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28篇》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写作中如何发挥想象;
2、了解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的古语;
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运斤者的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4、学习看图想象作文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学习成语
1、自由读下列词语,看有什么样的特点。
2、全班交流:这些词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表达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并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3、再读这些词,
4、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千方百计、和风细雨……)
二、 读一读,学习句子
1、自由读下列句子,看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2、全班交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在发挥想象
3、师追问:那么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使人感觉更加真切,仿佛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中)
4、再读句子
5、师:你能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6、点拨:我们在写作文时就应该不仅仅写出自己观察到的,还要写出自己想象到的。
三、 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结合注解,看能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2、全班交流句子的含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亦作“他山之石”、“他山之攻”。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值得我们不懈地去探索。
3、指名说说对自己的启发
4、再读,背一背。
四、 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读成语,想想成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 明确习作要求
1、指名读要求
2、师引导回顾:我们以前写想象作文的方法还记得吗?
(图中的情景+自己的想象)
师:我们以前尝试过的看图想象作文通常是图中提供大致的故事情节,而这次图中没有任何情节,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
二、 尝试想象
1、习作要求中给了我们一点写法上的提示,对吗?
(可先写第一副再写第二幅,也可以倒过来)
2、自由构思,同座之间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次序写,怎样写
师点拨:沙漠是如何变成绿地的?这里的人们做了什么样的努力?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过程要写具体;反过来也是一样
三、学生自由习作,师相机讲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学期,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为了语文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学期在基础知识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要求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和“修改病句”以及“同音异形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作业马虎书写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指导。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按照语文的一般教学模式进行,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主动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
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1、有一部分学生字体还不够工整,作业质量不很高,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在生活中,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思想动态。
3、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4、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5、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注意默读要有一定速度。
引导学生对童话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帮助学生学会“讽、磕、诫、膏”4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冷嘲热讽、告诫、药膏、兑现、不屑一顾、言而无信、悉心照料”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难点是深入理解课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儿童和家庭童话》俗称《格林童话》,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部巨型民间童话、传说的汇集,于1812年出版。它的问世不仅给世界各国儿童带来了几百个令人迷恋、陶醉的故事,把他们引进一个个新鲜奇特的美妙世界中,也给大人们带来别具意味的美的享受。其中《灰姑娘》《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等,都是同学们熟知和喜欢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刺猬汉斯》。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借助生字表认识本课的几个生字。
(一)识字:
在认识本课的生字时,要注意认清字形:“磕”字的右半部,上边是“去”,不要误认为右边是“盖”;“诫”字右边的“戒”里面有一小“丨”;“膏”字上面是“高”字的变形,也就是说“月”字上面有个“口”。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老师可以大致记录一下时间,然后根据学生所用时间和读的效果,对默读情况进行评定。)
三、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刺猬汉斯的看法。
童话故事的作者一般都把自己的愿望、主张、善恶标准,赋予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对人物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他是坚毅、有独立精神、乐观的人。他在家人都烦他,不能和他一起正常生活的情况下,“顽强地活了下来”;他8岁就独自一人去森林里生�
他是正直、善良的人。他使迷路的国王平安回到王宫,对信守诺言的公主决不伤害;他尊重自己的父亲,把养的一大群猪送给父亲,还把从小不喜欢他的父亲接到自己的王国。
对于其他的人物的看法,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其他人物你还有什么看法?
你觉得这篇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理解感悟
课文写了大小共5件事:
(1)农夫的妻子生了一个怪儿子--刺猬汉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2)汉斯8岁时带着笛子,骑着公鸡,赶着猪到森林里生活。
(3)一个迷路的。国王向汉斯打听路,并写下保证,将回到王宫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汉斯;国王没有兑现诺言,汉斯很看不起他。
(4)第二个向他问路的国王兑现了诺言。刺猬汉斯变成了英俊的小伙子,与公主结了婚。
(5)汉斯把它的父亲接到了他的王国。
五、拓展延伸
讲讲你喜欢的一篇格林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
六、板书设计
一、刺猬汉斯出生
二、去森林生活
三、第一个国王背信弃义
四、第二个国王一诺千金
五、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学习作者写作的逻辑组织能力,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去。
七、作业布置
一、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你喜欢的两个词语,各写 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冷嘲热( ) 兴高采( ) 不( )一顾
言( )无信 熊熊燃( ) ( )心照料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
顽强-( ) 照料-( )
反义词
顽强-( ) 昂贵-( )
三、两位迷路的国王,都向汉斯写了保证书,回到了自己的王宫后,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你敬佩哪一位国王?说说理由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修改稿子不光要看,还要念,要看念的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
(5)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感悟)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卡佳随人物命运而展现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就题质疑,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的这本书了吗?书名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学生看书名齐答)。这本书不仅吸引了你们,也使老师深深陶醉其中,而且有一位小女孩还为它落泪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于这部作品给小女孩带来的——魅力(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魅”字书写。
二、初读文本,大概了解文本内容
1.质疑,梳理问题。
师:本单元的话题是“艺术魅力”,前面学的两篇文章都是直接以艺术作品的名称作课题的,但今天要学的文章,却直接以“魅力”作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发散提问,师梳理问题,把主要问题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2.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3.读后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吗?
(在交流中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为什么卡佳会让人觉得有毛病?
为什么见到汤姆后,卡佳会忧伤,会失望?
为什么最后卡佳又同意卖掉汤姆?……
三、细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情感
1.师:有疑问就得从文本中体会答案,现在我们再来细读,看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些简单问题。这样,如果我想请几位同学分部分读文本,�
3.指名读文,正音。感知文本情感。
4.解决质疑的简单问题。
四、研读文本,体会卡佳表现的真实感情
1.师:刚才我们已经初略了解了文本的内容,知道了卡佳很喜欢,也很同情汤姆叔叔这个人物,可是,在看戏的过程中,卡佳的很多表现却让人觉得她有毛病,你从哪里读出了她的这些表现?
2.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勾画词句,在旁边作批注。
3.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师总结。
4.带着你对卡佳的感受再读勾画的句子,体会卡佳的真情。
第二课时
一、情感朗读,引入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卡佳的情感世界,了解了她的表现并不是有毛病,而是源于她对汤姆的喜爱与同情的情意使然,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和卡佳一起感同身受吧。
(生再读文本,体会情感)
二、再现“拍卖”场景,精读文本,走进卡佳内心
1.随着戏剧一幕幕往下演,卡佳的心在一寸寸紧缩。终于,剧院里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让我们把这一幕在教室里演一演吧!
2.生默读34-43自然段,自由分配角色,分组准备表演。
3.挑选表演出色的几个小组在全班表演。师采访扮演卡佳的几个同学,引导对话:
我听出,你在报“200块”的时候,声音哀怨而果决,为什么这样说?
(在对话中理解“如泣如诉”、“铮铮作响”等词句。)
你为什么说不能把汤姆卖掉?
(在对话中理解竞拍动因)
三、体会卡佳的心情变化,探究“魅力”根源
1.字幕出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被拍卖给凶残的“红河”种植场的奴隶主莱格利,被鞭打地皮开肉绽,遍体鳞伤地离开人世的有关内容,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2.师启思:正是因为卡佳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是个忠厚善良,对人忠心耿耿、有情有义的好人,正是因为卡佳知道这样的好人被卖掉后悲惨的命运和结局,所以,她萌生了要尽一切力量救助汤姆的决心,由此出现了刚才的一幕。看来,引发卡佳心情变化,使卡佳做出惊人之举的原因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现在,你们知道了课题“魅力”指的是什么了吗?能说说这魅力是怎样产生的吗?
3.学生交流、小结。
4.后� 只要你走进去了,你就会切身感受到它的魅力。愿经典的文学作品照亮我们精神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或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带出的新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激发情趣:在鸟类中,麻雀是一种很常见的数量很多的小鸟,它们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好听的歌声,甚至不被人们关注,因为人们对它们太熟悉了。但今天我们学习的《麻雀》一课中讲述的这个故事却是我们不曾见过的,更是令人感动的`。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和同桌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识记生字的字形,口头扩词、扩句了解字义。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由生字带出来的新词。
4、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集体正音。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绒”、“博”。
(3)、理解由生字带出的新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默读质疑,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不好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课后第2题自学。
(1)、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初步想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
3、全班讨论交流自学后的结果。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复述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过程
一、齐声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谁?—鲁智深,干什么?—行侠,在什么地方?—桃花庄)
二、再读课题,你还想了解什么?(鲁智深为什么要在桃花庄行侠?结果怎么样?)
三、学生浏览课文,简要回答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说说鲁智深是怎样帮助刘太公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述课文内容
预设目标
了解鲁智深桃花庄行侠的事迹,感受鲁智深机智勇敢、富有智慧的侠士形象
教学重难点
鲁智深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
了解《水浒传》
教学预案
一、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人物的精神形象
1、读课文第3 ~ 7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鲁智深语言的句子。
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注意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的形象。
示范指导:
智深一听,心里觉得很奇怪,嘴里故意说:“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不会是因为我来打搅了你吧。”
(1)学生读句子,思考:“闷闷不乐”这个词写出了刘太公怎样的神情?
(2)从“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中体会到鲁智深怎样的品格?(观察细致,对人真诚热情)
(3)鲁智深的到来“打搅”了刘太公吗?他明知刘太公是个热情待客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将刘太公闷闷不乐的。原因主动揽到了自己头上,让刘太公主动告诉他烦恼的真正原因,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所以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知勇双全的侠士。
(4)再读鲁智深的这句话,在朗读人物语言中想象人物的形象。
3、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体会鲁智深其他的语言,感悟鲁智深的精神形象。
二、演绎故事,再现侠义英雄气概
1、精读鲁智深行侠仗义的部分,边读边琢磨人物的动作神态。
2、扮演角色,演绎“行侠”情节。
3、学生自主评价各个角色的表演情况
4、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再给人物画像,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评语言文字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2、体会理解学生的顽强及智慧的退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篇末点睛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4)
1、在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里,有大自然留下的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指名答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迅速从课文中找到它的谜底吗?(补充板书:底)指名用书上的话回答。
原来是因为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板书:雪松)。揭开这谜底的人是谁呢?(板书:旅行者)
3、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也带上行囊跟着这两位充满智慧的旅行者,通过这篇记载着智慧的文字(板书:课文)走进加拿大魁北克这条神奇的山谷,靠近那充满智慧的雪松,一起去探索生存的智慧吧!那我们背起行囊出发吧!(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
1、明确小组自学要求:(2)
(1)师:这树,这人,这文,无不充满着智慧,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有选择的去探究,可以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把他们综合自来共同探究都可以,让我们去品读、去批注、去思考,一会我们来比比谁的背囊中采集到的智慧最多。
(2)各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以及需要的大概时间
(3)班内简单交流时间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10)
读文、批注、找收获、谈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自学所得(20)
(1)交流从雪松身上品味到的、获得的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读好描写雪松的语句。
(2)讨论、交流、理解旅行者的话中蕴涵的智慧
a: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个旅行者的话。
b: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引向深入:(什么时候应该去正面抗争?什么时候需要适当的让步?)
c:把思维引向更广的空间:古今中外,有那些人就具备了雪松的这种智慧?
(3)你能从课文中选择一句最简洁而又最能概括这一道理的话吗?
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节,背诵这最后一节。
(4)交流这篇文章写法上的智慧:学生汇报体会到的精彩写法,教师适时点播
4、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智慧的舞台:
(1)师:我想各位同学的背囊(包)里,一定装满了智慧,收获不小。
我知道我们六(1)班的同学喜欢创作,你能用一段话或者一首诗、一支歌或其他方式来谈谈你的收获吗?
(2)班内简单交流
三、小结、作业
1、师:听了同学们精彩的点评与创作,我对“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们把所有的智慧都装进我们的行囊中,去展开我们人生新的旅程,愿我们今后能够凭借智慧克服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2、最后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智慧背囊》。
3、完善自己的创作明天的语文课继续交流。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那大家知道李白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 (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自由读——点名读——评价——点名读——提示节奏,后齐读(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3个�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我这�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
“歧”路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但是?李白想着留在长安,但是? 总结: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去留两难,内心纠结这真的是:(幻灯:“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白居易《太行路》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 (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预测学生回答:——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同学们请看:联系前面的难以下咽,难以施展,难以选择,无论他的人生路怎么行,我们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预测:真实、坚定、不屈服、不放弃、独立、一身傲骨、洒脱? 总结:这是一个虽然怀才不遇,但在豪迈中不乏豪迈气概,是一种仍怀有希望的李白!
幻灯: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面对权贵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思念亲情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他赞美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同学们: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李白,就是这样!他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里、血脉中。今天我们重新开启了一扇认识李白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读读李白的诗歌,吸取那里面释放出来的一切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在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争做出彩的中国人!加油~!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带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我们那挂云帆,济沧海梦想——扬帆远航!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学会读记“恶作剧、奇妙无比、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索溪峪的“野”。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2.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的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索溪峪的“野”。
2.“索溪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那“峪”又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看来,根据字形揣摩字义真是个不错的方法呢。)
二 读课文,解疑惑
1.我们知道“索溪峪”的意思了,至于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
2.学生质疑解疑。
“野”的本来意思是什么?那么在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野”在文中的意思是原始的,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3.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原始、自然的“野”趣呢?(山、水、动物及人。)
三 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1.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
2.比较品评,感悟山“野”。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1)如果有同学说到其中一句,建议将其他两句话一起出示研读,引导比较、体会。
(2)借助图片理解“断壁悬崖、千峰万仞、绵亘蜿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等的意思,引导学生分别感受索溪峪的山的惊险之美、磅礴之美、变化之美。
(3)选择其中一句,自由读,指名读,老师随机点拨与引导;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3.领悟写法,感受水“野”。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你觉得索溪峪的水“野”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在常人眼中,这溪水是什么样子的?(溪水弯弯曲曲,一路朝前流去。)为什么读课文时,你觉得它“野”趣十足呢?(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体会动物的“野”。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体现“野”趣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野性十足的猴子惊得游客慌不择路。)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出“野”趣来。
5.体会人的“野”。
(1)人们亲身感受了索溪峪的山、水、猴子的十足“野”性后,也变得“野”了。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最能看出这一点?(返璞归真。)
(2)大致理解“返璞归真”的意思。
(3)再读这一自然段,看看游客们“真”在何处,“野”在哪里。
四 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
《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节奏常识
点拨
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创设情境,感悟情怀
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通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通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萧红文章的语言特点,透过文字想象出“我”和祖父在花园中生活的情景,从而感受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大胆想象,并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萧红文章的语言特点,透过文字想象出“我”和祖父在花园中生活的情景,从而感受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我和祖父的花园》。借助书下注释你知道这里的“我”是谁?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词
1、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和祖父的花园,感受她童年的时光。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了一遍课文,能读准这些词语吗?【指导“穗”书写。】
3、初读课文你感觉花园中萧红多大?下面就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哪些事情证明了花园中的`萧红就是个孩子呢?
三、事件中感悟快乐教学预设第4段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能把小姑娘的调皮读出来?
2、来同桌之间也配合着读一读。
3、这一段的文字灵活的短句式也特别有意思,竖过读一读还有现代诗歌的味道。老师范读。——学生读。
教学预设第5——8自然段
1、萧红的孩子气在“铲地”这件事中有体现吗?谁愿意接着汇报?
2、祖孙之间的确有一段对话,现在你就把自己想象成小萧红,她会以什么语气回答祖父的问话呢?先填空,再来以这种语气试着读读。
3、这样读着读着,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祖父?
教学预设第9——13自然段
1、谁愿意接着汇报,还从哪些事情中看出她的孩子气?
2、在这个花园小萧红做任何事情就是什么感觉?
四、景物中感受自由
1、因为花园中的萧红内心充满了快乐、自由,所以在她眼中一切也那么美好、自由的。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快到文中第14-18自然段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要表现他们的自由自在。
2、正因为小萧红是自由快乐的,所以她眼中一切也都是自在的,——引读
3、这一段作者也用了灵活简短的排比句式,读起来也有歌谣的朗朗上口。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这份自由好吗?
4、自己试着读一读吧。想象这些植物自由生长的情境。
5、这诗歌一样的语言,这自由的画面相信一定已经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了,去掉一部分文章,你还能记住哪些画面?来一起说说。
6、在你眼前出了除了看到这植物是自在随性的,还还看到哪些景物也这样自在鲜活的吗?请你联系14—18段中的景物,用上这个句式写写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7、把同学们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段话。我们也用这灵活简短的句式来作诗了!
五、感悟中心
1、我们刚刚跟随着萧红在花园中经历了一件件童年趣事,看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景物,感受到她童年的快乐,自由。
2、读了这个评价你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带着这个疑问就请你走近《呼兰河传》吧。好文章是需要你用一辈子来读的,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你读完《呼兰河传》这本小说,在会来体会茅盾先生的这句话就会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
2.理解内容,了解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关爱,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
教学难点
感受卡特琳的行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海豹的资料以及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平时你听过或见过人类保护动物的事例吗?交流资料。
2.你见过海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只小海豹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全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
蹒跚(pánshān)舔(tiǎn)笨拙(zhuō)
3.讨论交流。
(1)这个小女孩儿怎么样?这是一只怎样的海豹?
2)她和小海豹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理清脉络
第—部分(第1—6自然段):发现小海豹。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决定养小海豹。
第三部分(第13—18自然段):喂养小海豹。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教小海豹游泳。
第五部分(第23—24自然段):小海豹吃鱼、学捕鱼。
四、理解内容
1.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画记有关语句。
2.小海豹对卡特琳产生了感情,从哪儿可以看出?
3.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汇报交流。
板书:
发现小海豹
决定养小海豹
喂养小海豹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16
现对自己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两校合并到一起的时间短,对合过来的18名学生我不了解,学生也不适应我的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相互了解,但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三、做好转差工作
针对我们班差生较多的情况,我狠抓差生,给差生“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四、突出章节过关。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七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五、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在这个学期中,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和经常开展语文活动是分不开的。
(1)词语积累不够。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词义、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教材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审题能力也较差。有的甚至不读题乱写一气,有的没能真正领会句子含义,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本次四年级质量检测作文素材虽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训练太少,所写作文语序散乱,没有很好的逻辑联系。空话、套话、假话太多,童真、童趣体现不够。可见在这方面,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4)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今后要加大训练,严格要求。
从我们教师自身来看,教的稍显死板,语文知识涉及面很广,但拓展不够。同时我还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不灵活,没有能应用自如,举一反三。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17
本学期我虽然尽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工作方面
这学期,本人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班级人数众多,又面临着新课程改革。面对首次接触的教材,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心得体会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让学生活跃钻研,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中文专科并积极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
五、精心制订教学计划。
开学前根据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编写特点,结合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按照学校的统一时间安排,合理设定了教学进度;根据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规定了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形成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从内容提要中体会思想,分清文章主次。会听、会说、会写、会阅读。对不同的课文明确了重难点。教学计划使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在预定的安排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用最简单、最恰当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应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六、注意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 ”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通过收集与阅�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18
教学过程
(一)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 【出示课件2】
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板书: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
(二)探究讨论,找中心句
学生探究,交流: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画出相关的中心句。
【出示课件3】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三)分析课文,突破难点
各部分内容中,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结合课文的批注,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指名读一读爸爸在家里给每个人订的计划,从中你看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
(列出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板书:给每人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爸爸是怎样执行计划的'?作者举了什么事例来表现“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这一中心意思?
(事例一:计划先关气窗后关门窗,不管打雷下雨,哪怕雨水打湿了床、正在订的计划也不改变计划。事例二:计划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牙膏,爸爸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还要再还给妈妈。)
(板书:严格执行计划)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借订暑假计划这件事,说明爸爸订的计划最全面,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这件事是重点,所以写的最具体。
(板书:制订暑假计划)
(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出示课件4】
(1)爸爸给每个人都订了计划,并且给我制订了好多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爸爸给我制订了非常全面的暑假计划,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
2、课文的主要写法是怎样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二、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小站》,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爸爸擅长订计划
给每人订计划
严格执行计划
制订暑假计划
教学反思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爸爸的计划》和《小站》。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各部分的中心意思,分析课文,突破教学重点。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爸爸的计划》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小站》。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通用 19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为了以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计划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通用2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20
教学目标:
1 了解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民族英雄的画像,定格。导入:同学们看到的画像是谁?能简单的评价一下吗?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到郑成功是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民族英雄。今天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2、学生提出问题。
3、发新帖。
请大家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发到“自由论坛”里,供大家浏览。
二、自主探究
今天我们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研究,请大家浏览网站上的内容,两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对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去研究一番,看哪些同学解决的问题多,学到的知识多。
1、研究学习
(1)查找
小组围绕主题,分工合作,自主学习。
(2)上传
根据研究主题把小组研究的结果上传到“自由论坛”里。
(3)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习成果
(1)研究主题是什么?研究结果怎样?
(2)关于这方面内容,有没有补充?
(3)你觉得郑成功具有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
3、朗读课文
知道了这么多,我们来读读课文,再感受一下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三、尝试练习
学到这儿,我们对《郑成功》这篇课文了解得更深了。老师设计了一些作业,在“考考你”栏目里,请点击,看看自己会做哪些题。
学生点击任选题目,进行练习并递交。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知道了有关郑成功的许多知识,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我国的民族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都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想不想更深地了解他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故事,为我们的英雄故事会作准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 熬粥 饺子 腊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寓言诗,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初步了解寓言诗的特点。
2、选择课内外阅读的自己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按要求讲给大家听。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在本单元的新课文教授之后都布置一些与此次训练有关的内容,供学生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畅游在“童话、寓言故事”的海洋中,亲历着一个个惊险有趣的故事、结识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故事人物。今天,让我们召开一个讨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好吗?
二、学习借鉴:
1、请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将关键的要求用笔画下来。
2、交流明确:①讲故事,还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故事要讲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寓言故事可以讲明寓意也可以让大家思考
③倾听别人发言要边听边思考
三、准备发言:
1、自己在看一看活动建议,进一步明确要求。
2、准备自己的发言提纲,想一想自己是否按前三点要求准备了?还需要补充哪些内容?做一些调整和完善。自己先小声说一说。
四、进行活动:
1、结合教材中“活动评价”发放“活动评价表”,对听、说者的要求进一步明确。
2、小组内发言,大家共同评价,推选最佳发言者。
3、每组代表在大家的帮助下完善发言,然后在全班展示,评选出“优秀故事大王”
五、延伸阅读:
教师:看来大家的课外阅读很丰富,而且同学们在阅读中不仅用眼睛在看、用嘴在读,更是用心在感受、用头脑在思考。老师也阅读了一些作品,特别是我还发现了一种体裁-----寓言诗,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1、自主阅读,思考:①寓言和寓言诗又有什么异同?②这两则寓言诗告诉我们什么?
2、集体交流:问题①同样都给人以启迪,讲述道理‘但寓言诗比寓言更加短小精炼。
问题②这两则寓言诗都告诉我们: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以个人的眼光去认识事物,要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客观地、公正地去认识它们。
六、布置作业: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讲给家人后伙伴听。
2、阅读“习作要求”,作好准备。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3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2.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碧野先生写道:“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那近在脚下的天山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天山,去感受天山最真切的美。入题。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亲历美
1.小组合作,出示学习任务。
(1)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天山的什么美景?有什么特点?
(2)这个片段(或句子)有何独特的韵味?
(3)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雪峰、密林、野花三个片段进行发言,相机引导。
(1)学习第二自然段。朗读思考:这段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云影的?� 指名读,配乐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交流:描写了天山的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文中是怎样形容出塔松的特点的?
出示塔松图片,你还有什么奇妙的形容?
讨论:文中说马蹄溅水、几声鸟鸣“增添了密林的幽静”,这样写是不是互相矛盾?男女生比赛读。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自读思考: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此时的你正骑马走在花海之中,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渴望?交流感受。快把我们的心情读出来吧。指导读,配乐读。
3.升华:置身于溪流花海之中,满眼的明媚,扑鼻的芳香,怎能不使人心情舒畅、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对天山赞不绝口呢。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对天山的赞美。
三、 练习
师生展示作品,交流,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四、总结
天山如此美景,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搜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天山写几句赞美的话,或写一首小诗。你还可以变幻成天山上的一片云、一条小鱼、一朵花等,以它们的口吻来写也很好。
五、作业
说摘抄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课外读读《天山景物记》以及碧野的其他作品。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4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1、草原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境、陈”等14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境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毯、境、陈”等14个生字,理解“境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结构。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2、口语交际,学会与人交往有礼、得体、自然、冷静、灵活;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3、习作,要求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教学重难点:感悟、积累、运用词句。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些怎样的'画面。
1. 读题,弄清要求。
2. 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默读,想象画面。
4. 互动交流想象的画面。
5. 选词,说句子。
6. 拓展:再说说其它这类词语。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1. 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2. 回顾前课内容,总结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3. 再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4. 在其它文章中找找排比句,并说说对所找句子的感受。
5. 学生仿写排比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
三、读一读,记一记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结合注释说说自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3. 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与作者张若虚,《滕王阁序》与作者王勃。
4. 师生活动交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5.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成语故事。
1. 自读短文,读准字音。
2. 再读,说说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谣言与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性)
4. 试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远行路上
教学目标:
1.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2. 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口语交际的话题,板书:远行路上。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三、创设、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 分小组协商,设定“远行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人物,然后,分角色在小组预演,教师巡视辅导。
2. 各小组自愿在班上表演。
3. 同学互评。(教师从听、说的表情、态度、语气、礼貌用语、称谓得体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使各个小组取长补短,把要求落到实处)
四、小结,回扣交际要求。
第三、四课时
习作:走,秋游去
教学目标: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重难点: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一、激发情感,导入话题,引导学生重温秋游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风清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做什么去啊?
2、畅谈以往秋游活动中的感受。(粗略谈谈即可)
3、导入:这次秋游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走,秋游去!
二、读懂题目,弄清要求。
自读,思考并画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可以美丽的景色为表达的对象,也可以在秋游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为写作内容;可以写一串美好的印象,也可以写一组难忘的镜头。
三、广开言路,指导思路。
1. 想一想;这次秋游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印象?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或者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游的见闻?你准备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秋游的过程?
2.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四、回顾课文,读中学写。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小结其描写角度、方法及抒情方式、记叙顺序。
五、指导选材,组织文章。
1. 同桌交流自己准备写作的内容、顺序、描写角度等,教师巡视辅导。
2. 师生互动,交流典型个例,引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六、学生习作,自主修改后同桌互改。教师提示互改要求,落实习作目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复述课文,有感情的阅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学为主,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民厌恶战争,企盼和平和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一些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开课:
每个人都向往和平,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古诗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
2.个别学生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讨论学习课文内容。
1.龙德在听到受伤士兵请求帮助的话后,他在想什么?它又是怎样做的?
2.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四、指导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27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 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 )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通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 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28
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通过交流,懂得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戏曲。
3.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讲清楚讲准确。
4.理解并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2.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
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写得清楚明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1.做课堂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同学们有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2.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课堂笔记的。
3.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总结讲解。
4.出示【课件2】
课堂笔记要记什么?
1.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2.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或者需要查资料的内容。
3.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5.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记的笔记有哪些,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记这些。
(板书:做好课堂笔记)
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2.指名读词语,教师纠正。
3.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说一说。大家都不理解的可以查查字典。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每一小组汇报一行词语,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5.没有解释清楚的词语或大家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来讲明白。
(板书:了解戏曲名词)
二、学会把事情说清楚
1.仔细读题目中的要求,看看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
2.结合小台灯图画,独立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找出小台灯做错的地方。
3.交流:制作者制作小灯泡是根据《说明书》上哪句话制作的,为什么做错了?
(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没讲清楚铅丝的另一端从乒乓球的哪一边插入,小灯泡要在灯罩内还是在灯罩外。
4.思考:这句话怎样改才能让制作者看明白应该怎样做?
5.学生修改说明书上的相关部分。
6.汇报,交流修改的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1.出示成语
2.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小组交流:正确认读和理解词语。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先正确读出,然后说出成语的意思。
5.教师纠正指导。
教学反思
在口语交际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际的内容,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想交际,也乐于交际。“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特色平台,在这片园地里,学生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