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 篇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蒲、英、耍”等6个生字,学会“蒲、英、盛”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主动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突破重难点:
重点:准确了解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突破方法: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3自然段“我”的观察结果进行品读,同时借助想象进行画面与文字的转化,初步体会“花瓣开、合”与草地颜色变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难点: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
突破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将自己幻化成故事中的兄弟俩,感受草地上长满蒲公英的画面的美好,进而体会他们在草地上玩耍的开心快乐,同时,还要联系自己平时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玩耍的情形,进一步形成对课文意境的感知。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还能进一步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从而轻松突破重、难点;质疑导学法,运用恰当的质疑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这样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明晰的目的性。
学法:自读自悟、探究交流法,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不断融入到文字所营造的富于童趣的画面中,以更好地体会文章作者对于蒲公英的喜爱之情;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入境入情地进行朗读,受到美的熏陶,更能激起无限的想象。
师生齐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蒲公英的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了解关于蒲公英的知识;认真观察生活中一种熟悉的事物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蒲、英、耍”等6个生字,学会“蒲、英、盛”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谜语:“小小降落伞,飘散到各处。身着小白衣,还有一条小绿裙。“引导学生朗读谜语并猜一猜谜语中写的是哪一种植物,同时注意引导他们抓住特点进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蒲公英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对蒲公英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内有白色乳汁。当果实成熟时,花茎顶端长成一个白色的、蓬松的小绒球,风吹来后,一簇冠毛带着一颗果实,被吹到四面八方,活像一个个小伞兵飘落到远处。蒲公英的植株可供药用)。
2、想象引入:孩子们,如果草地上到处都盛开着蒲公英花的时候,你们能想象到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一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上看看吧。板书课题:金色的草地。引导学生质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呢?教师及时梳理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与同桌进行自主朗读课文检查,注意及时进行互读纠正。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时出示读错的生字予以纠正指导,重点指准“蒲”是第二声,“英、拢、盛”三个生字是后鼻音,注意不要把“耍”读成了“要”,“钓”不能读成了“钩”。
3、生字识写指导。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借助熟字比较法、形声字形旁加声旁构字法以及汉字添加偏旁等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2)再次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时分别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容易出现书写错误。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指导“蒲、盛、耍、趣、睡”5个生字:“蒲”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艹”略宽,下面“浦”右半部分注意横画之间紧凑、等距;“盛”上面的“成”要注意斜钩略微舒展,与下面部分呈半包势,下面的“皿”要注意写得扁而略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耍”上面半部分要注意写得略扁,下面“女”的横画较长,托住上半部分;“趣”字“走”的平捺较长,完全托住“取”字,“取”的捺画变成点画;“睡”特别要注意右边“垂”的笔画安排及笔顺,其中第三笔是中间长竖,第四笔横画最长,同时要注意横画之间的等距、紧凑。学生根据教师的范写指导认真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书写情况,及时反馈并进行书写强调。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按照读中识字——书写巩固的步骤组织学生初读,让他们随文进行了字词识读,同时,通过对识记、书写要领的巩固训练,真正为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扫清了障碍。
三、理清文脉,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自己都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了那片草地很美,是文中的“我们”快乐玩耍的地方。
师:那片草地在哪儿呢?
生:就在“我们”的窗户前面。
师:真好!窗户前就有一大片草地,来到草地上,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还看到草地上开满了蒲公英,非常多。
师:在这样的草地上玩耍,难怪故事中的两个孩子会觉得非常开心。
生:我还从课文中知道了草地是因为蒲公英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
师:真奇妙!但是老师更为你们第一节课就能知道这么多关于课文的知识而感到高兴。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试着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述。
2、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在描述各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予以补充(讲述的是生活在乡下的兄弟俩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并通过仔细观察找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的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交流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分享初读收获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
课上到这儿,相信大家一定跟老师一样,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草地为什么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变化颜色呢?难道是被谁施了魔法不成?孩子们,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主动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入学习
1、指名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简单说说自己对课文都有哪些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过渡引入:这样美好的草地我们怎么能错过了呢?孩子们,准备好了吗?赶紧带上我们善于发现的双眼和一颗感悟美好的心灵一起出发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旧知学习回顾法,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实现了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自然衔接了前后教学内容。
二、图文对照,融情入境
1、过渡引入:孩子们,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呢?课件呈现草地画面,引导学生观图并简单描述草地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觉。
生:我觉得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草地,看,草的颜色多绿啊,真像一张巨大的绿毯子。
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草地的颜色特征,老师还从你的描述中感受到了草地的柔软、巨大。在这片草地上你们最想做什么?
生:我特别想在上面打滚。
生:我想躺在上面晒太阳。
生:我还想跟伙伴们在这样的草地上开心地玩耍呢。
师:快看呐,草地上除了碧绿的小草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很多蒲公英。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蒲公英的颜色吗?
生:是金色的。
教师补充出示开满蒲公英的草地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图感受。
生:好美啊,绿色的地毯上面好像洒了一层金光。
课件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想一想自己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感受“我”对草地以及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交流(兄弟俩在草地上快乐玩耍的情形),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再读这段话,找出最能体现他们玩耍时“快乐”感觉的词句,边读边想象他们快乐玩耍的情形。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课件适时出示这段话中的第2、3、4这三句话,引导学生看看兄弟俩都是怎样玩耍的,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他们心中的快乐感觉,同时随文理解“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
(3)课件出示第5句话:“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除了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外,可能还有哪些有趣的情形?(比赛看谁把蒲公英吹得更远更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蒲公英给兄弟俩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他们自然非常喜爱蒲公英,同时随文理解“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注意想象画面美,并体会孩子们心中对于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图文对照与想象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美好情境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了画面中,初步感受文情。
三、探究交流,体验快乐
1、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草地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妙的变化呢?试着完成以下表格填写。课件出示:
时间草地颜色蒲公英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学生读书思考,自主完成表格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教师深入到小组内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注意抓住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3、指名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填写情况,教师适时指导,并将学生的填写情况补充出示在表格内,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草地颜色变化与蒲公英花瓣张开、合拢之间的密切关联,进而准确体会草地颜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时间草地颜色蒲公英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早晨绿色绿色花朵还没张开
中午金色金色花朵张开
傍晚绿色绿色花朵合拢,花瓣被包住
4、想象体验:孩子们,看到草地因为蒲公英竟然发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你心里对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觉得它非常奇妙、有趣;我还想探究更多关于蒲公英的知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自己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重点引导他们抓住这段话中第1、2两句感叹句,体会孩子们对于蒲公英的喜爱和赞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注意读出喜爱、赞叹的语气。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探究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到了草地发生变化的原因,体验了文中孩子们观察发现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知
1、探究交流:从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发现草地的颜色发生变化并找到其中的原因的过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要学会认真观察事物)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观察不仅能够让人发现更多知识,而且还会给观察者带来很多乐趣。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交流平台”,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观察的作用(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方法(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自己对某种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的情况,说说它都有哪些有趣的变化(含羞草、秋天树叶会变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变化的原因说清楚,必要时予以纠正、补充。同时引导他们仿照课后“初试身手”中的示例,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拓展学习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了培养善于观察生活这一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了自主探究自然的积极性。
五、课堂
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神秘的现象正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呢!孩子们,只要你们能够认真观察自然,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像文中的小男孩那样发现潜藏在大自然中的无限奥妙呢!
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 篇2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通过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本课的教学重点仍在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并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增强自己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因此,本课的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草地上的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要联系实际生活,引领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观察带来的好处。通过设计情境表演、有感情朗读、对比发现、资料补充、读写结合等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感悟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生字,会写“乡下、窗前”等18个词语。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培养主动观察的意识,积累生活素材。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生字,会写“乡下、窗前”等18个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场景。
【要点把握】
1、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悟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平时观察到的草地。
导语: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见到草地,公园里、山坡上、操场边、田野里……。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草地?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绿色、碧绿、嫩绿、宽广、广阔、柔软、软绵绵、美丽、可爱、有趣、荒凉”等,如果有学生预习过课文,也会说“金色”,教师可进一步追问,有没有见过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样儿的。
3、出示课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过渡:在读课文之前,大家看到“金色的草地”这个题目,会有哪些疑问?(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是秋天小草枯黄以后的草地吗?草地上的什么东西是金色的呢?)预习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是“金色的草地”了吗?(蒲公英的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就是金色的了。)对,就是蒲公英!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蒲公英的图片,指名学生介绍蒲公英。
蒲公英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这则谜语的谜底就是“蒲公英”。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个个白色的、毛茸茸的小球,实际上是蒲公英的种子,它的花其实是黄色的。每当春天来临,蒲公英就会开出一朵一朵黄色的小花。这种黄色的小花有个特性,中午花瓣张开,早上、傍晚花瓣合拢,特别有趣!
2、教师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公开玩叫打哈鱼是
观合有爱觉一本正经引人注目
3、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钅:钓(钓鱼)错(错误)钱(金钱)铃(铃声)锄(锄禾)
铅(铅笔)
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讨论交流怎么把字写好。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察]注意各部件的摆放位置,写的时候要紧凑些。
[睡]注意“垂”的笔顺,撇、横、竖、横、竖、竖、横、横。第一横最短,第二横最长,横画间隔均匀。
[喜]上下窄中间宽,要把字写紧凑些,下“口”略宽于上“口”。
◆易错提示:
[蒲]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耍]上部是“而”,不要多写一横,注意与“要”区分。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及难句,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
预设:先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说说什么是“一本正经”,或是演一演,再用这个词说句子。“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预设:引导学生联系近义词理解“引人注目”的意思,再用这个词说句子。“引人注目”是“吸引人注意,受人关注”的意思。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预设:做一做“合拢”的动作,或是集体演一演。“合拢”是“合到一起,闭合”的意思。
(2)标出段落序号,分小组接读课文,或指名学生接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声音洪亮,尽量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后说说草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汇报草地给人的印象。
预设:先让学生自主归纳出“美丽”“可爱”“有趣”等词,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作者直接赞美的语句“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听课文朗读音频,体会欢快的感情,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思考:课文中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和可爱呢?
4、指名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1)蒲公英盛开以后,草地变成了金色。
(2)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吹蒲公英的绒毛。
(3)草地早上、中午、傍晚不停地变色。
(4)蒲公英的花瓣中午张开,早上、傍晚合拢,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可以张开、合上。
(5)草地变色是蒲公英的花瓣张开、合拢造成的。
小结:同学们的发现真多!让我们一起按照课文的顺序来理一理。开头介绍了蒲公英生长的地点,描写了蒲公英盛开使草地变成金色的场景;接着描述了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快乐情景;然后重点描写了“我”发现草地颜色会变化的奇妙现象,通过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蒲公英花朵开闭的秘密,解释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趣”“可爱”!
5、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蒲公英的盛开让窗前的大片草地变成了金色。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以及“我”在草地上的发现。(写草地和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6、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金色的草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示例:整片草地既像一片金色的稻田,又像一张巨大的金色绒毯,多神奇啊!原来,那是一朵朵盛开的蒲公英,舒展着一片片金色的花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呢!阳光暖暖的,微风香香的,小鸟叽叽喳喳,蝴蝶翩翩起舞,还有那柔软的白色小绒毛,随风拂过你的脸,痒酥酥的……
(2)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带着我们刚才的美好想象,把这份喜爱之情融进第1自然段中,美美地读一读吧!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一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也带来了欢乐!那么在这片美丽的草地上,我们又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呢?下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到草地上去玩一玩,看一看,寻找金色草地的秘密。
今天这堂课,老师想着重表扬一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想一想,今天从老师或同学那里,自己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或新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观察作业。继续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在“观察记录单”上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2、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要点把握
1、引导学生了解“我”是怎么观察的(选择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
2、结合学生的“观察记录单”,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蒲公英盛开玩耍叫喊打哈欠钓鱼而是
观察合拢有趣喜爱睡觉一本正经引人注目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第1自然段描写的场景。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是呀,蒲公英金色的花开了,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乐趣!如果你置身于这片金色的草地,你最想做什么?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交流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段落。说一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兄弟俩在草地上快乐玩耍的情形。)
3、自读第2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他们玩耍时“快乐”的感觉,画一画,读一读。
4、师生交流圈画的词句。抓住兄弟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他们心中的快乐。
(1)你能透过对哥哥的神态描写,体会哥哥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吗?
示例:这么多蒲公英,让我来逗一逗谢廖沙,最好趁他不注意,让他打个喷嚏才好!
(2)弟弟为什么“假装打哈欠”?他的心里又在想什么?
示例:哼!哥哥刚刚捉弄了我,看我怎么反击他!我要趁他不注意,打个哈欠,把绒毛往他脸上吹。
5、小组合作,设计表演。
过渡:多么亲热的兄弟俩!一个跑,一个追;一个闹,一个笑,玩得多开心啊!让我们来演一演吧!
(1)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组内进行分工,有表演者,有文本朗读者。
(2)可以根据文本大胆设计动作、神态等;还可以发挥想象,加入其他用蒲公英玩乐的场面,如比赛用蒲公英花朵编花环、把蒲公英吹得更高更远,等等。
(3)请一组同学表演展示,师生评价,可以把自己组内的设想大胆说一说。
6、教师小结,集体朗读第2自然段。
小结: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所以作者才会说: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那就把这份快乐融入朗读之中吧,大家一起齐读第2自然段。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读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每个时间点草地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填一填,再按照时间顺序说一说草地的变化。
早上,草地是(绿色)的;
中午,草地变成(金色)的了;
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小结:草地的变化主要是颜色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草地的颜色是不同的。
3、探究思考。
(1)作者是怎样发现草地的秘密的?
明确:“起得很早”去钓鱼,无意间发现的。“并不是……而是……”表明过去“我”一直以为草地就是金色的,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
(2)当作者有了这样的发现,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明确:惊讶、惊奇,想一探究竟,所以会格外留心,仔细观察。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再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思考草地变化的原因。
小结:正是作者的留心观察,使他很快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妙的变化呢?作者又有怎样的发现?再读一读第3自然段,在书上画出你找到的答案。
5、指名学生交流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点拨。
(1)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哦,你发现了傍晚的时候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2)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来,伸出你们的手掌,我们一起做一做张开、合上的动作。这里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一下子就说清楚了。作者以前有没有发现蒲公英花朵的秘密?没有。过去他是怎么认为的?他认为蒲公英一直就是金色的,就是花瓣张开时的颜色。那蒲公英花瓣的变化与草地颜色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3)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一边演示花朵开合的动作,一边在脑海中想象这样的画面:花朵张开,金色的花瓣显露出来,一朵一朵的花儿挨挨挤挤,就像是给草地盖上了一条金色的毯子。花瓣慢慢合拢,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又露出了原本的绿色。)
6、出示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再填一填。
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花朵合拢了);
中午,草地变成(金色)的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张开了);
傍晚,草地又变(绿)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又合拢了)。
7、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第3、4自然段。
小结:你们现在理解作者说的“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的原因了吧?(学生自由表述)是呀,蒲公英花朵的开合,跟我们的生活起居节奏,是多么相似呀!都跟昼夜变换相关。它们就像是陪伴我们、与我们一起成长的小精灵,多么可爱!多么有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第3、4自然段吧!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讨论:读一读这三句话,说一说作者的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花朵盛开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场景;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是作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事物观察所得,更加用心了;发现蒲公英花朵的秘密,是发现草地变色以后进一步仔细观察所得,更加深入了。
2、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感受观察的好处。
小结:是呀,课文中的“我”不只观察了草地的颜色,还在不同时间观察了草地颜色的变化,通过更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和蒲公英花朵张开、合拢的关系,三次发现一次比一次深入,作者的观察越来越仔细。正是这种细致的观察,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到大自然的奥秘,从而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最后又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是把大自然当成了有血有肉的人来亲近、来热爱呀!这就是观察带来的美好享受!
四、拓展延伸,指导观察
1、出示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或知识积累,说说自己的发现。
过渡: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被触碰后会“害羞”地低下头……。你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和同学交流。
(1)小组交流,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
(2)汇报展示,教师相机点拨,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变化”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2、播放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一些动植物的独特之处,教师小结。
示例:捕蝇草的“小夹子”能将外来物体包夹其中。跳舞草在声音刺激下会自动跳舞。枫树的叶子到秋天就变红。夜来香夜晚开放,白天闭合。睡莲白天开花,夜间闭合。放置的香蕉由绿变黄,再过几天还会长出麻点,慢慢腐烂。阳台上花草枝叶的疏密会随着摆放的方向发生变化。变色龙会随环境改变身体的颜色。壁虎的尾巴断掉以后会重新长出来。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后长出前腿,最后尾巴变短变成小青蛙。蚕宝宝会不断蜕皮长大,然后结成茧子,最后破茧成蝶。……
小结:大自然就是一个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不管是旅途中看到的一只鸟儿,还是身边随处可见的蒲公英,再寻常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一定会有许多不一样的发现。
3、出示新的“观察记录单”,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进行观察实践,记录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
观察记录单
(1)引导学生与之前的“观察记录单”进行比较,明确这次课外观察实践活动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所得,侧重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
(2)教师随机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单”,指导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
预设:
①观察小动物的,可引导学生观察得更细致,如“小狗的尾巴在不同情况下有哪些变化”“小猫的眼睛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状态”“爪子的伸缩变化”等。
②观察植物的,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植物在不同阶段生长形态的变化,或是不同时间段状态、颜色的变化。
③观察场景的,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随着时间的流逝,场景中的景物(事物)有什么变化。
④如果之前观察的事物或场景不容易发生变化,可适当调整观察对象。比如在课后第3题中交流过的某种事物。
(3)明确观察要求。
选择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
发现事物出现变化后,要进一步仔细观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
随时在“观察记录单”上记录观察所得。观察时间、观察所得不受表格内次数限制。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观察记录。选择其中一项完成即可。
(1)继续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在之前的基础上,侧重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填写新的“观察记录单”。
(2)继续观察豆芽的生长变化情况。填写新的“观察记录单”。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重点教学片段实录】
◆抓住典型语言,感悟草地变色的秘密。
师:作者是如何发现草地变色的秘密的?
生:“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师:这段话里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能找到吗?
生:起得很早、中午、傍晚。
师: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和草地的颜色有什么联系吗?你们细读课文,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很早去钓鱼呢?
生:作者以前起得没有这样早,因此未能发现早上的草地与自己其他时段见到的草地有什么不同。
师:你说得真好!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是呀,这里强调起得很早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作者说——(引生齐读)“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通过这个“并”字你们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现在才发现不是。
师:是呀,这一次的发现打破了作者以前的认识。你们如果是文章的作者,此时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片草地居然会变色!真让人好奇!
师:是呀!多么奇妙的“变色草地”,发现这样的奥秘怎能不让人感到兴奋、感到好奇呢?那你们现在会怎么做?
生:继续仔细观察,弄清楚草地为什么会“变色”。
师: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又发现了什么。
生:“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师:作者说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打比方的方法。
师:蒲公英的花张开时是什么颜色?合上时又是什么颜色?
生:“张开”时可以看到蒲公英的花瓣是金色的,“合上”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师:真神奇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播放蒲公英张开、合上的画面)
师:看来,这奥秘就在蒲公英身上了。(出示: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多么形象的句子呀,谁能加上动作演示,让大家了解蒲公英的奥秘?
(学生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动作演示)
师:终于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了!现在这样美妙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播放不同时间不同颜色的草地),那你们能按照时间顺序,结合蒲公英的这一特点,为这些美妙的画面配音,介绍变色的原因吗?(学生练习复述)
(出示提示语句: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草地是。
中午,花朵,是,草地是。
傍晚,花朵,是,草地是。)
师:面对这片草地,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师:作者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们能理解这句话吗?你们觉得它好在哪里?
生:这句话非常生动。蒲公英开放、合拢的时间点与我们起床、睡觉的时间点相近。
师:是呀!这怎么能是普通的蒲公英花呢?它就是我们的朋友!面对这样可爱、神奇的朋友,我们怎么能不喜欢呢?那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赏析:“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起得很早”“中午”“傍晚”这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草地颜色的变化与时间有关;接着探究颜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抓住“张开”“合上”这两个词语,运用画面、动作演示等方法充分理解草地变色的奥秘,并顺势完成了复述的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
本课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重点仍然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感悟观察带来的好处,并能将自己的观察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一是以朗读为线,在读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既突出了语文课的特点,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以“发现”为线,围绕“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从感悟游戏之乐过渡到体验观察、发现之乐。
我首先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蒲公英盛开后草地上的美丽景象,激发情感。等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以后,我就用“课文描写了哪些场景”这个问题来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采用了表演朗读法,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我看来,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金色是蒲公英给草地带来的新装,因为有了蒲公英,草地就更有趣、美丽了,这是大自然美容师的功劳。怎样让学生找到发现的快乐呢?我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发现”环节的学习。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利用复述、小练习和动作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蒲公英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花瓣的形状、颜色都有所不同,渗透自然知识。通过让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勾画词句这一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自主阅读的学习方法,从而体会蒲公英的可爱,以及花朵开合与草地颜色的关系。课文学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一份深情,但这种感情又是如何深入人心的呢,还需要进一步升华。因此,我列出描写小作者观察到的三个场景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从而引导他们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并借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渗透: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关于最后的课外观察实践,我联系了上一堂课布置的内容,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他们的观察意识,并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具体的方法指导。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没有来得及细细展开,收束略显仓促。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过从读中体验,能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展开想象是孩子们乐意做的事情,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和孩子们同乐,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在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以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独创性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正确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把握课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明:本节课设计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巩固本课所学的重点文言词句。
2、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3、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4、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描摹细致、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
学法:朗读、勾画、批注、想象相结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达标检测
教师就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在字音、字义、句意及课文诵读方面的情况,并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落实重点文言知识,全面及时地掌握学情,为本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点拨构建
1、精读课文,把握景物特征及作者的写景技巧。
问题设置: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读课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景方法。)
2、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问题设置: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合作探究
问题设置: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内心。)
(四)拓展升华
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落实语文课标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2)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凄悲凉
(情景交融)
教学评价
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刚升入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这样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我预设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读“钓、拢两个生字,识记、会写“耍、装”等12个字。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引人注目、观察”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鉴于以上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三、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期待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期待,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因此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在教学开始,我先问孩子:“你们喜欢郊游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郊游。”然后引导他们回忆过去郊游的情景。并且出示一张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图片,板书:( )的草地,结合图片问“你见过怎样的草地?谁来说?”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板书完整的课题——《金色的草地》,并且问“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借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的阅读期待,对下面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本课生字较多,在初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想去见见金色的草地吗?但总不能两手空空啊,那我们就带上生字宝宝作为礼物去看看。看看谁能拿到去金色草地的入场券。”然后出示生字词,通过各种形式如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检测、齐读等方式,检测学生认读情况。并重点区分“耍”和“要”、“钓”和“钩”的字形,进行书写指导。并且出示几句带有生字比较难读的句子来读一读。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初步朗读了课文,自己疏通了课文词句。在自学检查反馈中,我还相机进行生字词的正音和难读句子的突破。突出了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初窥课文大意。
读而不死则罔,读中有思,才是高质量的读,才是有意义的读。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前线,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两件事情?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并且将两件事概括为: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变色的原因。锻炼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四)趣为主线,生成教学过程
在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我准备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话展开教学,以“趣”为切入口,让学生说说“你感觉课文哪里写出了草地和蒲公英的有趣?”由此展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由于学生回答的不确定性,我预设了以下两块的教学:
1、抓住第2段体会草地的“美”和“可爱”。
这段话写的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的事。当学生说到“蒲公英”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里关于“蒲公英”的内容,并结合词语手册里“蒲公英”的插图和说明文字,先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的情况。这段话里面充满了哥俩的对话和他们有趣的神情、动作,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这时可能会说“我感到谢廖沙哥俩在这片开满了蒲公英花的草地上玩得非常快乐。”然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句当中能看出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引导学生抓住哥俩的神情“装着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重点词语体会互相吹绒毛的有趣。并且指导朗读出愉快的心情。再抓住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引人注目”一词的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东西很引人注目。再回到课文,理解蒲公英开在草地上,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再鼓励几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演一下课文当中的这段内容。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仔细揣摩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叫和弟弟假装打哈欠的用意,体会孩子在游戏中表现的智慧和为对方上了自己的当而开心得意的神态。让那种真正属于孩子之间的乐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得以再现。
2、抓住第3段“发现草地变色,以及变色的原因。”体会蒲公英的“有趣”。
学到这里,我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去发现蒲公英的有趣:“可爱的小男孩发现草地在变魔术,他多想快点找到答案。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找到一朵蒲公英仔细观察起来,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看看小男孩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小男孩的发现。
在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过程中,我还将随机引导学生去体会个别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这句话:“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怎么让学生体会“起得很早”的用意呢?我想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以前我没有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便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我从没有起这么早过,所以一直误以为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是金色的。那么“并”在这里又有什么含义呢?为了让学生自主感悟,我想可以先把“并”字去掉来读这一句,再加上“并”字读这一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用上“并”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那种想法是错的。然后让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这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指向生活实践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摘录描写鲜花的词语。
2、平时你一定见过许多美丽的鲜花,你能向大家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花吗?介绍的时候要说清楚花的形状、颜色等,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练习,由摘录写鲜花的词语到介绍鲜花,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将语文学习的平台延伸到了课外,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借助在现代游记散文中学到的游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即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品读语言,借景抒情的写法;在阅读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能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表现作者的情感,文章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2、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柳”导入;介绍“记”这一文体。(课件展示:“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指名试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疏通课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互动交流,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
⑴实词意义:
水清尤洌(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日光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
⑵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用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为坻,为屿……:成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水尤清洌:清澈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以其境过清:冷清
不可知其源:能够
3、翻译接龙:
学生每人一句,依次下传,教师适当点拔。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评,看他(她)读的节奏是否合理,语气语调处理是否恰当。
2、全班齐读课文。
3、自由读文,研讨读法: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4、师配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课文。
5、尝试背诵。
四、作业
1、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2、书面翻译你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游记阅读方法,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学习中,就读到了一组优美动人的游记散文,也学习到了一些阅读游记的方法,今天,我们又要跟随古代的名人大家,文人墨客一起去饱览秀美的山光水色了。我们不妨把在第一单元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师生共同回顾生,师展示课件相关内容)。
二、细读课文,欣赏如画的美丽意境
1、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它们又各自有什么特征?如果让你为这个小石潭作一幅画,你认为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
⑴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所描写景物,并概括其特征,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说说这幅画的风格。
⑵学生发言后,师总结(展示课件相关内容:潭石──异石纷呈;潭水──声悦水澈;潭源──曲折,多姿,神秘;潭境──清幽凄凉):这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
2、如果把课文拍成一部导游的风光记录片,你觉得应该拍摄哪些镜头,画面?
⑴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再想像镜头和画面。
⑵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以课件展示教师自己心目中的小石潭的镜头及画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它可以拍摄下面一些镜头及画面:行进中的镜头(“从小丘西行”)、近景画面(石潭)、特写画面(鱼)、远景镜头(潭西南而望)、全景镜头(坐潭上)。
三、品读课文,体会诗般的语言艺术
学生自由品析语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或者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并说出原因。
1、学生活动前,教师引导:这是一篇言简意丰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我们读游记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品味语言,学习语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去品析你喜欢的词句。
2、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品读结果写下来,完成任务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品读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总结。
四、赏读课文,感受音乐般的幽凄的情感
1、聆听教师的文章配乐朗读(课件配乐《高山流水》),说说你听后的整体感受(或者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相应评价,并作总结:文章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淡淡的哀伤”,“幽静凄美”等都可以,(如有异议,例如说“悠然自乐”的,放到下一个环节去解决。)
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划出文中的两“乐”一“清”(或“凄”)后,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而“乐”?又为什么觉得“清”(即凄清,冷清)?
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BAIHUAWEN.}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老师总结:对于经历宦海失意的柳宗元来说,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所以说《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如: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陆游……教师总结: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六、作业
1、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3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