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实录精选4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作者是许申高,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有了继续在他那里看书的机会。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较自己得失,想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谢之情。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实录。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实录精选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实录 篇1
【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赵 静】
〖换个角度看“教学设计”──我从写作中获得的启发·立意:正确、集中、深刻〗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备课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就一篇课文而言,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备课是以课文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制成成品(即表达)的过程。这个成品便是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它源于课文而有别于课文,是陶器之于泥土,屋厦之于砖块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就功能而言,它类似于应用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体裁而言,它类似于散文,题材广泛、形式自由、形散神聚。那么,如何做好这种特殊的文章?我们的备课有没有一种相对具有普适性的模式呢?下面,笔者将尝试从写作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
任何文章总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是抒发一种感情,或是揭示一个道理,反映在文章中就是中心思想,反映在教学设计中就是教学目标。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在作者未动笔前就确定好的,同样,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的是教学目标。
深刻。一篇文章对读者的教育意义和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立意是否深刻,一堂课同样如此。比如《别饿坏了那匹马》,粗略一读,我们首先被文中残疾青年的施爱无痕打动,但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文中的“父亲”、“我”、“碧云”同样可圈可点的,因此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一群普通人美好的心灵”更加深刻。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张建兰】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具体表现在: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也是不同的。阅读期待的心理指向决定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决定着学生阅读的是否深入。事实上就是这样,当一本新书或一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的阅读期待指向是不同的,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那“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岸柳飞絮的江南风情”所打动;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英雄人物顶天立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所感染;有的也许是被课文中“诗词歌赋、寓言神话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所吸引……
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揭题后,我问:“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指出课题像是谁对谁说的一句话,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对呀,到底是谁对谁说的呢?他为什么这么关心那匹马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想要了解或有疑难的问题,从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最需要了解什么。然后通过问题的归类整理,使问题更加规范、系统,从而使阅读的方向明、动力足,突出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们必须要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的水平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江苏省盐城市文港小学 刘红花】
〖小组讨论怎样“活”起来·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安排讨论过程〗
小组讨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活”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既能独立思考,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残疾青年以家中有马,让我把马草卖给他,是不是谎言”这个论题展开讨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励的讨论。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小学 黄主勤】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质疑〗
陶行知先生曾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了不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以下便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色彩斑斓的争议。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的最好体现。
近日教了六年级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有学生认为“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虽说是‘骗’,但这是友善 ‘骗’,是为了保护好‘我’的自尊心。所以说善意的谎言是正确的。”也有学生认为:如果善意的谎言都是正确的话,那在考试失利后也可骗父母,目的是免让父母生气伤神,这难道也是正确的吗?……双方各抒己见,争论也到达了高潮。这时有一名学生跳出来说:“我们都没把受‘骗’者受‘骗’后的利弊考虑进去。”一针见血,结论终于“显山露水”了。学生对“谎言”提出的精辟论解,令我刮目相看。我想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我纯粹的学生,某种意义上说是我的老师,至少是可称是我的朋友,不是吗?不拘于一种思维定势,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不苟同于一种思想观点,学生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让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
我们说教师可以把学习材料讲解给学生听、演示给学生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各种教学要求,让学生记忆和操作,但是学生是否听、是否看、是否想、是否记却是另外一回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听、看、想、记、做。教师施加的全部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自己的认识活动才能起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要由学生个体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好,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学校 沈晓菊】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探──在阅读教学中解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生主体观”·自我感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现代教育专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叶老先生的观点多么具有前瞻性。由此,我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将叶老先生的教育观点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树立“学生主体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自己的发现和体验得到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努力满足学生的这种内在的学习需求,并使之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是批注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考虑到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故事情节又极其感人,就引导学生划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在旁边写上批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描写残疾青年语言、神态的句子,并且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同时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残疾青年的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9《穷人》:
1. 学会12个生字及读词语。
2. 默读理解课文。
3.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青年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 进一步学习作者通过景物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和老师一起学:
(一)9《穷人》:
1. 学习生字:
搁、掀、撕——与手有关,所以都是提手旁。
搁下、掀起、撕开。
2. 词语理解: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倒霉——遇事不吉利,遭遇不好。
3. 句子理解:
1)“她心跳的厉害……但觉得非这样不可。”——桑娜探望西蒙,发现她死了,留下了两个孩子。桑娜本能地把孩子抱回自己的家。反映出桑娜具有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2)“她忐忑不安地想……揍我一顿也好。”——桑娜自己已有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给丈夫增加了负担。但她宁愿自己挨一顿打,也要收养孤儿。
3)“渔夫皱起眉头……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在思考,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他决定收养孩子,这也说明他和他妻子一样,有着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二)*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 词语理解:
毛票——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2. 句子理解:
1)“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我酷爱读书,残疾青年就是“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
2)“他先是一愣……碧云你出来一下。”——年轻人知道“我”的马草不好卖,为了继续帮“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说明了年轻人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3)“可是迟了……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说出事实,“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基础联系
1. 下面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屋脊(jī) 宫阙(què) 吮吸(yǔn)
鏖战(áo) 凌晨(línɡ)
b. 锃亮(zèng) 眸子(mǔ) 弹琴(tán)
河畔(pán) 瞭望(liáo)
c. 吓煞(shà) 蜷曲(quán) 鸟瞰(kàn)
音乐(yuè) 鸟喙(huì)
d. 惬意(qiè) 衣冠(guān) 松散(sǎn)
炽热(zhì) 憧憬(chōng)
2. 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海伦不分昼夜,像一块干躁的海棉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b. 在清香的碧螺春荼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c. 秦兵马俑维妙维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在雕塑史上决无仅有。
二。 填空题
1.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不及防 心急如( ) 走( )无路
( )死拼搏 司空见( ) 万人空( )
言简意( ) 争先( )后
2.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五采斑斓( ) 礼直气壮( ) 无敌放矢( )
谈笑风声( ) 豪不介意( ) 振耳欲聋( )
迫不急待( ) 浮想联篇( )
3. 用“感”字组词(至少4个),并能从中选出合适的词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他们全家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 )将军的救命之恩。
(2)接过老师送来的书包,我心里充满( )之情。
(3)在张家港的几天里,我( )最深的是这里的每个人都讲究卫生。
4.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描写的是________季节的景色,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三。 判断题
1. “走马观花”、“走亲戚”、“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三个走字的意思各不相同。( )
2. “弟弟走出家门就分辨不清东西南北。”与“雾很大,十几米以外的东西就看不清楚了。”两句话中,“东西”的读音和意思都不一样。( )
3. “鱼、月、支、丝、无”这五个字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
4. “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松。( )
5.书信的格式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五个部分。( )
6. “一位头发花白的营业员在柜台前和蔼可亲地接待我。”这句话可缩为“营业员接待我”。( )
7. “永别了……祖国!”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
8. “济济一堂、门庭若市、万人空巷”都是形容人特别多的。( )
9. “难道诚信不是一种美德吗?”和“诚信不是一种美德。”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
四。 阅读训练
(一)
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一层金色。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在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1. 反映“结伴”的词语是___________;反映采茶姑娘愉快、兴奋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段话按照___________顺序写出了采茶姑娘___________时的情景。
(二)
女儿很早就有个心愿,要亲眼看一看大海。
爸爸对女儿说:“你好好学习,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暑假时我带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大海。”女儿听爸爸要带她去看大海,脸上当然流露出激动的神情。
“不过,我领你去看海是有条件的,就是你必须得考多少个优秀才行。”
其实女儿学习不错,考好成绩是经常的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只要她考好,爸爸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买个书包或买件新衣服啦。‖
这次女儿考得仍然不错。
爸爸和女儿开始准备行囊去看海。爸爸对女儿说:“你看海可不能白看,带个笔记本记点什么,回来后写看大海的观后感。”没待爸爸说完,女儿就笑了。她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来这套,这是大人们的一贯做法。我们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或每次春游、秋游,不都是让我们完成这个那个作业,然后还要写什么观后感或游记吗?不管有没有感觉都得写。”
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
女儿脸上一片无奈。‖
他们准备好了外出旅游的东西。小到药片大到雨伞,吃的用的样样带齐。深夜,他们走向火车站,爸爸忽然想起要买包烟,就和女儿一起去了一家小店。爸爸的烟瘾很大。这家小店卖烟时,却强行搭给他两盒火柴。
□我只买烟□爸爸说□不要火柴□
□要烟就得要火柴□
□我有打火机□不要火柴□爸爸生气地说□
卖烟的也来了气□这里的烟和火柴一块卖□
爸爸望四周瞅瞅,夜深了,周围的商店都已关门,他别无选择。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1. 在文中的□中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 文章的段落已分好,请用学过的方法给各段概括大意。
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中的“主动权”各指的是什么?
①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的最后,“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会想什么,请你模仿爸爸的口气,写一段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基础联系
1. 下面拼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 屋脊(jī) 宫阙(què) 吮吸(yǔn)
鏖战(áo) 凌晨(línɡ)
b. 锃亮(zèng) 眸子(mǔ) 弹琴(tán)
河畔(pán) 瞭望(liáo)
c. 吓煞(shà) 蜷曲(quán) 鸟瞰(kàn)
音乐(yuè) 鸟喙(huì)
d. 惬意(qiè) 衣冠(guān) 松散(sǎn)
炽热(zhì) 憧憬(chōng)
2. 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
a. 海伦不分昼夜,像一块干躁的海棉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b. 在清香的碧螺春荼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c. 秦兵马俑维妙维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在雕塑史上决无仅有。
d. 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校园,我的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 填空题
1.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措)不及防 心急如(焚) 走(投)无路 (生)死拼搏
司空见(惯) 万人空(巷) 言简意(赅) 争先(恐)后
2. 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五采斑斓(彩) 礼直气壮(理) 无敌放矢(的) 谈笑风声(生)
豪不介意(毫) 振耳欲聋(震) 迫不急待(及) 浮想联篇(翩)
3. 用“感”字组词(至少4个),并能从中选出合适的词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感谢、感激、感受、感想
(1)他们全家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
(2)接过老师送来的书包,我心里充满(感激)之情。
(3)在张家港的几天里,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每个人都讲究卫生。
4.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描写的是初春季节的景色,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 判断题
1. “走马观花”、“走亲戚”、“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三个走字的意思各不相同。(对)
2. “弟弟走出家门就分辨不清东西南北。”与“雾很大,十几米以外的东西就看不清楚了。”两句话中,“东西”的读音和意思都不一样。(对)
3. “鱼、月、支、丝、无”这五个字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对)
4. “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花中四君子”是梅、兰、竹、松。(错)
5. 书信的格式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五个部分。(对)
6. “一位头发花白的营业员在柜台前和蔼可亲地接待我。”这句话可缩为“营业员接待我”。(对)
7. “永别了……祖国!”一句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对)
8. “济济一堂、门庭若市、万人空巷”都是形容人特别多的。(错)
9. “难道诚信不是一种美德吗?”和“诚信不是一种美德。”两句话的意思一样。(错)
四。 阅读训练
(一)
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一层金色。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在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1. 反映“结伴”的词语是三五成群;反映采茶姑娘愉快、兴奋的词语有欢笑声、神采飞扬、灵巧的双手敏捷。
2. 这段话按照方位顺序写出了采茶姑娘采茶时的情景。
(二)
女儿很早就有个心愿,要亲眼看一看大海。
爸爸对女儿说:“你好好学习,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暑假时我带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大海。”女儿听爸爸要带她去看大海,脸上当然流露出激动的神情。
“不过,我领你去看海是有条件的,就是你必须得考多少个优秀才行。”
其实女儿学习不错,考好成绩是经常的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只要她考好,爸爸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买个书包或买件新衣服啦。‖
这次女儿考得仍然不错。
爸爸和女儿开始准备行囊去看海。爸爸对女儿说:“你看海可不能白看,带个笔记本记点什么,回来后写看大海的观后感。”没待爸爸说完,女儿就笑了。她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来这套,这是大人们的一贯做法。我们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或每次春游、秋游,不都是让我们完成这个那个作业,然后还要写什么观后感或游记吗?不管有没有感觉都得写。”
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
女儿脸上一片无奈。‖
他们准备好了外出旅游的东西。小到药片大到雨伞,吃的用的样样带齐。深夜,他们走向火车站,爸爸忽然想起要买包烟,就和女儿一起去了一家小店。爸爸的烟瘾很大。这家小店卖烟时,却强行搭给他两盒火柴。
“我只买烟,”爸爸说,“不要火柴。”
“要烟就得要火柴。”
“我有打火机,不要火柴!”爸爸生气地说。
卖烟的也来了气“这里的烟和火柴一块卖!”
爸爸望四周瞅瞅,夜深了,周围的商店都已关门,他别无选择。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1. 在文中的□中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2. 文章的段落已分好,请用学过的方法给各段概括大意。
第1段:每次女儿考出好成绩爸爸都会奖励她。
第2段:爸爸带女儿去看大海要求她回来写感受,女儿无奈了。
第3段:爸爸买烟遇到必须搭火柴的事,女儿的话使爸爸有所感触。(不统一)
3. 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中的“主动权”各指的是什么?
①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
我说带你去你就去,说不带你去你就不能去。
②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你要买烟就要买火柴,这是买烟人说的。
4. 文章的最后,“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会想什么,请你模仿爸爸的口气,写一段想法。
(答案不统一)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实录 篇3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
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文章除主线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 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外还具有语言简朴的特点,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首先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建议让学生选择从"我"的角度说,也可以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我让学生了解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因为"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最后,课文中有不少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语句,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品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由于课文的结尾还可以让学生有暇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我让学生用写续写的方式尝试展开想象的翅膀,帮文章编一个结局,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交上来的续写结局可以是五花八门,有说作者长大以后,重新回到故地,希望能见上残疾青年,当面感激他,可惜从残疾青年妹妹的口中,知道残疾青年已经去世了,这给作者留下了不少的遗憾。有说作者学成归来,重新来到故地,见到残疾青年,给残疾青年诚心的致谢,并想方设法改善残疾青年的生活,使残疾青年过上幸福的生活等。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较个人得失、想方设法让“我”安心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这篇课文并没有因为是示范课而特意选择的,只是按进程刚好到这里。这样做没有一点儿轻视本次教研的意思,只想努力把常态化课堂展示给大家。说实话,把一堂课上好实在是太难了。尽管我也花了不少功夫,尽管我也听取了教研组老师的不少好意见,但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
对于略读课文的字词教学,我是这样认为的,应该由学生自学为主,但本篇课文出现的几个字读音学生读起来实在有难度,所以就有意安排这样的字词教学。本来,我还设想仿学太平小学陶志斌校长的做法,利用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话的方式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来这种方法既可让学生认识词语、了解词意又能达到运用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但由于这样做费时太多,在这样的场合实试就显得很不现实,所以尽管有效,还得忍痛割爱。
关于略读课文的切入点和驻足点,《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作为对话的切入点在哪里呢?读了许多遍文本后,我也想了多个切入点,最终确定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很清楚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以“谎言——为什么要编谎言——真相大白”三大块串成现在这条线。特别是略读课文,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审读教材的独特慧眼,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如果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直至领悟其中滋味。《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值得我们驻足鉴赏、细心揣摩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有三点精妙之处:1、课文开头部分我看书时的尴尬;2、我看书时被父亲抽耳光;3、残疾青年编造的那匹马。抓住了这些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困惑: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小手林立、口若悬河,教师神采飞扬,这样的场面我想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想追求,但他们漠然的神色又让我们显得那样的无奈,我们怎么办?我束手无策。
还好,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人家都这样说了,我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但我还是很恳切地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对我这一堂课和我的困惑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先谢谢了。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十课。是篇略读课文,主要叙述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读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故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几点设计还不错。
1.设计了一个好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说过谎吗?说谎好不好?”(说谎会伤害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入,感觉效果较好。
2.设计了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知道了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残疾青年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他是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其实课文有些地方早就告诉我们这是个谎言,只是“我”未曾发现?用你们的慧眼去找一找,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3.设计了一个好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心相应了,我看得出学生有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真情故事继续延续下去,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选择一题,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续写故事。注意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⑴写写残疾青年家的情景:我离开后, 残疾青年……(提示:可以把碧云也写进段落中)
⑵写写“我”家的情景:我强忍着泪水回到家……(提示:可以把父亲也写进段落中)
⑶写写“我”和残疾青年后来的故事,以及“我”在残疾青年的鼓励下,走向美好的未来。从那以后……
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这时给他们写的机会,让他们把内心的情感,流露在笔端,水到渠成,想象合情合理。
当然,这课的教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1.朗读训练不够。
略读课文教学本来就应该要把“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特别是要把“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谎言,在课文中出现了3次时的语气要读出来,体会残疾青年的高尚品德。如: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第三次是我说的话。我觉得学生的朗读还不够,没有入情入境。
2.面向全体不够。
学生初读课文后请他们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课堂上,我请一个优秀学生回答,他回答比较完整,我就没有另请一两个学生来回答,就这样过了,没有照顾中下等学生,去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如果我从两个方面来引导他们说话:(1)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就能降低难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或者按下中优等生的顺序让他们发言,效果会更好些,一定能达到了这次语文能力训练的目的。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实录 篇4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下面我攫取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如下:
师:读了课文大家有没有发现该文最大的特色是人物的对话特别多,而且写得十分精彩,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好好品味一下。请同学们找出我和残疾青年之间的对话,大声练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师:再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由全班同学读。边读边思考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有的说:这个残疾人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心地很善良……
师: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我和残疾人的对话,哪些句子最感动人 用尺把它划出来,好好地读一下,为什么令你感动
生: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师:(相机引导)为什么先是一愣,后来又眼睛一亮 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请同学们说说你们从中感悟到什么
生1:残疾人十分善良。
生2:残疾人乐于助人
师:请学生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 快把马草提进去!
师提问: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生答:因为家里根本没有马,姑娘不明白哥哥为什么要我把马草提进去
师:既然家里没有马,为什么要叫妹妹把马草提到屋里 说明了什么
生1:这位残疾人收下我的马草是想让我能继续看书。
生2:残疾人很善良,不想我今后看不到书。
师:这位残疾人多好啊!请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生: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
师:他为什么急
生:因为残疾人担心我拆穿他的谎言。所以他急了,不让我走进里屋。
师:请同学们读出残疾人的这种焦急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师:那位残疾人为什么要说谎
生: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是希望我能继续读书。
师:多么感人的谎言啊!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你。可以看出这位残疾人说得怎样
生:残疾人说的很诚恳。
师:好!同学们一起用诚恳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当我知道残疾人的谎言后,他却轻声说道,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多好的残疾人啊!你的乐于助人的品质使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同学们一起读,把残疾人的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读出来。
(学生再读这一段话)
师:文中的我被残疾摊主感动了,你们有没有感动呢 一起把4—14自然段再读一遍。
反思:
整个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注重两点:一,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先自由读,找出人物的对话的句子;再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然后再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最后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相机进行朗读指导。二,注重感悟,读悟结合,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谈体会,然后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学生体会到的比较浅或很不到位,所以这一环节要强调教师的点拨,把学生体会到的读出来比你强加给学生的该如何读效果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