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优秀3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
爬山虎的脚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四、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虎的脚 2
4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三年级第一学期p11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阅读中理解“拂、漾”等词语。
3.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爬的。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爬山虎的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总结课文 1. 放录像
2. 学习课文中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3. 揭示课题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的相关小节,并动笔划。
2. 组织学习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
组织朗读
3. 组织学生学习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出示填空)
(1)教师演示,出示相关动词,让学生了解爬的过程。
4. 师生合作读课文最后一节。
5. 组织学生练说“爬山虎脚的自述”
组织学生谈感受。
介绍作者。 学生看录像,说感受
读出相关的句子,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1.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2. 学生读出样子的句子。
练说脚的形状
齐读。
学生练习填空。
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练说爬山虎爬的过程。
学生练说。
学生谈感受。 激趣导�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3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 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
1.生字中应注意读音的字有:“拂”读f*,不能读成f$。多音字“曲”在这里读“q&”。“茎”、“柄”都是后鼻韵母。
2.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3.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4.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5.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教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刚才同学的演示。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熟读课文,试着将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听写词语。
六、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3.实地观察爬山虎(如有条件),了解爬山虎的其他特点。
4.思考人类有哪些方面模仿了爬山虎的脚攀爬的原理;或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模仿爬山虎攀爬的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爬山虎的脚》 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
(2)指导书写难写字。
3、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4)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象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附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茎上
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爬山虎的脚 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能力:在朗读、感悟、积累、合作学习中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思想: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谁能说说你见过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请看屏幕,这就是爬山虎。平时我们看爬山虎都比较关注它的叶子,但是你知道吗,在爬山虎叶子下面却隐藏着不被我们关注的“脚”,这节课就让我们随叶圣陶老先生一同走进第六课。
3.齐读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领读并解释词义。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围绕爬山虎的脚,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
三、研读感悟
(一)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自己知道了什么?并画出有关句子来理解。
(二)学生汇报
1.介绍爬山虎的脚,要引导学生抓住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理解。
(1)学生介绍。
(2)出示课件,观察爬山虎的脚。
(3)谁能看图来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哪?什么样?
(4)这一自然段作者抓住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抓住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运用比喻、对比的写法)
(5)作者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从这一段中那个词能看出?(注意)
(6)指导朗读。
2.介绍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要抓住动词来理解。
(1)先画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词,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话说说。
(2)出示课件:看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3)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为什么?
(4)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爬山虎爬的过程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读出缓慢、用劲地爬的感觉。)
3.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巴住墙,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怎么样呢?
(1)指读第五自然段。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
(3)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与什么有关?
(4)课文哪一自然段还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有关系?(一自然段)指读一、五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首尾照应)
4.总结,朗读三到五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如此吸引我们,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观察它的叶子呢?
5.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读,提问:读后你有何感受?(美)
(2)从哪体会到的?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叶子的美的?
(3)指读。
四、总结练习拓展
1.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内容和写作方法)
2.生活中有那些植物与爬山虎的特点是相似的?
3.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请同学们选一种植物进行观察,抓其特点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墙上
叶子:绿、朝下、均匀
长在哪儿
脚 形状、颜色
怎样爬
爬山虎的脚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爬山虎的脚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没有过直观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爬山虎实物,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师生共同纠正易读错的字音:“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④交流讨论结果:“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里面没有一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隙”字右边上面的小字没有勾。
2、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读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
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
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均匀地铺在墙上,风一吹过美丽极了,那么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认识爬山虎的脚
拿出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
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
(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
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
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板书)
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
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 (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③带着对爬山虎的脚的这种精神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写作方法
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应该如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结合具体的语句)
1、观察要细致,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观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而不是一时。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 9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
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馈检查
(1)开火车认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相机理解“重叠、叶柄”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学生独自读文,提出问题
预设:
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
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1)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动态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指导朗读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写感受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新鲜一般指什么?
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水分很充足的;没有灰尘,很干净的;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六、书写练习:抄写词语,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
嫩红——嫩
绿
新鲜、朝下、均匀、
无叠、无隙
漾起
好看
(形象、生动)
(留心观察
)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二、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
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3、观察爬山虎的实物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小结: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找出爬山虎爬的。动作词;(触、巴、拉、贴)
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3、“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3、了解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六、拓展练习
小练笔: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6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但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如何引导学生抓重点句、重点词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
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抓住了“漾起波纹”的“漾起”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词义,并与“荡起”比较,然后通过动作演示来体会爬山虎的动态美。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新鲜”、“舒服”这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静态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点:“新鲜一般指什么?”在学生对这个词有了初步理解后,我接着追问:“文中说爬山虎的叶子新鲜,那这叶子会是什么样的?”(绿色的;水分很充足的;没有灰尘,很干净的;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随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点:“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学生答:想用手摸一摸;想照张相;回家自己也想栽种?)。在这样的感悟体验铺垫下,感情朗读指导自然极了。
在教学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分了以下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找到几个表
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做做这几个动作,很快他们发现“触”是轻轻地碰,“巴”就是拼命用力了,更接近于吸;“拉”的时候爬山虎除了两头其余部分是悬空的,而“贴”则是全体伏在墙壁上,再加上课件动画演示,学生从中体会这几个动作是按一定顺序写的,不能随意调换。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语言点进行训练,努力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使学生语言积累更丰富,表达更正确规范。
爬山虎的脚教案 1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 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五、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六、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七、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 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八、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附:板书
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变 弯
6 爬山虎的脚 触 巴 拉 贴
萎了 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3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资料导入。
教师口述: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奇妙无穷!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细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图片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相关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
叶圣陶,名绍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爬山虎简介: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均匀叶柄蜗牛弯曲操场嫩红重叠空隙茎上瞧不起牢固
(重点指导生字:均: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yún”;柄:不要读成一声,应读“bǐnɡ”;蜗:不能读成“guō”,应读“wō”;萎:不要读成一声,应读“wěi”。)
②�
(2)学习多音字:曲(qū q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读一读: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均匀结实;坚固。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茎、萎、叠”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叠、占”是上下均匀。“固”,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嫩”,左中右结构,左右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叠、萎”和左右结构的字“瞧”,学生练写。
“叠”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间的宝盖要宽一些;
“萎”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女”一横要长一些;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梳理课文思路。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练填空:课文先写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接着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最后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特点??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导入方式:设问导入。
教师口述: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②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怎样的美?(动态美)
有没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呢??
预设:“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4、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预设:茎上。
5、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文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6、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过渡:来,我们一边跟着画面一边读这段话。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7、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是指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这样”是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表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词语有: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一脚一脚”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一脚一脚”更加贴切说明爬的动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课件出示爬山虎生长的视频】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学完这一课,你知道如何进行观察了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课堂小结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学习叶了圣陶爷爷是怎样细致观察事物的。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学着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当堂检测(选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要注意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有关植物。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脚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2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脚 13
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最主要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 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 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4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
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课的不足:
一是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在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学习:
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语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观看课件,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3、与此同时,理解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4、最后,引导孩子结合板书,练习背诵段落。在读、说、看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练读,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还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脚教案 15
课时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
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颜色:嫩红、嫩绿、绿叶
形态:密而均匀、一顺儿脚爬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注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需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重课文的诵读和背诵,安排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不足之处有:虽然诵读和背诵的时间有保证,但要注重层次,每次诵读体会更深,层层深入。教案编写时有些步骤补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体统筹。提问时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线,过于琐碎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提问语言不够间接明确,一分钟内出现多次提问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我对他们缺乏信心,担心他们听不懂我的提问。另外,也由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提问后及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错过了强化笔记习惯和鼓励思考的时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减弱。在学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应再做梳理、引导。我的准备还是简单粗暴了,“承上”不足,“启下”要单刀直入。在课堂中随时总结学习方法,并向学生点明,让他们加以借鉴。目前的课堂笔记都要求记录在书上,学生可能尚未养成习惯,需要教师指导。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1.课前观察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
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
(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
(2)第二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书写生字
1.指名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字“叠、痕、逐”。
“叠”上面三个又的“捺” 变成“点”。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变成“点”。
3.学生练习。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认读词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一)第一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都是顺着墙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A.嫩红、嫩绿。
B.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A.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
B.“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
C.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E.指导朗读:读出绿的特点。
F.这句话写出叶子的静态美。
(3)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A.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
C.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D.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4)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3.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
(3)看屏幕背诵。
三、作业布置
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旧知导入
1.检查背诵。
2.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研读交流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有关写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一)学习第三段
1.导语: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2)“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
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3)小结: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指导朗读背诵。
(1)学生朗读句子。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师生一起介绍。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
(二)学习第四、五段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2)学生汇报:触、巴、弯、拉、紧贴、爬。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5)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6)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学习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请自读第五段。
(2)出示: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3)“……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当然也说明作者亲自体验过。)
3.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1.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2.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3.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1.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2.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1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文质兼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精美的语言文字,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此篇课文的
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整体感知,而后感情朗读。第二课时直扑重点,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爬山虎脚的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读中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 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爬山虎脚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学生具体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抓重点词句品、读、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视频录像、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爬山虎的叶子,让学生当配音演员,背诵课文中写叶子的片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从“爬山虎的脚”入手,直奔重点段“品脚”。第三步: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第四步:自学爬山虎脚的变化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接着看脚的变化图,脚触着墙就能活,没触着墙就枯萎,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第五步:欣赏视频录像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第六步: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摘抄好词佳句加以背诵,并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2、观察豆子、花生或大蒜在水中随时间的变化,利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手写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爬山虎的脚》教案 19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⑵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⑶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⑷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⑴ 观察细致。
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⑴ 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爬山虎的脚 教案 20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录音机及磁带
2.小黑板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爬山虎的脚》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 “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师傅的教导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听了费林锋老师的执教,
我认为费老师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教态自然,循循善诱。
整个教学过程态度亲切自然,语言娓娓道来,引导循循善诱,体现了新课程的“以人为本”,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探险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把握脉络,条理清晰。
听了这堂课使我感受到费老师钻研了教材,理解了教材。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先从“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层层递进,解析爬山虎的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3、多种手段,理解课文。
费老师在讲解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时,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很清楚地就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简单地突破了难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注重整体,感知课文。
在最后讲解完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再次感知课文,使学生对教材能有整体的认识。
当然作为新教师,费老师这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对于教学语言的把握还不够精准;课堂上的提问还要精心设计;解读课文时要注意从重点词去理解。相信在领导的关怀下,老教师的帮助下,费老师自己的努力下,一定会更快地成长!
爬山虎的脚教案 2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也可制作演示的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第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由学生自由汇报)
1、应注意正确书写的字有:隙、漾、茎、逐、瞧。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将预习中画出的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讨论。着重讨论空隙、漾、均匀、重叠、蛟龙、蜗牛、休想等词语。
4、预习中还遇到哪些问题?(有些问题同学之间当时能解决就解决,有些可放在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读课文,想想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爬山虎的?(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特点等。)
2、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和样子;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特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的爬山虎,第二句讲家里的爬山虎。)
3、这段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爬山虎的特点?(爬)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或黑板)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在四人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理解变与弯与贴的因果关系。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爬山虎的脚教案 22
【课文品读】
《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出自于叶圣陶之作,是一篇通俗易懂,适宜儿童阅读的写景文章。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爬山虎的脚生动具体。课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爬山虎美丽的叶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的这两部分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爬山虎的脚这么努力地一步一步往上爬,就没有这满墙的绿色波纹似的叶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课文的第二部分─爬山虎的脚。作者对毫不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的描写得很细致,可见作者观察多么仔细。第3节中“今年我注意了”一句点出了作者开始“留意”了。因为好奇,所以去“留意”观察了,于是就有了以前没有的发现─“原来它是有脚的”。这一发现,又引发了作者进一步的好奇─那脚究竟是怎么爬的?又去“留意”观察了,于是就又有了新发现─爬山虎爬墙的两种情况,而这些发现是在一段时间内作者观察所得。为什么作者要写“今年我注意了”?正是因为他对爬山虎这一不起眼的植物产生了好奇,想要弄明白一些事,才会去仔细观察。而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了,才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这也正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基础呀!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生动具体,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的范例。如,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文中是这样描写:“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作者观察那么仔细,用词精准,描写优美细腻。所有的叶子是“一顺儿朝下”,并且是“均匀地铺”,“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对“均匀地铺”的进一步说明,正因为如此,清风拂过,才会有“漾起波纹”的感觉,一个“漾”字与“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相对应。“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动态中的爬山虎叶子更是好看,让人读来仿佛这一墙绿得那么鲜艳的叶子就在眼前,美得很。这么精彩的段落,值得学生背诵积累。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整体到部分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让人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精当的语言把它描写清楚的。
【教学思路】
初读课文,感悟内容;精读课文,品析特点;赏析课文,领悟方法预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实地观察爬山虎。
3、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3分钟)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2、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活动一:初读课文,感悟文章主要内容。(7分钟)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叶圣陶老爷爷吧!简介作者叶圣陶。
2、初读课文,正音。
zháochóngjūnyúnkòngxìbǐngchùhénjiāo触着墙重叠均匀空隙叶柄触角痕迹蛟龙zhúxiū逐渐休想
3、理解词语。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我们刚才为学习课文扫除了字词的障碍,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这篇课文先讲__________,再讲_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有什么特点?
三、活动二:精读课文,品析特点。(20分钟)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8分钟)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1、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
2、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2、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3、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爬山虎脚的特点(12分钟)
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用小圆点做上标记。板书:脚的样子:位置、形状、颜色。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①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爬山虎的脚长的什么样。(观看课件)②这里的最后一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你知道“这”是指什么吗?(细丝),把细丝比作蜗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丝的形状。
③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3、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用小三角形画上标记。②小组合作学习。
②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板书:脚的动作:触→巴→拉、贴(牢固)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活动三:总结课文,领悟写作方法。(10分)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男女生分句读。
1、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段)
作者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齐读这两段)3、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
《爬山虎的脚》教案 2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然后写脚的变
爬山虎的脚教案 2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难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了解爬山虎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释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贴课题)
2、指导写字:虎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一起来写一下。
3、质疑:看了这样的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
4、解疑:(出示图片)这就是爬山虎,它是一种植物,但它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评价
2、检查反馈:听一听你的同桌生字读得怎么样?同桌间相互检查读音;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你愿意读哪一段?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3、开展互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评价
4、生字教学(小集中):刚才从读中看出大家朗读的本领特别高,老师这儿也有两个字:均匀。你会读吗?我们来写一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三)默读思考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并思考:课文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4、5三个自然段)
评价: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那课文1、2两个自然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2、及时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
(四)分段教学
1、教学第一段
A、跟随作者的目光,我们先来到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B、从他的朗读中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茂盛、能爬)
C、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D、再来读读看
2、教学第二段
A、接着我们和作者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怎样?
B、指名读第2段。想一想: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课文重点写什么时候的叶子?评价朗读:我仿佛都看到爬山虎的叶子了。
C、反馈:刚长大——嫩红、嫩绿;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
D、你能找到叶子颜色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吗?谁来试一试。
E、指导朗读:1人读完后,你读的真美!谁还能美美地读一读
F、引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我们来看铺字怎么写?没有重叠起来的——我们来看这个叠字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结合图片,组织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G、这时候,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一幅模样?
波纹原指什么?漾起波纹是怎样的情景?
H、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五)全课小结
课文又是怎样细致的描写爬山虎的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爬山虎的脚》反思
全课伴随着铃声结束,一切还是按设计进行着。常听人说教学设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这么说来我苦思冥想的过程设计还是预则立的,这样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既定的目标也有条不紊的完成了,自己感觉按这个设计还是挺一气呵成的。之后,指导老师及其他听课教师也给了很多建议,感受如下:
1、语文老师一定要定个规范,比如说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写生字,只要求循声快速的写一个,并未说明写在哪里?这个细节是听课老师指出的,是啊,语文教学不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嘛,而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不停的规范,加上练习养成的。而新手的我似乎忽视了这一点。
2、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有很多的评价语,而这个度也需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把握。哪些评价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哪些评价能激励学生?哪些能说到学生心坎里去?换位思考,我常常坐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整个教学过程,我这样说可以吗?这个评价是否妥当?怎样说才最贴近学生?想的多了,有时灵感也来到自己的身边,有个好点子,我便及时记录。收集更适合我这个班级的评价语。
3、在教材分析上,在第一课时字词是重点,加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默读、感悟着读。在导入时,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而我则选择直接导入,我是这样想的:在导入时用一句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这有趣两字在某种程度上是起了一定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的。这是这节课我说的第一句话,学生的注意力是百分之百的。或许有失偏颇,但任何的尝试都要实践来证明,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是永远会落入某个套子中的。
4、在导入时的一段谈话:“看了这个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老师指出改成“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而这在教学中也凸显出来,当我问出: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时,学生举起了手,我想当时他们一定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只是对于一些细节不太了解。教师身为引导者,在此时只需静静地倾听学生回答,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即可。而我的处理却有种包办的意味,是我阻碍了学生的畅所欲言。以致后来说到爬山虎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在探究其原因时,学生的状态比较茫然,没有一点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那一刻,我深深知道自己的导入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起一定作用的。我俨然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命令者,而非组织教学的引导者。
小感
语文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学科,它存在我们周围每一个角落,学生一般都是带着已有的语文基础来到课堂,我们要将他们的已知化为未知,探究更深的,通过课堂再将未知变为新的已知,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爬山虎的脚教案 2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接着培育学生留心视察事物的好习惯。
3、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养成写视察日记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怎样用精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六课。检查字词驾驭状况。
听写:爬山虎、匀称、重叠、空隙等10个词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yiǎo)龙蜗(wuōwō)牛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仔细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把你喜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与同桌沟通喜爱的缘由。留待课后积累在读书笔记上。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留意,引人留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习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视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视察日记。
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视察细致
位置:茎上
样子:形态: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改变: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坚固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 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吗?(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看着()。叶尖(),在墙上铺得(),没有()的,也不留()。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27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刚看到课文题目,你或许认为爬山虎是一只老虎,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均、柄、蜗、曲、萎”“曲”是多音字,读qǔ和qū;“萎”是上形下声。
b、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虎、操、占、嫩、舒、、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指导书写:“操”的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嫩”三部分都要窄长,束字中间是一扁口、不要写成下框、末笔捺变为一点;“均”的最后一笔是提;“叠”上窄下宽,中间是冖、横要长、上边没点,且字稍扁、里边是两横;“隙”右边三部分要扁,上边小字中间一竖不带钩,下边小字竖要带钩;“瞧”笔画多要写紧凑,目字要窄,右上边有一点、下边是四横不能少。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荐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叶柄 紧贴 蛟龙 枯萎 牢固蜗牛
(2)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步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脚的特点,具体写了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1、全班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是。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留有思考
今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回味全文,提出问题,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
d、叶子的样子:。
(教师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脚 教案 28
一、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段。
1、从这段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3、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还会爬呢?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圈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
2、谁来告诉大家你们学懂了些什么?结合交流学习爬的动作词
3、请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它是怎么爬的。重点理解细丝怎么从直的变成弯曲的。
4、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五、总结拓展
1、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生动、这么准确呢?(认真观察)仅仅是一次认真观察就能知道这么多吗?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连续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下面再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观察的好方法。学习阅读链接。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我们也擦亮我们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布置观察任务。
六、作业套餐:
1、选做题:
(1)小练笔:爬山虎的自我介绍;
(2)图文结合,介绍爬山虎的脚。
2、阅读链接:《千纸鹤》——《牵牛花》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 29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30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
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
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
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
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
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
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