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教学反思15篇》
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
三天内两次公开课,一次校内,一次送教下乡,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教学对象,留给我的是“一课一得”的思考。
当我根据教学进度,确定公开课内容时,我就锁定《秦兵马俑》。这是一篇说明性散文,从内容上看,课文从三个大的方面介绍了兵马俑的特点,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以及首尾呼应的方法,是孩子们仿写说明文的极好范文;从价值上说,作为我国世界遗产的秦兵马俑堪称中华文化艺术瑰宝,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从文章的表达与语言上说,说明方法多样,表达形式活泼,语言准确生动,四字词语众多,描写细腻,赋予想象,是孩子们进行语言积累的极好素材;从文章类别上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作公开课教学,能凸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根据这篇文章的选编意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体会秦兵马俑的神态、气势和作者的说明方法上。我努力渗透以下教学理念:1.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学;2.把读书感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3.把 “写”带进课堂;4.注重写法的指导。在这些理念支撑下,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释题解“俑”,走近兵马俑;
二、 检查“预习”,感知“秦兵马俑”;
三、 重点品读,感悟“秦兵马俑”;
四、 练笔仿写,再现“兵马俑”;
五、 积累运用,拓展“世界遗产”。
在校内公开课后,我发现从交流资料导入新课到检查预习,感知兵马俑的环节用时过长,这样影响了学生后面充分地读,从而也影响了后年的教学进程。于是,我做了一下调整,简约了前两个环节,并把练笔环节之前的词语积累与引导部分也精简了,争取多个孩子们想象练笔的时间。
在“送教”官庄的课堂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变得从容了、充分了,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改动更适合于这里的孩子。但是,在这堂别 后来一想,第一项练笔太容易,又和第二项有相同之处(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就干脆合二为一了。如果,继续保持“练笔超市”的话,更能体现关注个性差异。因为有极少数学生确实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第二项练笔。若果有了“练笔超市”,等于也给他们尝试到了“摘到桃子”的甘甜。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从拿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生:课文从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师:这两个方面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生:这两个方面是通过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个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师:这个句子中有什么关联词?
生:不仅而且
师: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我们把它称为过渡句或过渡段。大家年能不能用不仅而且造个句子?
生:小红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大象不仅外形高大,而且干起活来力量很大。
师:如果我们写一篇描写小红的文章,是不是可以先写她长得漂亮,再写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
生:是的,我们可以和课文一样,长得漂亮和学习成绩优秀两方面写小红。
生:我们也可以从外形高大和力量很大两个方面写大象。
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过渡句。请大家根据各自的造句内容从两个方面写一样事物,用上你刚才造的句子。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
(请写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写的训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扣住过渡句作用这一教学重点,从过渡中的关联词引发训练,进行了写句子,写片段的练习,突出了习作训练。经过我的精心构思,把要求重点理解的过渡句安置在学生自己的习作之中,加强了学生的感受,自然也理解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过渡句作用的同时,也受到造句和写作的训练,产生了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这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因此,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挤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如能坚持不懈地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定有很大的提高。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3
四月一日,我执教了小学五年级的16课《秦兵马俑》,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图片,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和做的机会,,让学生的嘴和手“活”起来。
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动手动笔画一画,圈一圈,演一演,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到多媒体室上课很新奇,发言不如教室热烈,另外,由于摄象头有些问题,导致播放的课件不清楚,尤其是图片模模糊糊,影响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师生配合不够默契。
2、上课实际操作时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即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板书,与学生进行交流,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3、总觉得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体验。为此,我觉得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4
11月下旬我执教了小学五年级阅读课《秦兵马俑》,听了许多老师的点评,感触颇多。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和老师们提出的许建议多合理化,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创造了看的机会,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电子教材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电子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创造了说的机会,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整合计算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动手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收获,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用眼、用耳分享其学习成果。
课堂上,电子教材的介入,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单一的听、说、读、写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做的机会,使学生的手“动”了起来。
4、要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的脑“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但这堂课,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学生到网络室上课很新奇,发言不如教室热烈,原因是电脑吸引了他们一部分注意力。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困难,学生的自主权大了,课堂生成性增强了,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应变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2、上课实际操作时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即要上课,又要操作电脑,还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常常会顾此失彼,弄得手忙脚乱。
3、总觉得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浏览这么丰富的资料,学会选择,准备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生只能从文字上说出兵马俑之价值,而不是内心的体验。为此,我觉得上课时语言文字得带领学生细细品读,把学生情感引发出来,才能把重点、难点解决。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5
今日教了《秦兵马俑》一课,上课之前,自认为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应当能够做到学习流畅,语文本事有多方面的提高。但前面一个教学环节的问题,使得整节课混乱不堪,教学效果低下。
那个出问题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经过语言文字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本来设计的是先让学生找出有那些类型,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介绍自我喜欢的一类兵马俑,一个学生模拟,一个学生离开书本介绍,其他的同学对他们的模拟和介绍结合课文资料做出评价。这个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魅力。学生模拟必须先理解,学生离开书本必须内化,学生要评价必须要理解,并对介绍同学的评价能够体会原文语言的魅力。
但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担心学生书未读到家,便又分别指明几个学生读了4到9自然段,结果在这一环节浪费了不少时间,并且在单调的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减低,使的在后面的合作上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个环节浪费的时间较多,使得在教学第10自然段未能很好的体会和拓展。并且最终一个环节,先让学生上黑板写下学完课文后秦兵马俑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概括。然后选择黑板上的词,说说读了课文的体会。这样既总结了课文,又积累了语言,并运用语言进行说话训练,可谓一举多得。可教学时间不足,我又坚决不占用学生下课时间,这个环节未能进行,着实遗憾。
上课也如下棋,一招不慎,满课皆输。以后对重点段教学的设计还要在精细化,无特殊情景做到教学案一体化,切勿随心所欲。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6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辉煌的历史。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2)学习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在观察基础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针对本文篇幅较长,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会预习的优势,在教学设计上决定有一定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地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采用比较法,突破重难点,促进读写训练到位。比如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为了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特点上的重要作用,我采用了改写,让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悟出列数字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准确性,作比较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形象性具体性等作用。在对后文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尤其是个性鲜明的体会,我也是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去掉“像是在……”的部分,让学生在畅谈中明白了观察中加入想象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具体,内容更充实的好处。从而使接下来的仿写也水到渠成。
第四、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人们常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关,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的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借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课上让孩子们在介绍不同类型与个性的兵马俑时,才能将收集的资料与书上内容有机结合。课后我设计的作业是
(1)根据自己的体会,试着为秦兵马俑题词留言。
(2)准备以导游身份,将课文编成导游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向周围人介绍秦兵马俑。这两个题目的完成我相信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成就感。
总之,只有将语文的课程内容与课文内容有机的整合,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7
我上的是《秦兵马俑》的第二课时,上完课,我就自己定的教学目标做了细致的教学反思,觉得自己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了对文本的咀嚼。
教学目标中确立了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细致读通、读透文本,因此,学生体会很深。比如,学生在感知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是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明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以及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多读、感悟,然后介绍给大家。最后我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效果较好。
二、恰当运用了多媒体。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教学目标中说要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引导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自己更是收集了许多资料,图片、视频,通过这些给学生更多的认识。多媒体资料激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多媒体的使用很适当、适时。
三、成功组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理解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制定了学习目标,再引导学生组合成小组。学生立刻热烈地学习起来,他们有的读,有的找词,有的表演……。一会儿,我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学生回答得很清楚,还阐述了喜欢那种兵马俑的理由。孩子们说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不但细读了课文,仔细观察了图片,而且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们的理由不但充分,还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看来这部分的内容在他们合作的学习中解决了,我只是让他们感情朗读比赛,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四、巧妙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兵马俑的神态时,受上面的启发。我也让他们自读,然后让学生做神态,让别的学生来猜,把猜到的句子读出来,并且对表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议。对于后面的省略号,我让学生说说还会有哪些神态,学生说的很多。在学习最后一节的时候,主要还是让学生们读后感悟,学生们谈的不错。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累了读多宝贵的经验,也知道了自己教学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教学中,要扬长避短,把每节课上好。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8
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
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确实,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以教师的感悟去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缺少共鸣,只有少数学生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深入研读文本,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
这一段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看着同学的发言得到了肯定,而且能上黑板写自己感悟到的词,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要求发言,而且为了言之有理,学生细细地研读了文中词句,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我觉得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9
最遗憾的事好几次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经过西安,却没有好好下去感受华清池的温润,感受白马寺的沧桑,感受兵马俑的雄壮。至今最念念不忘的,最想去的就是西安,那个地方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总觉得身为中国人,不去看兵马俑,枉为炎黄子孙的感觉。因此,每次上这一课的时候,总是注入较多的情感。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纵观这堂课,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看一看,让眼睛活起来
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电子教材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电子教材中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绍,如秦兵马俑中一、二、三号坑的介绍和图片,各种神态的兵马俑像,有关兵马俑的录象,这一切,都为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秦兵马俑提供了视觉材料,让学生在看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二、说一说,让嘴巴活起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我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口动起来了,问题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活起来了。如通过速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又如教学完第10自然段,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一段话,真正把网络教学和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动口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做一做,让小手活起来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识内化了,才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课标指出,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浏览拓展阅读中的文字及图片等,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他们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整合计算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动手制作成演示文稿,然后在向同学们汇报时,用演示文稿展示学习收获,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用眼、用耳分享其学习成果。
课堂上,电子教材的介入,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单一的听、说、读、写模式,为学生创造了做的机会,使学生的手“动”了起来。
四、想一想,让脑子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奇思妙想”、“别出心裁”,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语文教学中,教学生从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节描写,去求异,使思维纵横扩散;去求佳,使思维聚合收敛,以引发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突破性的飞跃和敏锐的顿悟,即突发奇想,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这一堂课下�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内容的安排,还是时间的利用上还要引起注意。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0
在本课教学中,我选择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特别在讲个性鲜明这一方面,我以默读—感悟—想象来扩展。下面是我一段教学实录:
师:刚才我们从类型众多的兵马俑身上感受到了当年秦国军队的强大阵势,谁能想到这些泥塑的兵马俑会带给人们如此强大的震撼,其实走进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会更加惊叹,你会发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
师:谁来读一读?
沈奕航读: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象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师:我们再来默读这一段。(强调:默读,嘴是不动的)看看这个句子,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有的———————好像——————”
师:学过这样的句子吗?叫什么句?
生:排比句!
师:你们还想象出兵马俑其他的样子吗?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句话。
朱宁江:有的将军紧锁眉头,好象在想,如果敌军把我们打败了我们怎么办?
刘铭涛:有的武士低着头,好象在想,如果我死了,我的亲人会怎么样呢?
许昊天:有的将军拿起宝剑,好象正在准备冲上战场。
这一部分期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让他们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说,让学生体验成功,张扬个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为自由、舒展的课堂,那么兵马俑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的思维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1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秦兵马俑教案三教学案例反思。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教材简说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义教课程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信息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预设流程
流程说明:本教学设计以放学生独立走入文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结合自己所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自读发现、自读体悟、自读品味,相互合作为主,老师只在学生探读疑难处、读悟重点处和读品关键处给予引导与点拨。
一、以预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
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入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是这样的吗?
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
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出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
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入,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与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9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入情入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入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展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的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观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2
秦兵马俑,主要讲的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目标有两个,1、我能正确认读8个生字。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资料,能说出秦兵马俑的特点。透过学习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特点。
自学指导一(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认识的字,能够同桌商量,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画出能概括课文主要资料的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起的作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熟练的读课文)
出示后,学生很快按自学指导要求进行学习,检查时,先检查了生词认读状况,学生掌握的还算能够,而检查课文时,学生课文还有点很生,按正常状况,我会让学生反复的地读,直到把课文读熟,再进行下个环节,可这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我没有这样,这是对学生课前了解得不够,只是草草的走了过程。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3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演绎了自我的一堂公开课《秦兵马俑》。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所以我紧紧抓住了秦兵马俑的特点,也就是过渡段来诠释课文的主要资料,这样使整堂课思路清晰,能够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在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在学习生字词中,提醒学生注意分类别积累理解的字词,又教给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我想这堂课学生就应汲取了不少新鲜的雨露。
但总的反思下,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一、教师课堂语言还应精练
教师应把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充裕的时光也应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前提是教师少说甚至不说。必要时,教师语言应通俗精练,学生一听就懂,节约时光。记得上午试教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来导入,激发好奇,再看视频,了解秦兵马俑的概况。足足讲了十分钟,还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同事推荐,赶紧修改,我就用了四句话来导入:明白这天要上的课文是什么吗?明白秦兵马俑吗?想看兵马俑吗?心里想说什么?连续提问,学生互动,效果甚好。我只是改善了一点,却没把整堂课的语言精练起来。督促自我以后努力改善。
二、驾驭课堂的潜力还应加强
虽然我用奖图片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用心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意外回答时,我还是生搬硬套地用自我的理论来牵制学生的“出轨”。但是,我也抓住了课堂生成的一点尾巴:当学生选取自我感兴趣的兵马俑朗读时,第一个学生读将军佣,第二个学生就读骑兵佣,之后都乱套了,东读一个西读一个,学习没重点了,我本来的设计是先重点讲一个佣,再用我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另外的佣。学生却把我拉到了小道,我只能骑虎难下,尊重学生的个性,读他们自我的吧!还有一个生成点是学生已经找到了总起句,我只是肯定了这点,立刻又把他拉回到了过渡句。之后经教研组长的提醒,发现其实我那时就能够来说说全文结构了:总分总。“好像”能够去掉吗?学生说能够。我其实就能够将错就错,举例引导学生发现。哎,教学机智不够呀!得实践锤炼。
三、课文讲解还应有详有略
我觉得重点是做到自读自悟,学生感兴趣的详读,学生不感兴趣的略读,每一遍读,都有体会,都有感悟,这样学生就会读书,越读越有兴趣。这一点做到实在不好,应深挖掘。
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扎实
“宏大”能够用数据来解释词语,“所向披靡”的解释“所向无敌”不是一样吗?找近义词也是解释啊,没想到。“乘”的读音与解释应提醒。反复读中也能够循环认识字词。
五、时光安排还应合理控制
拖堂,这是我的老毛病了,在平时就要狠狠地改,警记!
六、略读课文还应把握特点
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明显
八、学生情感培养不到位
不再一一累赘!期望在下次的公开课上有长足的进步!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4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
基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本文我用一课时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简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大部分同学对兵马俑的神态和衣着感兴趣,读得较有感情,对课文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体验出民族自豪感。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时根据不同内容来学习。
例如在介绍兵马佣规模宏大时,我让学生交流讨论,重点指导学生从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军阵的宏伟气势。
在学习第八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随着作者生动的描写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出示文字进行比较,领会作者“所见+所想”的写法。在这里,我觉得这样写作特色鲜明的文本有必要再次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迁移小练笔,以达到读思同步,读写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请他们用“有的……好像……”来写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本节课自己觉得还需努力的是让学生交流合作的还不够,扶得痕迹相对多了点,还要继续努力。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文
法国前总结希拉克说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就让咱们凭借着文字这种神奇的工具来走近它吧!
指名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借助课后练习,理清文章的写作结构。
课后练习:
“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文中是用哪句话来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朗读相应的语句。
五、学习第三——八自然段
课文中介绍了几种兵马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六、总结课文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祖先们为我们创造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我们不能总生活在历史中,也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这辉煌的历史画上绚丽的一笔。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空落落的,很冷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还是要把自己的上课体会记下来。
1、准备还算充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在量的资料,对兵马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感觉游刃有余。适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如:介绍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率领大军,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国家,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军队在秦代的重要地位。
另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不充足的地方,是没有对细节的语言进行斟酌,语言比较贫乏,比如在形容将军俑的时候,只想到用“威风凛凛”来形容这位将军,而成功有时就决定在细节之处。自己事先想着到时肯定会有词语来表达的,可是到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这节课上朗读也不少,可是有几次是重复无用的读。比如在读走近兵马俑整体来观看的那一部分,我也领读了,但是在学生们已经感觉到规模宏大的时候,还是又读了,感觉重复无用。
以后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心中有数,不到位的时候要多读,读到位了就要通过。这样可以节省一节课有效的时间。
3、这节课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比如在常旭东读完将军俑那一段时,我的心里当时就感觉到了将军俑的气势,可是当时忘记对他进行肯定了,现在感觉很遗憾。说明自己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欠缺。
4、这节课,很让我感觉到高兴的是:听完课的老师感觉到我这节课有气势了。有了这点的评价让我有点欣慰,因为以前的课堂,总是感觉到自己不投入,以那种心态想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上很难的。听了他们的评价,我可以稍稍鼓励一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