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7篇)正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7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北师大版四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篇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数一数》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2.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仧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2、3、4、5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7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十亿

个 亿

亿

亿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认识更大的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更多免费资源下载 课件|视频|试卷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体会较大数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位的数,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十10个10000是多少,10个100000是多少,10个1000000是多少

一亿等于十个一千万 一千万等于十个一百万 一百万等于十个十万

二、亲身实践,巩固新知

1.指明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万,7个一千万,教师强调认准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数,数到四千二百万。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满十进一”的原则。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 数到一亿。

4.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的数数到一百一十万;从八百六十万一万一万数数到一千万;从四千万起,一万一万数数到一亿

借助计数器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大数,明白“满十进一”原则

5.十万里有()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个十万

一千万有()一百万

一亿里有()个一千万

有关这个题,使学生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6.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再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三、总结

不管数有多大,都要记住每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还要记住亿内数的数位顺序

四、学生互相评价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口普查(一)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 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 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 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1.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 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

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

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

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 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 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四、巩固新知。联系实际 出示挂图,(1)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

(2)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

板书设计: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二)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点: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教学难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教学过程:

一、读、写更大的数。

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2 6 5 8 3 0 0 0 0

读作: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练习一》教学设计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3 计数单位 2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0 0

北师大版四级数学方程教学设计 篇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方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方程” 二。教材分析

方程表示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三。学情分析

方程相对学生来言,比较抽象,也较为难理解。所以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和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来帮主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找数量的相等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借助教具天平来理解方程的概念。

2.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演示。

学法:观察、比较、分析。七。教学准备

天平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请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重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翘起来;当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材第88页情境图

(1)同学们,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明情况:天平的左边有一颗樱桃和5克的砝码,右边有10克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2)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呢?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3)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指名学士汇报。

X+5=10 同学们思考一下,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教材第88页月饼图

(1)你能从图中看到什么?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指名汇报。

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3)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4y=380(4)思考:4y表示什么意思? 3.教材第88页水瓶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1个杯子,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

(2)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00毫升

(3)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独立试着写一写,小组内讨论汇报结果。2z+200=2000(4)思考:2z表示什么意思?

4.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内交流。

总结:像x+5=10,4y=38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方程一定是等式,那么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理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应用

教材第81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知道列方程是要找数量的相等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方程?怎么样列方程了吗? 九。方程

X+5=10 4y=380

2z+200=20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十。教后反思

图式结合,可以让学生能掌握看图并用方程表示的方法,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北师大版四级上册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 篇3

希望能帮助到您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本教材第七册《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

希望能帮助到您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希望能帮助到您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希望能帮助到您

四、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希望能帮助到您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希望能帮助到您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希望能帮助到您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篇3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希望能帮助到您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希望能帮助到您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地名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级上册 篇4

《地名》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教学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社会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让他们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了几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谜面:两个胖子合着睡();两个节日一起庆祝();东、西、北都不通()猜一个城市名。

生:猜谜语。

师: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们来学一学地名这一生活知识。(板书)

二、观察课本P63的地图。

师:在祖国的各地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名,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丁丁家乡的地图。

1、找出丁丁的家、第一小学的位置。

2、为丁丁上学设计一条路线图,写出要经过的地方:①:家—哈尔滨大街—自由西路—自由东路—银川大街;②:家—哈尔滨大街—中山西路—中山东路—银川大街。

从他上学路上经过的地名你们发现了什么?(以城市名称、人名命名)

3、用你的“火眼金睛”再找找图中的地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以方位、族姓等方式命名)

4、师简介地名的命名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命名以及其它多种形式的命名)

三、观察家乡的地图。

(一)、师: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泉州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星罗棋布的大街小巷存有包罗万象、别致有趣的地名,让我们来看一看家乡的地图。

1、找找图中你熟悉的地名;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图中的地名有什么特点?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吗?

3、汇报、交流;

(二)、师:泉州古老而又浓厚的文化韵味,充满着多么迷人的魅力。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快板,请同学们仔细听,边听边找出其中的地名。

1、听快板;

2、交流快板中提到的有关大泉州的地名;(生介绍,师补充)

3、生跟读快板。

四、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师:地名不仅别致有趣,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知

识。只要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就能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

第二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直接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里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地名游艺会。

二、第一关:猜城市名称,编地名谜语。

1、猜城市名称:

出示题目:金银铜铁______,倾盆大雨______,四季温暖______,风平浪静______,双喜临门______,夸夸其谈______,拆信封______,不冷不热的地方______,银河渡口______

2、你说我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接下来我们改变一下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来出题,其他同学来猜,看看谁出的题目把全班都考倒了,好不好?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天无三日晴______,水边人家______,两个胖子睡一头______,戈壁滩______,一路平安______,圆规画圆______。)

三、第二关:找一找诗里的地名。

1、填地名;补充诗句:

①、白日依山尽,______入海流。

②、窗含______千秋雪,门泊______万里船。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______无故人。

④、不识______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找地名并作简单介绍;把诗句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些简单的题目都难不倒你们,那咱们就来点难的,敢不敢接受挑战呢?(出示题目:找出诗句中的地名并作简单介绍,并把诗句补充完整)

⑤、胜日寻方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__。

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__。

⑦、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______。

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__。

四、第三关:抢答,说地名:

师:恭喜你们,前面两关已经顺利过关了!第三关是抢答环节,看看谁坐的最好,反应又快!

1、说出三个与“水”有关的泉州地名:安海、泉州、安溪、东海、……(师追问答题的学生:从哪里看出与水有关?)

2、说出带“安”字的三个泉州地名:南安、惠安、安溪、万安桥、安海……

3、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4、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5、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五、第四关:填成语,组地名。

师:连闯三关,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接下来的环节会越

来越难,你们有信心闯过关吗?(出示题目:填成语,组地名)

1、至高无___ ___枯石烂 _______________;人定胜___ ___落石出 _______________;

2、语重心___ ___暖话开_______________;金石为___ ___官许愿_______________;

3、难能可___ ___春白雪_______________;人才济___ ___征北战_______________;

4、一技之___ ___风化雨_______________;声东击___ ___居乐业_______________;

5、说东道___ ___死不屈_______________;一步登___ ___津有味_______________;

6、执法如___ ___山再起_______________;同舟共___ ___腔北调_______________。

六、第五关:给地名归类。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么多成语都能够脱口而出,真是太棒了!关系你们又顺利闯过一关!接下来老师也要考考你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了,准备好了吗?

1、地名串串香:

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地名,想想可以怎样把地名分成一串一串的,一串至少三个:北峰、石狮、聚宝街、打锡巷、花巷、马甲、鲤城、东海、南安、青阳、金谷、赤水、东街、(小示:按照方位、动物、颜色等)

(以方位为首的有:北峰、东街、东海、南安; 以动物为首的:石狮、马甲、鲤城。

因经济场所得名:聚宝街、打锡巷、花巷; 以颜色为首的有:青阳、金谷、赤水。)

2、师: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资料,而且泉州的地名还不止这几个,你能继续写几个吗?

七、第六关:砸鸡蛋,猜地名。

师:知道幸运52砸金蛋的游戏吗?老师这有几个蛋,挑选你喜欢的鸡蛋(金蛋和银蛋)将会出现谜语,猜城市名。谁愿意先来呢?请说出你要砸什么蛋?

A、金蛋: 下面哪个名称是泉州的别名:刺桐、鲤城、温陵(三个都是)教师适当解释:

泉州古时候叫温陵,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常看到有温陵的名称。市北通清源山旧路亭上的匾额写有“温陵山门”,城隍庙的临街正门门楣上有“温陵古地”,市东街蔡巷有“温陵书院”,等等。名副其实的“温陵” 是泉州的别称。其实,它的出现比泉州还早,甚至在她还未建城之前,这片土地早就叫温陵了。温陵,不言而喻,是指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而言的,即气候温和,地属丘陵。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据说“温陵”名称就是从这时开始。

刺桐是泉州的别名,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

通。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一带。

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尽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鲤城,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这也是很清楚的。但泉州这个鲤鱼城,是怎样形成的,对一些人来讲,就未必了然。

B、银蛋:连一连:请把地名和特产连接。

鞋业 德化

陶瓷 安溪

石雕 晋江

铁观音 惠安

七、小结。

1、师:今天的游艺会,大家表现都很出色!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这就是地名的别致有趣,它使我们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关于地名的学问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积累,相互交流、探讨。

地名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级上册 篇5

《地名》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一、直接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里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地名游艺会。

二、第一关:猜城市名称,编地名谜语。

1、猜城市名称:

出示题目:金银铜铁______,倾盆大雨______,四季温暖______,风平浪静______,双喜临门______,夸夸其谈______,拆信封______,不冷不热的地方______,银河渡口______

2、你说我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接下来我们改变一下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来出题,其他同学来猜,看看谁出的题目把全班都考倒了,好不好?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天无三日晴______,水边人家______,两个胖子睡一头______,戈壁滩______,一路平安______,圆规画圆______。)

三、第二关:找一找诗里的地名。

1、填地名;补充诗句:

①、白日依山尽,______入海流。

②、窗含______千秋雪,门泊______万里船。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______无故人。

④、不识______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找地名并作简单介绍;把诗句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些简单的题目都难不倒你们,那咱们就来点难的,敢不敢接受挑战呢?(出示题目:找出诗句中的地名并作简单介绍,并把诗句补充完整)

⑤、胜日寻方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__。

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__。

⑦、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______。

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__。

四、第三关:抢答,说地名:

师:恭喜你们,前面两关已经顺利过关了!第三关是抢答环节,看看谁坐的最好,反应又快!

1、说出三个与“水”有关的泉州地名:安海、泉州、安溪、东海、……(师追问答题的学生:从哪里看出与水有关?)

2、说出带“安”字的三个泉州地名:南安、惠安、安溪、万安桥、安海……

3、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4、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5、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五、第四关:填成语,组地名。

师:连闯三关,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接下来的环节会越来越难,你们有信心闯过关吗?(出示题目:填成语,组地名)

1、至高无___ ___枯石烂 _______________;人定胜___ ___落石出 _______________;

2、语重心___ ___暖话开_______________;金石为___ ___官许愿_______________;

3、难能可___ ___春白雪_______________;人才济___ ___征北战_______________;

4、一技之___ ___风化雨_______________;声东击___ ___居乐业_______________;

5、说东道___ ___死不屈_______________;一步登___ ___津有味_______________;

6、执法如___ ___山再起_______________;同舟共___ ___腔北调_______________。

六、第五关:给地名归类。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么多成语都能够脱口而出,真是太棒了!关系你们又顺利闯过一关!接下来老师也要考考你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了,准备好了吗?

1、地名串串香:

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地名,想想可以怎样把地名分成一串一串的,一串至少三个:北峰、石狮、聚宝街、打锡巷、花巷、马甲、鲤城、东海、南安、青阳、金谷、赤水、东街、(小示:按照方位、动物、颜色等)

(以方位为首的有:北峰、东街、东海、南安; 以动物

为首的:石狮、马甲、鲤城。

因经济场所得名:聚宝街、打锡巷、花巷; 以颜色为首的有:青阳、金谷、赤水。)

2、师: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资料,而且泉州的地名还不止这几个,你能继续写几个吗?

北师大版四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篇6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 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 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四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7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

125×8=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w w w.xxjx Sj.c N 小。学教学设。计。网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2、34×72+34×28(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