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卖报歌》教学反思优秀10篇》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本课正体现了这一点。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音乐《卖报歌》教学反思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音乐家聂耳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首反映穷苦孩子生活的歌曲。 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光明的渴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在思想上、理解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能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但是对于有感情演唱还是比较欠缺的。这节课我上了三次,每一次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带着对第一节课的问题我设计了第二节课,带着第二节课的问题我设计了第三节课,最后通过马老师的评课,我又重新设计了教案。现在针对前三节课出现的问题,我做一下反思。
第一节:
在这节课中,我的着力点是“叫卖声”。以师卖报纸为导入,继而引发出生 活中的其他叫卖声。但是我的方向错了,教材没有理解透彻。我以为有感情的叫卖就可以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所以整节课的时间都浪费在“怎样的叫卖声”上,以至于都下课了,还有两个环节没有进行。而且导入似乎也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整节课我说了好多,而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重难点也没有解决好,这节课以失败告终,主观上还怪罪三一班孩子纪律差,环节无法进行下去。但事实上是自身的侧重点有问题。
第二节:
针对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接纳了都老师给我建议,导入以小短剧的形式出现,这个环节学生参与了进来,与师一起卖报纸。情绪霎时被调动了起来,我的情绪也非常好,就着好情绪,赶紧进行下一环节的听。在听的环节也进行的很顺利,该有的情绪学生都听出来了,语言表达的也很准确。而且在听中,导出了难点——后十六分音符的演唱,并且解决了。
但就是在听小报童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上,可能学生不太理解状态和态度,所以答案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提问设计的有问题,学生听不懂。而且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说的也不是很好,没有把两个环节衔接的非常自然,这一点在于我本身,需多读书,充实、完善自己。
虽然这节课比起第一节课顺利很多,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于是王主任就我存在的一些问题,帮我设计了第三节课。
第三节:
这节课,与前两节课设计的不同点在于:问题的设置上,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好路线,而是随着学生的思想,加上老师的稍加指点,进行以后的环节。因为前两节课在听上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以为不给学生设置那么多问题,让他们说下自己的感受,会把每段多表达的情感都说出来。然后在唱时再解决难点,这样显得思路比较清晰。
第三节课用的是实小的孩子,以为实小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应该能把不同的情绪听出来。可是,出乎我和王主任的意料,他们没有听出所有的情绪,只听出了一种。
这一下就打乱了我所有的设计,在第一个环节就出现了问题,那么后面的环节还能顺利进行吗?下面还有好多音乐老师在听我的课,我不能在众人面前丢脸啊…。于是,虽然鼻尖已冒汗,脸也发烧了,但还是强裝镇定、不慌不乱的又听了一遍。这遍我怕学生还听不出来,于是在听得时候我加上了一些动作,以助于学生们对歌曲的理解。(就在我加上动作的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为什么在之前设计教案时没有想到加上动作呢?这是我的强项,反而还把它忘了。)
我还是一遍遍地强调情绪、情感,可想而知,这节课我快把它上成语文课了,还是失败了。
虽然这节课是是失败的,但是在马老师的评课中我学到了很多。马老师一针见血,给我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帮我分析应该怎样去解决问题,怎样计环节----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是最好的教学设计。有了这样的领悟,再反观姗姗老师的课,加上了动作,既有趣又帮助了学生记忆歌词,还能准确的掌握歌曲的情绪,真是一举三得!
一上午四节课,姗姗老师的课通过动作的辅助,轻松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丛丛老师,专业技术过硬,一节课也游刃有余的结束了;王鹏老师,歌不醉人人自醉,把学生带到了童年澎湖湾的记忆中。
很高兴我能参与其中,得到这样的锻炼。虽然这次我讲的不好,但有进步的空间,下次我会讲的更好,让大家眼前一亮。期待自己的进一步提高。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2
整节课我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由今天学生所熟知的卖报纸自然的引出一位特殊的卖报人物——解放前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报童,并以故事形式介绍了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自然的引出课题《卖报歌》,使学生感受到了小报童悲惨的生活环境,把学生很快的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接着通过欣赏、感受、学习歌曲,进一步的感受并发现小报童对待这种悲惨的生活环境的态度——乐观、自信、向上!让学生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刻认识到多么值得珍惜,要学习小报童在逆境中要乐观、向上的去面对。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情境导入——教师范唱表演——-学生感受——学唱歌曲——情感处理——总结。
在整节课中体现:
一、注重音乐的本质特点——感受。
首先为学生创设歌曲中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更好的感受歌曲打下基础,其次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通过聆听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等,通过对歌曲进一步的理解,感受到歌曲三段歌词表达了不同情感,通过不同的适合歌词表现内容的节奏、速度、力度就能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些音乐元素的变化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二、音乐的思维特点——想像。
我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后,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歌曲进行生动的表现,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用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进行生动的表现,并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大门,从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注重音乐的组织特点——民主。
在歌曲学习中,我采用了师生共同学习、学生自学、齐唱、接口唱等教学形式,体现了新课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地位,注重学生感受,放手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信心的增长中独立自信的表现音乐,并喜欢上音乐。
四、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与正确肯定,体现评价的真正价值。
但课堂中依然存在不足,对学生倾听的不够,指导就会不及时、不到位,再有还需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
音乐《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3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本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本课从《卖报歌》出发,引导学生收集和欣赏聂耳的有关作品,使他们感受不同年代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同学们通过欣赏中国民族音乐,能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节是探究学习为主的。首先,老师和同学共同收集关于聂耳的资料,他的代表作及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是一个探究学习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地理解本课所选择的音乐作品。其次,在如何演唱才能表达歌曲的感情中,教师根据三段歌词的含义所描绘的三幅画,要求学生用恰当的唱法表达三段歌词所包含的不同情感,也是探究学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听、讲、看、想能用强弱,描述性的词语等分析歌曲,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音乐《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4
一、设计说明: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新课标中对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我设计的这堂音乐课遵循了“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在听中辩,听中学,听中想,听中演。真正做到了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达到感受美、体验美这一效果。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卖报歌》曲调欢快活泼、形象单纯,唱起来朗朗上口。歌曲中的主人公与同学年纪相仿,所以整体比较贴近二年级同学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这单元在本册教材中是唯一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在内容上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既有前一课的乐理知识的深化应用,又有心得节奏型出现,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沛挖掘,就能对同学现有的认知和音乐表示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2、同学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二年级的同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适合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中同学通过听、奏、演、唱、造等一系列的参与音乐的活动,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兴趣,激活了表示欲、发明欲,使其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会歌曲快乐的情绪,启发同学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
能力目标:能用恰当的动作表示歌曲,培养同学的音乐表示力、发明力。
教学重点:
①学会正确演唱歌曲。
②能对歌曲进行歌扮演的创作。
教学难点:
①后十六节奏的正确演唱。
②使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运用故事法、听唱法、谈话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同学,为他们提供了充溢自信地感受音乐、表示音乐、体验音乐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同学是平等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
1、聆听法,创设教学情境。
说明:放国歌,在听的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给同学们考虑,从而启发同学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和其相关作品。
说明:分别播放《金蛇狂舞》和《梅娘曲》让同学体验两首歌的情绪。
3、讲故事,引出《卖报歌》的创作背景。
说明:用讲故事的方法为同学创设了一个具有浓厚生活味道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做极其符合二年级同学的心理特点。
(二)聆听学唱,突破难点
1、不同方式的两次聆听歌曲的第一段。
2、填词演唱,发现节奏问题,并进行节奏念白。
3、学唱第二段时,后十六的节奏再次应用。
4、学唱第三段,让同学自行突破。
说明:由于这首歌大局部同学以前听过所以这个环节只布置了两次聆听歌曲的第一段,其实就是一个听唱教学的过程,最终目的是熟悉歌曲旋律,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跟唱后发现节奏问题,首先用“da”来慢读节奏,在把歌词带进去进行节奏念白,最终突破第一个教学难点。唱完第一段后引导同学说出通过第一段的学习知道了些什么,然后引出第二段,这段就是后十六的节奏型再次应用,加深同学的印象。第三段的节奏问题有同学们自行突破。这样循序渐进教唱既遵循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二年级同学的认知规律。
(三)介绍、使用打击乐器
1、引导同学用探索的'认识打击乐器沙锤。
2、唱、奏两种形式体验音乐快乐的情绪。
说明:这是一个增趣的环节。让同学们通过触摸、试奏,自身总结出沙锤的声音特点和演奏方法。通过学习使用打击乐器,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然后让同学们分别用演奏和演唱的形式合作,一起体验音乐,从而可以让他们发生愉悦的情绪,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唱、奏、两种形式的体验音乐,会把同学们的愉悦推向了高潮,完成了最初设定的激发同学对于音乐喜爱的情感目标。
(四)动作创编——动作表示与歌曲的情感结合
1、尝试对歌曲的扮演创作。
2、分组进行,教师巡视协助。
3、分组扮演,进行评价,改进提高。
说明: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发明,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为同学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本节课布置了歌曲扮演创作的环节,分三段,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创设“小毛头”当时卖报的情景,表示“小毛头”的心情。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启发同学展开音乐想象,在课堂上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发明、大胆唱、大胆演,鼓励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这个环节还可以锻炼同学的动作协调能力。
(五)教学评价
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评价过程,能使同学达到感受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
六、教学预设: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依据同学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每个知识点的出现尽量做到自然流畅,难点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聆听感受,或听辩体验。40分钟的快乐学习,一定会让全体同学都有所收获,那就是能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并且会用动作表示和歌曲情感来进行歌扮演。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5
《卖报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其实,大多数的学生在没教唱之前就会唱这首歌了,由于这首歌曲非常熟悉,学生普遍会唱一点,所以只学了一段,然后让学生随音乐伴奏自学二、三段,效果还是挺好的,小组学生汇报时,兴致不仅高,唱的准,还会附加一些动作。
我为了达到课堂效果的高潮,就设计了律动这一环节。让学生随着音乐做动作,“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学生个个喜笑颜开,蹦蹦跳跳,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喜悦的心情。但我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律动安排,忽视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歌词“不等天明去等派报”“耐饥耐寒地满街跑”“痛苦的生活向谁告”中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失败之处,而且由于时间上前松后紧,也没有让学生去发言、感受歌曲的教育意义。以后我会在教学设计上考虑的更完善一些,体现新课改理念,让课堂更精彩。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6
《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三十年代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本学期这首歌出现在三年级音乐教材中,属于演唱歌曲。
教这首歌时,我没有一句一句地教,而是先弹奏歌曲旋律给学生听,才弹完两句,学生就跟着唱起来了。看来,不仅是我们从小就爱唱这首歌,他们对这首歌也挺熟悉。弹完一段后,我简要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就让学生自由选择是一句一句视唱旋律,还是完整视唱旋律,学生一致要求完整视唱旋律。唱了几遍,学生就能熟练地视唱旋律了,这时,我按节奏带读了一遍歌词,就问学生能不能跟琴直接唱歌词,学生们跃跃欲试。于是我弹琴学生们跟着唱起来了。还真别说,觉着特别熟悉的歌曲,按着印象中的去唱,和书上的就是有点对不上。我提示学生自己找哪句没唱好,他们还真一下子就找着了。接着我也不直接教他们唱,而是让他们听琴自己琢磨,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我反复弹奏这句旋律,孩子们也一遍一遍地琢磨,终于,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把问题给解决了。我问孩子们:自己学会歌曲什么感觉啊?他们回答了一个字:爽!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才不会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
音乐《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7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情境导入——教师范唱表演——-学生感受——学唱歌曲——情感处理——总结。
在整节课中体现:
注重音乐的本质特点——感受。首先为学生创设歌曲中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更好的感受歌曲打下基础,其次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通过聆听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等,通过对歌曲进一步的理解,感受到歌曲三段歌词表达了不同情感,通过不同的适合歌词表现内容的节奏、速度、力度就能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些音乐元素的变化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音乐的思维特点——想像。我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后,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歌曲进行生动的表现,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用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进行生动的表现,并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大门,从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注重音乐的组织特点——民主。在歌曲学习中,我采用了师生共同学习、学生自学、齐唱、接口唱等教学形式,体现了新课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地位,注重学生感受,放手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信心的增长中独立自信的表现音乐,并喜欢上音乐。
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与正确肯定,体现评价的真正价值。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8
1、保护学生本能的创作兴趣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基础。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是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本能的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2、保持与发展创作兴趣是保持创作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
本案例中,采用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进行鼓励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将创作教学融于审美体验之中,较好地保持与发展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愉悦的状态。
3、创作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注重实效。
某些人的头脑里存在着一种十分固定的概念:音乐创作就是写谱。谁都明白,对于“谱”而言,“乐”才是本体。音乐可以不依赖乐谱而存在,音乐才能是人类的天性,人人生来就有。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学生用写谱进行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创作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的音乐创造天性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读谱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较好地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和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室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是怎样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传统教学以“教案为本位”,导致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中,教师把“以教案为本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显示出动态生成的过程。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本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地接受。同时,教师还学会了欣赏学生,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的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如果我们把宽容和欣赏换成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情绪,恐怕从此对音乐课都会失去兴趣。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9
《卖报歌》是一首的老歌,大多数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会唱这首歌了,而且学此歌的热情持续时间比其他的歌短。当我在备这首歌时,我心里有一种冲动:我何不让孩子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来了解更多的音乐及音乐以外的相关知识呢?
我安排孩子们在聆听歌曲《卖报歌》的同时给他们看了这首歌曲的动画,由于这首歌曲非常熟悉,孩子们普遍会唱一点。“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孩子们个个喜笑颜开,蹦蹦跳跳,仿佛是在表现“阳光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的情景和心情。这时,我再给他们讲解了关于这首歌曲的作者聂耳的生平简介,以及聂耳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孩子们听的非常认真,他们也更深的了解到当时小报童生活的不易。
在《卖报歌》的学习过程中,我讲述关于报童的故事,让孩子们对报童们的苦难生活有个直观的了解,同时强调报童的生活年代是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的社会状态,生活背景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这有助于帮助孩子们进行合理情绪的准备。
最后,我给孩子们播放了聂耳创作的《金蛇狂舞》,整节课课外涉及的知识非常多,但是孩子们听的非常有兴趣!看来,音乐课的课外拓展是很重要的,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还要继续讲解与课本有关系的音乐基础知识,增强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卖报歌教学反思 篇10
1、在以往的课堂中我有一个毛病,总喜欢喋喋不休地讲,尤其是在介绍人物背景时。其实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人物离孩子们都已经久远了,孩子们本来就不熟悉这些人物或事件,光靠老师的讲述可能不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篇课文里的聂耳是一个需要学生了解的人物。我把对他背景的介绍当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这使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人物。在第二天上课前,我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到了聂耳的资料,还有些学生甚至找到更多安娥的资料。我想他们在认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把人物背景深深印在脑海里了。在上课时,我没有自己介绍,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学生,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想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一旦别人找到自己没找到的信息,他们就赶快牢牢地记下来。这样的结果显然比我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要好得多。
2、在对此课的操作中,我的思路不够清晰。在聂耳为小毛头写歌的过程中,我划分的板块太细,聂耳如何认识小毛头的这个环节有点多余。因为在后面让学生自己找最感动的地方时,很多学生又回过头提到了聂耳认识小毛头这一情节。我应该把前面的环节去掉,就在后面一起讲解,这样课文的线索更为清晰,也节约了时间,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谈谈他们从课文中所受到的感动。
3、在这堂课中我最遗憾的是没有充分利用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开课时,我应该放一放《卖报歌》,学生的情绪在歌声中更容易调动起来。由歌曲引出卖报的话题,我觉得效果可能会比直接询问学生卖报的经历要好。在结尾的拓展延伸中,我采取的是以讲述的方式介绍旧社会儿童的悲惨生活。毕竟那个年代离我和我的学生都已经久远了,我对那样的生活没有体会,可能讲出来的效果不够感人,不足以震撼学生。课后,我想到了我还是应运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一些图片,再放上比较哀伤的音乐,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悲伤的氛围。这样我一定会更投入,学生也一定会受到更大的震撼。那么这堂课最后的情感升华肯定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