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汇总2篇)正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汇总2篇)》

时间: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五课的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主要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框题选自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主题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时间上的源远流长和空间上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在前一框学习,本框继续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特征。为下一课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学习民族精神做准备。所以它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内容主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基本特征的表现。表现在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征的原因,就是包容性。

其次是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外在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而且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时期。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三个表现和文化的包容性知识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独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掌握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课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结合实例分析归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运用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材料;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特征的三个表现即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理解。因为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三个表现,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之一基本特征。

而本堂课的难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涵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理解,感受文化包容性的意义。因为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结合上述分析,我计划在本堂课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直观导视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具体的将在我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

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主要分成6步。

一、点击生活,导入新课(2-3分钟)。我会用《苏州园林》《不同民族的乐器》的例子来导入本课,引出学习的主题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大体上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主要是透过中华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来体现。这样用学生熟悉的东西来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够自然贴切的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发放导学稿,出示已经预先设计好自主学习提纲,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稿。这部分主要有学生自己独立或小组集体讨论完成。

三、学习成果展示(8分钟)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展示对基础知识的梳理。按学习小组分任务,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导学稿中的基础知识练习结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纠错。老师对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引导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当堂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重点、难点探究(15分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导学稿当中的能力提升部分的情景探究练习。主要通过教师设计案例和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和案例进行分析探究,运用所学本框重点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从而突破重点难点。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主要是针对考试,着力提高学生的分析材料、运用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至此我们的新课学习已经讲完、到此为止。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上台自己归纳总结一下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来归纳和表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扣来表述,有利于加强理解和记忆的加深。

六、布置课外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 1650年,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中国潮”。 “中国潮”表现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 “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与传教士。商人们贩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在欧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国潮”; ;传教士们贩运回来的孔夫子的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神学,在欧洲的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种热情,中国思想与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时尚。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提问:(1)中国潮影响了欧洲各国哪些方面?

(2)这些影响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 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 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观看视频:开平碉楼

[交流讨论] 1、开平碉楼和其他地方碉楼有什么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

[老师总结]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如果没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就没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 我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介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介绍满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问题探究](1)说说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

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过渡]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归纳]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 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八: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