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案优秀1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 1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摘自《宋史》,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同伴,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为学生这个单元的习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2.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既提出了朗读目标,也指出了教学的方式方法。“跟读”是一个比较快而且容易达成目标的教学方法,但也有其缺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初步跟读的基础上,还是需要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
3.课后练习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既提出了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又指出了达标的方法兼过程目标“借助注释”了解句意,指明了教学程序的安排。因此,讲故事适宜安排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知道了解为什么这样停顿的之后。
4.课后练习题3,关键是学生交流后老师的小结,从而使学生初步对文言文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
1.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首次接触这种文体的语言。因而,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古代书面语学习而言,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这些古诗、名言,在语言上与文言文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2.借助一定的条件复述课文或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说说古诗句的意思,这些训练,学生也已有过多次的实践,这同样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司”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司”等7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跟读和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完整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要求。
4.通过和同学交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不同。(以单音节词为主,有的词的意思与现在的不同)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司”等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司”等5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导语:通过对第八单元导读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课文。我们学习的课文《掌声》,谁能记得课文表现了同学们和英子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对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尊重他人和英子微笑面对生活的美好品质。那么,谁还记得这个单元的两个主要学习目标呢?(指名回答)是的,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课文,努力达成单元的主要目标。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谁的美好品质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24司马光(“司”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
提问:通过课题,你知道课文要表现谁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二)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司马光是谁呢?(PPT出示司马光的图片,简介复姓司马和司马光。资料见《教师用书》。)那么,课文讲述了司马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关的练习,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
(一)指导预习
1.导语: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文章,在语言上,与我们学习的其他课文有所不同,但与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读到的古人的名人名言是相同的,比如,很多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利用读懂古诗和古人的名人名言的方法来读这篇课文。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借助注释,思考: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简单说说。)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司”“持”。
(3)“跌、弃、持”口头组词。(注意引导组与课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的词)
(4)PPT出示会写字词“庭院、登山、众多”复习认读。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其中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事情。
2.小结:这篇文言文课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完整清楚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事情,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初读这篇课文,同学们借助注释,就粗知了课文的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并把课文读正确了。
三、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但是,这篇课文的朗读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朗读有什么异同?怎样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谁还记得朗读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注意什么的停顿吗?(指名回答。预设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对了,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子中间以词语或短语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的要求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要求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差异,所以读起来,会感觉又不一样。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感觉。
出示任务:留心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课文停顿的地方画上“/”。
用较慢的速度朗读两次,朗读的停顿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反馈指导。
PPT出示朗读的停顿,订正是否这样画停顿。
3.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跟老师读课文。
用较慢的速度带读两次,再用正常速度带读一次。
4.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指名二、三个朗读后齐读课文一次。
6.出示任务:对比以前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停顿,同桌交流一下,这篇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的停顿有什么不一样?
7.反馈指导。
预设:
以前课文句子中间的停顿是没有一个字就停顿的。
四、了解句子意思,通顺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导语: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都是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汉语言多是使用双音节词语或多音节词语,即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词语,朗读时候,句子中间的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但是这篇课文朗读起来,句子中间的停顿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呢?我们把课文的句子变成现代的语言,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能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出示任务: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说一句意思后,PPT出示意思;与课文句子比照着朗读。)
预设:
群儿/戏/于庭:(司马光和)几个同伴在庭院玩游戏。(板书:戏于庭)
一儿/登瓮:有一个同伴爬上大瓮。(板书:登瓮)
足跌/没/水中:失足跌入大瓮沉没在水里。(板书:没水中)
众/皆/弃去:其他的同伴全部不管跑掉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举起石头击打大瓮使大瓮破了一个大洞。(板书:持石破之)
水/迸:(大瓮里的)水涌了出来。
儿/得活:那个同伴得以活命。(板书:得活)
提问:了解了句子的意思,通过比照着朗读,你知道为什么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吗?(指名回答。预设: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是因为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
3.小结:是的,文言文多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即很多单音节词,因此朗读文言文,除了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格外留心句子中间的停顿,以词语或短语做停顿单位,不要读破句子。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你能不看着停顿,能正确通顺流利朗读课文吗?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朗读,师生评议。
5.导语:刚才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些同学好像已经能把课文背诵下来了,大家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出示任务:背诵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6.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背诵,师生以词句间停顿为重点评议。齐背诵一次。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背诵课文
指名和齐背诵。(板书:第一课时板书)
二、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感悟课文主题
(一)复习句子意思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了课文句子的意思,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指名逐句说,PPT逐一出示。(预设见上一课时。)
(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导语: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就能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了。在这个基础上,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任务:在读懂课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做到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提示:1.要补上故事发生的时间;2.讲故事时可用动作助说话。)
个体操作。
2.(PPT出示听故事交流要求)四人小组讲故事,互评交流;推选代表在班上讲。
听故事交流要求:(1)留心听,评议标准: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2)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好些。
小组代表讲故事,师生评议交流。
(三)感悟课文主题
1.导语: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那么,� ”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从“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体会出来的。
3.小结:课文用三十个字,就把司马光砸瓮救人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写完整,写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导语:三十个字,就把事情讲述完整,那么,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任务: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小组长注意小结,并代表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3.小结: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在语言上,与我们现在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大多数词的意思与现在的基本相同。不同的一般有:(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四、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知识能力点见教学过程中的导语和小结)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例:“庭”,里面是建字底,不是走之底;“登”,右上部是撇、撇、捺;“弃”,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六、写字练习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第一课时
《司马光》教学设计 2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三、课后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
妈妈( )下班了。
这辆汽车开得真( )呀!
我有一( )橡皮。
《司马光》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5、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出示词语单:
司马光 古时候 孩子 花园 假山 水缸 装满 爬到 掉进 慌了 叫着喊着 举起 使劲 砸破 得救
2、句子:
假山后,有口缸,
司马光,不慌张,
一使劲,砸破缸,
小朋友,得救了。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六、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2、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歌曲《司马光砸缸》激趣,接着介绍故事出处;复习文言警�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字。
3、交流复姓。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1、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明确多音字“没”在文中的读音,并学会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出节奏、韵味。
(1)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做到“声断气连”。学生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
(2)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文章内在的逻辑停顿。
(3)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停顿要自然。
三、读懂意思,读出思考
1、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总结理解古诗常用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借助插图理解。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文言文。
2、合作学习,交流解疑。
(1)学生带着理解或疑问,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群儿戏于庭
①教师提示,“于”可以理解为在。
②学生仿说。孩子们还会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可以怎么说?
(2)“瓮”与“缸”。
图片对比区别“瓮”与“缸”。
(3)“跌”与“登”
①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与足有关的动作词。
②运用拆字法理解“跌”。“跌”是一个“足”加“失”组成的,那怎么理解它呢?(失足)
③通过字理识记、理解“登”。
④利用写字歌,指导书写“登”。
⑤指导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4)众皆弃去
如果你的朋友遇到危险,你会怎么做?那文中的小朋友离开去干什么了?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解释呢?(大家都被吓坏了,连忙离开跑去找大人帮忙。)
教师小结: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添加自己合理的理解。
(5)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情境表演,加深理解。
②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之”。
4、交流表达,感受人物品质。
落水的孩子获救了,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四、走近古文,发展语言
1、文白对读,体会文言文特点。
(1)出示古今文章,师生文白对读。
(2)交流、总结文言文的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3)学生朗读无标点、竖排版的课文,深化理解。
2、角色体验,灵活讲故事。
(1)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吗?
(2)如果要把它讲给弟弟妹妹,你会用什么形式讲呢?
(3)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
教师提示:给不同的人讲述,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五、丰满形象,延伸课外
司马光七岁砸瓮;十二岁斩杀巨蟒;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从此便开始步入仕途。后� 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司马光的故事,可以读一读版本的《宋史·司马光传》。如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喜欢上了文言文,可以读一读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书中有中两千多个有趣、充满智慧的文言小故事,书中有原文,有注释,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
六、板书设计
24、司马光文言文
借助注释借助插图
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 5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 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司马光》教学设计 6
【教学设想】
《司马光》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背一背,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个单元练习里“熟记成语”中的四个成语(从容不迫、多谋善断、临危不惧、方寸不乱),是对杰出人物临危不惧、从容应变这一心理品质的赞颂,而小时的司马光正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背一背成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并相机出示挂图。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通课文。
3、检查朗读。
⑴指名分自然段读。
⑵读完后学生互评。(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你觉得故事中的司马光是处怎样的孩子?
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在引导学生主导通课文的同时,初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悟提高: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当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出示第五自然段。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4、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当时慌乱的场景。
5、引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举起、使劲砸”等词边读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
6、齐读第六自然段。
阅读不能局限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充分地感悟,富有创意地表达,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四、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相机出示四个成语:临色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读读背背。)
2、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一环节是再一次感情司马光的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别、那、吓、到、都、叫”。
2、自学笔顺,同步描红。
3、分享成功经验。
4、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司马光》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学会九个生字,认识国字框、爪字旁、犬字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认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候、爬、使。
2.通过看图、想象、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德育目标:
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读课文
一、导入
1.小朋友,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司马光。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从故事里知道了一些什么?
2.师:小朋友真会读书,会思考,从课文里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呀,老师希望小朋友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再来学好课文,好吗?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师:(出示课件)瞧,谁来了?(司马光)你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读几遍。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指导读好轻声)
2.看,(出示课件)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呀?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
出示: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小组。
3.我们再看图,花园里有些什么景物呀?水缸在什么位置呀?(出示课件)这口水缸怎么样?水多不多?怎么知道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1)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点击"大""满",指导读好)
(2)谁比他读得更好?
(3)齐读。
4.打开课本,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事呀?看,(示多媒体)和文: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指名读。
(2)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大水缸里的?(点击:爬上一不小心)指导读好这句话。
2.水缸这么大,比小朋友的人都高,小朋友掉进了这样的大水缸里,会怎么样呢?
3.这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急,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示:千钧一发,领读三遍。
4.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小朋友们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这下子,小朋友们可乱套了。(示多媒体)看,小朋友们怎么样了?还有的小朋友没画出来,他们可能怎么样了?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5.书上是怎么描写这时的小朋友惊慌害怕的样子的?你能在书上找到这句话吗?读给大家听听,看你找的对不对?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1)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喊跑找)
(2)谁能读出小朋友此时的惊慌害怕的心情?指名,男,女,齐。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示多媒体)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司马光是怎么砸这口缸的?(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他为什么要这么使劲?(大石头缸厚)谁把这句话读好?齐。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2)一起读好这句话(可自己配动作)
2.此时,(示多媒体)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指导读好轻松的语气。
3.小朋友被救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对司马光说句心里话吗,谁来夸夸司马光?示:司马光,你!
4.师:司马光能在这种十分危急,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在短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救小朋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示:急中生智,领读。
5.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6.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自己说自己的)。
五、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让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你已经对课文读懂了
六、课堂检测:
1.课文学完了,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2.司马光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来救小朋友,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考小朋友是不是像司马光一样的聪明,机灵,好吗?听好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芳芳的爸爸出差不在家,就芳芳和妈妈两个人在家。吃完晚饭,芳芳在房间里做作业,妈妈一个人在卫生间洗澡,芳芳作业作完了,等了好一会儿,也不看见妈妈从卫生间走出来,芳芳很奇怪,心想:咦,如果是平时,妈妈早就应该从卫生间出来啦,今天怎么洗这么久还不出来?他喊了几声"妈妈",可是没人应,她有点急了,又大喊了几声,还是没人应,芳芳慌了,踢开卫生间的门,一股热气直冲出来,只见妈妈躺在浴缸里一动不动。原来,妈妈已� 这时,如果不赶紧抢救妈妈,就可能有生命危险,芳芳吓得嚎啕大哭,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如果你是芳芳,会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司马光
砸
小朋友——掉——大水缸——得救
司马光教学设计 8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a、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b、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 二 课 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 9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10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请来一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听完之后,请告诉老师这是讲的谁的故事? (看动画,听朗读课文)
2、交流答案。问:司马光姓什么?
3、引入复姓:诸葛、东郭、淳于、欧阳等,让学生边看卡片边读。
4、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二、学习生字
(各种形式学习生字)师领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猜读等。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交流
2、齐读1段,点拨:交代了时间、人物。
3、齐读2段,点拨:交代了地点。
4、自读3段,点拨:交代了事情的原因。
课中操,放音乐《乌鸦喝水》
5、看课件,其他小孩有什么反应?指导读4段,读出慌张语气。
6、学习5段,司马光怎么做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请同学表演。并提示这是事情的经过。
7、学习6段,齐读。事情结果如何?
8、小结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
2、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怎么做?
⑴假如你被锁在教室里,该怎么办?
⑵ 在超市里,遇到一位迷路的小朋友,你可以怎样帮他?
五、讲司马光《警枕》的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 11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理念】
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会地整和,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学会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伙伴。教学中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指一生读,学习“司”字,用猜字谜方法学习。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2、从课题中,我们能看出来课文讲的是谁呀?我来介绍一下司马光,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了本书叫《资治通鉴》,得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的称赞。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的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学生认真看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提要求:
(1)先把认字表上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遍。
(2)画出本课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4、(学生认真听,认真读并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听、读习惯。]
四、自主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拿出自制字卡,同桌互相认读。
3、找小老师到前面领读生字。
4、小组互相学习生字。
5、向老师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了生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培养自学能力]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出声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明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段中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状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能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3)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样呢?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那口缸砸破了。
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②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③“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设计意图:体会司马光的机智、聪明,方法巧妙而实用。]
(4)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你能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激的话。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表达感激之情。]
六。学习生字:司、跑、出。
1、老师指导书写。
2、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在虚宫田字格的位置,然后再写,写完后进行对比。
3、老师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慌”的意思。
3、通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体会其沉着冷静、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司”“爬”两个生字,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体会其沉着冷静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一位小英雄(出示图片司马光)。你们看,他穿的衣服和我们不同,他是古时候的人,他是谁(一起说)注意读准“司”司是平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而且啊它还是我们的生字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用儿歌记住:同字左边藏起来就是司。板书课题。
2、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们来看看司马光自我介绍吧!
出示课件:司马光资料语文老师姓一个字郑,而他姓两个叫司马,司马是复姓。
再 齐读课题,注意词的节奏:司马 —— 光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让我们走进他,看看他是怎样的小英雄。
请打开书本,听课文录音,思考一下课文到底说一个什么故事?
(听完录音,表扬听得认真的小朋友)
二、检查生字词
过渡: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小朋友们的预习情况。下面的生字谁敢来挑战一下。
我会读:(红字显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司马光 假山 水缸
别人 慌张 吓哭了
叫着 一块 使劲
砸缸 破了 得救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大家生字都掌握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吧。
1、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图片,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呢?指名说。
出示: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你们玩的时候心情会怎样啊?(说一下“他”是指司马光)
2、你瞧,孩子们你躲我藏玩的多开心啊。谁来开心地读一读。
3、读的真开心呢,那我们再来看看,花园里还有什么呢?(出示图片)
你感觉这个水缸怎么样?和我们小 朋友的个子比一比呢?它不仅大还怎么样啊?我请小朋友来读一读。(真大啊)
出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 个)
4、看到这个假山你想干嘛?(爬上去)
随文识字:我们经常说什么爬啊,手和脚都巴在地上,动物的手与脚又称为爪子,所以我们用个儿歌来记住它: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有一个小朋友和你有相同的想法,他爬上来假山,但是结果怎样?
出示: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5、有个小朋友 “ 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 。那么别的小朋友们都怎样了?(都慌了) 别的小朋友为什么都慌了?( 小朋友有着生命危险)
(1 )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有关。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 )看图边读边思考:别的小朋友“ 慌” 成了什么样子了。
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你们说的和课文一样呢,
出示课文(出示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我会说:练习“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
同学们,想想当时的场景,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其他小朋友都慌成一片,但是司马光又是怎么样的呢?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 ) 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 )指名读第一句。
你能学这他的动作来读一读吗?
5、结果怎么样呢?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6、孩子得救了,这时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家长还要那四个小伙伴过来了,他们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呢?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四、指导生字词
过渡:小朋友们课文读的真好,我想下面的这些生字对于你们来说也很简单了,那我们就来摘下苹果吧。
1、游戏,摘苹果
2、指导生字:出示司。司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右上包围左下,写这个字要注一和口要伸出外面一点点。教师范写。
出示爬。左右结构,第一笔平撇,第二笔直撇,张开幅度不能打,与竖靠得很近,捺张开的角度稍大,以便托住巴字。儿歌:伸长爪,翘尾巴,顺着地面爬呀爬。
五、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13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
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⑴ 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⑵ 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⑴ 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⑵ 给课文标段号。
⑶ 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⑷ 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 伙伴 捉迷藏 亭子 躲在 扑通 急中生智 哗夸 机智 勇敢
5、作业
⑴ 读课文1遍。
⑵ 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⑶ 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⑴ 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⑵ 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司马光》教学设计 14
作者:吴海磊 转贴自: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88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
作者:吴海磊 文章出处: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中心小学
学习目标:【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15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救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师:明确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要完成学习目标,得靠大家努力,大家有信心吗?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把不会认的字注上音节。然后自己练习读课文。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能成为小老师。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读,生纠错、点评。
4、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带着同学们的'建议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自学指导1)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检测题)
1、生开始自学。
2、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并板书)
3、检测
师,现在老师可要检查刚才学的知识,比一比看谁回答得又快有准。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群儿:戏:于:
登:瓮:跌:
没:皆:弃:
持:击:迸:
指名回答
师:看来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我们班的同学,下面来个难一点的检测题。
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指名回答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再读课文,思考:
1、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2、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1)生开始学习
(2)汇报学习结果(师根据汇报板书)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1、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同学纠错、点评
3、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六、背诵课文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5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自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司马光》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播放故事,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司”。
4、简介司马光。(司马是复姓)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你自己也想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里我们很久远,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谁来把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大家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自己体会读,再指名读)
3、看图说一说:别的小朋友看到小伙伴掉进水缸里是怎么做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子。)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书上是怎么说的?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石头。
b、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c、司马光砸那口缸。
d、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从这两个句子我们看出来,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就能使句子更具体、清楚、明白。)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5、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么?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复习生字
学写生字:(别、到)
1、读字
2、分析
3、观察
4、临摹
5、书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组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司马光》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找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
(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找找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的2、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事情发生后,在场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对比朗读4、5小节。注意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读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4)课本剧表演《司马光砸缸》。
3、感情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研读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 )
四、拓展训练,主动内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通过说话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