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囚绿记》说课稿(22篇)正文

《《囚绿记》说课稿(22篇)》

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囚绿记》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

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附板书】

囚绿记

陆 蠡

主要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圈点:文眼句、主旨句、接榫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

批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表述清楚

感悟生命,净化心灵,做生活的有心人

《囚绿记》教案 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

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附板书】

囚绿记

陆 蠡

主要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圈点:文眼句、主旨句、接榫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

批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表述清楚

感悟生命,净化心灵,做生活的有心人

【附迁移练习文章】

遍地黄金

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囚绿记》教案 3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习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见涸辙移徙急不xiá择

婆suō猗郁 蕈菌yà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1、�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囚绿记 4

囚绿记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作 者:陆蠡  作者单位: 刊 名:绿色大世界 英文刊名:GREEN LARGE WORLD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 关键词:

囚绿记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反思: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艺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纯朴清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读书动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题为《囚绿记》,根据事先你对课文的预习,你能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

(教师举例:比如我从第8小节的“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中概括出“囚绿”。)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揭示主旨。

过渡:在这过程中始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爱绿)

1.“爱”在文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作者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都是出自于对绿的爱。文章对“爱”的描写花了相当的笔墨。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作者抒发爱绿的句子,关键词语用“·”圈出,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读一读,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

(1)教师举例:“爱”的句子:第8小节“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的感悟:两个“装饰”的含义不同,第一个“装饰”有点缀、装点的意思,第二个“装饰”是指排遣的意思,两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2)友情提示:你还可以从修辞、感官等角度进行赏析。

(3)教师点拨:我认为作者不爱绿,文章第10小节:“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中的“不快”表现了作者并不爱绿,对吗?

(“不快”是因为作者爱绿而剥夺了常春藤向往阳光的自由,他的“不快”和所谓的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反衬出了他对绿的喜爱。)

2.作者笔下的绿究竟有何魅力让作者如此喜爱痴迷呢?请你用括号标出作者写绿的句子,并归纳一下“绿”有何品质?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这绿色常春藤的热爱与赞美吗?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请同学们先从文下注释中去了解一下作者,并从课文中去寻找一下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然后填空。

作者通过写在孤岛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赞美了,采用了的写作方法。

(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再次强调“托物言志”,明确其含义。可以以《白杨礼赞》为例。

5.总结: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高中语文《囚绿记》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 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略。

《囚绿记》教案 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体使用:

投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2.学生自读

要求:

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三、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 lǐ ) 涸辙( hé )  猗郁(yī ) 蕈菌( 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

瞥见( piē ) 嫩芽(nèn ) 婆娑(suō ) 囚系( qiú ) 急不暇择( xiá )

纤细(xiān ) 了截(jié ) 移徙(xǐ ) 淅沥(xī )(lī) 葱茏( cōng )(lóng )

2.辨析字形字音

暇(xiá ) 揠(yà ) 缘(yuán )

遐(xiá ) 偃(yǎn ) 椽(chuán )

瑕(xiá ) 堰(yàn ) 喙(huì )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比喻处境危险。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囚系: 1.拘禁;拘押。 2.指囚犯。

4.全文结构

明确:寻绿(1-4)

观绿(5-7 )

囚绿(8-12)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感受“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作者是这样描述北平的公寓的“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是朝东的”“令人感到炎热”,这并不是一间让人感到舒适的房间,然而作者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原因是什么?

明确:窗外长着常春藤,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教师提问: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吸引住了“我”,作者是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明确:喜悦而又满足

教师提问:终于和绿色朝夕相伴了,观绿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看着常春藤“柔软 的卷须”“舒开折叠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怀念、欢喜、快活、留恋、急不暇择……

教师提问:作者如此爱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教师提问:作者不满足于远远的`观赏,为了和它更接近,更亲密,将柔条牵进了屋里,这时的绿在作者眼里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爱、幸福、青春

教师提问:被囚后的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浆液丰富的柔条伸长、攀缘、舒放,长得更快, 尖端朝着窗外。失去青苍,变成柔绿、嫩黄、细瘦、娇弱

教师提问: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明确:引出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常春藤的衰败,让作者内疚,用于决定在离开的那天“放绿”,他将“绿”成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结合写作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明确:“绿”象征着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师总结“绿”的象征意义:

一般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深层象征意义:爱、幸福、青春

更深层象征意义: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

最高象征意义: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作者的释绿,象征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 (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问:“你爱国吗?”“我爱”“� 据说,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四、总结全课: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五、课外拓展:

㈠关于象征的表现手法:

1.概念: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

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

2.效果 :运用象征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复杂深刻

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3.适用范围:作品的大部分甚至通篇使用

㈡ 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如: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月—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青松—坚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落花—流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㈢ 但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去判断呢?

1.确定象征物

2.找出突出描绘象征物特征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联想(结合写作背景等)

4.形成象征意义

㈣ 练习

1.礁石 2.帆

艾 青 俄 莱蒙托夫

一个浪,一个浪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无休止地扑过来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象刀砍过的一样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六、作业:

预习作业:《诗经》两首

选做作业:写片断文章,“我眼中的绿”

《囚绿记》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文,高中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实验)版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点特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并且基础都比较差,所以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设计问题: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合作探究

设计问题一: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设计问题二: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③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

(五)、主题归纳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

板书设计思路: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五、说效果

在课堂上我遵循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了运用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我还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教案 10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 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

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 (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 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 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囚绿记》教案 11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

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整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绿色图片导入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来看看陆蠡对绿的感受与认识跟我们的有什么异同?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生根据问题进行文本探究

1、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2、“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

3、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四、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

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抒情线索:恋绿(1~4)赏绿(5~7)囚绿(8~12)释绿(13)

思绿(14)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五、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绿”被囚住后的生长状况如何?“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联系背景)?

明确:

象征对光明、和平的向往。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六、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2、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生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

3、总结语:

配以一些图片总结:

⑴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古希腊格言)

⑵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⑶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⑷永不屈服于黑暗!

⑸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4、结束语(生齐读):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囚绿记》说课稿 12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习》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

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讲析课文

1、寻绿(1~4段)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

寻绿——热切追求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

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

观绿——欢喜满足

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

囚绿——爱绿至极

4、放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放绿——点明主旨

5、怀绿(14)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全文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

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 14

一、导入: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情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 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 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古诗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背几句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

绿色:春天、生机、希望

二、字音字词:

陆蠡(lǐ) 涸(hé)辙 婆娑(pósuō) 猗(yī)郁 囚系(xì)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三、题目解释: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作者为什么“囚绿”?请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

写作思路: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思绿(14)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寻绿(1~4) 喜悦 满足

赏绿(5~7) 快活 留恋 欢喜

囚绿(8~12) 喜悦 可怜 恼怒

放绿(13) 尊敬 祝福

思绿(14) 怀念 期盼

四、我为什么要囚绿呢?

“我”喜欢绿色。

为了与绿枝条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出于一种“魔念”(私心)。

五、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找出表原因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 (纵情歌唱)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至极)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心灵对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深情感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痴爱行动)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喜爱至极)

六、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 “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囚绿记》教案 15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

《囚绿记》教案 16

学习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囚绿记教案 17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二、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优秀教案 18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四、扩展延伸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囚绿记教案 19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全班展开大讨论,对于好词好句,全体同学之间展开赏析,并共选择优刊登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

3、结合交流写作情况,以”囚–记”为题目,创作文章。

《囚绿记》教学设计 20

课题:囚绿记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所写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讲述的是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历程。在文章中,作者详尽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借物抒情,把“绿”比喻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也象征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整篇文章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真挚而热烈的爱,教师要引领同学通过反复诵读和感悟品味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倾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本篇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阅读方法的引导和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两个方面,其中阅读方法主要突出朗诵在鉴赏文章中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绿”的涵义。

2.探讨文章中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熟读课文。

2.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同学熟读课文,通过网络熟悉陆蠡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文化人是最讲究骨气的。文学史上就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位作家——陆蠡——也是一位宁死不屈的文化人。

(以“文人的骨气”引入对作者的简介,照应本单元学习过的内容)

二、解题

“囚”,囚住、囚禁之意;“绿”,自然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既然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为什么作者要囚住绿色?从文章的标题中寻找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找出作者“囚绿”的原因

(强调阅读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教师巡视

3.分析引导

①学生找出“囚绿”的原因:真挚而热烈的爱

②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思路: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思绿

③文章的感情基调:洋溢着对绿色、对生命的真挚而热烈的爱

四、品味鉴赏

1.快速阅读:找出文章中描写绿藤的句子,说说作者写出了绿色的哪些特点。

2.学生品读:

示例:

①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②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3.绿藤的特点: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

五、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称常青藤为“绿友”?谈谈你的理解。

2.时代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在这样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岁月里,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为何能如此留恋专注于这常青藤呢?

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③表现了民族气节,永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和自由。

2.走近作者: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决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3.情感体验:读陆蠡像,谈自己阅读本文的感受。

六、拓展练习

课后练笔:观察我们的校园,借助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描写“绿色”的文字,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教案 21

学习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