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一节完整的课堂过程结束后,通过自我总结和反思,将自己所授的本节课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记录,归纳总结,以求提高的的过程。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篇1
上课伊始,我便吊起学生的胃口,先请去过黄山的学生介绍他对黄山的印象,我又补充介绍了著名的“黄山四绝”,使学生们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重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保持了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比如,师生共同探讨怎样有感情地读,怎样背得快,都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 我让学生通过模拟“仙桃”飞来的情境,突出“飞”字和“落”字,学生做着动作便很容易理解了课文。还请小朋友上台表演“猴子观海”,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突出“猴子观海”的几个动词“抱”、“蹲”、“望”,这正是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才会真正领会其中的意境。
在学生有了一些语言积累后,我进行了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抢什么样的球?又通过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续编。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生龙活虎的大狮子,正在玩着杂技呢!”再比如: “一位漂亮的仙女,来到了凡间,正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优美的歌曲。”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引发了情感的共鸣,思维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语言的积累。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2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它对数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坛陈年佳酿,品之芬芳,余味无穷,以简洁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和谐统一关系,是数形结合的优美典范。
教学中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乐学”。
1、查资料
我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勾股定理资料,学生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学生充满自信迎接新知识《勾股定理》学习的挑战。
学生查得资料:世界许多科学家寻找“外星人”。1820年,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亚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种上麦子,以三角形三边为边种上三片正方形松树林,如果有外星人路过地球附近,看到这个巨大数学图形,便知道:这个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提出:要沟通两个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飞船带上这个图形,并发射到太空中去。
2、讲故事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
我讲毕达哥拉斯故事,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问题形象、具体。教学活动从“数小方格”开始,起点低、趣味性浓。学生在伟人故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平淡无奇现象中隐藏深刻道理。
3、提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段生动有趣的动画,点燃学生求知欲,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例如:一架长为10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若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 2m ,那么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动 2m ?
尽管学生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经历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增长了知识,学生增长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术》记载有趣问题:有一个水池,水面是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这个水池深度和这根芦苇长度各是多少?
我通过“著名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与神奇。问题本身具有极大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强烈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学生讨论交流,发现用代数观点证明几何问题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难点,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讲证法
我抛砖引玉介绍赵爽弦图,赵爽用几何图形截、割、拼、补证明代数恒等关系,具有严密性,直观性,是中国古代以形证数、 形数统一的典范。赵爽指出: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积等于小正方形面积与4个三角形面积和。 “赵爽弦图”表现了我国古代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它是我国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__年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
随后展示了美国总统证法。1876年4月1日,美国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发表勾股定理的证法。1881年,伽菲尔德就任美国总统,为了纪念他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这一证法被称为“总统”证法。
我感觉学生是小小发明家。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欣赏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设计
练习设计我立足巩固,着眼发展,兼顾差异,满足学生渴望发展要求。练习有基础训练,变式训练,中考试题,引出勾股树,学生惊叹奇妙的数学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打开了学生思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我让学生讲解搜集资料,丰富了学生背景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学习精神。我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展示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6、善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我强调重点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
我还想对同学们说:
牛顿——从苹果落地最终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从朝夕相处的三角板发现了勾股定理
虽然两者尚不可同日而语
但探索和发现——终有价值
也许就在身边
也许就在眼前
还隐藏着无穷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愿同学们——
修得一个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练就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开启新的探索——
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谜……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3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材将文本安排在第一组课文中,而这组课文虽以秋天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 、都通句子,美读全文 。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美文写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 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跳出课文教课文,因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篇4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我国黄山风景区的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课文用亲切、自然、极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各种岩石的特点,再配以插图,生动的再现了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学生没有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上课伊始,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和老师一起去领略黄山的神奇风光,学生的兴趣极其浓厚,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非常想看黄山的奇石,学生带着好奇心,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细心朗读,寻找著名的黄山奇石。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抓住重点,从优美的文字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使媒体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如在品读“猴子观海”这块奇石时,有的学生虽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雾,但“翻滚的云海”到底是一幅怎样令人心醉的画面呢?学生很难体会的到,这时,若单靠我的讲解,无论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很难体会、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我适时地发挥多媒体特有的功能,及时地播放了“翻滚云海”的动态画面,学生看着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纷纷发表自己对“云海”的独特见解。有的说“云海”真是波涛汹涌,有的说“云海”波涛滚滚,还有的说“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学生对“翻滚的云海”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独立、主动、深刻、全面发展,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
《黄山奇石》优秀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准备了课件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领略到黄山的美、让他们身处黄山的奇石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中感受黄山奇石的奇特之处。
教学中,播放黄山风光片,让学生感受于黄山之中,感受黄山的美、石头的奇,同时不脱离课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介绍“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仙人指路”这些石头课本是怎样描写的,自由选读,请你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这些石头,孩子们兴趣盎然,争着来当小导游,课堂气氛活跃。后面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另外两段,这样学生自己找到了学习方法,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非常有成就感。本课教学结尾时,我让学生把“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听,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很喜欢说,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话说完整、通顺。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抓住时机,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 篇6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里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我将本次的教学目标设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首先,我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角度或者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我引导他们可以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转换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来概括。
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自己喜欢哪个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课本中对他(她)相关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深刻含义。这样设计,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并没有让学生按照我设计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研究探讨。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然后,我提问:课题中说的那匹马出现了吗?在课文中这句话又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又有何用意?这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学生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线索下,体会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为题,让学生组织讨论,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充分感受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说对其他人的印象,因为课文不仅仅是展示了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闪光点。在教学本课时,我联系了本组口语交际的要求"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在结尾处引导学生理解理解残疾青年与妹妹说谎的原�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其中的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回味。所以,我觉得仅仅把它当做一篇略读课文来讲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和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达到对学生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衔接不怎么紧密,是课文看上去有点散,节奏不够紧。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学生中也不乏出现很多思想上的闪光点。
黄山奇石的教学反思 篇7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比较好理解,如何在教法上有些新的突破?我认真钻研了课文,发现有几处亮点可以让学生用在自己习作的时候。于是我便把本文的学习定位在:从本文看对自己习作的借鉴作用。
上课了,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便提出了问题:"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借鉴?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可以从文章的用词谴句来说,也可以从开头结尾、题目来说。.。.。."同学们深思后,纷纷发言。
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已经能感觉到作者设置悬念的写法,这可以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
学生说的这些方面,恰恰是本文在习作方面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都说到了。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仅仅是要把一篇课文理解了,还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自己作文的点滴方法技巧。不同的课文,在备课时找准它的闪光点——最值得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上课及时渗透。
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用一节课就完成了教学,课前让学生预习,估计部分学生应付了事,在做练习时,一些课文里面的词语搭配,不知道如何做。看来,把课文读熟是后面的学习的基础。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8
今天找校长帮我评了一下我讲的黄山奇石这节课,我从中又学习到很多东西。优点肯定有,继续保持,最主要的就是得反思自己的缺点。首先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点稍微有点欠缺。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每出示一张ppt,每讲几句话,学生能达到怎样的效果这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而我在讲课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学生观察思考的地方一带而过,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真实的体现教学预期效果。其次是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关联,做到环环相扣,前后衔接。而学生在第一次朗读的时候,我让学生标自然段,并且标完段落后就不管不顾,直接出示生字,这点衔接的不够合理。应该在第一遍读的时候让学生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讲完生字词后再次朗读课文,这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标上段落,紧接着讲课文内容。还有一点就是语调上要抑扬顿挫。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精彩的朗读是必备的语文素养,而我在课堂上没有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并且在语调上比较平稳,没有起伏,这样学生很容易感到困乏。波澜起伏的语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总的来说,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我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强大!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9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写了黄山奇石的奇妙。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图片,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是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特点。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发现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吸引同学的兴趣,并要求理解“闻名,秀丽,神气,尤其”这四个词,可惜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互动并不多,而且能说的也寥寥数语。可能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如果能用幻灯片的放映形式呈现黄山风景区的美丽景色会好很多。
学生初读课文第一段后,对文本只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抓住了“尤其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进行下面的教学,通过黄山奇石是黄山最突出的景观。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于是,进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在进入第二阅读时,我提出了“黄山的这些奇石”都奇在哪儿呢?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板块式的问题,然后,学生就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且能较准确的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做到读写结合,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增加了“看图联想,写奇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的有趣样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不仅要设计合理还要能完成课堂实践,黄山奇石我采用随文识字。课文第1自然段包含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字,教学中我给学生欣赏图片“黄山四绝”,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黄山之美”“奇石之奇”后,相机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随文识记这些生字:“闻、名、景、区、省、部、秀、尤、其”等,先在文中圈出这些生字,再出示词语如“闻名中外、风景区”等,把字放在词中诵读,最后回归句子中再读生字,充分体现了“随文识字”“集中认读”“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习字词、梳理课文脉络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梳理方法。“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教学重点,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要求理解“陡峭”这个词语,教学中我采用了“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还运用了“看课文插图猜猜词语的意思”的方法理解“陡峭”的意思,最后再查字典验证猜想的词义是否正确。让学生习得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导入环节,我以欣赏视频图片“黄山奇石”切入,在孩子们还未触碰文字之前,先带入情感,引起学生对黄山奇石的好奇,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接着整体感知课文,抓住课文中“奇石”名称,探究“奇石”名字之“奇”。通过对比阅读,梳理作者描写每块奇石的行文方式:“猴子观海”先介绍奇石的位置,再介绍奇石的样子,最后介绍奇石的名称。这样写很有条理!“仙人指路”先介绍奇石的名字,再介绍奇石的样子,这样写,让文章有了变化。
迁移运用,“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教学中我结合课后第二题设计读写结合:用“像”写一句话,向同学介绍你喜欢的奇石。引导学生想象,进而在语句表达中,能准确地使用“像”说比喻句;接着,结合课后第三题,选几个词语说某处景物;最后给喜欢的奇石制作“名片”,当小导游介绍。这样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读写训练。但是第一次讲过程中会有许多拖沓和引导的不够细致,希望下一次在讲的时候能按照如此思路更清晰简洁的完成。让孩子真正体会学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