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Waner帮大伙儿整编的8篇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通过近阶段的国培学习,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更明确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多次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将学习的点滴思考作一小结。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只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形成了一套老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既便老师讲得再精彩,也只能说授课教师讲得好,不能说学生学得好。
2、讲练结合的设计本无可厚非,但有时讲得过多,练得较少;有时认为课堂上训练得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设计就是成功的。现在想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听课、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剥夺了。
3、从过去的教学计对语文课标研究不够,对学情分析不够,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过程与方法,对教学反思不够。
二、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作好学情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学会学习。因为,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2、完善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突出语文课的特征,灵活恰当选
择教学方式,重视语文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3、做好教学设计及反思。努力实现“从经验性到规律性的跨越”。
课前反思:
学生的学情?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课中反思: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之间争议等,预想不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重新观察,发现和总结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为什么,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课堂变得有序且高效。课后反思:我的教学高效吗?哪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样反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利于今后的教学设计,也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成长。
国培给了我一个好的学习平台,我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不断反思教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题:
坐、立学习目标:
姿势
1、了解正确的坐、立姿势,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中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习内容:体育常识、正确的坐立姿势、手指操、模仿操等室内活动
第一部分
课堂常规:
教学重点:理解正确坐、立姿势意义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组织教法:
一、导入新课
1、歌曲《蝴蝶泉边》
2、讲本学期体育课安全:
(1)必须穿运动鞋上体育课。
(2)在条件许可时,应穿运动衣裤上体育课。
(3)上课前衣服口袋中不能放小刀、铅笔、剪刀、钥匙等尖锐、坚硬的物品。
(4)在体育课前二三分钟到达规定的地点,准备上课。
(5)体育课中要主动配合教师,遵守课堂纪律,有秩序地做练习,不哄闹,不做有危险的动作。
(6)下课前要整队,认真听取教师或同学对课的小结。
3、教师:同学们现在大家互相看一看你们的坐姿正确吗?
学生:学生互相观看,然后都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坐姿。
教师:那好,在老师看来啊,同学们的坐姿是千姿百态,个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坐、立姿势才是最正确的那?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坐、立姿势。
4、出示课题:坐、立姿势(利用班班通)
二、传授新知识
1、教师:教师示范坐立不正确的姿势,提问学生是否正确。
学生:不正确,然后找出错误的理由。
教师:观看视频,教师讲解身体各部位名称。
教师:教师讲解什么是坐、立姿势?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做。
教师:教师个别指导、巡回检查、纠正错误
比一比:同学之间比一比同学与老师比一比
相邻组同学2人一组互相帮助(照镜子看看自己做的哪不好)
2、观看幻灯片
学生:判断幻灯片上的姿势是否正确,然后举手回答。一一说明看法。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版 篇4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数。
2、对点数活动产生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动物园门票每人一张。
2、幼儿人手一份10以内的操作材料及排序板。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去“动物园”游玩的形式,带领幼儿进教室。
点数9个小朋友。
师:我们要到动物园去玩了,请小朋友排队入场。请男孩子排在一起,女孩子排在一起,记住要从小红旗那开始,看谁动作快。
①幼儿自主排队。
②男女小朋友相互点数人数。
师:现在请男孩子来数一数女孩子有几个?记住要从小红旗开始。(男孩子数女孩子)再请女孩子数数有几个男孩子,要求一致。
二、延续情境:练习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数。
(1)示范数10的数。
师:瞧,这是谁呀?让我们看看有几只?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动物园里这么动物,要请小朋友把它一个一个在排序板上排好队,排一个要大声数一个,看看你一共数到几个动物?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并对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指导或帮助。
(4)评价——请几名幼儿点数自己的操作材料。
师:你的是什么动物?请你从小红旗开始用手指一边点一边大声的数给我们看一看有几个?数完后追问:你数到了几个?
(5)挑战:点数15以内的数。
动物园又来了许多动物,可是这么多数也数不清,谁愿意上来帮我数一数?
三、结束情境。
师:时间不早了,动物园要关门了,请小朋友把动物放回笼子,来排队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船长》一课在教学时应本着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争议,教师应紧抓这一契机,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所思。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给文章各部分加小标题。
2、通过文中重点段落的研读,逐渐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3、掌握理解文中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救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层次是非常清楚的:遇险-救援殉职。救援部分是讲读的重点,殉职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即通过环境烘托与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落创设多种情景,置学生于海难现场,让他们与文中人物生死相连、情意相通,从而反复地朗读、想象、体悟,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立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扣住重点的词语读文章,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2、使学生感悟课文片断,受到职责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知画面。
1. 通过上节课的学生,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举手回答)
2、他到底是怎样忠于职守,履行职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的灾难。
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些镜头中,去认识认识这位船长。
二、学习第一部分:遇险
1.自读第二段,画出相关语句,体会灾难发生的时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用上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3.是的,海难发生了,海水汹涌而入,惊恐万状的人们四散逃命。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惊恐和慌乱。
出示课件: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①指名朗读。
②这种情况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比较合适?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出示课件)
4.如果我们能亲身感受当时的气氛,大家会读得更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灾难。
①播放节选《诺曼底号遇险记》中海难危急关头的场景,学生仔细倾听。(出示课件)
②学生观看并交流感受后齐读这段文字。
三、走进镜头二:自救
1.灾难就这样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的时候,船长呢?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一会儿来交流。
2.学生自读体会后交流:
(1)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发布命令: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就出去!(出示课件)
①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理解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体会船长的镇定、沉着)
为什么船长说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他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体会船长的责任感,船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③指名读,注意吼的读法指导。
危急的时刻,船长吼出了这命令学生读,再读,读第三遍。
为什么读的声音越来越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吼字的呢?指名吼一吼船长的命令。
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我们可以看出船长沉着 果断关心妇女 忠于职守舍生忘死(出示课件)
但是人们有没有照他说的去做?
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出示课件)
照这样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可是后来
(2)船长和机械师、大副对话
①读读这段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炉子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联系前文海水在不住地往船舱里灌 ,预示着船要沉入大海了,如果没有救援,人们就被困在这里了。)
(知道了救援时间只有20分钟。知道了船长下命令让女人先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②再读读这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问题问船长。
(如果真有人拥挤,船长真的会让人开枪吗?)
③指导读好句子: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在这危急的现场,在这紧急的关头,船长威严地下达了自己的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出示课件)
分角色读
⑤船上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船长把人们都震慑住了,靠的仅仅是枪么?(学生交流辩论)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这句话和前面哪名话形成显明对比。(出示课件)
(还有他的品质。因为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船长)
此时的船长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出全船的乘客,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他又想起了谁?
(交流救助克莱芒的镜头)(出示课件)
四、走进镜头三:殉职
1.出示: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①静心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核心问题就是�
2.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一问、二问、三问船长,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沉着、果断、镇定、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相机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板书)
3.让我们全体起立,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知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音乐声中齐声诵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
面对这座丰碑,让我们用我们少先队员最庄严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吧。
六、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千钧一发 忠于职守
自救 巍然屹立 英雄
殉职 以身殉职 舍己救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三问
缘起三答
邹忌进谏内容三比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说明:
苏教版实验本教材第九册五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人文气息的文章,通过对艄公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描写来反映出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也通过乘客在乘坐羊皮筏子时的谈笑风生,这些来说明他们就是黄河的主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感悟到黄河的险恶,感受到在黄河上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课文内在的一种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一、感悟黄河的汹涌激荡
课文一开始,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那汹涌咆哮的黄河边。我们的'心也随着汹涌的黄河澎湃起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黄河的汹涌,打开课文,看一看101页上的插图,把课文中描写黄河的句子、词语找出来,读一读,请读出你对它的感受。
学生开始读课文,找词语。
指名读课文。(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或者是词语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如果是适当的词语就让他把这些词语写到黑板上。
如果是课文中的段落,你就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大量的读。一定要让学生觉得黄河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是一条令人感到胆战心惊的河流。
A:我听到了你告诉我,黄河是可怕的,你千万别去;
B:黄河的风浪是滔天的,太可怕了;
最后,我们来听一段音乐,一起感受一下黄河的汹涌。
过渡:就是在这如此汹涌的黄河上,却仍然有一群人出没在黄河上,他们就是驾驶和乘坐羊皮筏子的艄公和乘客。
二、学习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和乘客
第一次见到它时,“我”知道那是羊皮筏子吗?当时作者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能找出文中的段落来读一读吗?自己感觉一下。
指名读,并说说你认为“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朗读这一自然段。
是呀,我非常担心那小小的东西会被黄河的浪头吞没,当他突然发现那上面竟然还有人时,作者的感情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种心情的呢?请一个同学把课文第三自然段来读一读。
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用什么词来形容。(提心吊胆、胆战心惊、胆惊受怕……)
再看一看皮筏上的人在“我”眼中是怎样乘坐羊皮筏子的。找到文中的句子,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讲解该句
在我眼中,这六个人是非常的危险,我非常的担心他们。请你再读这个自然段,你是否能发现什么问题?
投影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文字。
开始质疑: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请你说说你的疑问,引导学生发问
如此危险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核心问题)
怎样解决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呢?其实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比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独立思考、跟同学讨论等。下面我们同学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如此危险的黄河上,乘客为什么还在谈笑风生?”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读书。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交流、讨论。
完毕后,请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结果。
有A:乘客们相信艄公;
B:乘客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坐羊皮筏子。
C:乘客们非常勇敢;
D:乘客们相信艄公的驾驶技术,他们不担心;
……
你从哪儿得到这个答案的呢?想的,书上说的。
赞扬:你真会看书,你比较会思考……
是呀,正因为艄公的勇敢、智慧使乘客们非常相信艄公,也正因为如此,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投影出示该句)板书: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请你在文中读一读表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句子,读出你对老艄公的敬仰和赞颂。
指名读,交流读
三、总结全文,领悟艄公的精神
千读万说,汇成一句话那就是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生命,而且塑造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聪明智慧勇敢的精神。黄河上的老艄公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愿老艄公的智慧和精神能永远流传下去,像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四、作业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要说的或者要提问的吗?
请学生说一说
说说我的一个疑问:黄河的主人是驾驶羊皮筏子的艄公,他是凭着勇敢,那黄河上乘坐羊皮筏子的乘客也是非常勇敢的,没有勇气他们是不敢乘坐羊皮筏子的,那他们能不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呢?
五、板书
黄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乘客谈笑风生
教学点评: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黄河惊涛骇浪的描述,感受艄公在黄河上的勇敢,以读来感悟、用问来质疑也去感受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作者的意图——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复习词语: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9课(指着板书)(齐读)乌鸦喝水的词语,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请小朋友来读词语。
A、出示词:乌鸦、口渴、喝水、找水、怎么办、瓶子
B、数一数:瓶的第9笔是什么?(乙)
C、出示:“喝、渴”一起读。
你怎么来记住“喝”和“渴”?
(“喝”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为嘴巴干了,所以是“氵”三点水。)
D、请把书翻到第83页,我们来做课后第2题“选词填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谁愿意来说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⑶都对了吗?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把这三句句子读一遍。
(齐读3句句子)
2、新授:
A、过渡:通过第1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指着板书)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吗?老师请小朋友边看边听边想想。
B、⑴播放多媒体录象及录音。
⑵问:乌鸦找到水了吗?(齐答)喝到水了吗?(齐答)
⑶我们来读读课文。(自己读)找一找哪节写了乌鸦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开始。
⑷你找得最快,请你来说,是哪一节?(第2节)
C、学习第2节。
⑴真聪明,找对了。现在请小朋友仔细地读读第2节,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乌鸦找到了水?开始。
⑵轻声读——交流
⑶谁来说?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①对了,乌鸦看见了一个什么?(齐答)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怎么样?
愿意把第1句读给王老师听的小朋友一起来读第1句话。
②用“看见”说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那么你看见了什么?(指名每一组4——6号的小朋友说。)
你看见了××,××怎么样?(指名1——3号说)谁也愿意向他学习说一说。
⑷①课文里的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它可高兴了,可是(出示多媒体图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它喝不着。(学习第2句)
②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在3号组长的带领下读读第2句句子,并讨论一下,找找词儿说说乌鸦怎么会喝不着水的?开始。
③小组自学——讨论
交流:老师这里有四个瓶子,找找哪个是乌鸦找的瓶子?(因为,模拟多媒体点出高、小、不多。)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在你们桌子上的瓶子和乌鸦,是不是因为这样而喝不到水?小组观察,请哪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来说说
Δ 如果瓶子不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现在(出示多媒体图)(指名说)(瓶子……、瓶口……、里边的水……,它喝不着。)乌鸦遇到的困难可真(多),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一读。(指名每组派1个代表来读。2对)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读第2句。(齐读)(看图)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喝不着,它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对呀,可着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习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
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王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
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