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清平乐村居(优秀3篇)正文

《清平乐村居(优秀3篇)》

时间: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勤劳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清平乐村居(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清平乐·村居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中\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议法学法:自悟法与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词作,感知宋词

1、课件出示(居)。

师:看屏幕,这个字读什么?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居”的古字演变。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家,所以有人说居然之家,还有人说安居乐业。)

2、出示“村居”。

师:看到这个词,你又想到什么?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这村子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啊?

过渡:只是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就觉出了村居生活的安宁、美好。那么让你站在这村子边,走进这村子里,真实地感受这美丽的村庄,你会做些什么啊?(作诗、画画、吟诵)是啊,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着美丽的村居都忍不住心怀感慨,就算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金戈铁马。这样的安宁还是触碰了他心里最深的细腻,于是让我们后辈人为之赞叹的佳作就这样破茧而出了。

今天我们就感受一下其中一位诗人细腻的感情,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的《村居》(板书)

3、简介词名

出示整首词。

师:这和我们平时学过的古诗一样吗?这是我们接触到的一种新的文体——

词,它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隋唐之际,在宋朝达到鼎盛。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这曲调的名称叫“词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又叫“忆萝月”、“醉东风”。

4、简介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初读词作

1、检查学生自读。

2、指导朗读

师:古人诗兴大发时,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我们不妨也来效仿一下古人。(手舞上阕,足蹈下阕,合之)

三、诠词释意

过渡: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过这么多遍之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用家乡话和老师说句话?翁:年龄大的老公公。媪,年龄大的老婆婆。师:这翁媪在干什么?相媚好?很亲热的在一起打趣交谈。翁媪你们在聊些什么啊?(x翁、x媪)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大儿锄豆溪东”(出示画面)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正需要x大儿来锄草,来x大儿把你的辛勤劳动读出来。

“中儿正织鸡笼”(出示画面)师:“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那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指导朗读。

“小儿卧剥莲蓬”(出示画面)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那儿剥莲蓬)“卧”什么意思?(趴的意思)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想必他吃得也是(津津有味)。师:这样的小儿让我们觉得?天真,活泼、可爱、顽皮……那这样的小儿在父母眼里就更受?所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无赖”指?可爱、顽皮。

2、(出示整首词)师:我把你们看到的画面全部呈现出来了,我认为还有一处重要的景色可以把大家看到的画面连到一起,是什么?你发现了么?你看见了么?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完美的画面。听,这流水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溪?(涓涓的、潺潺的、哗啦哗啦唱歌的……)

师:闭上眼睛,伴着这流水声我们眼前出现了矮小的房屋,溪上绿油油的茂盛的小草,呢喃着软语的有点喝醉了的老公公和老婆婆。还有他们勤劳的儿子们以及那正在聚精会神剥莲子的小儿子。这画面多么的?——美。这美多么的让人?——陶醉。你能不能陶醉着把这美读出来?(读的真美,老师也陶醉了,我们都醉在这吴音的美景中,“沉醉不知归路”。)

四、合作探究

过渡:这种沉醉让我们忍不住想走上前和翁媪聊聊天,问一问这是“谁家”的翁媪。(这是谁家的翁媪啊?)x翁啊,看您住的草房子这么矮小,您为什么这么开心啊?x媪啊,你的日子过得这么清苦,您怎么还有兴致喝酒谈心啊?x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

看着这和睦的一家人,我们不禁心生?羡慕。是啊,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尚且羡慕他们,何况处于战乱之时的作者呢!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他在被贬之后写的。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吗?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五、总结课文

过渡:想象一下胸怀爱国热忱的辛弃疾在看到这么美丽的村庄,这么和睦的家庭画面时,会怎样地合乐而歌?

你想听听吗?可以跟着一起唱。

师: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当中的那条小溪缓缓地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整首词。

2、你喜欢这样的田园风光吗?试着把它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你的家庭(或者老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温馨情景,这些情景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写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情景(茅檐、小溪、青草)

人物(翁媪)

生活:大儿锄豆                 美丽的村庄生活

中儿织鸡笼                  (村居)

小儿剥莲蓬

教学反思

从整个过程来说,这节课并没有达到原本设计的要求,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接受的容量还达不到设计要求;课堂节奏过于舒缓,与题目“村居”的舒缓有过之。虽然保证了节奏的一致性,但是一些环节拖得太长,照顾全体学生,反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但是,本课中的一些环节也真正使得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熏陶,语文素养提高和知识的掌握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教育。在“踏歌”环节中,交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诗歌朗诵方法,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文章。舒缓的课堂气氛虽然使得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但是却能够保证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效果。

清平乐·村居 篇2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清平乐·村居 篇3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描绘的情景,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相扶相守的幸福、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

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高兴,再补充当时的背景介绍,从而体会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反思

大林子中心小学 常丽波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本课例中,老师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1、真心赏识,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走进《清平乐村居》,我的笑容会不期然地在脸上绽放。细细品味,那是师生互为尊重、赏识赋予课堂一种祥和中的律动。同学的掌声,无疑是真挚心声的回响;老师的赞辞,更是由衷的吟叹;连否定他人、坚持自我的建议也是一种商议一种征询,让所有在座听课的人都感觉课堂如山间的清泉,奔腾着生活的活力,又没有凌厉的锋芒。我想这首先要归功于我的乐于鼓励、善于赏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一气说了那么多词牌名,我给予的是真诚的掌声;学生随手创作的散文句式,我送去的是“将来你也会是个‘词人’”,同是赞语,,却多了份让人激动的向往。

2、张扬个性,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深入感悟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同一篇教材,学生感兴趣的点可能迥异,这时,教师给予的应是尊重。《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我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兴趣是牵引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兴致盎然地把兴趣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确实,课堂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如诗般恬静的画,生动又合乎语境的表演,简洁独到的评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真正与词人的心一起跃动,走进了词人文字书写的意境。

3、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清平乐村居》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有学生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更有学生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之光璀璨无比。这一课,也为其他古诗词教学趟好了路子,可以说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好案例。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冼村小学简媛施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晚年写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这首词生动、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反思我执教本课具以下的特色:

1.自主合作,提倡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更热爱学习。在执教《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学生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有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的情景;有学生展现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生趣盎然,个性与创造尽张扬。

2.品味词,课内外结合

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最喜小儿无赖”的“最”字后,再品味“醉”字时,紧扣一个“醉”字!“谁醉?”“为什么醉?”学生读过后,知道是老两口陶醉了,再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再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学生查阅的诗人资料,使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真正体现了品味词,课内外结合。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我通过让学生听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再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把音乐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优美的语文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深深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课堂呈现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激发和诱导!

虽然,古诗词教学对于我们郊区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清平月。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我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入手,让带给学生一幅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画面。通过音乐的感同身受,通过破阵子和清平月给人感受的不同,是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对这堂课,我详说三点:

一、将语言与画面同步进行,在观摩的画中,学会表达;在述说的话中,想象画面,而这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

二,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三、通过作者介绍,其他不同类型的是个的对比阅读,到最后引发读者的感受,最后成为画中人,说出话中人的感受,真正的身临其境当中诗意就自然而然的现实出来了。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这才是我所追求的真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