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正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0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4/7

()÷()=a/b 8÷()=()/9

()÷17=7/() 1÷()=()/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米180分=()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庭作业

P93 .5,8

交流修改: 篇2

初稿出来以后相互交流欣赏,再请师长、家长等一起征求意见,以便把记录册建得更趋完美。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猜一猜:有4个苹果,每人得到2个,1个,1/2个,你知道这三 次分别是几个人分苹果吗?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明确目标。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1.分一分,引导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画一画:引导完成27页的画一画,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完成28页的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归纳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总结归纳计算法则。

三、反馈矫正

出示P28的'试一试。

1.统一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指导完成P28练一练的1~4题。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1/2=4×2=8 ;4÷1/4=4×4=16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有一位家住在河南岸,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我代他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帮这位船夫解决一下呢?

(愿意)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活动一:

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

2、活动二:

一个纸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呢?100次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

3、活动三:

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

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板书:)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

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46786+25787:

6007+8997: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

……(学生小组合作)

完成后,汇报反馈。

3、数学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 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

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玩游戏。)

这样玩下去,能获得奖品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如果将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板书设计:

数 的 奇 偶 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教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

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板书)

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数)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及时练习

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

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

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

4、判断题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此题从整体上挈领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类比,进而推理、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与质疑。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条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整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动手做》教案 篇8

案例背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动手做”,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并会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今后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中没有给出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每天都在和各种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几年的数学训练,头脑中对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想法,他们敢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他们还具备了分类、转化等一些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

案例描述: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中新增加了“动手做”一课,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学生想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拼补来转化它,使之成为长方形。还有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想法,例如:沿着横中线剪开…。这些方法行不行呢?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够证明行与不行!而行与不行正是这节课的关键点: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才能将它转化成长方形。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我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这些学生自己生成的教学资源,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用事实说话!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自学和合作学习,请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想法都亲自实践一下,在交流反馈时,有此想法的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拼补,结果发现沿对角线剪开不能拼成长方形;让学生充分操作后,我又请学生把按自己的想法实验的结果分成“成功的”与“失败的”两大类。然后大家共同分析原因:怎样转化就能成功,怎样转化就一定不行?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答道:说明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将它转化为长方形。

这时的课堂上,很多人不约而同有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这一难点,靠着自己的努力大家达到一个共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刚才那些出错的学生有些懊丧、失落。这时,如果我继续后面的教学环节,这些学生以后还会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吗?他们在这一学科上还会再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吗?还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吗?我停了下来,我说:“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些同学!感谢他的失败!”所有的学生全愣住了,没想到我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全班静静的听我说着“他们的方法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他们的失败让我们认清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他们的失败为我们证明了这些思路是不可行的。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不是每次实验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失败都是经验教训的积累,学会面对失败,我们才会成长。”

教学反思:从几何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首先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依靠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不是靠后来人们整理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表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我们应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他们原先储备的经验积累,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在本课中,我注重体现这一理念,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随时调整教师的角色变化。

积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处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观察、研究、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恰倒好处地进行引导、点拨;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为学生取得的成果而欢呼与喝彩……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将实践的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进行分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案例分析: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设计教学,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量很少:先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然后认识三角形和梯形的高,最后尝试自己画出图形的高,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作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只要沿着一条高剪拼得到长方形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操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时主动的思考不同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将所有想法实践后进行分类并交流成功与失败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平行四边形的高,分类并分析这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的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学生提出各种想法;学生运用了类比方法、分类的方法;学生发现了图形中高的特殊性,利用了高的特殊性明确了图形中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正因为融入了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和一个个富有挑战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4、让学生尝试失败和错误,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如果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观来看,过去那种严丝合缝,看似一帆风顺的课未必就是好课,因为它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的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个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课堂中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让学生尝试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每个人都本能的追求成功,逃避失败,但比起学会获得成功,学会承受失败更重要。人的一生中,经历的失败要远远多于成功,成功往往是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才获得的。先前有一种农药叫“六六六”粉,就是在经历665次失败后,在第666次才获得成功的。甚至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就是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后,最后仍未取得胜利,这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理智的人不仅要学会在成功的时候不被冲昏头脑,更要学会在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够承受失败。滑冰教练在教学员时,先教授的不是如何滑冰,而是如何摔跟头,是很有道理的。那些能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又重新站立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教学生学会承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正是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遗憾而获取经验,不断研究修正课堂预设,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渐完善的吗?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新”的是视角,即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重新系统建构数学课堂。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动手做》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0—22页

【设计理念】

1、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2、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主要采用折、剪、拼、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识的喜悦。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学生: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教师: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板书课题:动手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学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一名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同学们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剪?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5、教师: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二)认识“高”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教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4)教师收集各小组的信息、意见,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同意这样的小结吗?学生:同意。

2、出示三角形

(1)教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对比平行四边形,看了这个三角形你想说点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2)各小组汇报,教师收集信息,出示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尝试练习。

①教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②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我用直尺画很难画垂直……

③师生交流得出: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④师生共议用三角板画图形的高的最佳方法。

3、出示梯形

(1)教师: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梯形有几组平行的对边,它的高是怎样得到的。)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4、教师: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三)练习巩固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边和高的对应关系)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五)作业

课本22页练一练第4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利用教材

我的第一个活动设计是感受最深刻的。为了让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个活动中,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从自己班级的节日活动调查入手,再与淘气班的来比,孩子更喜欢也更自然。原来计划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活动,教师及时板书,接着整理分类,再让学生调查填表分析的。可是后来再仔细想一想,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值得吗?再回过头看一看教学目标,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而是主要让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对分数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教师提前做好了解,大致分了几类活动,让学生调查统计填表。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另外,调整了长跑接力中的前2个环节。由于这幅图如果让学生先按教材上的顺序标出不合理的位置之后,对于后面自己重新设计产生视觉障碍,本来就不长的路线上面标的都是点,混淆了学生的视觉,易产生错误,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先来设计,再通过对比,认识到表格中设计的不当之处。

2、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前提。

本节课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氛围,很利于思维的开放。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激烈辩论,甚至几次与老师争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的课堂那强大的生命力。说到此不由的想起一句话: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美景吗?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