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教学设计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板书)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生字
①不谙(ān)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怆(chuàng):凄凉,悲伤。
③邂(xiè)逅(hu):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2、古人说“疑为学之始”。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我们送行起身前往美国的朋友,勒罗送行来英国旅行不相认识的美国小姐)
②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③我的朋友即将起身前往美国,做为朋友,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恋恋不舍的情感,可是在车站给他送行时,为什么显得那么拘谨、尴尬、局促不安,只好强作欢颜,说可有可无的多余的话话?
④勒罗给见面不到半小时的来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送行,却显得大方、自然、真诚、神采奕奕,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⑤对于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表现,同学们是怎样评价的?勒罗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的理由。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老师说过“学文如堆沙”。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领会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掌握积累所学课文中词句,为今后的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词语,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六、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方的是什么。并从中受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提醒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安排:
一、揭题解题。
1.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辩?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表达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其次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由于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其次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说的语气,其次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确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确实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由于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缘由。假如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究竟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急躁劝说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索:
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辩,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猫》优秀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都见过猫,他们喜欢都喜欢猫,因此设计了这节美术课,利用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原有知识,发挥幼儿的思维的能力,绘画猫。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猫的兴趣,体验绘画乐趣。
2、能画出猫的主要特征,掌握简单的布局方法。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能画出猫的特征,以及绘画方法。
活动准备
1、关于猫的图片、磁带;
2、水彩笔、油画棒;
3、了解猫的生活习性及形态。
活动过程
一、幼儿跟随音乐学猫的动作。
二、出示猫的图片: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部位。
三、观察与讨论
1、开门见山:
——“你们喜欢猫吗?
2、进一步感知猫的生活习性:
——“猫有什么本领,吃什么呢?
3、欣赏各种动态、各种样子的猫:
——“谁来说说猫会干什么”?
老师引导儿童了解猫能捕捉老鼠,喜欢吃鱼,喜欢玩球,喜欢睡懒觉,还喜欢看电视。)
四、感知猫的身体
1、 初步感知猫的身体:
——“谁来说说长猫有哪几部分组成”?
2、 具体感知猫的头部特征:
——“那猫的头倒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3、 具体感知猫的躯干、四肢、尾巴等特征:
——“谁来讲讲猫的四脚,尾巴、躯干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启发儿童认识猫的身体由头、躯干、四肢、尾巴组成。头部为扁圆形,有两只小耳朵,两只圆眼睛,一个小鼻子,一张嘴。在嘴的两边长有胡须。?
猫眼的瞳孔随光线变化,白天光强时呈一条线,夜晚睁大呈圆形。猫的身体比较长,上面有皮毛覆盖全身,后边拖着长的尾巴。猫的四肢长在腹部下面,脚掌上长有肉垫,跳下来没有声音,有尖的爪藏在脚里。)
五、观察作画步骤,引起幼儿绘画兴趣
1、解决难点,创新示范步骤:
—— “那怎样画你喜欢的猫呢”?
——引导幼儿观察课件中作画步骤:在纸的一侧先画猫的头部外形,然后添画五官,想一想猫在做什么?画出脸上的神情。画出猫长长的身体,以及腿和脚,再车出尾巴,添画细节。还可以画出身体上皮毛上的花纹。
2、 激起幼儿绘画兴趣:
——“谁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画的有趣的猫!
六、幼儿自由作画,教师辅导(播放音乐)
——行间巡视鼓励儿童大胆表现形象,并不断注意与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
——出示典型作业,启发思考,激活创造力。
——对不同心理发育阶段儿童的视觉符号创造给予充分肯定。
七、作品评赏
——展示全体幼儿作品。
——互相观摩,指出自己喜欢的作业。
——对多种形式的造型了多种形象的猫。从他们所画的形象中不难拭睦出教师的知识引导。如猫眼睛的瞳孔变化、胡须、脚上的肉垫……
八、活动延伸
可在各个区域活动中继续猫的活动。如手工区中设计给猫造房子、科学区中设计猫吃食物的活动、语言区中设计讲述《我的猫咪趣事》可结合此次活动进行。
这节课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与教学,幼儿对画猫兴趣浓厚,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尊重幼儿,让幼儿始终做活动的主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我发现孩子们都能很认真,很开心的画绝大多数能画出猫的主要特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把板书写完整。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字连成词。)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4、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本课易错的字音有:(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精彩、没完没了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⒌学写生字关、完、写(读字音,分析字形,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⒍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㈢练习巩固。
⒈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却精彩球赛关掉没完没了换频道球员们写字音乐舞蹈
第二课时
㈠情境导入
1、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2、读后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写全字。
㈡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1、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2、学写爸爸的爸
㈢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引导生质疑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2、讨论解答。(师小结: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学写家
3、谈感受,悟文情。
㈣感情朗读,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㈤扩展结束
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㈥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认识。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情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 法:合作探究法
学 法:观察、分析、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
2、出图形。
3、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
4、(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5、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6、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
7、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8、认识圆
(1)你会用你带来的学具画圆吗?动手画圆,
(2)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
(3)你们是怎样画圆的?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
(4)?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
(5)的圆形纸片,
(6)想办法找圆心。学生动手操作。指
(7)名
(8)上台讲解。
9、探索半径和直径
(1)请同
(2)学们打开圆形纸片,
(3)除了圆心外,
(4)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请同
(5)学们自学课本86页,
(6)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
(7)并在圆形纸片上标
(8)出这个圆各部分名
(9)称。
(10)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11)请同
(12)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10、画圆
(1)教师演示用圆规画圆,
(2)学生总结方法。
(3)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4)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5)电脑出示同
(6)心圆,
(7)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
(8)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9)出示不同
(10)位置的等圆,
(11)请同
(12)学观察:圆心变了,
(13)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1、练习
(1)填表。
r(米)0.241.422.6
d(米)0.861.04
(2)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3)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 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 C、直径
③圆中哪条线段最长? ( )
A B C D
12、讨论生活实际问题。
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定位置 定大小
直径=半径×2
d=2r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探索中学习,问题也就由难到易,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津津有味。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半径和直径”是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课比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认识圆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圆心,画圆,看谁的方法多,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教案的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学习通感的修辞方法。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学习通感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问题预设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所涉及的关于“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能会产生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只做简单介绍,不去深究。
知识铺垫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高谈阔论:
(2)谈笑自如:
(3)抑扬顿挫:
(4)百变不穷:
(5)鸦雀无声:
(6)千回百折:
(7)屏气凝神:
(8)轰然雷动:
二、阅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方法?
三、简答题。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二、检查学案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2.阅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方法?
3、简答题。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
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老 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作者刘鹦(1857- 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现在江苏省丹徒县)人。
四、整体感知
问题: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写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段:第②~③段。
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五、课文分析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
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3.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
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从衣着、面容写。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4.文章第8 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
儿,流了一个抓害,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从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装饰、衣着写,突出黑妞的洁净。
5.文中“如新营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写出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把听觉比喻成视
觉可见的事物,更觉得新鲜、形象、生动。
6.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 作用?
讨论并归纳:唱得很好。先从正面议论,觉一切歌曲腔调仅出其下,
以为观止矣。再从侧面衬托。写一观众的误会,以为这唱的是白妞。然后由另一个观众把黑妞与白妞的演唱作比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先写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
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进行烘托并作了铺垫。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完成《随堂检测》第一大题。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阅读④⑤⑥⑦⑧自然段,学习文章怎样写白妞的演唱艺术。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描写男人和黑妞的演唱的描写。我们都觉得他们
表演得十分精彩。但主要人物还没出场,精彩的还在后头。
三、课文分析
1.朗读第⑤自然段。
2.这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白妞的外貌、神情。
3.写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来写,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写外貌抓住性别、年龄、装束、面容来写。突出她的秀
而不媚,清而不寒的特点。
4.朗读第⑥自然段。
5.提问:这段怎样描写白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先写刚唱几句书儿的妙境,用两个比喻夸张:①“五脏
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从视觉来比喻听觉感受。②“三万 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以味觉来比喻听觉感受。接着写白妞越唱越高,用一个比喻,“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 丝抛入天际。”用视觉感觉来比喻声音之高,之尖。再用攀登泰山的景象的视觉感受来比喻白妞演唱在声音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的听觉感受。
6.朗读第⑦自然段。
7.提问:这段两次写观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来写观
众听得人神的神态。第二次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采写观众对白
妞演唱的喝彩、赞扬。从侧面写出白妞歌唱技艺的高超。
8.朗读第8自然段。
9.这段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少年称赞白妞的话和旁人的同感,从侧面衬托白妞
歌唱得精妙。
四、课堂小结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用通感把本来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表现一户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勉力。文章还运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来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观众的反应来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熟读文中对白妞高超演技描写的段落。
教案的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重难点:
1、运用朗读手段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提示内容朗读: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五、拓展延伸,欣赏比较
1、我国诗词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很多,欣赏构思、风格各异的名篇,与本文做比较。
2、结合当前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