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反思 > 蜜蜂教学反思最新5篇正文

《蜜蜂教学反思最新5篇》

时间: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蜜蜂教学反思最新5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蜜蜂》教学反思 篇1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蜜蜂》教学反思 篇2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 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二、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

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蜜蜂》教学反思 篇3

《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既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怎样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呢?在教学时,我努力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孩子们在朗读中领悟语文语言的内涵。

一、默读,以“读”促思。

在教学时,我提出了“默读”要求,让学生明确默读的方法,即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如在学习第2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我”做试验做法的句子或词语。这样,学生通过默读,初步感知了“我”做试验的过程,并通过划句子或词语,对内容进行梳理。从学生在反馈回答的情况来看,也多了一份条理。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读书时的专注,听见了他们在深入思考后的侃侃面谈,感受到了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样的“收获”是从自己的“读”中得到的!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二、朗读,“读”中感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片段:

师:自由读第3、4、5自然段,看谁读得棒。(自由读)

师: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师: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生:(大部分学生都站起来读,个别缺少自信的没有读,但听得很认真。)(让学生反复读,能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把握,对感悟文本内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回家了。

生:我还知道有两只蜜蜂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就回来了,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师:你很会读书,能说出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也知道了另外十五只蜜蜂是“我”第二天检查蜂窝时发现回来的,它们可能是后来回来的。

师:你读得真细心!老师知道,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新发现。这都归功于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自己的想法,发表见解时也更有话说。)师: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是第一次回来的蜜蜂,一开始我就朝着正确的方向飞了,边飞还边采蜜,虽然风有点大,但是还是回来了。

师:你是找对了方向,怪不得这么快就回来了。生:我是第二次回来的蜜蜂。我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天敌——燕子,为了逃避它,我躲起来了,所以回来晚了。

师:你是只聪明的小蜜蜂,懂得自我保护。

生:……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

蜜蜂教学反思 篇4

《蜜蜂》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他所作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的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试验步骤非常清楚完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课的重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得,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让学生进行了自学,自学内容包括生字词汇的认读书写,其次,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后是优美句子的欣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对于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首先是从字词句段开始的,这样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开始,从字词句段到整篇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不能让学生直接从概括文章大意开始,这样容易产生问题,学生一开始就有可能被难住,而就此产生抵触情绪。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学生如果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设置了障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产生了很多分歧,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对于课文的学习应该先从字词句段开始,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简单的地方开始,这样由易到难一步步进行。

在自学搜集资料时,也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指导,孩子只是盲目德尔搜集资料,而不能进行分类整理,甚至搜集了一些与课文无关的资料。所以在以后搜集资料时应该给与一定的指导,给出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搜集哪些资料,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在学生理解读课文受到的启示时,给学生一些明确的答案。其实这样是不可取的。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无需给予一些限定,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也不准确,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不准确,小三年级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的学习,一步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先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然后再阅读教参,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标制定出切合实际教学情况的教案。在讲课的过程中,既有收获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注意向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蜜蜂教学反思 篇5

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讲评,从老师那里学习了很多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次音乐活动进行反思。

一、活动设计理念

《机智的小蜜蜂》这一音乐中内容生动形象,音乐的乐曲变化很有意思,因此深受大班孩子们的喜欢,而且整首歌曲由两部分组成,节奏清晰,便于幼儿掌握理解音乐曲式,因此创设了以光头强和小蜜蜂为情景的欣赏活动,在游戏环节,通过创设“小蜜蜂蛰光头强”的情景,让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感知乐曲的节奏变化,让幼儿感受游戏的趣味性,最后通过形象的表演,掌握全曲曲式。

本次活动我将活动的目标确定为:

1、理解音乐内容,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情景,感受乐曲AB段不同风格。

2、能大胆创编动作,体验音乐中扮演角色的乐趣。

二、活动的成功之处

1、活动目标有效达成。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情感的维度提出,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最终完成了活动目标。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通过身体律动来感受音乐节奏,并学会表演,能够用动作表演出全曲的曲式,体验活动中的快乐。

2、教学具运用恰当。通过图片和故事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光头强砍树的情景,让幼儿能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游戏中。设计了生动形象的课件,当教师出示光头强图片时,孩子们很开心,说出了很多光头强的事情,并且能根据已有经验猜想音乐内容。

3、师幼有效积极的互动。教师结合音乐的特点和利用幼儿爱玩游戏的天性引导幼儿用肢体各个部位感知音乐节奏,在情景游戏中学。教师与幼儿互动贯穿于整个音乐活动中,我注意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励幼儿大胆的表现。

4、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植根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创设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活动的中心目标。活动开始,老师提问:“光头强在森林里干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音乐的重音,这一环节的创设,孩子初步感知音乐元素得到充分的凸现。孩子们用身体各个部位动作来表现心情,“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听到砍树声的心情?”的提问,又引发了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巩固练习此节奏。接下来在第二段分析这一环节,问题“小蜜蜂怎样保护森林?”是老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的提升和梳理。幼儿能看图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动作表示。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老师提出问题“听一听那里是光头强砍树,哪里是小蜜蜂蜇?”为支架,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发现游戏规则。由此可见,这是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问题,是“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在孩子“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最佳问题情境。

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手摇铃音效声音不明显,很难直接感知音乐元素里的特殊音效的节奏,可以换为铃鼓。

2、在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环节太过于复杂,没有积极主动的调动幼儿积极性。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次感知A段的音乐节奏,第二次感知B段的节奏,第三次感知全曲的节奏。其实孩子们对于这首歌曲的语词节奏掌握的很快,教师讲解的话语太多导致孩子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3、教师在游戏的设计上停留于表面,没有层层递进,游戏性不强,音乐元素体现不够。设计“小蜜蜂蛰光头强”游戏,幼儿坐着表现时间长,两次游戏没有任何的难度提升,也缺乏游戏性,因此孩子的参与性不高。

4、教师在游戏规则讲解分析时,幼儿的理解没有结合音乐元素,导致规则掌握不好。

四、改进措施

1、在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不断的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自己对活动的掌控力,在教学时每个环节要清楚,教学时要多与幼儿交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语言,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2、针对不同的音乐活动类型,要认真学习,掌握规律和重难点。要不断地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和反思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3、将游戏形式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要利用适合这首歌曲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充分的感知歌曲内容和节奏,游戏的设计要层层递进,游戏的规则讲解要明确,对音乐的把控要准确。针对这节课,在感知节奏这一环结就可以利用“拍身体”的游戏,让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拍身体,调动各感官感知歌曲节奏,并能通过角色游戏,情景游戏让幼儿巩固,掌握歌曲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