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计划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26篇】正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26篇】》

时间: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现在就让我们制定一份计划,好好地规划一下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到本课堂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城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愿意成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4、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出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信息手段怀有好奇心,并愿意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懂得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在充分享用它所提供的便利时也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二)能力

1、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该做的事学会拒绝。学会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常识想办法加以解决。

2、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好习惯。初步学会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3、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平等地与小伙伴合作交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划策。

4、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习惯,注意通信、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笺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突发事情会正确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习惯。

(三)知识

1、知道诚实守信是美德,敢于承认错误同样是诚实的一种表现。了解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2、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

3、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按规矩办事。

4、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1、这点困难算什么……1——2周

2、成功一定有办法……2——4周

3、每天都有好心情……5周

4、成长的故事……6——7周

5、“我”和“我们”……8周

6、我们是最棒的……9周

7、各种各样的商店……9周

8、购物有学问……10周

9、我是理财小能手……10周

10、无声的朋友……11周

11、大家生活在一起……11周

12、不怕一万,就怕万一……12周

13、我们是邻居……13周

14、文明从我做起……13周

15、天有不测风云……14周

16、在这危急时刻……15周

17、灾害无情人有情……16周

18、复习……17周——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们的求知欲十分强烈,这是完成品德与社会教学任务的有利因素。

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有困难,我不怕、我们的快乐大本营、做聪明的消费者、公共生活讲道德、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在个人学习、集体生活、社区生活多个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挫折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本册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五个单元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指导行为,并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例:做聪明的消费者。教材形式则活泼多样,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采用了各种图画、照片、学生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话式的儿童语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亲切感。例: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五、提质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方法:

将平时学习与阶段测试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将学校评价和社会家庭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的评价孩子,不断促进孩子的'成长。

七、学生辅导措施:

1、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的进步。

2、教师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对后进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用耐心教育,用恒心转化。

3、给学优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带动全班的学习。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习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教学措施: 5

1、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3、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5、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6、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7、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6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诚信是金》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2、通过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去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并了解和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知道社会大家庭如何关爱和帮助弱势人。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爱的教育,收到美的熏陶。

3、通过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或为环境问题的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坚持写绿色日记,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关注家乡环保事业的意思。

4、通过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了解交通发展的现状,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本单元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有趣的、今昔对比方式,了解当地交通的发展状况,感受现代交通队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以交通的发展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日益美好的生活充满喜悦之情、自豪之感。

5、通过第五单元《祖国真伟大》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内容。学看地图和地球仪,从地图中认识自己祖国的地理概况,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增进对祖国的认识与了解,这不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帮助他们构建健康人格,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了解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知道有哪些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引导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主动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真正感受助人为乐,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体验。

3、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观察、感受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种种不利影响,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看,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及社会责任感。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从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及其感受入手,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3、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其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

4、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5、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6、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7、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7

转眼新学期开始了,面临着新生活和新挑战,为了顺利的完成本学期工作,我们组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为本,紧密联系生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思想方面:

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 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三、业务方面: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以简约有效课堂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今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8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9

二(2)班现有学生5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3人。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而且在上一学年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依然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好成绩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 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谢意与敬重,体会家庭带给人的快乐感受。愿意为美好的明天付出努力。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初二(1)班他们在初一的社会课中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课堂上在认真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之外,精心设计课外阅读资料:如国家大事,身边模范等,用品德与社会的眼光给予学生拓展训练,打开他们的思路,使课本知识得以有效的补充。让它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辉煌,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它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0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知道地受爱,不知道爱别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尊重,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他人。所以必须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并让他们乐于助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生产与生活,(三)交通与生活,(四)通信与生活。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的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中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会工人和农民为社会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生产是为了人们的生活。

(3)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热情。

(4)社会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通信的使用方法讲究通信道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事例感受通信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情感意识和诊断意识;

2、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整理、交流所收集的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满感激;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困惑,坚强针对性,有效解决;

5、组织活动,选好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6、重视课外延伸,使课内的学习活动落实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评价要多鼓励,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人。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学方式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优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20xx-20xx学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习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习

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12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熟悉的工作环境,熟悉的孩子们,然而他们又是陌生的。新的教学内容、孩子们长大了一岁,心智也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再加上本学期时间短,各种教育因素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新的一学期,要有新的打算,现对新学期工作作如下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四个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三年半的品德学习,已能得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具有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虽说已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这些都要求要有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而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今后还须坚持以情育人的教学法。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通过“引以为荣的家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家乡和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通过“缩短时空的通信”的学习活动,了解通信对我们生命及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劳动者。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通信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通信。

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交通”,使学生感受到交通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4、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5、情理交融,辨析导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还必须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3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个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14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 、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 (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 (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 (4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15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们初步形成道德判断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希望以下计划对广大学生起到一定效果。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引以为荣的家乡”、“缩短时空的通信”、“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XX省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XX平原等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像,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交通的变化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创造。

2、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事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拓展性的学习和探索。

教学目标: 16

1、通过第一单元《诚信是金》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2、通过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的学习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去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并了解和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知道社会大家庭如何关爱和帮助弱势人。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爱的教育,收到美的熏陶。

3、通过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或为环境问题的写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坚持写绿色日记,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关注家乡环保事业的意思。

4、通过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了解交通发展的现状,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本单元通过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有趣的、今昔对比方式,了解当地交通的发展状况,感受现代交通队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同时,以交通的发展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日益美好的生活充满喜悦之情、自豪之感。

5、通过第五单元《祖国真伟大》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内容。学看地图和地球仪,从地图中认识自己祖国的地理概况,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增进对祖国的认识与了解,这不仅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学生分析 17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8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四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我是中国人”、“我与学校”、“我的家乡”、“走近世界”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正确搜集整理信息、独立观察及合作探究,在提高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懂得自己与同学、朋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谊;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初步了解有关祖国和世界的地理常识;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规。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科技技术能为人类造福。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使他们懂得自己与同学、朋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谊;关心集体爱护集体。 2.初步了解有关祖国和世界的地理常识;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规。 3.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科技技术能为人类造福。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名,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通过了解,本班学生普遍热爱劳动、团结班集体、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有不少可以帮助老师的得力助手。部分学生在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上存在消极、不勇敢、不自信的现象。针对以上现象,将通过循序渐进、合理利用、因势利导等方式进行改善和提高。

五、课堂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追逐教育教学最前沿意识,树立现代化的育人观和人才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课改需要。 2.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我会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专业的知识,让� 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开阔眼界,争取完善自己,创新自己,做到终身学习。3.多反思、多总结。每节课后进行自我反思,以提高业务素质,从“保守的经验型”教师转向“开拓的创新型”教师,同时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成败,以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4.确立研究课题:如何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进行研究。

六、教学进度(共18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时数

第一周 1、蓝色的星球 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种类和基本特征,树立“只有一个地球”意识,懂得保护地球。 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保护地球演讲活动。

第二周 2、东方雄鸡了解我国主要邻国,会读《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培养爱国情感。课外实践活动搜集地形照片,了解家乡地域。

第三周 3、祖国的心脏 知道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体会北京首都重要地位,热爱首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并交流。

第四周 4、指南针的故乡 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四大发明的故事,并交流。

第五周 单元复习 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课外实践活动小演讲,说说咱们的祖国

第六周 5、说了就要做 知道讲诚信,要有原则,能实事求是,努力实现。课外实践活动谈谈我的诚信小故事

第七周 6、男生女生懂得同学朋友间建立的真正友谊,男女同学互相尊重,友谊交往。

第八周 课外实践活动 说说我们的友谊

第九周 7、我为集体做了什么懂得集体荣誉是靠集体共同努力得来的,关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 课外实践活动 说说我我们的集体

第十周 8、我们来约定 知道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的作用,形成规则意识。 课外实践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第十一周 9、天斩变通途 了解当地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感受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给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课外实践活动 调查本地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十二周 10、放眼看交通 了解交通发展状况,能针对交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提出建议。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资料

第十三周 11、我当小交警 知道一些交通法规,能自觉遵守,感受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 课外实践活动 制作有关交通标志的头饰参加活动 第十四周 12、从烽火狼烟到电子邮件知道古今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变化。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古今通信发展过程并交流

第十五周 13、书信传佳音 了解在邮局工作的人们的辛苦,尊重他们的劳动,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通信方式。 课外实践活动 调查邮局工作人员一天的工作交流体会

第十六周 14、喂,您好 知道各种通信方式的基本礼仪,学会正确而文明的通信方式。课外实践活动 小话剧:打电话

第十七周 课题研究人民币上的学问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

第十八周 期末复习 总复习

教材内容: 19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必须贯彻标准的这种根本理念,使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的知识学习。

(一)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要逐渐地习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二)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习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

(三)要刻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四)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2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平,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平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 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知道怎样合作,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合作。

2、学会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学会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间互相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

4、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

教学重难点:

学会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养成正确的交友习惯;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感知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中的快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是一对自己、他人、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失信于守信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析周围生活中的迷信,了解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小抵制迷信,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从小养成“诚信”的习惯;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观念,相信科学。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商场和选购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2、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3、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处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能自觉地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2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这样的模式,情感激发要贯彻始终,要讲求实效。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习”等练习,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习。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平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让诚信永相伴

3课时

第二单元

我们的民主生活

4课时

第三单元

我爱我的祖国

4课时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4课时

复习

3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3

一、指导思想

1、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

2、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前进的意志教育。

4、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道德规范教育。

5、培养学生的消费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金钱观。

二、教学目标

1、 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

2、 教育学生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

3、 教育学生要懂得与人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爱他人。

4、 教育学生发现自然规律,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5、 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奋斗。

三、教学原则

a) 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b)观点正确,说理明白,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接受。

c)加强针对性,讲求实效。

d)坚持正面教育。

e)以情感人、情理交融。

f)坚持启发式。

g)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 开展一次“我的成长经历”交流会。

2、 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

3、 收集公共生活中一些社会道德的实例,开一次“公共道德靠大家”的主题班会。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4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和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二、现状分析

(1)四年级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150名新入学儿童,他们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他们懂礼貌,文明习惯较好;经第一天培训后发现,绝大多数孩子不仅识字量大,而且非常乐于助人,理解能力也较强。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相信在品社课上,他们会认真听课,收获更多的好习惯及更好的品德行为。期待他们的进步!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三、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

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

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

四、教学工作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五、保障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25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26

1、引导学生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帮助他们构建健康人格,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2、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了解当前的一些社会现实,知道有哪些弱势群体需要关怀,引导学生伸出自己的双手,主动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爱心行动,真正感受助人为乐,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体验。

3、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持久地关注家乡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引导学生辩证的看问题,观察、感受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种种不利影响,用自己的方式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看,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及社会责任感。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感情,以及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