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抗日救亡运动教学设计(实用2篇)正文

《抗日救亡运动教学设计(实用2篇)》

时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抗日救亡运动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抗日救亡运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课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是作为开篇之课,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近年来江西省历史中考说明的相关考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本课的结构特点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西安事变”三个子目。内容线索清晰明了,展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和全面抗战兴起之前国内局势的重大转机。教材编写着墨于历史事件的渲染,是课堂中最能够吸引学生并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四)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九一八事变”,依据是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广大群众开始觉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无论对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略还是对于中国的抗战来说,都是开端,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二是“西安事变”,依据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从而成为具有转折点作用的事件,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难点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依据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如何解决政治问题缺乏经验,所以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成为本课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学过抗日战争的历史,熟悉一些有关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歌曲等,知道一些抗日英雄及他们的事迹,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因此,在学习本课之前,一些学生已经对本课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本课内容缺乏系统的、多侧面、深层次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1、尽可能地交出学习的主动权,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2、充分调动学生的“看”、“听”、“讲”、“想”、“做”等各种感官,顺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特点,适时进行动静转换,学生兴趣高,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3、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师生互动的过程,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法应用: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具体采用多媒体演示讲解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分层教学法等。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情景再现、悬念思考、史料分析、角色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历史、讨论分享、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为此,我把本课内容整合对应为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抗日救亡》,共有三幕:第一幕 《日本侵华》;第二幕 《局部抗战》;第三幕 《合作抗日》 为此,我把本课内容整合对应为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抗日救亡》,共有三幕:第一幕 《日本侵华》;第二幕 《局部抗战》;第三幕 《合作抗日》

四、教学过程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一是按层次分组并预习本课;二是在网上搜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生平资料。三是安排两个学生排练历史剧。

设计意图是: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用时:2分钟)

媒体播放《那些年,我们一起抗日救亡》片花,以此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一上课就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启动他们的思维。

第一幕-《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用时预计10分钟)

我把这一幕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文件传真、图说历史和现实链接。

首先出示“田中义一给天皇的奏折”、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以及日本侵略暴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2、 “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是什么?

3、面对日本的挑衅蒋介石态度又是怎样的,导致了什么后果?”

4、日本在东北对中国人犯下了哪些罪行?

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精读课文第79页----81页,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夯实了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历史真相,问题的设置有梯度,可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本节课重点之一。

环节三:现实链接。出示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图和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逐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幕 《局部抗战》—抗日救亡运动高涨(预计5分钟)

我主要通过开展两个教学活动来完成这一幕的教学任务。

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归纳全国各阶层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具体表现。

活动二:媒体展示全国各地抗日救亡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课本,提高能力,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幕《合作抗日》—西安事变(预计15分钟)

这一幕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资料搜集、了解西安事变。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张学良、杨虎城生平。

环节二:历史剧表演、体验西安事变。

让两个学生把课前排练好的历史剧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出来,生动再现张学良劝谏----哭谏----兵谏的过程,通过观看历史剧来归纳西安事变的背景。

环节三:情境再现、感受西安事变

这个环节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活捉蒋介石的片段。

环节四:合作探究如何处理西安事变

1、收听国内外媒体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了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以小组讨论方式归纳出各派别关于如何处理西安事变的主张及其真实意图。设问:假如你是张学良,你会如何处置蒋介石?

3、设问: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最终是如何解决西安事变的?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再现,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环节,突出了本课重点,也突破本节课难点。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五、课堂小结,巩固提升。(预计8分钟)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根据板书设计来进行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简洁美观,突出重难点,完整地、科学地展示本课知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掌握本课知识。

2、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好的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 D.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

A.全面抗战时期 B.局部抗战时期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3、领导西安事变的国民党将领有

①张学良②杨虎城③李宗仁④周恩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请回答:

(1)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那是个“悲惨的时候”?

(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北的迅速沦陷?

(3)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对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置根据学情有难有易,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同时通过练习巩固,可以检测学习效果,及时补救,强化知识,提升能力。

六、教学预期效果: 本课以课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穿插视频、图片、文字史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问题设置与练习布置都针对学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并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抗日救亡运动》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方案一教师可先提问“九�一八”事变和《塘沽协定》的结果,再总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已沦陷,华北门户洞开,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的高潮,以此引入新课。

方案二先让学生讲他们所知道的“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是怎么回事?指出“一二�丸’“西安事变”是在“九�一八”以后,面对日本的得寸进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从而导入 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华北危急

可作为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出现的背景来讲。

引导学生首先回忆《塘沽协定》的结果?其次,让学生找到标志华北危急出现的事件?(1935年,《何海协定》)再次,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华北危急加深的标志(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结合《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图》和本目小字说明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冀察政务委员会”的设立,实际上使冀察两省已经“自治”。在中国地图上,华北五省偌大一片国土,将继东北三省和热河而沦丧,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侵略东北、华北时,与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相比,中共的态度如何?方针怎样?让学生阅读课文后作答。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于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出示《瓦窑堡会议旧址》幻灯片)

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和方针,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北平学生于1935年12月9日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教师出示《参加“一二�九”游行的学生同反动军警搏斗》幻灯片,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当天的情景。北平学生的英勇斗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讲到此处,引导学生学习“一二�九”时期爱国学生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伟大爱国精神。

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和爱国学生行动的鼓舞下,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也加入到救亡运动的队伍中,国民政府却一意孤行,又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

3.西安事变

关于“西安事变”学生通过影视渠道已有所知,可结合课文直接设问。

(l)张学良,杨虎城是什么人?(2)事变之前他们和陕北红军关系如何?(3)张、杨为什么能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对红军停战。(4)张、杨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总结。(也可让学生课前事先准备,课堂上模拟事变前后张、杨对蒋介石的劝说和“兵谏”的大致经过)

“抓住蒋介石以后怎么办?”可充分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亦可用一课时来让学生讨论、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及“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后出现的复杂形势,从具体分析中使学生明白“西安事变”只有和平解决才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才符合全民族的利益。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和平解诀西安事变的政策是英明的、有远见的,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意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立下头功的是周恩来等人。要求学生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回到延安。博古,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林伯渠,萧劲光等到机场迎接》图。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见

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要求,使国民政府改变了对日妥协不抵抗和对中共围剿政策,使中国革命出现了转机。所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从此,十年国共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

5.总结、扩展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何梅协定》的签订,“华北自治”的推进,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国民政府蒋介石坚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一二�丸”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迎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板书设计

抗日救亡运动

一、背景——华北危急

二、标志“一二�九”(935年12月9日北平)

三、西安事变

1.背景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3.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