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最新9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最新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反思 篇1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而慢慢培养出来的,不是完全依赖老师教会的,所以,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同学们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变化的句子,在老师和图画的引领下,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在看到潮水的图片和听到潮水的声音时,发出阵阵惊叫声,从而学习注意力也相对集中了一点。
但这节课中的存在问题也很多,可能师生的磨合时间较短,相互还没能适应,所以教学节奏很慢,2个课时的'内容上了4个课时还没有完成所有的练习;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很少,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这可能跟我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不到位有关。总的来说,这课书的教学算是失败的了,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
《观潮》词句解析 篇2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 指名朗读。
⑵ 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 一条白线
长 粗 横贯 白色城墙 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
《观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
⑴出示“潮、浩、沸、涨”等生字,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再口头组词:
⑵出示“犹、据、踮、恢”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⑶出示“罩、薄、崩、霎”等生字,说说特点。
⑷出示
“闷”:多音字:mēn(闷热闷酒)mèn(闷气闷雷)
⑸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播放录像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钱塘江大潮录像的部分内容)
2、谈话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好吗?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什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二、联结感悟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课文,做上记号。
3、小组合作学习
⑴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⑵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⑶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⑴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⑵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⑶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⑷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感悟。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三、生成新知
1、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2、通过学习,我们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3、再次播放录像和图片,编写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4、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观潮》教学反思 篇4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十五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些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是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整理,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所以,课前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收集的资料毕竟不会很全面,所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这样才能够学出效果。
课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来举办一些小报展览等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3)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 *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优秀教案《观潮》 篇6
【设计理念】
1、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创设情景,感悟语言,领会课文情感内涵,并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为家乡有着如此壮观的景色而自豪,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生字词语,能在品读中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并参考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习积累语言材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背诵3、4自然段。
6、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潮水的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
7、发挥小组合作的功效,通过合作品读,使一些感悟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得到帮助。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比较活跃。但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相差也很大。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出了钱江潮壮观的景象。文章语言生动,词汇丰富,适合学生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大家知道农历八月十八是我们这儿的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这儿较隆重的观潮节,黑板出示──观潮。
你看过潮吗?请你说说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关于钱江潮的诗句,选取典型诗句诵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交流
1、自由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验证:
课文中描写的潮水是否和诗中的一样。
2、检查读通,理清内容: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潮水?
三、播放课件,激发情趣
1、家乡的钱江潮壮观、雄伟。总让人看不厌。作为潮乡人,一定深深为此自豪。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吧。
(播放钱江潮。)
2、看了录像,你最想对家乡的大潮说些什么?
四、突破重点,品读课文
1、刚才我们看到的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2、自己读读2、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觉得特别壮观,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⑴ 自读感受。
⑵ 小组品读,把自己感受到的传递给别人。
3、集体品读,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读、说、想象、结合生活经验)
⑴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导多种形式朗读。)
⑵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人群又沸腾起来时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来演一演。还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进行朗读、背诵。)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地颤动起来。
(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读出这种气势来。多种朗读。能将白线出现与这句连起来读读吗?)
人群又沸腾起来。
(人群又沸腾起来时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来演一演。还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进行朗读、背诵。)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地颤动起来。
(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读出这种气势来。多种朗读。能将白线出现与这句连起来读读吗?)
⑸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⑹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4、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家乡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可以根据录像和自己的感受,选择句子背诵。)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一线潮,天下奇绝,每一个潮乡儿女都为之自豪。可让我们自豪的潮却不止一种。
(播放)交*潮和回头潮。
2、当小主持人,给交*潮和回头潮配解说词, 争取用上今天学过的词语。
试着配配解说词。
(或者练说导游词。)
六、激情总结,升华
观潮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附:板书设计
《观潮》教案 篇8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
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
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清晰”。
《观潮》课文简说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