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优秀8篇】》
所见教学设计12-12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所见》教学反思【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1
《所见》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离学生很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一、感性接触,走近牧童。
上课伊始通过一首《马兰谣》感受牧童的自由快乐。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
二、诵读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再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为诗人。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在这节课中我重点加强了诵读的指导即诗歌的节奏和“平长仄短”的规律。
三、拓展阅读,理解牧童。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展示给学生其他描写牧童的诗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等等。学生在自读了这些古诗后自然加深了对牧童的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理解与感悟。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
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所见》教学反思 篇3
在备《所见》一课时,我就思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后,我决定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个讲故事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出示教学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后编故事。我是这样启发的:“同学们,这是一幅画,这幅画画了一个故事,你们能讲讲吗?请仔细看这幅画,把这幅画所画的故事讲出来。这是大家的强项,相信大家一定能讲好的,我就等着听故事啦!”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把故事编写完整,我在课件上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孩子。然后学生开始自己练习讲,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了两个人来讲。这两个人既把画面上的情景全讲了出来,而且还十分流利,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也许是我的启发起了作用。在表扬了一番后,学生想讲的兴致更浓了。紧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诗题,我是这样说的:“清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来到乡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就用诗把它记录了下来,题目叫《所见》。”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诗的题目及诗人的简介。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初步感知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预习古诗的“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既让学生明确了预习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教学古诗,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如形象生动的语言、鲜明逼真的画面、优美和谐的音乐……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境,使自己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课堂上,我播放音乐诵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因为这首诗的诗意比较浅显易懂,所以,我充分利用鲜明逼真的画面,一幅画一句诗,图画结合,学生在意境中观察,在意境中理解每一句的诗意。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振”“意欲”“捕”“闭口”“立”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了。
课堂上虽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可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可惜在诵读这方面给学生读的时间太少;另外,在编故事这一环节中没有把握好时间,用的时间比较长,后面设计拓展练习没能进行就下课了。今后在课堂掌控这方面需要加强。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交流:
a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b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A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所见教学反思 篇5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威海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我还重视了背诵积累,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看图激趣,初读感知
1、示图:
谁知道这是什么呀?
(知了)
图上画着谁想干什么?
有一天,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树林边亲眼所见这样的情景,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学生答)《所见》。
2、课件出示课题,师:
谁愿意把诗题读给大家听听?
“所”的字音读得真准:
你读,我读,齐读。
“见”什么意思?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记号,多读几遍。
4、指名读,检查字音。
(正确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不正确帮助指出并带读)
5、同桌互读:
先互相检查读音,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办法。
6、出示生字词:
猜字谜:
骑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干什么的?
门里有个人才──闭 闭口是什么意思?
“捕”为什么用提手旁?
捕捉:小动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们了。
“蝉”为什么用虫字旁?
“立”的反义词是什么?
“所”在哪见过吗?
开火车读。
7、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没有拼音的帮助,会读吗?
齐读。
二、简述诗意,感知大意
1、老师这有关于这首古诗的动画,想看吗?可要仔细看哦,说不定,你看完动画就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了。
2、小组读,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
3、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板书 ?)
4、齐读:
学习古诗,朗读是个好办法。其实读古诗跟唱歌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每行都是五个字的诗叫五言绝句,读时一般是前二后三。
(板书记号)
5、范读。
6、朗读竞赛:
每个小组推选出读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教师配乐简述第一句诗意,激发诗情。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第一句诗打在“牛与牧童”图上。
自由读──指名读。
做动作读──齐读。
2、课件演示“牧童捕蝉”图,问:
牧童正快活地骑着黄牛,高声地唱着歌儿,可忽然他却闭上嘴巴,悄悄地从牛背上下来,站着,这是怎么回事呀?
3、反馈:
读诗第二句。我们读这句时,可要小声点,别把蝉吓跑了。
4、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一首诗,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背诵
1、这首诗配乐朗诵可美啦,听。
2、多好听呀,请你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读读背背,待会儿我们配乐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边做动作边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对背。
⑶ 齐背。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位置:
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2、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六、拓展延伸
补充诗歌。
《所见》教学反思 篇7
【情景说明】
回顾古诗传统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词义──释诗意──背古诗。看起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感受,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断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精美画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图上有什么?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牛。
生:我发现图上有一头黄牛。
(故意把黄字读重些)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图看得很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小朋友观察得更仔细。
生:老师,我发现图上有一个小孩子骑在黄牛的背上。
生:我看见黄牛两边的路上有许多树。
生:我发现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
〖教学反思〗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我们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一幅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地被吸引住了,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自主地学习状态。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统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片断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大屏幕上出示古诗《所见》)
师:你会读这首古诗吗?如果会读就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自由地读古诗《所见》)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那么,你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好不好?
生:我读懂了,“牧童”:就是那个放牛的小孩。
生:我知道了,“牧童骑黄牛”:就是那个小孩骑在黄牛的背上,你看,图上就是那个样子。
生:我读懂了,“歌声”:就是那个小孩子在唱着欢乐的歌声,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忽然闭口立?”
师:这个同学遇到了困难,大家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那个小孩子为什么忽然闭上嘴巴站在那里,因为他想捕捉那树上的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图中知道的,因为那个小孩眼睛望着树上的知了,嘴巴闭上了,所以我想:他想捉那只知了,就不敢唱歌了,怕歌声会把知了吓跑了。
师:哇!你说得太好了,大家给他掌声,表扬他。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是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知道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想捉到那只知了,就闭上嘴站立在那儿。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把学生当朋友,平待相处,笑脸相对,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说说你有什么不同想法?”一个一个地问题,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引着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找到答案。
【教学片断三】
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刚才我们看了图片,也读了古诗,并且明白了诗意,下面,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或者演一演。好,下面分四人小组编故事,或者合演小品。
(生分四人小组合编故事,合演小品。)
师:哪个小组来把合作的结果,给大家讲一讲或者演一演。
生:我来讲,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小孩坐在黄牛的背上,他非常地高兴,就唱着欢乐的歌儿,唱着唱着,他不唱啦,因为他看见一棵高高的树上有一只知了,他想捉住知了,就连忙闭上嘴站在那儿。
生:我们小组来演一演,好吗?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有请。
(生演一演古诗的内容。)
师:大家来当评委,评一评怎么样?
生:我觉得第一小组讲得好,因为他的声音很响亮。
生:我也觉得第一小组故事讲得好,因为听了那个故事,大家就知道了那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我也会讲,放暑假的一天……
生:我认为第二小组演得也可以。不过还要努力。
师:《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所见)这首诗,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
生:(摇头晃脑地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节课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想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合编故事、合演诗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让学生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所见》教学反思 篇8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