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正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

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编辑给大家找到的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z)(2009-10-07 21:27:32)转载标签: 元丰记承天寺夜游月色课堂实录盖竹柏教育 分类: 【教路学路感路悟】

记承天寺夜游(z)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

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无限风光在“神品”(1)——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默认分类 2010-04-28 20:35:40 阅读6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转载自http:///

无限风光在“神品”(1)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此文全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师在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结构清晰富有层次的板块设计,平实中起波澜的课堂氛围,形式多样积累丰富的学生活动,再一次让所有的听课师生折服。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这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

余老师在介绍背景时引用了梁衡对课文的评价:“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是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这样的定位逐层逐步地展开的。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对课文进行神品的一次语文旅游。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评点和欣赏余老师的这节“神品”教学活动。

1.厚实的背景铺垫

我们先回顾一下课堂教学的序曲部分:

老师用四则资料介绍了有关的背景。在每一则资料后面做简单而适当的解说。这四则资料的内容分别是:

资料1: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资料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资料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资料4: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在第四则资料后,老师解说到: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老师板书: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这篇文章。

背景介绍这一环节,教师用“助读资料”的方式一层层地、由浅而深逐渐深入地铺垫介绍,自然圆润地导入课文。

穿插作为一种手法,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所以选择穿插什么,何时穿插就很有讲究了。在开课的这一环节中,老师引用的助读资料包括了苏轼文学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写作背景以及课文的艺术成就。从浩如烟海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中精心遴选了这四则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创意设计,这是在为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做合适和必要的铺垫与蓄势。从所呈现的内容上看,背景资料是很厚实、精恰的。联系全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相机板书的两个醒目的大字“神品”更为学习课文创设了特别的氛围。

2.精细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这节课的第一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余老师将这一板块设计为“有味地朗读”。至于如何“有味”,老师做了这样四个角度和层次的设计:

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可以看出,“有味地朗读”的四个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由读通读顺文章到身心融入课文宁静的氛围,最终通过朗读实现理解人物的复杂情感,一步步深化,由文面走入文心。

前两个起步阶段的朗读环节,老师或以示范朗读或通过直接点拨来进行指导。每一次朗读都结合具体字词做很到位的指导。

第三个环节的“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策略进行了调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这一次的朗读指导没有像前两次那样直接提示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感受,使整个的朗读指导变得立体起来,指导的节奏和方法都有了活泼的变化。这一次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兴致”,这样有深度的雅词学生不太好把握,老师把难度降低,给学生以台阶——“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这样,学生的体会就有了抓手。

虽是让学生寻找“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实际上也是在做文本分析与解读,这就巧妙地将朗读指导与文本理解融为一体。因为惟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读出作者的心境;对文本的理解是为朗读服务的,而朗读又是理解文本的一个媒介、导体,如何处理好这一部分中朗读与解读的关系就显得很微妙了。所以,理解到何种程度需要老师事先对文本深入地钻研,课堂上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维度,因为从教学板块看,这还是“有味地朗读”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指导,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的深度研读。

第四个环节的朗读,“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念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示范)“盖——竹柏影也。”“但”字要稍微地延长一些。

(生再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让我们能够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有了前面的分析,这里就顺理成章了。

在文章讲析前,要学生读出作者的“复杂的情愫”是很难的。于是在这一个小环节上,老师的朗读指导又有了变化,对文章的末三小句稍作了讲析。提示学生“盖”要读出惊喜,“但”要拖长一些。最后扣住“神品”这一教学线索,“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让我们能够这样去朗读。”再一次给学生强化“神品”的魅力这一意识。

在“有味地朗读”这一环节,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层次和角度,通过精细的训练将朗读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会朗读,朗读文本与理解文本这两项任务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实现立体地朗读和立体地解读。

无限风光在“神品”(2)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此文全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3.绝妙的结构分析

在人教版中,这篇课文虽然只有一个段落,84个字,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一个段落内部的结构确实是那样的美。如何分析和欣赏这种美,余老师匠心独运,设计了“变形”这一听起来很新鲜的环节。结构分析这一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处理令所有听者惊叹不已,以为妙绝。

ppt呈现:

有味地分析

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师:下面我们对文章进行“有味地分析”,请你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只有一个段落。先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语音强调“变形”二字。)老师先不做解释。进入课文,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苦苦思索,师巡视。)

师:我试问一下,你们理解了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语调上扬)生:需要(学生齐声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四个部分。下面请你尝试一下。

在这一环节,老师有意“卖关子”,“折磨”学生,让学生产生困顿、迷惑,让他们苦苦地思考,先进入沉思默想的状态,让他们先凭感觉去“变形”,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板块实现了自然的过渡,由热闹的读转入平静的思的阶段。课堂教学节奏和氛围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特点。

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会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强烈期待。老师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先很有煽动性地问“需要老师解释吗”,待学生情绪饱满地回答“需要”后,老师再像偷偷传授秘籍一样地“悄悄地告诉大家”,这样张弛起伏的语言对于正在沉思而又思之不得的学生们来说是很刺激的。老师穿插了一个很小的讲析,使学生恍然大悟。这一个小环节中老师的语极富表现力。这是教师课堂语言魅力的自然表现。

结构欣赏前,学生的思维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起伏过程,尤其是体验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惑与清晰的强烈对比,对“变形”自然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后面的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

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结构分析,用“变形”来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结构美,这样的教学手法可谓灵动活泼。

我们来看下面两小段老师的评点语和小结语。

师:嗯,很好。我们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所说的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有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也可以是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师: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内部美妙的结构被老师解读得如此透彻。惟有这样的解读才能够设计出如此灵动的“变形”创意。变形——一种新颖的结构分析方法。

在结构分析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们领略到了名师对文本的钻研,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正如铺路石、台阶,“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而这一切,均源于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预测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进行点拨,“授之以渔”。

4.丰美的妙点揣摩

这篇短文的美点、妙点很多。余老师在第三板块设计了“有味地欣赏”环节。何谓“有味”,如何“欣赏”,老师把“欣赏”具体化,使妙点揣摩呈现出丰满之美:

“有味地欣赏: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可以了。”

对课文进行欣赏,这一活动会让学生一下子无从下手。于是老师稍作提示,学生带着老师的建议“每人只要欣赏一点之美就行了”开始思考,然后与同座位进行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这一交流中,共有12人发言。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两人交流,全班交流,学生活动充分。以下是交流的一些内容:

生:我觉得“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好!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的、透明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生: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

生: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对,一个“入”字用得好。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师: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透过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比较轻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确实写得好。

生: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好。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在“有味地欣赏”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品味、欣赏,欣赏了字词、结构、景色、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美,几乎涵盖了文章所有的美点。这一点,启发我们,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学生的活动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在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老师把课文的美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内容的丰满

美在结构的灵动

美在月色的描写

美在情感的波澜

美在“闲人”的意味

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课中小结。老师的小结更显出这件“神品”从形到神的丰美。六个美点是老师钻研课文所得出的,老师的功力从这样的美点提炼中亦自然彰显。

简短的84个字,品出那么多的美来,这“品”行为的本身就够“神”的了,足见余老师对文本的挖掘之深、功力之厚;更表现出余老师对课堂的调度运筹帷幄、张弛有度的风采。

余老师开课即给课文定位为“神品”,板书的两个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学生们如何看待这篇课文,更见证着师生的“神品”活动。综合一节课的教学看,课文本身是一件神品,余老师的教学更是在带着学生“有味地”神品这件作品。课文作为神品的魅力千百年来已被世人欣赏,余老师的这节神品教学却是语文课堂教学这座公园里的一个富有魅力的新景观。真可谓无限风光在“神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 ) 遂( ) 寝( ) 荇( ) 柏( )

2.解释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想,思考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习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近苏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

第一:语速缓一点;

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文言积累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重点词汇报积累:

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

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2、品读析文

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

(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

(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

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

(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

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

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

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

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

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

六、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閒——闲

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

七、教学反思得与失:

黄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