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优秀7篇)》
歇后语是中国 劳动人民 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 风趣、形象的语句。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1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小草》,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个别读,正音。
◎个别读,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齐读
◎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如:“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如“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随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师生情境表演
◎生生之间互演。
◎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比赛背诵
五、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自主试写“未、店、枯、荣、菜”,评价再写
3、教师指导书写“追、烧”。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正音。
2、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疏疏、未、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1、认读生字住宿徐徐篱笆稀疏未来
2、赛读古诗(师读——生读——小组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2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引入
1、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教师范读
5、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6、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自由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理解“千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
(二)后两行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描写什么呢?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交流(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三)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五、拓展延伸
师: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咱们春天吧!看屏幕齐读古诗: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六、作业
背诵《江南春》
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
江南美
寺庙多 忧国忧民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3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难点: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生字“蛱”,并会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3、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具准备】
PPT课件:
1《四时田园杂兴》配图
2.诗人简介:范成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梁衡的《夏》,欣赏了夏天独特的美,那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来描写夏天的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分别看一看古代的两位大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夏天里什么样的景象。板书:(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我将带领同学们走进唐朝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齐读诗题,巧解题意
1.请同学来读课题
(教师指导:“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2.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
1. 多媒体出示诗人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他的诗题材广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了田园风光和民生疾苦,较为突出。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教师指导: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梅子和杏子都成熟了,荞麦吐穗,油菜花开。这当然是夏天的景色了。)
2.齐读(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诗意,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重点指点下列词语
麦花:指荞麦花。
日长:指夏季里的白昼很长。
篱落:篱笆。
6.鼓励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指导:说整首诗的意思,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7.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细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指名读,鼓励学生说出读了以后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从什么地方得出这种感受的。
(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我们好想到这种地方去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尽情享受。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好一派丰收在望的丰收景象。)
3.品读第二句
师: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村庄里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指名学生,读诗句三、四行,然后小组内交流。
(诗中从侧面写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里白天时行人很少。最后一句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
4.升华感情
师:初夏时节,田野里风光如画,农民辛勤忙碌,蜻蜓和蝴蝶在庭院里自由自在,上下翻飞。这样和谐美丽的田园风情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也带着对这自然风光的热爱来朗读这首诗吧。(配乐读诗歌,读两遍)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品读,自悟诗情
1.教师出示《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认真读一读这首诗,小组内合作交流,知道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劳动场面的,让我们感受一下忙碌的乡村生活吧。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篱( ) 稀( ) 珠 ( ) 蜒( )
离( ) 希( ) 栋( ) 蜓(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肥:
稀: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答案:
一、篱笆 稀少 珍珠 蜻蜓
离开 希望 栋梁 蜿蜒
二、肥:果实硕大,饱满。 稀:稀少
三、白天时间长,庭院篱笆边行人稀少,只有蜻蜓和蝴蝶在庭院中飞来飞去。
【课后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的组诗,共六十首,本课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农村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及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四时田园杂兴》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题目,了解作者的情况。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并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接下来再深入探究诗句的精妙之处,通过想象画面,朗读感悟等途径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这样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语气了,于是再加上范读和渲染,让课堂达到了最高潮,也使学生能够忘我的表演朗读,不知不觉中已经熟读成诵。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要读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古诗所写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此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总之,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学,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就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诗歌,弄清“遮 、翻墨 、跳珠 、水如天”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3、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当时的气氛。
【教具准备】
PPT课件: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配图
2.诗人简介:苏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夏天是多雨的季节。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防备,雨就突然而至。同学们都淋过雨吗?你仔细欣赏过雨中的景色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和大诗人苏轼一起,来感受西湖的雨。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齐读诗题,巧解题意
1.请同学来读课题
(教师指导:从“六月二十七日”我们得到什么信息?一是了解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二是了解到当时是六月份,是夏天。“望湖楼”位于杭州西湖边上,傍湖而建。又名看经楼、先得楼。登临眺望,风景美不胜收。“醉书”就是说这首诗是诗人在酒后借着酒兴写的。)
2.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
多媒体出示诗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教师指导: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黑云”“白雨”大风忽起,而后是水天一色的美景。由此我们能想象到诗人描绘的是杭州西湖下雨前和下雨后的一段景色。)
2.齐读(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诗意,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重点指点下列词语
遮:遮盖,遮蔽。
翻墨:像墨汁的黑云在天上翻卷着。
跳珠: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6.鼓励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7.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教师范读两遍,学生齐读)
三、细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下雨时的景色我们经常见到,谁能描述一下呢?大家想一想,在描述雨景时,我们经常用到哪些词语?(乌云翻滚、暴风骤雨、倾盆大雨、雨过天晴)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我们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吗?(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小组交流,汇报。
(1)教师指名读,鼓励学生说出读了以后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从什么地方得出这种感受的`。
(这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雨,浓重的黑云像翻泼的墨汁,但还没有遮住群山,那白色的雨点好像是乱跳的珍珠,已经蹦到游船上来了。)
(2)指导赏析这两个比喻句:诗人把“黑云”比喻成什么?把“白雨”又比喻成了什么?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黑云的静态和雨点的动态相对比,使我们感受到雨来得快,看到暴雨中西湖的美景。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又烘托出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3.品读第二句
师:这场雨持续了多长时间呢?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读诗句三、四行,然后小组内交流。
(诗中一个“忽”字用得十分巧妙,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将满天的云雨全部吹散,雨过天晴,望湖楼下的水面平静得如蓝天一般。)
5.升华感情
师:云翻、雨泻、风卷、天晴。短短的一首诗,却能使我们看出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在欣赏风云变变幻的西湖美景。我们想象那美好的画面,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吧(配乐读诗歌,读两遍)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品读,自悟诗情
1.教师出示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
2.认真读一读这首诗,小组内合作交流,想一想,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补充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2.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下面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三、填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
答案:
一、1.黑云翻墨未遮山 2.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比喻 对偶
三、西湖急雨 雨过天晴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课后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按照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分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弄清题意,了解作者,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三、初读感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读本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细读探究,分析诗句的含义,感知诗人用词的精妙,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试读苏轼的另外一首描写西湖风景的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积累知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明显的不足是学生说得太少。学习古诗,必须注重学生说话训练。让学生说学习前对诗歌对诗人的了解,根据注释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然后说自己的体会。即使理解得有偏差也无所谓,教师指导纠正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可以与同桌互相说,也可以在小组内发言,还可以说给全班同学听。说,能促使自己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4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并在朗读中有所表现。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村居》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课时重难点:
1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挂图、范读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回忆导入,加强联系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你能背出几首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揭示课题:《村居》,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解释诗题:村居:在乡村居住。
2.介绍诗人: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色。
3.自读全诗,要求读通顺、流利,不读错读破。
4.检查初读效果:
(1)字:莺ying拂fu趁chen篱li
教学过程
(2)书写指导:� 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3)指名读,正音。
三、自学古诗,解词释疑
1.小组讨论: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早春二月,田野景色,儿童放风筝)
2.互助学习,理解诗中词义。
3.汇报,全班共同掌握:
草长莺飞:青草生长,黄莺飞翔。
拂:飘拂,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大好春光里。
纸鸢:纸做的风筝。
3.我们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你能将它们代入到诗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吗?自己小声说
4.指名汇报,全班补充
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黄莺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仿佛也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四、体会诗情
1.你能想象出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吗,轻声读一读,在头脑里想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作者描写的这种情景,你经历过吗,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将这种愉悦、快乐的感情放入诗中,试着背一背。
四、小练习:
比一比,看谁能又快又正确地将《村居》背诵出来。
评一评,谁的背诵最好。
五、作业设计:
1.改编《村居》,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小故事。
2.背诵并默写《村居》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5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①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
②学生交流各自搜集的`王昌龄与王维的资料。
③齐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
④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③汇报。
A.古诗的大意。
B.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C.体会情感。从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字、句体会出来的?
3、多诵读,悟诗情。
①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②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③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④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学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学了两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课前准备的送别诗诗句,学生齐读)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书写生字词。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第一教时总第16教时
一、旧知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读过的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指名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奏的诗。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简介作者。
2、自读全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⑵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⑶指名朗读,正音。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在小组内讨论诗歌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分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全班汇报。你已理解了哪些词语。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小组互相讨论后集体交流。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
1、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同学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怎样?请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一听。
2、背诵。
3、抄写词语。
第4课第二教时总第17教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小组内讨论。
三、自学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读诗并正音。
2、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3、分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评议
1、指名读。说说读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2、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3、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深化理解
1、轻声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六、自读全诗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七、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得最好。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早春竞放纸鸢
(景)(人)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小路深长黄蝶飞舞儿童急走
树头花落叶未成阴融入菜花无处寻觅
景人
静动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7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
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不见示儿九州同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
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
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