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0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朴实、狼吞虎咽、例外、骨瘦如柴、喉结、赞赏、思量、疲惫不堪、面呈菜色、僵硬、许配等词语。
2.能通过把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比较,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形象。
教育:通过对哈默、杰克逊这两个人物的认识,从中懂得人不仅要有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
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解决办法: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课题入文,学习生字词,能读,会写,识记。
2.初读课文,能读通、读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请你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年轻人、杰克逊)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重点能力训练目标,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逻辑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欣赏人物--品味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一)、找准切入点,表层解读年轻人。
1.师:这一节课吴老师和大家再次走进这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者(出示:逃难者)问:看到这三个字,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那文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逃难者的呢?
出示:默读课文,用线画出描写逃难者的句子。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
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1)请学生齐读这两个句子。
(2)理解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3)问:那你能从这些描写逃难者的词语中感受到什么?
(4)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网络和一切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了解济南的基本情况。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第一课时
导入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朗读感知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济南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探究后参考:
1)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阳光朗照
温静
冬天的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冬天的水
水藻的绿
清澄
3)暖和安适
a.济南三面环山,
b.“放在小摇篮里”
c.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
d.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
e.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4)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
4、自由朗读课文(或课文部分章节)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老舍先生为了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精心设计了景物构图,通过形象的语言,层层展现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节——5节
思考:
这3小节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顺序布局构图的?
2、朗读下面的语句并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A.
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乙:山坡上,小雪覆盖不匀,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C。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了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参考:略
3、读下面的语句,揣摩红色字词的妙处。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参考:略
4、小结:我们绘景时,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合理的顺序(角度),通过极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修饰语、限制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状写客观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对客观之景要经过内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观的情感,使客观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着重强调写景时不能修辞、词藻等简单堆积)。
5、朗读第3——5小节
6、从3——5节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仿写它。
7、小结仿写的注意点:
a符合句式要求,
b运用相同修辞手法
c尽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写出来
8、片段练习:描写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写的五个注意点。
比较阅读
1)
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异同
同:抓住特征,安排较好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营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异:《春》还从多种角度来描写,
另描写的内容不同
2)
比较《济南的冬天》与贾x凹的《冬景》异同
同:抓住冬天季节的特征,营造了意境,都有萌育春天的描写。
异:《济南的冬天》多济南山水的描绘,虚实结合。《冬影》多细节描写,有人物对话,实景较多。
作业
1)
鉴赏自读课文37课《雪》第5节,分析作者如何构图和描写冬景的。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
温暖安适
无风
北平朔风(寒)
响晴
伦敦重雾(暗)
温晴
热带毒日(热)
感受:
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
温静
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水
水藻之绿
清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复习认读学过的汉字
2、通过各种游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材料:大字卡若干、贺卡一张,里面贴上“希望”、识字书、剪刀、动物小卡片、胶水、铅笔、奖品
场地布置:独木桥、“小沟”、家长6位配合游戏
活动过程:
一、读一读,谁最棒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和字宝宝做游戏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谁最棒?
集体——开火车——个别
二、说“希望”:
1、新年到了,新年老人给我们带来一件新年礼物,看,是什么呀?(出示贺卡)
2、新年老人祝我们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还带来了……(打开贺卡)什么呀?
3、对,是“希望”,小朋友,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希望呢?请你自己和旁边小朋友一起说一说,然后告诉大家。
三、选图编故事
小朋友都爱听故事,今天我们自己来编故事好吗?书上的第六页有很多图片,请你任选几幅,然后把图片上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吧!
编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个别讲给大家听
四、游戏闯关接力赛
规则:幼儿分成两队,家长6人分3排拉手成关。三排中间隔有“独木桥”、“小溪”。幼儿取沙包,读字卡过关,走过“独木桥”,跳过“小溪”回到起点,将沙包交给第二个幼儿,快的一队取胜。
五、操作活动:
1、小兔子回家规则:说说小兔子回家的路上有哪些野兽,把动物图卡剪下粘贴到字宝宝身上,画出小兔子安全回家的路。
2、字图连线规则:把图与相应的字词连起来。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棵大苹果树(能贴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做成的写有生字的10个大苹果(课文中要求认的10个字);
小黑板;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写好笔画“竖撇”;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揭示课题(2分钟)
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18分钟)
读书展示会 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习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结苹果、摘苹果 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送生字回家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a.一位地( )( )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b.( )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 )( )的书吗?
c.雨点留下的脚( ),叫雨( )。
d.把岩石书读懂,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 )藏。
2.小朋友,你能把苹果树上的生字送回到句子家中去吗?
3.生字回到了家,多高兴呀。我们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4.出示本课要写的字(二、三排),认读,组词。
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吧。
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小组互读互查。
小组自由展示读课文。
指名展示读课文。
认读生字。
根据老师说出的某个字的特征找出这个字并读出字音,如果正确就将苹果摘下。如:
力气很大──勘
山下有石──岩
厂里过日子──厚
包旁一把刀──刨
家里一块玉──宝
练习填字。
练读句子。(指名读,集体读)
“印、陆”单耳旁和双耳旁的不同;
“刨”左宽右窄,“包”的最后一笔不能拖得太宽,不能超过竖中线;
“埋”左边是提土旁,不能写成“理”字。
齐读课文。
朗读感悟(10分钟)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写了几个字,还朗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朗读竞赛,看看谁是今天的朗读小明星。今天的朗读竞赛,我们要评选出“最佳川川”和“最佳叔叔”。请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川川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再练习读一读。 听你们读的这么有意思,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示范朗读。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朗读竞赛了。你们谁愿意做勤学好问的小川川呢?请上台来参加竞赛。(其他同学当叔叔,评选最佳川川) 面对小川川的提问,谁愿意当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为川川做出解答呢?也请你来参加竞赛吧。(其他同学当川川,评选最佳叔叔。) 现在,请我们的最佳组合来为我们做朗读展示。
6.采访评选出来的“朗读明星”: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呀?你现在知道书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了吗?(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川川已经弄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通过读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请问川川: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你准备怎样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呀?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大家快找一找,看看谁最先找到。)
大家读读我知道中的知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通顺、读懂。 指名两个读。
自由读课文。
练读人物对话。
听老师读。
展示朗读“川川”的话。
展示朗读“叔叔”的话。
生:当然可以。不过我告诉你们,不如你们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
我找到了。就在课后的我知道里。
7.自由读我知道。
指 导写 字(10分钟)
(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字卡)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把哪些生字放在一起呢?请你摆一摆字卡,再说说你的想法。 请小朋友再看看这些生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这些字的哪些笔画容易写错。
我们不但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漂亮。你们发现了吗?今天要写的很多字当中,都出现了一个笔画“竖撇”。(边讲边范写,让学生观察由“竖”到“撇”的演变过程。) 小朋友,你能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好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一练。
5.(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谁愿意做“小医生”,给这些字来看看病。
做课后“我会填”中的练习。(先写再说)
说清楚要求。
摆字卡并说明理由: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
“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厚”字上下都没有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练习书写。
当小医生,判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概述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具准备
放大的颐和园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颐和园
1、生自由介绍颐和园:
最好由游览过此园的学生上台介绍,可出示图片、相片,不管去过的,可凭见过的图片或想象讲一讲。
2、师归纳:
北京西郊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典园林名叫颐和园。它原名好山园,后又名清漪园,是古代皇帝寻欢作乐的行宫。清朝的慈僖太后执政后,为把它作为避暑游乐之地,竞移用海军费用,重加修建并改称颐和园。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
解放以后,这个园成了旅游胜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主识字。
2、出示词语进行速记。
3、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
画肪: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宇宙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肪形栏板。
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人、事、景、物。
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
总分总。
看书,找出头尾两段,看看主要讲什么?
开头主要讲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结尾主要讲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呢?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完成练习:
2~5自然段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生自由画后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
(十七孔桥)
现在完成练习: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处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读。
六、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长廊油漆栽满昆明湖清爽阁楼
2、复习昨天学过的2~5自然段的游览顺序:
(方位)顺序,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
最喜欢读哪一段就先说哪一段:
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的一样,先找喜欢的段、句、词,再说好在哪,最后再感情朗读。
生自学5分钟。
听取汇报。
生1、生2、生3各说一段,师为了结合方位顺序讲,故意选取最后一段──昆明湖。
1、精讲昆明湖第5自然段:
方法同上:
找、说、读。
自由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活动理念:
通过“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意识,激发积极锻炼身体的兴趣。结合法制宣传日活动,深入开展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从小事抓起,坚持不懈,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确保我们的身边无犯罪事件发生。
主要活动:
一、开展进行法制教育
以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从小事抓起,坚持不懈,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确保我们身边无犯罪事件发生。
1、利用“竞化小讲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2、各班利用晨会、队会时间,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做学法、知法、守法的小公民,同时上传好活动照片。
3、组织高年级学生聆听法制教育讲座,以征文、绘画、小报等形式交流体会。
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1、开展多形式的冬季锻炼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序慢跑。
2、开展冬三项比赛,强身健体。
3、开展迎新联欢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寓教于乐。
三、开展“钱定国奖助学金”评比活动
1、利用晨会、班队课等时间,组织学习“钱定国奖助学金”评比奖励办法。
2、围绕评比条件,评选好各班获奖学生。
四、开展“家长学校”活动
1、三年级举行家长会。(12月12日)
五、本月黑板报主题
一、二年级:我成长我快乐
三、四年级:欢欢喜喜迎新年
五年级:我阅读我快乐
六年级:关爱生命健康成长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课堂教学设计模板通常称为课堂教学设计表,除首页(上报材料时用)外,由5张基本表格组成。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填写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学习准备情况,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已经对教学对象做过分析,没有新的内容,此栏可以不填或删去。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三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 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8-4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 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3)具体描述语句 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
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教学对象特指授课班级的学生,因此在目标描述中可以省略而不致引起误解;教学条件一般都在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进行,如非必要也可以省略;评价标准除了特指以外,都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本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为依据,因此也不必再重复说明。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 如:
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基本作用。 画出常见电路组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教学难点主要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在填写此栏时,除应简要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在填写“解决措施”一栏时,应把考虑的具体措施简要地加以说明。
本栏是对课程教学设计表中教学媒体(资源)列表的具体落实,此栏共有9项内容:
(1)知识点编号 同前。
(2)学习目标 同前。
(3)媒体类型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物理形态。一般常用的媒体有:图表、照片、标本、模型、幻灯、投影、电影、录音(cd)、录像(vcd)、课件(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网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如演示、示范、实验、上网等。
(4)媒体内容要点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般情况下,媒体的名称(题目)大多可以反映它的内容要点。
(5)教学作用 指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它已经在表中列出,选用时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6)使用方式 指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它也在表中列出,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7)所得结论 指媒体使用后预期的结果。如阿基米德演示实验预期的结果是学生将认识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
(8)占用时间 指媒体使用过程需要的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到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计划好媒体使用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掌握。
(9)媒体来源 包括自制、购入、库存、取自××资源库、网上下载等。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白板)上所写的文字、公式符号和所画的图表等内 容。它是整个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浓缩,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板书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从表面上要求做到美观、整齐,充分合理地利用板面,更重要的在于 板书可以使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形式有条理地呈现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要求板书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符合视觉心理,便于学生的学习。
“板书设计”一栏,整体可作为一幅板面,也可分为4幅板面,或者作为8幅投影片(只限板书内容)使用。如果需要在板面上书写的内容较多,设计时可以只用符号“×××”代替板书内容即可,不必把字符一一写出。
我们通常所用的板书,多为逻辑式的,如:
一、× × × × × × × 1.× × × × × (1)× × × ×①× × × × × × ×
其实,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精心设计,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9.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通常称为流程图,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工作,都将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为了便于教学和交流,我们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统一使用下列图形符号:
内填写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媒体的类型和媒体的内容要点;
内填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的内容; 为课堂教学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符号。
10.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详细叙述课堂教学过程每一步骤的设计依据、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资源)的相互关系,以及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等。既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采用以下任意一种表格形式叙述。如果课堂教学设计只是为自己的教学使用,不准备和别人交流,可以不填写此栏,只保留流程图即可。
11.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和需要帮助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他们的发展。
12.形成性检测 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检测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或本知识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它不同于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需要教师自己设计、编制。
形成性检测题的编制,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1)将每个知识点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检测题与之对应;
(2)将每个知识点上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检测题与之对应; (3)将所有的检测题由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
(4)在满足上述三项要求的前提下,检测题要尽量精简,要求做到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钻研、精心设计。
13.评价量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需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应该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表。此栏可根据需要确定其大小。如果不需要,可将此栏删去。
14.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每节课(或知识单元)教学情况的评价,在本栏中应填写以下内容:
(1)形成性检测题的检测结果;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3)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4)遇到有测验和考试时,记录其评价结果。
此栏应在每节课后及时填写。对上述反馈信息中发现的问题,应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
15.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总结和记录,反映了教师成长的经过。此栏在需要时填写,内容较多时,可另加附页。
该首页只供参加评比、比赛和上报材料时使用,日常教学不用。
该模板为分页式,供课堂教学设计使用。
该模板为连页式,供课堂教学设计使用。
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名称:授课班级:设 计 者:所在学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设计时间: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能较准确地演唱连续的附点节奏,内心节奏感得到强化。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体会到幸福感,并有帮助别人获取幸福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
2、创编歌词。
教具准备:
钢琴、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视频导入:
1、欣赏央视《你幸福吗?》采访片段,导入
老师:“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说说幸福这个话题,我也来采访一下探讨一下?
老师:“同学们,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
来表达”?(学生回答)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这首歌里是怎样表达幸福的”?(肢体)
三、学习歌曲:
1、初听音乐,感受歌曲情绪。问:谁来告诉我?(活泼、欢快)
2、揭示课题:这是一首44拍的日本儿歌《幸福拍手歌》。(板书课题)
3、复习44拍含义以及强弱规律。
4、请同学们看着歌单,听一遍这首歌。
要求:1、可跟着歌曲的节拍随意做做动作,但是嘴巴不能发出声音
2、找出歌曲中出现最多的节奏?
5、板书×.×节奏型,解释并学习,附点八分音符。
6、听辨旋律,比较哪一条更具有跳跃性,更能表现欢快的。情绪?
7、跟教师拍一拍节奏、读一读歌词。
8、用“da”模唱旋律。
要求:用有弹性的、欢快的声音轻轻的模唱。唱好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9、创编歌词,分组演唱歌词。
讨论创编第四段歌词,然后跟琴分四组分别演唱四段歌词。
10、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四、情感升华
1、了解偏远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与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对比,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2、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帮助别人的友爱之情。
五、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同学们,你们幸福吗?(幸福),老师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唱着这首《幸福拍手歌》走出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该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