一属于体育方面的要求,共同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2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成就。四个选项中,可以直接排除A、B、C三个选项,因为这三项成就取得时间分别为1993年、1999年和1990年,而我国于2008年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属于十六大以来的成就。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时间。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

2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国防建设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两弹一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雷锋与导弹研究无关,排除①,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 书记,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②与题意不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和***,③符合题意;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

2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袁隆平的相关知识,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培育成功过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之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31.

(1)活字印刷术(2)杨利伟(3)蒸汽机(4)发明大王(5)卡尔•本茨(6)电气时代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认识。特别注意“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句话。这里的“印”应指印刷,那么印刷极为神速的当属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识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正是英国瓦特和他的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爱迪生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79年10月22日,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发明了很多电器产品,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卡尔•本茨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本茨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且试车成功,对交通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第(6)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电气时代的准确识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32.(1)***(2)东方红一号(3)籼型杂交水稻(4)863计划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的史实。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本题主要考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1号,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理卫星的国家。

(3)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科技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誉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本题主要考查863计划的相关史实。1986年,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纲要是863计划,该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33.(1)北洋 (2)南昌起义 (3)*** (4)科技强军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洋务派在中央有奕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实权派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3)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邓稼先等 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4)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经过八十年的奋斗,我们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稳固的国防。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 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们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必须走科技强军的道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是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核心内容就是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部队战斗力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全面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改进现有武器装备,形成系统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创新和改进训练体制、方式和手段,推动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依靠国家科技发展,提高军费使用的整体效益,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通过贯彻落实科技强军重大战略,努力提高军队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吸纳和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形成我军独特的军事科技优势。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现代战争比的是科技含量,而不是数量。只有科技强军才能构筑起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才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4.(1)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

(2)民主、科学(2分)

(3)“东方红一号”(“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或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分)

(4)袁隆平(1分)

(5)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任举三例,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材料中的“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可以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准确识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第(2)问,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其中“民主”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D”,所以又被称为“德先生”;“科学”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C”,被称为“赛先生”。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认识,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他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题主讲科学技术的成就,事实证明,按照李大钊的观点,东西文化、技术必须加强交流,并且要时时交流。例子有: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创办;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火车的诞生

35.

(1)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第二次科技革命;③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3)①“863”计划;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③科教兴国战略。

(4)科学技术是构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图一中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动力机的发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掠夺原料和扩大海外市场,他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图三***的制作运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图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 863”计划;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又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