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6篇一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
《小池》教学反思 篇1
今天学习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首诗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很多孩子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会背了,可是通过课堂的检查,我发现有不少孩子基本都只会背,不懂意思。但一般来说,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虽说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古诗上不追求逐字逐句地解释,而是注重意境的领悟及诵读,但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诵读时毫无表情地念。
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觉得老师是无法替代的。于是,我让他们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习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大问题:1、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为什么?2、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古诗,开始独立思考。“是初夏还是盛夏?”“是荷叶还是荷花?”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孩子们的自主发现是有依有据的,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所描绘的一眼清泉、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所深深吸引了。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教学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刘萌萌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冯晓雨说: “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丛艺铭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通过自主学习以后,孩子们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能联想到夏天的景色,于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甚至是背颂诗歌。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这节课,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学反思 篇2
一、注重体验,走进诗境。
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从两个大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为什么?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让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是初夏还是盛夏?是荷叶还是荷花?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孩子们的发现是有依有据的,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这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二、展开想象,反复诵读。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所以,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的学生说:“蜻蜓飞累了,把荷叶当停机坪,休息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想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就飞下来和它聊聊天。”多么美妙的想象。
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还比较满意的,他们真正融入课堂,走进诗情画意的古诗,学习的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小池》教学反思 篇3
《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首尾呼应,《三字经》与古诗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经》和古诗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课我以学生诵读《三字经》导入本课。
我是这样开头的:《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而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节课老师就要领着小朋友们去这座宝藏中寻宝,高兴吗?(高兴)那好,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去寻宝了!
这样的开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结尾时,我与开头相呼应:小朋友们,你们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这首《小池》记住了,我们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小池的风景真是太美啦!而诗人却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来,看来古诗中真的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小朋友去发掘!正如《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学,非所宜。”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去发掘更多的宝藏!
这样相呼应的结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是因为课前学生回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古诗读给同桌听,把生字读给同桌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桌作为小老师来纠正对方读错的地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发学生认字的热情,用交流识字方法,个别读、领读形式来读准本课生字,再让学生展示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读音并边听边想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贺晨曦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钱嘉盈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吴峥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我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课文中“池、惜、阴、晴、柔、露、立”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运用借助熟字识字的方法。初步学习借助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达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铺垫情感。
(二)品读词句,积累情感。
在字词教学中渗情。一篇文章的字词教学与文章的情感脉络在很多时候较难统一起来。为了避免这一点,让情感脉络贯穿字词教学,我的策略是:①随文识字,所有生字的教学分散在诗句的解读中。②对生字的教学做一翻详略安排。与情感主线有关的字浓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诗《所见》中要求四会的生字,考虑到这个字和“惜”、“爱”是本诗歌的文眼,抓住这几个生字的教学就能紧紧地抓住诗歌的情感线,所以我把“立”字作为本堂课的四会字来教学,并给予浓墨重彩,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助力。与情感主线无关的生字教学(例如:池、阴、晴)我则通过在语境中复现淡化处理。③从生字的不同角度渗透情感。“惜”从形入手,为什么“惜”要用竖心旁?让学生明白心里爱惜才是真正的爱惜,泉眼从心底里爱惜泉水,舍不得让它多流;“立”从推敲其运用入手,体会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轻盈与自在;“柔”从义入手,给“柔”组个词,诗中讲大树喜欢柔和的( )。这样的教学努力体现识字与阅读的整合,生字的教学基本与情感基调保持一致。
(三)启发想象,丰富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往往留下许多不确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适当的补白,以丰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他们相怜相爱、相依相偎,那么有情,那么和谐。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一起走进这恬静、美丽的小荷池,一会儿是蜻蜓,一会儿做大树,一会儿又成了诗人站在小池边,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丽,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体味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叶图,学生声声惊叹夏天荷塘美丽的同时也积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里透红等许多词语与诗句。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课外搜集、诵读跟荷花有关的诗歌与文章,这样从课内的拓展到课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在生动的画面视觉作用下,不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发出由衷地赞叹。
《小池》教学反思 篇4
《小池塘》一篇课文,文字优美、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静态的池塘以生命的动态方式呈现。学完课文,我播放了一段课文配套录象,加深学生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情感的积极性很高。
生:小池塘太美啦。
生:大自然真美呀!我想到各地去看看。
生:老师,小池塘太美了!可是在我们村子里有个池塘,水黑黑的,上面都是些垃圾,到了夏天满是苍蝇、蚊子,一阵阵臭味。一点都不美。
师:同学们,那该怎么呀?
生:我们要保护这些池塘,不乱扔垃圾。
生:看到那些乱扔垃圾的人,我们要去批评他。
……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显然我没有预设到,没有想到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于是在上完课后这样写到:多么聪明的孩子,想法这样独特。他能够跳出我的思维圈,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他的感受是新颖的,带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世界,感悟到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大家努力,大家伸手来保护;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就需要我们教师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贴近文本,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小池》教学反思 篇5
在《小池塘》一课中有很多“比喻句”,教学时,我抓住这个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比喻句”,使学生对“比喻句”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模仿练说“比喻句”,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突破。
认识:
师:出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让学生数一数,句中出现了几种事物?哪几种事物?
学生很快地找出:白云和白鹅
点拨:白云和白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他们哪儿相象呢?
生:白云的颜色和白鹅一样都是白的。
生:白云的倒影在小池塘里的形状和白鹅相象。
点拨:看来,只要相象的两种事物都可以来打比方了,你能说几个吗?
生:弯弯的月牙像小船。
生: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
辨别:
师:“小红长得非常像她的妈妈。”这是个“比喻句”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吧!
师:说说看,为什么?
生:她们是两个人,长得又像。
生:我不同意,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才可以打比方,这样打比方就好象我们拿小鱼和小鱼比没什么两样,变成同一事物了。
生:我也这么认为,如果相象的都可以打比方,那么“这块山石像那块山石”也能叫打比方吗?
比较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话表达的效果更好呢?
池塘里像一只大眼睛。
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读了第一句话,我看到的就是一只大眼睛,可是第二句让我看到了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我读了第一句,想象到小池塘像一只大眼睛。读了第二句话后,我仿佛看到的是小池塘里那水波还一闪一闪的,就像一只大眼睛那样明亮。
师:你们说得很对,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形象、真切,希望你们以后不光要学会说“比喻句”,还要学会把比喻句说得像第二个句子一样生动、形象、真实、具体。
模仿:
出示一幅图(一片树林,树叶从树上落下来。)
师:你们看,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们看这落叶掉下来的样子会使你想到它们像什么呢?
生:我觉得“落叶像一只只小小鸟,纷纷从大树上飞落下来。”
生:我认为“落叶像无颜六色的蝴蝶在飞舞。”
生:落叶多么像七仙女从空中洒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啊!
创造:
师:其实,在你们的周围,就有很多相象的事物,只要你仔细观察发现,你都可以说出很多比喻句,要不你们试试看!
生:秋风像一把扫帚,把地上的落叶吹跑了。
生:北风像一把刀子,吹得我们的脸像刀割一样的疼痛。
生:小明跑步可真快,像一只兔子。
生:毽子像一只小小鸟一样,在小云的脚上飞上飞下的。
思考: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从认识入手,上学生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发现他们相象的地方,对“比喻句”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辨别,明白“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体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说“比喻句”的时候出现了进一步的突破;继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说出无数个“比喻句”,使“比喻句”这个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收获:
由此看来,教学中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把课堂教学思想定位在“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愉快地学会所学的知识。
《小池》教学反思 篇6
一、抓住小池塘的一个“亮”字。小池塘的池水很清,当太阳、月牙、星星这些光体倒映在池塘里,小池塘显得那么明亮。可是除了光亮,白云的白,太阳的红,月牙的黄,星星如珍珠般的又白又亮,芦苇的白色、绿色和褐色,水草的绿等等等等,无不映出了一个色彩光亮的小池塘。
二、小池塘和“大眼睛”也有着相似之处。相对于江河湖海,小池塘比作大眼睛,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形状就占了很大的优势,而且这个大眼睛不是那么的夸张。其次,小池塘的河面与眼睛有着共同的特点:透亮,能映出物体。而且,通常来说,它们都属于“美丽”的一类。
三、抓住比喻句,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出示课文中比喻句的本体事物,让孩子们说出喻体,然后再说一说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比喻句。其次,在出示喻体的时候,我只出示重点词语,等到所有的喻体出示完毕,再让孩子们说出这些喻体前面的形容词,这样通过两个环节的展示,孩子们基本上能够记住了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起来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在每一节课上都要体现,习惯,是必须长期熏陶的,老师要有这个意识。
另一点是朗读的指导,都明白要让学生读好,一年级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示范、指点。以“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这句为例,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以点评代指导。学生读完,老师一句:“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春风姐姐真温柔啊,轻轻的。”老师在说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用朗读的语气来,一年级的老师哪怕略微夸张点都可以,只要感觉还自然就行,学生会在长期的听读当中受到这样语感的熏养的。在引导朗读时的体会有:
1、老师上课精气神要有,你的精神才能带动学生的精神。另外,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每节课的开始就有,对于读词语的姿势,听别人发言的专心,都可以以表扬的形式来提醒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是凝聚课堂气场的需要。
2、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类的话语要说得慢一点,让学生字字入耳,声声入耳。
3、对于学生的感受,要让他们以朗读的方式给表达出来,要趁热打铁。
4、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信息,及时提炼总结,也就是老师上课时候一定要心中有学生,不能光顾赶预设的教学流程。做到这一点,课前的解读教材,深入的钻研文本,心中有数了,就可以自如地全心全意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5、关于朗读指导:明亮的大眼睛,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会将重音落在“大”上面,“明亮”反倒被他们忽视了,老师要在自己读课文的时候把这个突出一点。
6、学生自由读课文,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真正读起来,别抢学生的时间。
7、一年级的课堂,热闹还是要有点的,这样可以凝聚学生,哪怕是有些孩子跟在后面浑水摸鱼,跟着拖,时间长了,也可以被熏出很好的语感的。所以,齐读有必要!
8、写字教学,自己要有序,而且最好让学生适应这样的顺序,建立写字教学的节奏。有给学生自己观察识记的机会,相信孩子。板书的字还要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