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6篇)正文

《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科学说课稿(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1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科学学科是在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启动的全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亲历科学》是科学课的起始课。全课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学生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吹纸片”的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吹乒乓球”,目的是通过完整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初步体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进行观察、实验、记录等探究活动。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

1.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及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与他人交换意见。

2.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喜欢大胆想象,有乐于探究的愿望,能对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3.感到科学课很有意思,对科学课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材料:

纸片、漏斗、乒乓球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的Science、科学课的时间了。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好)那我也非常高兴。我希望同学们在游戏的时候不仅要玩儿得开心,还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认真观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记录,行不行?(行)

二、进行第一个游戏:吹纸片

1.提问引发兴趣,鼓励学生猜想:

师:同学们看(师拿一张纸并向纸吹气)纸怎么飞起来了?

生:因为老师吹它了。

生:因为老师一吹有气了,所以纸就飞起来了。

师:那如果我拿两张纸从上面把它掰开像这样拿着(师一手拿一张纸,捏住纸上沿的中间部位,然后分开)我从上边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这两张纸是向两边分开呢?还是向中间靠拢?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们积极发言,发言的学生都认为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三页,看下边的猜想与假设,书中给我们写出了两种可能,你认为是那种就在后面打对沟。如果你认为有第三种可能,就把它写在(师指书)这条横线上,再在后边打对沟。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对号表示出来。

(学生完成猜想与假设,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纸会向两边分开。)

2.进行实验游戏

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同学们要像我这样拿着纸(还像刚才那样,一手拿一张)从上面向下吹气,试一试就知道了。我要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先吹,另一个人把你看到的现象认真记录在3页下的横线上,(师在书上给学生明确指出来)然后两个人再调换。为了看的清楚,同学们可以多试几次。好了,开始吧!

(学生进行实验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有一个学生拿着纸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记住了)

3.汇报看到的现象

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现象说一说?

生:我看到的现象是纸向中间靠拢。(几乎同学们都说纸向中间靠拢。)

师:你们看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老师我们看到的是向两边分开。

师:那你们能给同学们再演示一下吗?

(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稍稍用些力。)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们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师:刚才老师看到那位同学不停的向上吹纸,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从下面向上面吹纸,纸会向两边分开。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都试一试。

(学生亲自体验从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觉。)

师: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纸向中间靠拢。

生:我看到从下面向上吹,纸也向中间靠拢。

(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发现,无论是从上向下吹还是从下向上吹,纸都会向中间靠拢。)

4.解释现象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把你的解释填在4页上边的方框里,然后再和同桌的、前后位的同学说说,听听他们的解释。开始吧!

(学生在书中写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和同桌的同学、前后位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要给学生稍长一点的时间,并在巡视时对语句不通顺的学生略作指导,另外还要注意有创意的想法,在发言时要给他们机会。)

师:现在谁愿意大胆的说说你的解释?

生:我认为是因为你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没有了,所以两张纸就吸在一起了。

师:看来你真的动脑筋思考了。

生:我觉得是因为他们两个是好姐妹,所以不分开。

师:你真实一个可爱的孩子,冒出这么可爱的想法。其他同学,你的解释呢?

生:我觉得这种现象与空气有关。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为什么认为它与空气有关呢?

生:因为我一吹两张纸中间的空气就被吹动了,然后就发生了这种现象。所以我认为与空气有关。

生:老师,我也认为与空气有关。

……

师:正象有些同学说的那样,这种现象与空气有关。同学们想,如果我们不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还会有这种现象吗?

生:不会。

师:当我们用嘴吹纸,让纸中间的空气动起来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准确的说这种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把这种意思在书中记下来。

(学生在书中记下正确的解释,对于他们自己的解释,教师没有作让他们改动的要求,学生愿意保留就保留。)

三、总结游戏方法,鼓励做吹乒乓球游戏。

1.总结游戏方法:

师:吹纸片的游戏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再做游戏,在游戏中观察现象,然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后同学们又解释了这种现象。(教师边说边板书这五个方面)

2.进行吹乒乓球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的吹乒乓球游戏,我想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指板书)照书上的样子,分小组做一做。组长要先把你们小组的猜想记下来,然后到前边拿一个漏斗。同学们,这漏斗和书上的不一样,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扎了嘴。组长要继续把你们在游戏中观察到的现象、对这种现象提出的问题,和你们小组的解释都记录好。咱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配合得好。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3.学生分小组做游戏。(教师巡视注意提醒组长做好记录,同时对做得不太成功的组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巡视中有一个学生兴奋的告诉老师,他发现把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球吹气,球也没有掉下来,老师当即表扬了他。)

4.汇报游戏结果:

师:哪位小组长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游戏记录告诉同学们?

生:老师我们小组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我们的问题是乒乓球为什么没有掉下来?我们的解释是与空气有关。(引学生到多媒体前展示记录。)

师:和同学们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做这个游戏的,好吗?

生:好。我们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后用力吹,多吹一会儿,就看到了这种现象。

师:能再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吗?

生按照刚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师:哪位小组长还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游戏记录?

生:老师,我们小组一开始没有成功。后来又做了几次,才做成功了。我们的问题就是这是为什么?

师:那能给大家说说原因吗?

生:一开始我们吹的时间短,力气也小,所以没有成功。后来我们慢慢体会到力气大一些,吹得时间长一些,乒乓球就不会掉下来。

师:听了你们小组的汇报,我非常高兴。同学们也要像他们这样,遇到问题不怕困难,积极研究,最后你一定会成功。

师:刚才老师看到第五小组的一个同学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想请他给大家展示一下。告诉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把乒乓球放在手心里,用漏斗对着它吹气,乒乓球也不会掉下来。同学们看!

(这个学生按照刚才所说认真的进行了示范。)

师:这个同学是一个细心观察、肯动脑思考的好孩子。我们的科学课就需要这样的孩子,老师希望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你们都能像他这样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其他小组你们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我们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生:我们也看到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其他小组的游戏结果和上述几组一样。)

师: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气,乒乓球却不掉下来,这种现象也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这些就是我们的Science科学课,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非常有意思。

四、总结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科学的兴趣。

师:我们的Science不仅有很多有意思的游戏,还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能帮我们解决一个个“为什么”以后同学们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本课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了科学的探究过程,揭开了科学课的神秘面纱。本课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不是高深莫测,而是无处不在。在吹纸片游戏中学生从下向上吹的发现、在吹乒乓球游戏中,学生把球放在手心里吹这些发现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让我感觉到科学是最能引起学生兴奋点的一门课程,只要教师精心备课、课上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那我们的课堂就一定生机昂然。同时,在吹纸片游戏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生从下向上吹的发现让我欣喜,也让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说得非常清楚,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我深深得体会到一位科学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在课上语言必须清楚、明确、简练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2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教学分析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学生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3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进取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必须由学生自我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景,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经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本事目标:经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本事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3.情感目标:经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取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能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一样的物体热传导本事不一样。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必须的困难,所以实验仅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资料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景,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本事。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和协作学习本事。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之后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经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经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经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仅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仅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经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构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经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之后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最终经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能够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不一样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相同吗?之后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本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终,经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本事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我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构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景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同时构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之后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善。最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终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经过上头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资料,使自身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经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资料,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2.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一样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4

三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

带走了一批成熟的六年级,引来的是一批“幼稚”的小不点,小归小,却是个个古灵精怪。特别是那帮男生,对科学有一股特别的“感情”。如何让这批朦胧的“未来科学家”做好准备,成了我第一课的重点。

经过网络上专家同事的指导和自己的深思,我精心准备了第一课。孩子们人生第一次科学课,就是被我“忽悠”着来的。

看我设置的问题

一、 科学课是门什么课?它要带我们学些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是很多孩子想要了解的,而且他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关于科学的事情。

看看孩子的回答:1、科学就是带领我们去探索

2、科学就是让我们观察

3、科学就是我们去做实验

4、科学里有许多好玩的知识等等

学习哪些东西?1、植物和动物

2、我看见要我们养蜗牛

3、可能还要学习许多实验吧

孩子的聪明劲不得不让人佩服,在学习以前,他们已经能够从各个方面提取对科学的认识,这也反映出这些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科学方面教育的成果吧。至少在兴趣方面,许多家长做得还是非常棒的!

二、 怎样即轻松又快乐的学好科学?

学生表现出的对于科学学习的劲头,让我异常兴奋和感动。同时,学生一定想更好的学习好科学知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统一。

1、 我们要仔细观察

2、 我们上课要认真听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出我们教育后的端倪,统一而死板的教育后果。学生很少会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可是我自己又企望他们做怎么样的回答呢?

其实,学生能够回答出观察,已经在我的“圈套”里面了,观察时整个三年级阶段我们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什么是观察呢?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呢?我询问。

于是,回答出来了,观察就是仔细的看。大部分学生就是这么说。仔细的看,认真地看,学生的理解很准确。

为什么要仔细?

不仔细我们就收集不到需要的东西,不仔细我们就会错过要观察的东西。学生的回答,很好。只是要让孩子做到仔细,谈何容易。只能在后面慢慢来了,并且我从美国的“哥伦比亚”号事件谈起,让学生更实际的认识到仔细的重要性。学生们很习惯听故事,希望他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学到点东西。

在观察过程中,除了看之外,我们还有其它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吗?

关于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差异性比较大。

典型的回答

1、 查询。可以上电脑查资料、可以查阅书本、可以多看课外书,很奇怪的事情,走读班的孩子很注意去“查”资料,而住宿班也许是因为住校的缘故,很少有这方面的回答。

2、 实践。好多学生提到,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去实践下,所谓实践就是到大自然去观察,去摸摸看。极少数的班级提到可以做做比较。

遗憾的是,没有孩子提到记录和合作的内容。也许这正是三年级孩子最缺乏的东西,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部分。

因此,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记录本,专门用来记录科学,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将记录本用好。

最后,我要求孩子们保持倾听的习惯,所谓倾听就是要认真仔细的听,在听别人或者老师说话时,不可以插嘴,有问题举手回答。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年级孩子的习惯培养,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和全体孩子一起努力,让孩子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的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5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这一节课所要探究的事物是果实。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小刀,盘子。

教学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

(3)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

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

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

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小学科学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月有阴晴圆缺》。

《月有阴晴圆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二课书,分别是《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对月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月球的进一步探索。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的接授转变为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通过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到对于抽象的事物我们也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初步掌握这一方法2、通过探究,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3、通过学生探究的亲历过程,体验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天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科学课标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探月相变化的原因产生浓厚的兴趣2、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设计游戏、巩固学习。5、实践活动,课外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游戏的方法和常见材料来“模拟月相的变化”,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将抽象的天文现象变为直观的科学探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学生模拟探究、多媒体游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对天文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而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辩,小给合作、讨论,模拟探究,实地观察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对月相变化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入,由抽象走向直观,由感性走向理性。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体现,是对天文知识学习的新尝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用幼灯出示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一个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古诗,注意力马上被联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过月球的种种现象立浮现在脑海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了解月球的强烈欲望。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适时提出,“你们认为月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结论猜想。学生可能猜测,月球的一半总是发光,然后自转形成这一现象;月球总是发光,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线,并绕着地球运转形成的等等。我及时的将这些猜想板书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猜测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猜测的结论中,哪些可能是正确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于猜测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测,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其是错误的,如果那样做的话,对有效的课堂40分钟时间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能够利用一些现象来反证其中的错误,不仅能够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探究的兴趣被进一步强化,对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极大的驱动力。

3、设计实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学生完成对月相变化产生原因的猜想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我适时的引导,“同学们,你看月球离我们这么远,而且又这么大,如果进行实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们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阳摘下来做实验,那怎么办好呢?”引起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反思与思考,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方法。通过多方讨论,反复思考,学生最后决定还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最符合我们探究的要求。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明白自己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平时看上去不可能进行的探究任务,也可

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初步掌握模拟实验探究的方法。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火花,能够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修正自己的实验方法,并刻骨铭心将这些过程和方法记在脑海中。

4、探究实验。

在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后,让学生按时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扮演,地球上的人,月球,以及用实物代替的太阳,完成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出示学生实验录相。角色扮演的方法,往往运用在游戏中,但对于实验探究运用的比较少,因此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特别感兴趣,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更仔细,更认真。因为这一步的探究过程是在室外进行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实验,是本环节的重中之重,要平常的室外组织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不知道干什么?获者不知道自己在实验中的角色和地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外因干扰而导至实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情况出现。因此我在这个环节,精心组织,首先请学生上来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反复讨论,反驳,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标,每个人需要做什么?为了确保实验不受场外因素的影响,我将实验分成八个小组,确定每个组的组长,让组长进行监督实验情况,并对八个小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达到提高实验效率的目的。

在学生汇报完对月相形成原因的结论后,出示月相形成原因的动画。巩固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通过模拟探究实验,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对不同时间,出现的月相,有一定的了解。

5、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是通过动画游戏,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时间,月相是什么形状的。通过动画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月相变化的理解。

6、课外拓展

在学生了解了月相变化的原因后,让学生在课外实地观察。让实验走进生活,让实验在真实的环境下得到验证。

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的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正确的探究方法,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通过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地氛围,以此使学生快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快乐探究科学的奥秘,快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