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最新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雨巷》最新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雨巷》最新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雨巷》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经典诗作,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通过描绘一个彷徨在雨巷中的抒情主人公,追求一位飘渺朦胧的“丁香姑娘”的形象,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通过对《雨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创作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诗歌:教师首先示范朗读,然后请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等方面。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意象和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理念。重点讲解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词句,如“丁香姑娘”、“雨巷”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讨论与探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与拓展:对诗歌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六、板书设计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意象: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
情感:迷惘感伤、期待向往
艺术特色: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七、教学反思
通过对《雨巷》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诗歌教学的魅力和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有待提高和创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雨巷》最新说课稿 3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巷》。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三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六个环节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一首精读诗歌,是作者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本单元是学习现代诗歌,共包含4首现代诗,所书写内容、表达情感不尽相同,对高一学生陶冶性情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朗读学习法会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研读部分,我还会采用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来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法: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学情,本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达成,我会采用情境导入、初读梳疑、品读意境、表演体悟、总结全文五个步骤来设计本课。
一)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创设情境,结合里弄、胡同、小巷的,引发学生对江南雨巷的联想。我的导入语如下: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来;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舒缓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走进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二)初读梳疑,知情入境
初读主要是为析读奠定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文章内容,我的初读主要设计为如下环节:
环节一:我会结合江南雨巷的小饰品,播放一段名家范读,一方面是为了扫清文字障碍,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学生断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形成初步印象。
环节二: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自读时间,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画出生字词,会读、会写、并理解;2、理清诗歌书写顺序。
环节三:检查反馈,强化认识。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本课生字词,指明学生朗读,读毕学生共同点评读错的地方,重点强调“寂寥”、“愁怨”、哀怨“、“彷徨”、“惆怅”、“彳亍”、“颓圮”等字词的读写。
其次,学生自由发言,理清诗歌书写顺序,最终在师生的共同补充下,明确:本篇文章主要是以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的顺序,表现了诗人迷惘感伤又期待的情怀。
环节四:学生配乐朗读,深入文本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所以,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配乐朗读,便于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感受诗歌描写的美景。
三)品读意境,把握情感
我会按照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的顺序依次进行讲解。
1、走进雨巷——彷徨雨巷: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首先,我会指明学生朗读第一节,同时着重分析如下:
(1)“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会针对该句引发学生联想初中课文《春》中“盼望着、盼望着”的修辞,最终明确该句用了”反复“的修辞,其作用就是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2)“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句很明显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我会顺势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结着愁怨的姑娘会像丁香一样?
2、感悟雨巷,小组合作
这部分我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我预设学生会找出如下句子:
(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看似是写丁香的颜色、香味、品性,实则是写丁香姑娘的容貌、品格、心绪。
(2)“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里面的两个“像我一样”实际就是表明丁香姑娘可能就是自己的化身,两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我会顺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丁香姑娘为什么要太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4)“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该句是写丁香姑娘的消逝,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一心追逐的目标突然不见了,你会作何感想,进而深入体会作者面对梦想破灭时的痛苦和绝望。
3、走出雨巷
这部分我会再次回顾全篇,让学生思考,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掌握首尾照应的用法。
四)表演体悟,联想感受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相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在表演中,适当的加入自己的语言,同时选出一位同学在他们表演的时候配乐朗读诗歌。
五)全文,升华情感
这里我会从意象上,选取“我”“雨巷”“丁香姑娘”“颓圮的篱墙”“油纸伞”等,让学生谈谈对每种意象的看法,进而深入把握贯穿整篇的象征手法,为下节课《再别康桥》的学习奠定基础。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改编为一篇短篇小说,要求体现故事的完整性,不打破其中意境美。
七)板书设计
走进雨巷——彷徨雨巷——感悟雨巷——走出雨巷
《雨巷》最新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它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本诗通过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等象征性意象,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诗人迷惘感伤又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其中,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是本课的重点。而体会诗歌的深邃寓意,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情境法、讨论法等方法。朗读法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情境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内涵;讨论法则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诗歌情感相符的音乐,顺势导入新课《雨巷》。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让他们提出对诗歌朗读的自我处理方式,并有选择地进行“片断朗读”加以证明。
深入解读: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如“雨巷”“丁香”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并体会诗歌的深邃寓意。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并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品味和欣赏诗歌。
五、学生学法指导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诵读表演法和质疑感悟交流法进行学习。诵读表演法能帮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和表演中理解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读诗品诗的悟性及能力。质疑感悟交流法则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过程中,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陶冶他们的人格境界。
六、教学反思
课后,我将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课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通过以上说课稿的设计和实施,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雨巷》这首现代诗歌,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雨巷》最新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现代诗歌,它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本诗由戴望舒创作,是他的成名之作,以其独特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为现代诗歌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诗歌描绘了一幅朦胧而幽深的雨巷图景,通过狭窄阴沉的雨巷、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等象征性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理解现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诗歌中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的'运用,也为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理解其成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法、设置情境法等教学手段,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深邃的寓意,分析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诗作为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对于他们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吸引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这为学习《雨巷》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雨巷》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较为独特,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诗歌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设置情境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受其音乐美;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雨巷》情感基调相符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进行多次朗读,注意节奏、语调和情感表达,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象征性意象,如狭窄阴沉的雨巷、独行者、丁香姑娘等,并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
探究寓意: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层寓意,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情怀。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诗歌的鉴赏中。
七、板书设计
《雨巷》说课稿
作者:戴望舒
象征手法:雨巷、独行者、丁香姑娘
音乐性:复沓、叠句、重唱
寓意: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八、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雨巷》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感受,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以上说课稿的设计和实施,我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雨巷》这首经典现代诗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雨巷》最新说课稿 6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雨巷》。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活动评价、课程设计及教学亮点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会比较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这也符合了新课改中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一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把握诗歌意境意象和诗人情感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读、品、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朗读能力及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情感,培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例如,在体会意境时,首先我会请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几个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丁香花成簇开放的图片。请学生在欣赏歌声和图片时思考: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象征着怎样的个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走进《雨巷》,去了解诗歌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本节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请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这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也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学生自读之后,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接着我会提问:诗中有几个主要的意象?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出本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油纸伞、雨巷、我、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并感受到诗歌前后呼应,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再读诗歌,体会意境
首先我会分别请三位同学合作朗诵全诗,并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邻桌间进行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环节,我不会以绝对的对错标准评判学生的答案,不局限他们的思维。学生能在头脑中自然勾勒“雨巷”的画面,体会出诗的意境。
第四环节,研读诗歌,品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回味诗歌意境。接着我会提问:诗中的主要意象“我”、“雨巷”、“丁香姑娘”等营造出的意境有什么象征意义?经过之前三个环节的朗读与品味,学生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是一首爱情诗,象征着“我”对丁香姑娘的等待和爱慕,以及在等待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
由于上节课已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写作背景,其他学生稍作补充。
我也会对诗歌背景做小结并提问: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雨巷》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是否还有其他特别的象征意义?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雨巷》一诗反映了作者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复杂内心。诗中的“我”有所追求,但却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忧愁;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环境。“丁香般的姑娘”则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能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同时也学会联系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首先我会让学生再次朗诵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名的现代诗歌,选择最喜欢的一首,从诗歌意象、意境、语言及象征意义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对于诗歌的理解及鉴赏。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和感悟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诗歌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结合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雨巷》最新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 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四、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的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习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再次聆听配乐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范例:
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轻柔缠绵的歌曲。“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音乐美
情感美
意境美
《雨巷》最新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诗中的极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悠长寂寥的雨巷,以及一位丁香般的姑娘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失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让学生掌握《雨巷》的诗歌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珍视情感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中含蓄、朦胧的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运用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内容、作者介绍和相关图片;
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准备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现代诗歌;
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引出《雨巷》。
诵读诗歌:
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分组诵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分析诗歌: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等;
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丁香般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追求与失落。
讨论与分享: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分享对“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意义的理解;
讨论诗歌中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结与作业: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布置作业:背诵《雨巷》,并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让他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雨巷》最新说课稿 9
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课标、学情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现代诗歌。本诗语言清新,旋律回环往复,意象优美,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学生一种朦胧幽深的美感。
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魅力。审视诗歌的思想内容,给予适当评价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由于本诗的意象对于北方的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基于以上对教材、课标和学情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意境美。学习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情怀(重点),引发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态度。
教学重点:本文的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针对北方学生对于诗中的意象比较陌生,我将分析意象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
针对本文与学生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针对本文意象比较陌生,可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并茂,再现诗歌情景。
2、问题法: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采取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逐步体会文中感情。
三、关于学法
1、诵读法:为了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我采用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诗歌内涵解读丰富,个体对诗歌理解把握不够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四、教学过程
1、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2007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唯美舞蹈,叫做《小城雨巷》,这支舞蹈来源于一位诗人的诗。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他在1927年夏天写了这首诗,这首诗让他一举成名,这首诗就是《雨巷》。舞蹈可以从视觉直接的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让我们有更多想象空间。我们刚刚欣赏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们要欣赏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带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2、初读文本,感知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歌的节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叠和反复的运用,双声叠韵词的运用,让学生体会诗歌一唱三叹,悠长舒缓的优美旋律。
3、细读文本,品读意境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之后,学生们再次朗读,体会诗中情感。设计两个问题:
1)诗歌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绪?学生可以用诗中的原文词语回答,如忧愁,哀怨,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2)这些情绪由哪些意象引发来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着重分析“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教师可以介绍丁香的图片,含有丁香的古诗词,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由教师总结板书
4、讨论内涵,丰富体验
再熟悉了音韵美,意境美之后。学生们达到探究思考作品内涵的阶段,这个环节我涉及了两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惆怅徘徊?
2)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某一个人还是有别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插入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统一答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师加以点评、总结。最后听名家范读,再次回味本诗。
5、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从感受音韵之美,到探究意象之美,最后讨论文本内涵,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完成该诗的鉴赏。学生可以阅读戴望舒其他象征派诗歌如《寻梦者》
6、课后作业巩固创作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结合诗歌,展开想象,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意象,写一段文字
五、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点象征意义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恋人、理想
《雨巷》最新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说学情
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导入语的设计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这样开始我的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转,与数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着惊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现,同样的朦胧美丽、可望而不可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2、初读梳疑,走进雨巷。
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歌,为进一步的研读奠定基础,我的初读设计主要有如下三个环节:首先,我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齐读一遍此诗。接下来,我会播放一遍名家配乐朗诵版的《雨巷》,让学生边跟读边思考自己与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为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特点,最终明确本诗的第一美:语言的音乐美。
此初读步骤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断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对此诗形成初步的画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语文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实践中习得诗歌知识,形成鉴赏能力。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因此,本环节伊始,我将平均分配班级人数,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个问题:
①找出本诗的主要意象,并从原文中找出描述其特点的语句。
②试着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③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何象征意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将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油纸伞、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篱墙等意象,再回归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点。
最终完成问题一,明确这些意象为诗歌营造出凄美朦胧意境的共同点。即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已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三时,我将结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及《雨巷》的创作背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得出丁香姑娘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并归纳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们又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总结梳理,走出雨巷。
在结课之前,我将对《雨巷》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回顾梳理,并安排全班同学回味诗情,体悟诗境,学生诵读,互相点评。最后,为了巩固知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①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②合理想象并联系本诗内容,把《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改编成散文化的语言
六、说板书
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课堂线索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更有实效(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