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教案《绿》优秀8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语文四年级教案《绿》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语文《绿》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
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说明
(一)引入、
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给学生进入文本
(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
(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读、理解文本的
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
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
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
明确:美。美在梅雨亭,美在梅雨瀑的水花。
5、问:对于这些美的事物,作者用了哪些美的语言来表现?体会、感受明确:写梅雨亭,用“苍鹰”这个直接展示景物形态的比喻,作者对美的
用“踞”、“展”、“浮”等动词,逼真地刻画了梅雨亭上下悬空表现,学会和亭角翘向空中的动态形象。写水花,不说溅、不说落、不说飘,感受文学作品而说“送”,说“钻”,即写出了水花的细、轻、冷、滑的质感,所描绘的美。又写出了它的活泼可爱,有灵性,突出了作者对祖国山山水水所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6、朗读第三自然段。
7、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
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引导体会美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像明油”;“宛然……碧玉”。表表现手法。现了绿的光洁、明净、透明、润泽。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语文《绿》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美景。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略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引课:
1、背一背跟西湖有关的诗句
2、说一说带有“绿”或是相当于绿的意思的字的诗句,比如“柳绿更带朝烟”、“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激情导入
1、师:古往今来,西湖以其景色秀丽,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西湖的美就在于人工的妆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西湖之美,美在清秀。
3、那么,在一位当代女作家眼里,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悟
1、师范读
2、提问:如果让你给西湖一个字的评价,你选择什么?(绿)
3、作者领略了哪些 “绿”?自由默读,找一找、划一划课文中出现的说“绿”的词。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找到的一样吗?
5、.课件出示校对。
三、研读课文,体会花港和灵隐两种不同的“绿”。
师:花港和灵隐都有“绿”的特点,可每一处给作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一)感受灵隐的“绿”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找一找,这里哪一句句子是重点句?
2、.课件出示“满目是绿”。
师:“满目是绿”是什么意思?(到处是绿)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绿,怎么样的绿?
3、反馈交流,.课件出示:
随机点拨:
◎雨中灵隐的绿是多层次的,“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这种绿浸染了周围的其他景物,使“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溪水在“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
随机指导朗读:
◎课文3—5自然段的朗读,语速宜稍缓,体现一边读一边想象和回味。表现景物的词语和描写“绿”的词语可读得重些,如,“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句中的“布满”“青苔”“绿”要读得重些。有的重音可轻读,如,“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中的“碧澄澄的”,要读得轻些,让人感受到不忍心扰乱水面的平静。)
4、小结:作者围绕“满目是绿”写了四种景物,所以写一处的景色,不能笼统地写怎么怎么美,要抓住这一处的特点来写。
(二)感受花港的“绿”
师:灵隐“满目是绿”,那花港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读,花港的绿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绿”?)
3、指名说,交流:有生命力的绿,有着蓬勃生机的绿,活泼的绿(在文章里找一找相关词句)
◎花港的绿给人的感觉是“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表现出一种“茁壮的生命力”。是“活泼的,有生命力的”
4、找一找,在花港,作者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新荷,水珠儿
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联想到的)还有一些是作者感受到的,你能找找看吗?
5、讨论反馈
6、小结:作者写花港的绿,是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想来写具体的
(三)朗读的训练、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景色,配乐朗读)
四、小结拓读,课外延伸
1、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西湖,到处都是景色,这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略”。
2、宗璞笔下的西湖是美丽的而又生机勃勃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写过很多诗篇赞颂西湖的美丽,你知道有哪些吗?(.课件出示)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忆江南》(唐·白居易)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风入松》(宋·俞国宝)……
〖板书设计〗
道路两旁:古木参天 雨丝儿也绿
飞来峰上:树木——绿得发黑,发蓝
灵隐(满目是绿) 峰下小路:布满青苔 绿到石缝
冷泉亭下:溪水碧澄澄 水花像飞珠滚玉
绿
花港观鱼(又一种绿)新荷——蓬勃生机 叶面水珠——翩然起舞
〖参考资料〗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明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湖周长约15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环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以孤山、白堤、苏堤分割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湖中有小瀛洲、湖中亭、阮公墩三个小岛。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作出了不同概括,其中传颂了七百余年、最� 这十景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三生石》《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西湖漫笔》是宗璞的散文成名作,写于五六十年代之交,文章重点写西湖的“绿”和“变”,教科书节选了原文写“绿”的部分。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3
绿
朱自清
教学目标 :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1、简要回顾《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2、明确学习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饱含感情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1、熟悉课文。
(1)录音范读。
(2)学生一句话谈感受。
2、赏析语言。
(1)讨论完成一篇鉴赏小短文,发言交流(举例分析)。
(2)总结、明确。
(一)、准确、精练。
①选讲(例题)
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③明确:准确、精练。
(二)、形象、生动。
①博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
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
小姑娘 (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③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④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
(三)、饱含惊喜之情(逐渐转浓,情不能已)。
提问1: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明确: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
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问2: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3、
赏析小结
三、全班配乐朗读。
四、课后作业 :(1)找出文章第二小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本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4
教学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要回顾《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2、明确学习目标。
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饱含感情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1、熟悉课文。
(1)录音范读。
(2)学生一句话谈感受。
2、赏析语言。
(1)讨论完成一篇鉴赏小短文,发言交流(举例分析)。
(2)总结、明确。
(一)、准确、精练。
①选讲(例题)
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③明确:准确、精练。
(二)、形象、生动。
①博喻
梅雨亭 —— 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 —— 被扯散的布
水花 —— 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 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 (涟漪)
初恋少女的心 (荡漾)
涂了“明油” (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 (软嫩)
温润的碧玉 (清澈)
蔚蓝的天空 (鲜润)
小姑娘 (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③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太浓)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④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
(三)、饱含惊喜之情(逐渐转浓,情不能已)。
提问1: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明确: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
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问2: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3、赏析小结
三、全班配乐朗读。
四、课后作业:(1)找出文章第二小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本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上一篇:《绿》教案1
下一篇:《绿》教案3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语文《绿》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宛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
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什么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
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
(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
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
②引读法朗读第3自然段。(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
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3自然段。
7、按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诵2、3自然段)背诵过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体齐背。)
朱自清《绿》全文阅读及评论 篇7
目标:
1、了解蔬菜的食用部位及食用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及成功后的愉悦;
准备:
各种蔬菜:萝卜、马铃薯、芹菜、青菜、莴苣、黄瓜、番茄、茄子等;制作材料;幼儿通过区角游戏,已有切蔬菜的经验;
过程:
1、送蔬菜宝宝回家: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把蔬菜宝宝分别送到自己的家:根茎类、叶茎类、果实类;
2、说说讲讲,请幼儿说说这些蔬菜的食用方法,食用部位,同时整理归纳幼儿的经验;
3、制作糖醋黄瓜;
生成与反思:活动开展至此,幼儿对蔬菜的认识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所以,在此次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欲都比较强,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也比平时发挥的好,声音响亮、表达完整,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在不经意中积累了好多的经验,如:一个组的小朋友该怎么分工合作;糖和醋应该放多少;黄瓜片的厚薄对味道的影响;等等;通过开展这么一次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贴近幼儿生活的,才是最真的。
主题实施情况:在“绿色菜篮子”的活动开展以后,小朋友的家长纷纷反映孩子回家后都比以前喜欢吃蔬菜了,还嚷着要自己做冷菜,这是我感到欣慰的,也是活动想要达到的目的,家长说:孩子最近的话题总离不开蔬菜,而且问题很多,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积极性,因为他们都喜欢,都有话可说。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语文四年级教案《绿》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教学难点
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2316;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