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2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
三、巩固发展
1、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_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4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xx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xxx元,限坐乘客xx人,小车租金每辆xxx元,限坐乘客xx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x辆大车和x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2、用餐3、买纪念品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6
《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一只小兔大约重3()。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 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 700×2=
21×4 = 23×2= 32×3=
2、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 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0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 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二、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之后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平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安排了“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四课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 具体地说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的“数”的系统概念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且具有较大的理解层面上的难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使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3、 学习分数 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的算法原理。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分一分(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涂色、折纸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1、猴头、桃子的图片。
2、正方形纸、水彩笔、直尺。
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分桃子
师: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他们是谁?
生异口同声:猴子(师出示猴头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咱们都知道他们最爱吃——
生异口同声:桃子。(师出示4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学生思考,汇报)
生1:一只猴子2个桃子,另一只猴子也2个桃子。
生2:一只猴子3个桃子,另一只猴子1个桃子。
生3: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
师;�
生2: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公平,因为是平均分的。
师:对,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 个,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如果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师拿去黑板上的2个桃子图片)
生:每只猴子分1个。
师:如果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师拿去黑板上的1个桃子图片)
生:1只猴子一半。(师把预先平均切开的1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2、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师:谁愿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1:我把一块橡皮分成2块,每块是一半。
师:想一想,怎么分成2块,每块是谁的一半。
生2:把一块橡皮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橡皮的一半。
生3:我用1/2表示一半。
师:你在哪里见过?
生:在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1、生2、生3、生4分别画了 表示一半。
师:刚才,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一半,真不错。下面,咱们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大屏幕播放: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一半,也就是分了这个桃子的1/2,请小朋友们说老师是怎么分的?
生: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桃子的1/2。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
(师生边做动作边说:“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1/2怎么写呢?
(师指导写1/2)
师:桃子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物体或图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吗?听了淘气的话,你们就知道了。
(大屏幕播放淘气说:“分别涂出它们的1/2。”以及课本56页涂一涂的内容)
(学生动手涂)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的1/2。
生1: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片树叶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树叶的1/2。
……
师: 小朋友们不仅涂得好,说得也不错。
2、认识1/4、2/4、3/4、4/4
师:看见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学习,笑笑也来了。听,她约我们干什么?
(大屏幕播放笑笑说:“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学生独立折纸)
师:谁把你折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拿着作品到前边介绍所折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折法一样吗?如果笑笑看见了会高兴吗?为什么?
生:三种折法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所以笑笑会很高兴。
师:笑笑想约我们做涂色游戏,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大屏幕显示课本57页折一折:①、②、③、④的内容。)
师:这是做涂色游戏的方法和步骤,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读一读、涂一涂、说一说、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好吗?
(学生动口说、动手涂、动笔填,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来把你们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1/4。
生2:我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
生3: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3/4。
生4:我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4/4。
师: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呢?
生4:就是涂了这张纸的全部。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张纸的4/4是什么意思?
生5:这张纸的4/4也就是这张纸。
(一组四名学生介绍作品后贴到黑板上并写上相应的分数。)
师:好,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请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
(生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1/2、1/4、2/4……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的请举手。
(一生说“分数”并板书课题)
师:你写的“分数”2字真漂亮,请领读一遍。
(生领读课题)
师:每个分数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3/4,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字叫分母,表示平均分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师板书: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3
4
师:谁说说3/4的意思。
(生说略)
4、联系生活
师:你能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吗?
生1:我经常吃一个苹果的1/2。
生2:有一次,妈妈把一张油饼平均分成4份,爸爸吃了2/4,我和妈妈分别吃了1/4。
生3:我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2份,用彩笔涂出它的5/32。
生4: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的11/1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在报纸上看到的。
师: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分数,看来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啊!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过的分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略)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作题,然后交流略)
3、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
(①、②、③小题略)
师:用4/6表示阴影,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应该用8/12表示。
生:因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2份,有8份涂了颜色,所以用8/12表示是对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阴影部分到底能不能用4/6表示?
(学生思考)
师 :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师:谁再来发表意见。
生:可以用4/6表示,假设中间的横线没有才能看出来。
生:在这个长方形中,竖着的几条线段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6份,这6份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是对的。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来解释一下。
生(指着图形):中间竖着的5条线段确实把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可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图形中的阴影,用4/6表示是对的,用8/12表示也可以,难道4/6和8/12相等吗?
师:对这个问题,谁有看法?
生:既然用4/6和8/12都可以表示阴影部分,那4/6和8/12肯定是相等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创新发现和精彩解释,4/6确实和8/12是相等的。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略)
师:老师相信,通过你们以后的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测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测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始,又摸球游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树立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从而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在练习时又创设了小明这个小朋友的一些活动,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如天气,上街等情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最后,你能用今天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吗?因为学生学习了知识就可以用,所以学生参与的特别积极,也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一开始的个别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从学生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的不同,来猜测盒中的黄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验证猜测是否准确,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个结论。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索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后,结合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有特定的词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组织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交流。
在重视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进行独立思考,并用特殊的语言来描述,再引导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与同伴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将摸球结果,猜测的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机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个教育教学新理念。四、重视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本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摸球游戏是以6—8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次是最后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4人小组为单位。我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小组活动已经可以很有序地进行了,明确了问题后,孩子们自行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活动或是讨论、交流,或是游戏。虽说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动都可以进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还是无所适从,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如何使小组活动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组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2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2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3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5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是篮球呢?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 8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比一比略
3. 4900 290 140
4. 50-26=24(元) 24÷2=12(个)
5.(1)圆珠笔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个)
(2)(108+60)÷9=18(本)……6(元) 18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买球的钱去买圆珠笔能买几支?
60÷3=20(支)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3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
1吨=1000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6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年、月、日;认识24时记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记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备内容
看日历(2课时)→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年、月、日
一天的时间(1课时)→24时记时法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时间表(1课时)→认识作息时间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能够从日历中找出指定的日期。
2、掌握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3、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区分平年和闰年。
2、能将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进行换算。
3、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借助钟表模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2、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
1、明确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7
教学内容:(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 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 + 宽 + 长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X2+ 宽 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 )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
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
数学教案
李攀
朱元小学
20xx年秋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19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出示4个动物过桥图: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标志,是什么呀?(限重1吨)
师:“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2.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出示课题,板书)
(二)新授:
1.直观感受一吨水的重量
(1)估计:刚才每个同学都提了这样的一桶水,你估计这桶水有多重?为什么?(10千克)
(2)经历:现在我把这样的4桶水倒入这只桶内,这只桶中的水大约有多少千克?谁认为自己能提起这40千克的水?
(3)学生排队尝试
(4)这样的一桶水是10千克,4桶这样的水是40千克,100桶这样的水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5)谁听清楚了1吨就是( )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6)想象一下,如果装了1吨的一桶水让你提,你能提得起来吗?
2.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1)找个喜欢的同学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对方有多重。
(2)汇报:你背的是谁?有多重?
(3)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 )千克,( )个同学就有1000千克重,也就是1吨。
(4)让40个学生站立,相互观望,感受40名学生的群体。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1)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重量用“吨“作单位。下面这些物体的重量都是1吨,你能用吨来说一句话吗?
一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000千克,就是1吨。
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用吨来作单位?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用吨作单位的东西。课件出示:
蓝鲸 大象 大型机床
万吨货轮 一车皮的煤 一大堆木材
出示: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一般用吨来作单位名称。
4.在具体情景中进行单位化聚(注意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
(1)常见的拖拉机载重2吨,也就是( )千克。
(2)T是“吨”的国际单位制符号。有段路路口有一个限载重5T的标志,这个路口最多能让一辆载重( )千克的车通过。
(3)当年曹冲称得大象是6000千克,也就是( )吨。
(4)(课件出示地磅、车辆衡图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我们现在可以用地磅、车辆衡直接称出一些很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再也不用向曹冲当年那么麻烦了。
(三)解决问题
1.我们一共学了几个质量单位?他们分别怎样使用?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
(2)1头猪重约120( )
(3)1袋水泥重约50( ),1拖拉机水泥约重2( )
(4)中国举重运动员张国政在雅典奥运会上将160( )的杠铃举过了头顶。
2.课件出示情境图:“还记得熊老弟、牛大哥、小鹿和小马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想过桥的事吗?他们能同时过桥吗?怎么过桥?”
3.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4.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大约多少天就能节约1吨水?
5.节水教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出示图片。倡导学生“节约用水。”
(四)课堂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2
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呈现淘气存零用钱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加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在解决所提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复习的铺垫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笔算:35+52 168-27
想一想:
(1)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汇报。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回顾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同时,为探究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1)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
(2)说说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解答,列式为11.5+3.2)
(4)探究算理和算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组织学生各自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集体交流后个别汇报。
预设
生1: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11.5元=115角 3.2元=32角
115角+32角=147角147角=14.7元
生2:用竖式计算。 生3:用小数计算。
(5)组织学生讨论:
①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6)集体评议:哪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3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5
内容:
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情推理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这不还引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5.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
6.操作
(1)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两人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 )倍? 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汇报交流。(板书:8÷2=4)
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
四、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子看作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3独立完成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例题图,说说小华和小红在做什么?
问: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