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案(优秀9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二泉映月》教学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1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五、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育方面: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课前,可先布置学生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初步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旋律与意境。课堂上,我再把从百度网上搜索下载的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放给学生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 教学方法
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课堂中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时,我首先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通过自读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感受曲子美”这个教学环节,我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在最后的拓展质疑环节,这主要是课堂的延伸,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时,在“了解阿炳”这个环节,我创设了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情。接下去,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内心,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揣摩内涵、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进入课文、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如此,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就是主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情感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延伸拓展”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体现“整合”的理念,通过拓展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及本单元的理解和对人物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最后的“作业设计”,我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皆语文”的习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音乐渲染
1、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2、听后提问:这段旋律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出课题并板书。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二、交流资料、了解阿炳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乐曲资料,认识阿炳。
2、教师补充介绍阿炳的生平。
(扣住阿炳生活的艰辛、创作的历程、名曲的影响等全面了解人物)
三、初读全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积淀 坎坷 富饶 萦绕 一泓清泉、
泯灭 委婉 跌宕 倔强 静影沉璧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4、快速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并按照时间顺序给文章分段,理清脉络
四、感受自然美
1、过渡:再读课题,二泉这里的环境怎样?二泉映月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圈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词
2、交流并想象潺潺流水、树木葱茏、月光如银的情景,体会环境的优美
读出自然景色的美。
3、齐读第一自然段,脑中想象月光下的二泉情景,体会自然环境的美
五、感受曲子美
1、引导过渡:这首曲子就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默读全文,找出描写月光以及月光下的二泉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
(1)出示词语:
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壁、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茫茫月夜
(2)多个指名读词、当成词串读、齐读,从读中体会景色的美,曲子的美
3、相机板书:曲子美
4、引导读好第五自然段中描写曲子旋律美的句子。
六、小结,提出问题
1、结合课题,小结从课文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
2、引导过渡:由曲子让我们再来看看曲子创作者——阿炳
3、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
(1)这么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美的曲子?
(2)为什么同是中秋之夜,同为二泉池畔,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后,他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七、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写习字册,抄写词语
2、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照耀、皎洁、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延伸拓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教师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还对阿炳有了初步的了解。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阿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二、了解阿炳
1、师过渡:阿炳是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样的人生经历,课文里用一个词概括出来了。
2、默读课文请学生找出这个词
(“饱经风霜、坎坷”)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拓展想象: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句子“他双目失明,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创造情境,以填空的形式,练习说话:
场景一:当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当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当阿炳生病了,发高烧,浑身发抖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
4、再读句子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三、感悟内心
1、《二泉映月》琴声的确很美,这是阿炳几十年的心血的结晶,更是他情感的真实表露。板书:感情真
2、抓住第五自然段“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1)理解:倾吐、积淀已久
(2)引导思考:在这曲子中,阿炳倾吐出了什么?从曲中,你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3、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表现阿炳内心感情的句子。以“从《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交流表达(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4、交流重点句:
(1)第四自然段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倔强的呐喊。”
先出示“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这几个词组,再让学生说说阿炳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是什么,并联系上文中“师父的教导、坎坷的经历”,由此理解“积淀已久”
(2)第五自然段中描写乐曲丰富内涵的句子
a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b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c再次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d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5、小结: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6、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相机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四、深化理解
1、再次齐读句子:“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3、交流并小结:
(1)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2)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3)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深化情感
正是这积淀已久的情怀,才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引导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2、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3、自由背诵。
六、延伸拓展
1、教师总结: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2、拓展: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享有怎样的盛誉呢?
教师补充资料叙述: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 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 ?(板书)
(3)联系上一篇课文《海伦凯勒》和上学期 “滴水穿石”这一主题单元,加深本学期“有志竟成”这一单元的认识。
七、总结全文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八、作业设计:
1、在我国像《二泉映月》这样优美的传统乐曲还有很多,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
2、背熟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结合课文,以“阿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些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曲子美 对命运的抗争
感情真 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六、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教学过程中,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2
作者:潘文娟 转贴自:东方小学 点击数:74
评《二泉映月》
东方小学 潘文娟
《二泉映月》是一篇优美的课文,也是一首感人的二胡曲。今天,有幸听了解老师上的《二泉映月》,总得感觉就是觉得文美、曲美、课美。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导语美、过渡语美。
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条理清晰的结构、生动活泼的教法、优美动人的教学语言。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的同时,设计一些精美的语言,则会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解老师就设计了精美的导语、过渡语。如在课堂伊始,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十几年以后的中秋夜,瞎子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美丽的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壁,淙淙的流水声拨动了饱经穷苦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弦;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这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思、有所感。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又设计了非常美的过渡语,这些美的语言拨动了学生情感之弦,铸造了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解老师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在教学第5自然段时,解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抓住“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这两组看似矛盾的词语进行辨析、推敲、比较,通过课堂的交流理解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乐曲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乐曲所表现的阿炳的悲、恨、怒,表现的他对音乐、生活的爱。
《二泉映月》是一首内涵非常丰富的二胡曲,阿炳那苦难生活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不是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所能理解的,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绝非易事,所以我觉得这堂课学生的感动还不够,我觉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放一段合适的录象,学生可能会更有感触一些。
常州市东方小学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3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33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连绵
五、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饱经风霜 卖艺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导入 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 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 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4
小学音乐校本教案
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
1. 华彦钧
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 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
三、作品介绍: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
四、学习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 对生活的描述
2. 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3. 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4. 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5. 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五、介绍二胡: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界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具体由课件展示)
四、 作品欣赏
五、 七、请同学谈谈欣赏 这首乐曲后的体会。
八、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并讲解你的作画意图。
九、小结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大家知道《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吗?
3、你们对阿炳有什么了解?
二、欣赏乐曲,走近阿炳
1、阿炳是一位苦难的艺人,是一位民间艺人,一位盲人艺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有名二胡曲。
2、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3、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首《二泉映月》呢?请把书打开,自己读课文思考。
三、以词带文,了解大意
1、出示词语,点名朗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2、启发学生竖读:每列分别写什么?应该怎样去读?
3、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四、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1、请大家拿出笔,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2、交流:
第2节: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师傅又是怎么说的?
第3节:小阿炳长大了,他又听到了什么?
第4节:又逢中秋夜,他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亲说错了吗?
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阿炳双目失明后的感受。
3、你们看到过卖艺的人吗?展开自己的想象,阿炳卖艺时是怎样的情景?
出示:
情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
情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
情景三:一天,阿炳病了,~~
播放《二泉映月》,导语激情,让学生选取一个场景,闭上眼睛去想象阿炳卖艺的情景。
指导朗读课文第5节。
4、出示课文第6节内容。
阿炳为什么只能把自己的情怀倾诉给月夜?
循环播放《二泉映月》,指导朗读课文。
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
阿炳,他靠什么来支撑?
五、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1、出示小泽征尔在指挥《二泉映月》后说的一句话: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提问: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2、《二泉映月》是什么?
(1)是一首二胡曲
(2)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3、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把你看到惠山的景色都划下来,好吗?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1)学生说:
(2)美还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说
(3)学生说:月光……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同学们看,这就是刚才大家找到的,你们最喜欢哪处风景,你们就放声地去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1)指名读(学生说他的“淙淙”的音没有读准)
老师想请一个学生读“静影沉璧”。老师来读,你们感觉自己看见了什么?
学生说:沉下去的应该是月亮。
(2)还有哪个地方你很喜欢,请你为一个学生来读读
学生读
学生再读其他的话语
(3)你们想看看这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吗?
(4)课件播放,教师语言过渡
4、同学们,美吗?我们一起来通过朗读感受着美美的句子吧
(1)学生读
(2)请大家接着说说惠山和二泉的风景(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3)教师语言过渡;二泉是风景,非常的美。二泉是一首二胡曲,她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吗?
5、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给学生欣赏
(1)这曲子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啊?
(2)学生说:优美、动听
(3)这优美的曲子是谁创作的呢?(介绍阿炳)
(4)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告诉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吗?
(5)学生说:他看不见东西;阿炳生活中十分坎坷;遭受别人的歧视。
(6)同学们,面对生活困苦,他屈服了吗?
6、课文哪里说他没有屈服呢?请你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1)学生自读,放声读
(2)师生交流,阿炳屈服了吗?
学生说;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他多么希望有一天……
她找对了,还有谁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呢?课件出示
再指名读:……我听出了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齐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而他现在能够看见吗?他只能看见什么?
(1)学生说:他十分的寂寞、困苦……
(2)他带着一颗颤抖的心,操着二胡演奏起来。
(3)和着音乐再读课文的四五小节,体会他的心境,看看你们听到什么,看见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8、师生交流:这时阿炳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生活的热爱
(1)找到这段话,读一读,看看阿炳究竟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学生读
(3)指名读
(4)还有补充吗?再读
(5)学生再读
9、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恬静而又激荡。
(1)你觉得哪一段旋律最吸引你?指名读,并指导朗读
(2)还有同学希望其他段落的吗?
(3)随着旋律东西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赏“二泉映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泉映月》。(学生齐读)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池边赏月。小阿炳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共同走进那个迷人的中秋之夜。
2.[出示词语] 茫茫月夜 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淙淙流水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指名读。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所看到的,小阿炳也看到了;你们所听到的,小阿炳也听到了。但是,除了淙淙的流水声,还是淙淙的流水声,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形成词串,组成诗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悄然间已进入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做好了铺垫。】
二、叹坎坷人生
1.过渡: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大了。又是一个中秋夜,他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交流:
(1)阿炳看到了什么?(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他儿时所看到的美景,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个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无穷无尽的黑暗。
(2)阿炳听到了什么?(淙淙的流水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板书)
3.是什么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声中听到了这么多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到底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人生)(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出示: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4.同学们,就在这十多年当中,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留在无锡的大街小巷是一幅什么样子?你看到了吗?读给大家听听?(补充:把这三个词再仔细地读一读)
5.这就是阿炳留在无锡街头的形象。(引读: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1)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整天”这个词语?什么叫“整天”?
(2)就是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整天——(操着胡琴),整天——(卖艺度日)。
(3)大家想一想,阿炳就在这整天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出示:“在( )时候,阿炳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6.同学们,这就是阿炳十多年来的经历,他经历了一段怎样的人生?(板书:坎坷)
(1)请大家闭上眼睛,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张脸上。你看,那张曾经非常可爱的脸,那张曾经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的脸,如今,随着师父的离世,随着他的双目失明,随着大雪纷飞,烈日炎炎,那张脸就变了,变了,变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学生回答)
(2)是呀,你可曾记得“饱经风霜”这四个字曾经写在谁的脸上?(师父)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饱经风霜”四个字写在了阿炳的脸上,刻在了阿炳的心里。
(3)同学们,经历坎坷人生的阿炳尽管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面黄肌瘦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但他心里面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读:[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7.美好的中秋佳节,阿炳独坐二泉池畔,思绪万千——(范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淙淙的流水之声,——(齐读)
当大雪纷飞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当烈日炎炎的画面在阿炳的心头涌起的时候,——(指名读)
这声音伴随着泉水,伴随着阿炳一幕又一幕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在阿炳的心头响起,读——(齐读)
【设计意图: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在切己体察悄然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流程
一、介绍课题及作者、欣赏名曲《二泉映月》。
1、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指名读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3、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4、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2、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认识吗,谁来读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每列词分别写了什么?怎样读?
4、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对不理解的词语尽量让学生自己答,最后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拿出笔来,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2、课文第二段中有好几句写到了带有听的句子。谁来把第二节来读一读?(出示第二节投影)
3、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大了,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谁来读第四自然段?(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就要联系阿炳这十几年来是怎么过来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有关词语句子。
5、 “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怎样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此时师调沉郁地独白: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他看不见美丽富饶的家乡,看不见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二泉,看不见照耀清泉的月光,所有的美好的一切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学们,你们明白了阿炳为什么听不到奇妙的音乐,而是:渐渐地、渐渐地……
6、想象感受阿炳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地、渐渐地……
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你从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齐读。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白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新课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
哭泣泯灭抒发委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
摇曳:摇荡。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富饶:物产丰富。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饶”右—卜不要多“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提示: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感到什么)
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很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
找出来,认真朗读体会。
二、指导精读第5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沦。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从“禁不住”、“不停地滑动”、可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似乎是”领起的排比句)(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③指导用徐缓、抒情的浯调朗读,加深体会。自由读,女生读。
(2)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表达出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自由读,男生读。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②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像片断。
(2)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读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海。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3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
(2)磨难并没能泯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出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指名读:
5.第4自然段。
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日扯眩rj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6.第6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齐读。
四、配乐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