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优秀14篇)正文

《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优秀14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这里是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4篇七年级语文《散步》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散步说课稿 篇1

一、情理结合说教材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人们对亲情的理解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继而感受到亲情之类的情感内涵。《散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资源。本文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而且内容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拿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作者莫怀戚运用小说笔法,在叙述“散步”这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通过运用截选、嫁接与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镜头感,引人入胜。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还善于采用对称句、大词小用等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这些技巧都可

第三,它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资源。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特别是当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迈父母。这篇课文可

二、以生为本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一是学习朗读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二是畅谈朗读感受,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三是运用朗读方法,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四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解课文深层意蕴和品味语言这两个重难点,我用“朗读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用“散步”这一事件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和深层情感的挖掘。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三是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四是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这四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是试读课文,旨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二是在美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自己的读后感,畅谈感悟,从而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三是品读课文中的“对称句”,体会语言的对称美;四是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方案的设计,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这四个活动中,我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其中,在畅谈感悟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以读促学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节奏,然后演读,同学间互评互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范读。要求学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然后,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找出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学生不难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机引导学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环节我以读带思,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又带着他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

第一步骤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补充。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提示他们可以以六要素为感受点来谈。

出示范例:“初春的田野”给我感受最深,你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再把他们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展示时,我引导他们通过谈对一家四口的印象来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他们通过谈“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通过朗读优美的景语,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机;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人,一个年迈体弱,却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个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的年轻母亲;通过朗读结尾的关键语句,我们仿佛明白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亲情和生命,而且还有一个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这一环节我通过浅显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三)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

这篇散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除

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特点的句子。

出示范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根据范例,学生不难找出“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对称句。找出这些句子后,我让男女生配合读,然后不失时机的讲解对称句的特征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写一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语言除了大量运用对称句之外,还有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显著特点。例如,“分歧”“责任重大”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的同时,也明确其作用,让学生将这些写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写作中。

(四)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感悟、品味,学生对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阅读体验,我适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温馨瞬间,也可以是相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然后,提出建议,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家庭日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给几分钟让学生写一写,再拿出来在班上分享。设计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样自然、亲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数就行。

设计这个环节的说和写,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珍爱生命。

四、浅文深教说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精巧的散文。文章虽然简短,意蕴却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为我们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这篇看似浅显,却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品味优美语句,透过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后的亲情,挖掘背后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突破寻常的课堂教学常规,引导学社积极开动脑筋,联系文本,深入体悟,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也能被我们理解得很透彻。

散步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我说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一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重要阶段,他们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观察生活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字里行间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举轻若重’特点,感受课文浓浓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语言‘举轻若重’特点和课文深长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生活积累为学习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心理,以竞赛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形式强化他们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找出散步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母亲,我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通过语言探究,品味课文深长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推敲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意境,逐步领悟做人道理,得到情感熏陶。

在探讨中“举轻若重”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一句话:“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重任,对生活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美好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环节:《散步》这篇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效果,再揣摩编者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表达,形成自己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1、老师建议:大家把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收获。 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一种交流。2、尝试用“举轻若重”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板书是这样设计:(略)

本课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心形,四个人物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美享受。副板设计扣住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散步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文章写的是: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四口去散步,强壮的儿子背起年迈的母亲,年轻的妈妈背着胖胖的儿子,走在阳光下,走在田野上,走在春光里。

这幅温馨亲情图,让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大为赞赏:“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莫先生这篇精美散文,也引领我们在亲情、人性、生命的原野上作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心灵散步……

本文选取家庭幸福小事表达浓浓亲情,以小见大地彰显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很好地落实了人文要求。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散步》正符合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尚未确立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有点自我中心,亲情观念比较淡薄,读《散步》就是接受一次心灵洗礼,能唤醒生活的体验、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关闭的心智、放飞禁锢的情思,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所以,教材地位不可忽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3、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新课程改革倡导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与社会家庭相沟通。因此本节课创设“亲情互动”的情景,提供一个学生、家长互相倾诉的平台。

2、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抢答的形式,寓乐于教,达到学生愿意学、乐中学的效果。

(二)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主旨,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搜集资料,了解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重庆作协副主席。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①检查生字词。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1、识记下列生字

熬(áo)、嫩(nèn)芽、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2、听课文录音、抢答下列问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初春

故事中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儿子

故事的起因:一起到野外散步

事情的经过:因为走大路、走小路发生分歧

文章的主题:尊老爱幼

★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讨论:

(1)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在解决分歧时,我的感觉是什么?

(2)分歧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3)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文中的四个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儿子,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语言赏析,美点寻踪

1、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

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写出了)。.。.。.”谈谈你喜欢的理由。(八人小组合作探究,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做好记录)

精彩语句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

(3)对称的句式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请同学们以“母爱是---父爱是---”为内容,试用对称句说话。

例:母爱是让你心烦却又离不开的唠叨,父爱是你做错事情时严厉的训斥。

★课文总结,感情升华

文章通过叙述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形,描绘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突出了中年人在生活中的责任重大。

附: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情趣盎然“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

走大路(我)尊老

含义丰富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走小路(母亲)爱幼

言在意外“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儿子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课后作业——亲情互动

回家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

散步说课稿 篇4

说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

3、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活动的重点,用看图猜谜的活动形式层层引入,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当然在过程中谜底不是绝对的,例如眼泪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发孩子的讨论。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赏时,从故事开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内容基本不变,后面的一段留一个疑问,“兔子先生掉到洞里后会碰到什么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赏故事的兴趣,在完整欣赏时了解答案。

说活动过程:

(一)分段欣赏故事

今天让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去他的家里看看。(播放课件)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回应:原来房子的门上有兔子的标志。(播放课件)他是兔子家的谁呀?

教师回应:

1)他是兔子先生,他戴着红和黑相间的条纹领带,真神气!

2)他还有个好听的称呼,因为它是男的,我们叫他先生。

一起来和兔子先生打个招呼:兔子先生好!

播放课件:小朋友们好,今天我要出门去散步,你们想不想一起去呀?

让我们一起去散步,让我们一起去散步,看什么样的草地?

教师回应:绿油油的草地,躺在上面真舒服。

让我们一起去散步,让我们一起去散步,感觉阳光怎样?

教师回应:暖洋洋的阳光,洒在身上真温暖。

刚走了一会儿,是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噢!这是往前走的标志。

咦!这又有一个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嘿!真是楼梯的标志,孩子们真聪明!如果是楼梯的标志,那么他会去哪呢?

这个标志有点看不懂呀!(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恩!是桥的标志呀!你们真棒!

下面的标志可有点奇怪!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没有瞧。

播放课件: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来是小心斜坡的标志。

哎呀!好疼呀!又有一个标志。(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

1)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医生取来了医药箱为他包扎伤口。

2)看看兔子先生的脸上,原来是眼泪汪汪的标志。

摔疼了是回家去,还是继续往前走。(幼儿辨别)

如果继续往前走,你要告诉他什么?(一路顺风、小心当心……)

播放课件:是是是,知道啦!

他看都没有看接下来的标志,是什么意思?(幼儿发散想象)

播放课件:唉呀呀呀!原来是小心坑洞啊!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刚才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

14、掉到洞里,会碰到谁?(幼儿发散想象)

来到了谁的家?(小老鼠的家)

这是什么标志?(这是船的标志,还有海的标志)

(二)完整欣赏故事

兔子先生真不小心,刚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掉进洞里会碰到谁呢?

想知道吧,让我们回头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来到了小老鼠的家,哥俩一起高高兴兴地出海啦!这个吗?就是哥俩好的标志。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么多有趣的标志,你们在家里、幼儿园或者马路上有没有看到过标志呢?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用一个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标志对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孩子,标志也是用孩子最喜欢的图画语言来表示,孩子们在猜猜讲讲中感受标志语言的魅力,也为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标志打下基础。

散步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编者意在通过本单元的编写让学生了解文学家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磊落坦荡的胸怀,从而倍加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我也想通过本课的传授,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心灵甘露,重新审视自己的亲情体验,也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了解“情”的真谛所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这一学习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围绕“人生体验”这个主题确定的。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这一目标的确立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的感悟,对情感意境之美的神会。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这一目标是语文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是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重点:课文理解,美点寻踪。理解课文和美点寻踪是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的升华,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一个寄托体,抓住了这个重点,学生就会觉得此课受益匪浅。

教学难点:难点: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这一难点确

立的依据是学生涉世不深,对人生体验的还不够深刻

三、说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四、说学法

叶圣陶说过:“教法的根本是学法,为此,我将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讨论鉴赏。

通过教师的读、学生的自读、品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再通过合作探究、讨论鉴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满完成本课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运用钢琴曲的优美旋律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适时导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感受中走进这篇哲而美的散文佳作。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大的环节中又包含以下几个小的环节

1、教师配乐范读这个设计沿袭导语而来,同时又是承接下边各个环节。因为学生既在教师范读中畅游了思绪,又解决了一些疑难字词。在这一环节结束,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说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这样,在对佳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是这样的。

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这个问题的设置正是学生深入课文后的不同感受体验。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根据文中语句分析出谁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决策者?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研读文章的一个环节,学生所找答案必然围绕“我”如何解决散步分歧展开。这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点处这就是中年人的责任,本文所设难点不攻自破。一个完美的结局点染了尊老爱幼这个不置可否的主题。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浓浓的爱撑起了家庭的一方晴空。从而铺设了学生人生体验的桥梁。教师顺势倒入下一环节。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平凡而感人的小事。学生会再此环节中畅所欲言,交流亲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第三个大的环节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在这个环节中,将激趣----学法点拨------品读------交流相融合,并且向学生出示了何谓美点寻踪,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章进行赏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个环节

让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收获谈出来,老师给了一个提示例句,同学仿说,各抒己见,表达真情实感。

第五个环节作业写一篇日记,题目《记录点滴真情》

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在总结过程中点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把本课主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珍爱自己的亲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出示板书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

散步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目标】

1、会写“信服、嫩芽、分歧、取决、拆散、委屈、水波粼粼、一霎时、各得其所”等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经过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文章重点语句,并在交流过程中互帮互助。

2、能借助换题、比较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感悟课文中一家四口人尊老爱幼、其乐融融、温馨和陸的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借助换题、比较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难点】

能感悟课文中一家四口人尊老爱幼、其乐融融、温馨和陸的氛围。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情境设置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一首台湾作家张文亮的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学生推荐指名读。教师配以适当的导入语,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共学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情景。

教师掌握全班学生生字词的学习情景:经过学生举手确定正确率,并请学生自由提班级同学本课易错的生字词及相关注意点。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资料。

明确:文章讲述了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发生了分坡之后,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中消除了。学生对文本资料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对文章之中四口人的家庭氛围有了初步感受,那便是其乐融融、相互关爱。

(二)深入探究,研读课文

1.分析重点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最能集中体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相互关爱的温馨气氛的语句,用笔画出来。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地背上的加起米,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理解。

2.换题引发思考

学生与班级同学分享换题及原因。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我的题目与课文的题目进行比较,思考:为什么作者用“散步”作为题目呢?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交流,教师进行必须的总结。

明确:经过散步这一件小事来表现一家人的温情与职责,这种写作手法就是“以小见大”。

环节三:巩固提升

开展小练笔。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练笔,其余组员对他人的练笔用不一样记号画出闪光之处,必要的时候也能够适当提出修改意见。

最终,同学推荐一篇佳作上台展示,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环节四:作业设计

1、学生在课后根据组内成员的意见修改自我的练笔,并上传到班级的微信公众号上。

2、将练笔以朗通的形式录下来,并构成班级的朗通合集加以保存。

五、板书设计

散步

以小见大,彰显真情

散步说课稿 篇7

西门圣

《散步》教学安排

一、(巡视)本师上课,有个习惯,就是要求学生面前摆四样东西:课本、字(词)典、作业本和笔。待会儿,老师要求写的东西,大家就写在作业本上,自己编个序号,算是作业。课一结束,作业也就完了,不留课外作业了。行吗?请检查,还不齐全的,请赶快准备。

(一边准备,一边提示学生接我下句)这是学语文的必备工具,我的说法是:读书不带四大件,好比打仗不带枪,挖土不荷锄。

二、读书读书,一定要读。谁读?读书人自己读。读过了吗?读过一遍的,举手。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若读过,再读一遍好不好?读的过程中,使用手边的工具书,达到二个要求:念准字音,写对字形。完后老师检查。预备,开始——

三、检查:听写(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本课作业先空二行)。先写课题、作者,再其他(如书上)。

四、字不离词,组词(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

五、词不离句,造句(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引导:先念几遍书上句子,争取记住,再替换,仿而造之。

六、默写。在刚才所留二空行处写上课文题目和作者名。目的:引导“步”字别多写一“、”。“戚”字组词。

七、现代社会,阅读讲求速度。给五分钟时间,比赛有感情朗读课文,看谁读的遍数最多。

完后适当统计,表扬肯定。

八、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长短不论,把文章大意说清楚就行。先自言自语,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同桌互说,相互交流。

九、勾划出好词佳句,同学间互相交流。(亦可省)

十、读1——自然段。注意语音语调。

生读时,师板书如下:

曾令锡

41岁

教师

南川市教科所

喜欢读书和旅游

十一、课上到此时刻,老师才想起一件事,刚才忘了做。请看黑板,老师这是做的什么事?请在作业本上写一句话,说明老师才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可以商量。写好后交流一下,一个人展示。

现在老师就此提个新要求:仿照课文中的某句话,反老师所干的事情写出来。开始——

引导:

给这件事取个名:自我介绍

介绍了些什么项目?也取个名: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兴趣爱好。

谁作自我介绍?加个主语:老师作了自我介绍

后面怎么接?仿文中句式。(把文中句子找出来,反复读几遍,师引导下对比读几遍,各种方式重复,意在加深印象,争取记住)

注意:

最后的二项内容间不用“、”,而要用连词“和”。

还可说具体一点,把句子变长:什么时间作的自我介绍?课上到一半的时候

还可再加点,交代一下背景,如:今天来给我们上课的是一位新老师,他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

大家看,我们截取“老师作了自我介绍——他的姓名、性别、年龄……”这部分,是个句子,连上前边的,可以算一个段落。如果我们再增加点内容呢?比如,用上一个自然段写写老师的外貌、再一段写上几句老师说的话,甚或再用一段写写今天的天气、周围的环境,再安上个题目,等等,就成篇了,文章了。

可见,作文简单,若干句子的组合就成了作文。作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又可见,造句是多么重要,只要会造句了,若干句子语意连贯语气畅通地连在一起,就是作文了。

再可见,一个意思千百万中表达,我们读别人的文章,要善于积累句子,丰富自己的表达,如英语句型一样,句子形式多了,写的时候选择余地就大,写出的文章表达形式多样,文章就避免了单调呆板。

请大家仿文中句式把这句话写在作业本上,与自己刚才的话比较:今天掌握了一个新鲜的表达句式,算不算个新收获?

变换句式,对比:谁好?有时不是谁好的问题,而是谁都可以,只因有一种与种不同,独到,别致,所以用了。一个意思,千百万种表达,掌握多种句式,按需选用,可以避免语言音调平淡,避免“学生腔”。

十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象当初我很听他的话一样……”:

引导诵读,读出其中韵味:人老了,一切由孩子作主了,就象我们个个在家是“小皇帝”,辛酸;孩子的话都听,一种深深的亲子之爱。言有尽而意无穷,一话饱含深意,这就是语言的张力,好语言的标志。

仿写一句话,表达某种情味。

依前引导其他(类似地方还多,请自己找出来,作出勾划,仿着写话。因课是研究课,示范性,可只讲其一,不及其他)。

十三、读时,你的心情处于什么状态?

十四、读后,你想到什么?

十五、总结一下:本节课收获有哪些?

提示:多认了字,多写了字,多知一故事,被感动了一回,知道了一个道理,高兴地度过了45分钟,等等都算。可见,语文课有意思没有?愿不愿上?缺不缺习?专不专心?好,这样,你的收获就比什么都大了。

借《散步》说语文教学

一、关于“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教语言。语文学科是帮助孩子习得本民族书面共同语工具的学科,不是文学科,更不是思想品德科。语文教学的任务直面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到语言为止。为什么要有语文课?就因要教导孩子掌握语言工具。不教语言教什么?说语文有人文性,这并说明不了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人文性又怎么样?教人文性吗?人文性能教吗?怎么教?驾车兜风是一大享受,这享受算是“人文”,车是工具,教人会驾车是教学。在这个“教学”里,是教人驾车这个“工具”呢,还是教“享受”这个“人文”?语文教学无语言,就是遗忘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任务。

教语言就是教字词句。识字是个永恒的任务。高年级的人最容易犯一个错误,以为识字任务已经由小学尤其是小学低段完成了。这是个误解。小学,尤其小学低段只完成了部分识字任务,识字不怕多,从这个意义讲,识字任务永远尽时。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高中学生有把“寝室门”写成“寝室们”的,这绝不是笔误。20xx年本市初一抽考,作文中错别字:楣(眉)毛、来持(迟)了、公(工)人、太阳身(升)起、种(总)是让他生气、美(每)天干活、留在心理(里)、动作十分微(威)风。都说阅读题难,我曾做个一个调查,做试卷时抽读,题中1000把字的短文,居然17个字认不得。字不识,即意不懂。意不懂,咋答题?有个初三学生作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我的爸爸很坚固”。初一学生作文中的句子:“为社会主义黑暗而读书。”“我一定要用好成绩孝敬王老师”、“王老师和我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还有:身体不当好、跑起回去、二回不要去踩人家的菜、饭煮几了、我的父亲在煮饭(是炊事员)。

再看一段学生作文:有一次,我听父亲在发火,发不起,就出去了,我就把他发起了,过了一会儿,就吃了饭,我去砣菜回来了,见了一只鸡在叫,好不好,我把一只大鸡1了,吃掉(简直象现代派作品的语言,可人家那是创造,是“系统破坏”)。每当我上学的时候都不停地说我的好儿子,你一天在学校玩得开心吗。在我五彩斑澜的盒子里,装着一个高大慈祥的人,那就是我的父亲。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教语文,教“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乃至“人文”等一类“意思”,能解决吗?

语文不能象数理化一样教,以为文中有个答案,教学的任务是把这答案找出来,教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教语言,不只教“意思”。

这就是我的课中听写、练句等安排的道理。

教语言的课才是实在的课,学生学有所获的课。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大多是空洞,无聊,没用。因而语文课逃课的最多,不听讲的最多。因为他觉得这课上不上无所谓,认真上了无益,不上也无损。我这样的处理,学生感觉应该不一样:来了有获,不来有失。

下面引钱梦龙先生话作结:

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少一点花里胡哨,少一点食洋不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在读写听说中摸爬滚打,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

二、关于“怎么教”

用朗读的办法教。读书读书,硬要读。常常是,课文教完了,——讲完了,甚至一册书教完了,书还是暂新的,学生没读一遍。不读书,不直面文本,一切是架空的,一切是空的。

值得一提的是,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教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我们的教案中,“教法”一来几乎没人写个“朗读”。

很多东西只有朗读才能解决。很多东西,用朗读的办法去解决最好。

朗读跟唱歌类似,不唱,光是讲析,其艺术美是没法感受体验的。唱着舒服,听分析绝没味道。《邹忌》一课中妾的答语的读法。《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孔乙己》“你还欠我十九个钱呢”。

用转换的办法教。一是“生活——语言”的转换;二是“方言土语——规范语”间的转换,如我教“蹲”。一个人的整个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质,就是这个人实现这二种转换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就提高了,“语文素养”就不差了。

用比较的办法教。如我教“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儿子和我的妻子”。比较是为了便于体验感受。比较就是了,不用“说出”。比较使得差异显性化,我们只要这点就够了,并非完全了然。

在运用中教。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提示运用的过程,直接从终级的意义上去学东西,意义最大。

最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我们要组词,要造句。

三、关于老师的作用:组织管理,引导,帮助(释疑解惑)。

教师的各项安排,要立足于促进:每项活动都是推着孩子去学习,更愿意今后努力学习。如结尾关于“收获”的总结就体现了这一点。

四、关于课文。在我眼里,课文不过是提供语言训练材料的材料。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不是教课文里的意思,是借课文训练学生掌握语言工具。课文与课文之间不成体系,哪篇文章作课文是很偶然的事,不是某篇文章非作课文不可,所以也不是每篇文章非教不可,更不是非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不可。什么进度之类是不要紧的,更是勿需统一的。

顺便就要说到备课。备课就是寻找“教学点”、“训练点”,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是寻找新感觉,新感受。教书其实是教备课时的感受。循着自己的理解教,不要看参考书,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备课和写备课簿是二回事,写备课簿是备课的记录和备忘。备课不能不有,备课簿不一定必写。

五、关于作业与训练:

1、课外作业课内化。别太天真了,以为布置就完事。孩子没那么自觉,更没那么多时间。

2、布置读书的作业,别只是布置习题的作业。

下面再引钱梦龙先生话作结:

只要我们能“唤醒”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书香满身的人,他的语文素养还会不高吗?

曾令锡

《散步》的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 )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

(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

(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散步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

相传,孔鲤跑到父亲孔子的坟前说:“你子不如我子。”然后又在儿子孔汲面前说:“你父不如我父。”可见作为中间一代人孔鲤的沉重感与责任感。这与《散步》中的“我”不无相似之处。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字里行间流淌着沉淀在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挚爱亲情,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以下,我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和说教学小结以及说作业的七个板块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本课正是通过一家四口的散步来体现浓浓亲情的,教材地位不可忽视。

2、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 因此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A.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B.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C.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

1、新课程改革强调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开放系统,倡导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与社会家庭相沟通。因此,本节课创设“亲情互动”的情境,提供一个学生家长互相倾诉的平台。

2、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抢答形式,寓乐于教,达到学生愿意学、乐中学的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声色效应,不断渲染课堂气氛,力图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说学法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男女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诵、唱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致盎然的最佳状态,在情感的共鸣中完成本课的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多媒体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铺垫。)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以活动形式开展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乐在学中。)

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引出“尊老爱幼”的主题;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在竞赛中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4、展开想象,体验感受 。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走向家庭,学以致用。)

5、研讨与赏析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主题。)

6、比较阅读,拓展视野

( 设计意图:培养发散 思维,提高鉴赏能力。 )

7、家校合作,亲情互动。

(设计意图:发放张家长反馈表,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同时培养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8、美文朗诵,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在朗诵中升华情感,感动自己 )

9、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明朗并巩固教学重点 )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故设计如下:

母亲 走大路

散步 分歧 -------à 我、妻子 承上启下(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六、说教学小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低音播放《回家真好》,在歌声温馨时小结本课:“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同学们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它渗透到生活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

七、说作业

根据教学重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我决定不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故布置作业如下:

1)为亲人做一件表达自己爱意的事。

(为他们洗一次脚、鞠个躬、真诚说声“我爱你”……)

2)交还家长反馈表

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指导。

散步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散步说课稿 篇11

一、 说教材:

“兔子先生去散步”这个故事,它是由标志串成的一个故事,有些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但是这个方面相对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虽思维较活跃,但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能力相对这个对本的要求,还有所欠缺。在这里希望通过此活动能使幼儿在这一方面有所进步。结合《纲要》强调尊重幼儿自主性,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思想,我在实施这个活动时,则从语言领域中的创意阅读出发,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从幼儿感兴趣的标志入手,带幼儿在有趣的猜图游戏中认识标志,熟悉读本。

根据《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我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将有关标志的故事制作成课件,使幼儿在活动中能愉快的接受和积极的参与,为孩子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描述简单的事物,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说目标和重难点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情感、能力、认知、兴趣等方面的目标。

其目标为:

1、大胆猜测标志的意思,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运用故事中的标志图案,认识常见符号的意思。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倾听同伴的猜测。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故事内容,认识常见符号的意思。我在这里用标志来做整个故事的主线,用不同的标志来把这个故事串连起来,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就是用一个个小的图案,来帮助幼儿记忆故事。

难点定位于:大胆猜测书中标志的意义。我并不是直接出示一个标志,就让幼儿来猜其中的意义。而是用课件的方式,让幼儿结合故事来猜测标志的意义。

三、 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通过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作了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视机。

2、和故事中相应的小标志。

3、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有关社区标志的资料。

四、 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美好的意境,在操作中得到充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提问法:可以引导幼儿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倾听和理解故事和歌曲中的内容。提问法中我主要是运用了启发性问题和假设性问题,同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比如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组织语言能力不是很好的幼儿回答,需要幼儿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幼儿来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课件教学法: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它以看生动的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由难变易,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3、讨论法: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诗歌是语言的范畴。为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积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

五、 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且 在活动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幼儿的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我主要采用了:

1、观察法:使幼儿通过视觉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认识到我们故事中所出示的标记。

2、讲述法:幼儿观察后大胆、清楚的讲述自己的观点。

3、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去探索寻找标志来认识标志的意思 ,并和同伴一起交流分享。

六、 说活动过程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通过课件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小兔子的家,引出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提问:这是谁的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二、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各种标志的意思。

1、这一天,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

播放课件:

兔子先生从家里出来,要到外面去走走。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咦?这标志好奇怪啊?我们好象有点知道的,但兔子先生从来没看到过,有点难了,你猜是什么?这个形状象什么?(什么东西是这种形状?)

小结:标志上弯弯的形状代表拱形的桥洞,上面是平坦的桥面。

师:我们小朋友平时过桥要注意些什么呢?上桥、下桥的桥面很陡,我们要怎么做呢?对,要慢慢走,小心摔跤。

2、接着播放课件:

他又看到了一个奇怪的标志,这个也看不懂!你们看得懂吗?这是什么标志?

小朋友快帮他看看,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呢?

你们能猜出来吗?小朋友当你遇到不懂或不知道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幼儿尝试求助)

小结:遇到困难不要急,动动小脑筋,也可以互相帮助。可是,兔子先生没有看懂,他继续往前走。

⑴什么声音?哎呀,兔子先生怎么样啦?摔到什么地方啦?

⑵哦,原来兔子先生没有看懂标志就继续往前走,结果掉进了洞里,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⑶这是谁啊?

咦!小老鼠来帮忙了,这又是什么标志啊?

你们猜,他和小老鼠会怎么样?

小老鼠邀请兔子先生到他家里做客,成了好朋友。他想有一个“好朋友”的标志要请小朋友帮忙来设计好吗?(幼儿自由讲)

三、教师总结,加深幼儿对标志的理解。

1、提问:这个故事好听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

总结:这个故事确实很好听,还很有趣,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标志。看来呀,这个标志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我们的小朋友生活的小区里或小区周围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呢?

2、引导幼儿将收集的社区标志等介绍给同伴。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小朋友讲到了很多标志,这些人行横道标志、红绿灯标志等我们把它

四、游戏活动。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幼儿园里也有一些标志,那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好吗?

(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标志、马路上的标志、设计标志等等)

散步说课稿 篇12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很经典的绘本。虽然整本书每两页才有寥寥几个字,却并不会因此而让人感觉到阅读的不便,相反,这正是优秀图画书的一种经典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在图画中缓缓流转,人物的心情和状态在绘者的笔下栩栩如生,狐狸的挫败和母鸡的悠然自得,在精细的线条中表现无遗,各种可以为故事增色的细节,比如树上旁观的鸟儿、池塘边的青蛙、拴在稻田里的小羊等等,足以让孩子沉浸在精彩的图画故事里快乐不已,而图画书的作用,不外如此。

母鸡萝丝向前走去,“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到最后,她“按时回到家吃晚饭”。她每经过一处,每欲出手的狐狸都会遭一次殃:掉进池塘的狐狸、扎进干草堆里的狐狸、自以为身手敏捷却跳进了推车里的狐狸、被蜜蜂追逐着叮咬的狐狸……他那狼狈的眼神和被捉弄得一踏糊涂的场面使人忍俊不禁,而对比母鸡萝丝的悠闲自若,更是让人为之捧腹大笑,这只对自己处境一无所知的母鸡,丝毫没料到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中,孩子能充分体会故事奇妙的情节带来的幽默效果。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找到教育意义,体会读故事的快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因此,我将在大班上学期开展这一早期阅读。

根据教材和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阅读小图、上下图的对比观察,了解故事的情节,通过一组图片排序,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2、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3、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其中让“孩子体验故事的奇特和幽默,激发幼儿阅读图书的兴趣”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在让孩子阅读图画时,引导孩子充分观察两个主人公的形态、表情,说说它们的内心活动,让孩子充分体会故事的强烈对比和幽默——一个迈着碎步神闲气定,一个张牙舞爪却又总是丑态百出,从而让孩子喜欢上这一精美的图画书。

“了解故事的情节及其发生发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在指导过程中,让孩子不断推测故事下一步的发展,如“母鸡还会去哪儿?狐狸还会遇到什么麻烦?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等,让整个故事紧凑又充满悬念。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点,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图画书内容,我准备了一本图书《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我将故事的内容进行了幻灯制作,将故事更生动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此外,我还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了一套小图片,让幼儿在排列操作过程中,了解故事的情节的发生和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我分三个环节来突破我的重难点。

第一个环节:介绍书名,观察封面。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幼儿知道了本次活动的内容,更让孩子了解到图画书的封面也包含了很多信息。

第二个环节:幼儿和教师一起猜测故事的情节,拓展幼儿的想象力。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将分三次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第一层次让幼儿集体看幻灯片,在了解萝丝散步时经过地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一些奇特的事情;第二层次让幼儿通过自己排列小图,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萝丝散步的路线,讨论其中发生的奇特的事情;第三层次是幼儿和教师一起阅读图书,丰富幼儿的语言,用“到底书上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呢?”将幼儿的许多想法回归到图画书中,让幼儿讨论“书上说的和你们说的哪个有趣?为什么?”之后,让幼儿仿照书面语言,用较丰富的词汇再次讲述小图片,例如可以用上“抱头鼠窜”、“偷偷摸摸”等词汇。

第三个环节:这是对故事的一个小结。在前面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萝丝散步的时候,狐狸始终跟在后面,萝丝知道吗?狐狸只要一扑就可以捉到萝丝,为什么它一直没有捉到?再次体会故事其中的奇特和幽默。

散步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意蕴却十分丰富。虽然作者只选取了一个平凡的镜头:一家人散步,但一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的那种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本文,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学会品味文中感人的细节,优美的画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以小见大),并在写作中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的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①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品味本文优美的句子。

④学习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三代人互相体谅的亲情。

②指导学生本文的写法,学会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

本课难点:

①体会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沉含义,学会在语境中加以理解。

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

四、说教法:

①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中无效思维。

②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美,感情动人,可以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

③讨论法、点拨法。(本文写的是成年人的感受,学生或多或少与家长之间有“代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④探究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学会去品味优美句子,在初一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⑤小结巩固,帮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⑥采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⑦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语文用到生活中去。)

五、说学法:

①朗读感知,感受细节中的亲情。

②讨论探究,理解文章关键语句。

③活动延伸,学习本文写法,培养优良传统。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

录音机(歌曲磁带、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一)首先,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氛围。(3分钟)

两种安排: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教师导入。

2、让学生自己唱有关妈妈的歌曲。

导入词: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黑暗里,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有一天长大成人了,我们应该如何报答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教师板书)

(二)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生字词,让学生解决。)(5分钟)

(三)指导学生朗读。(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点评,教师适当指导,侧重停顿、重音、语气等)(6分钟)

(四)播放朗读磁带。(在两次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总结性示范朗读。)(5分钟)

(五)整体感知:读完后请学生文中的人物。(3分钟)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做准备。

《散步》说课稿 篇14

散步

一、说教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容易认同、喜欢,对文辞淡而意蕴深沉的文章却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味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大多数七年级学生在家里沐浴着长辈的关爱,他们知道这份爱却体会不深刻,更少有学生能自觉的回报这份爱,所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的亲情,感悟其中的“孝”字就更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 学生能读写并解释重点词语。 2. 学生能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积累语言和借鉴写法,并学习圈点勾画。 4. 学生能发现感受并珍惜周围的亲情,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⑴教学重点: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⑵教学难点: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读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五、说教法学法

1、 朗读法: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我选用朗读法,将朗�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课时安排

1课时

(二)导入设计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三)分析课文

1、 朗读课文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勾画出重难点字词,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做简要的评价。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我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2、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提示: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故事。

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3、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结果如何? 提示: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季节:初春。 地点:田野。 事件: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结果:走小路。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 )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示:母亲给我们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事整个世界。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交流讨论

在文中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⑴提示:“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体会了母子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⑵提示:“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他高大的父亲。”

母亲老了,儿子长大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母亲自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应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拓展深入

联系生活,请同学们谈一下周围让你感动的事情。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

课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所以,请同学们多关心你们的父母、亲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用优美的语言总结本节课,让亲情在学生的心中升华。)

八、作业

题目“散文”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请同学们换一个角度为文本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训练学生根据主题拟题的能力,为写话题作文拟题做练习。)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