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0篇)正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10篇)》

时间: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起看看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10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三十四第1、3、4题)

2、折扣、纳税、利息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课本104页第3题,105页第1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作业

课本105页练习二十四第2、3、5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

2、复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在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

教学对策:通过分类练习,掌握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7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自己填写。

交流:

7可以分成1和6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4和3

7可以分成5和2

7可以分成6和1

巩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做手指游戏。

修改:组织学生同桌两人进行对口令游戏。

二、口算。

学生自己计算。

交流答案。

三、在()里填上大于、小于、等于。

指点:要先计算,再比较。

学生做题。

交流:

四、同数写算式。

学生自己写,

写后交流。

五、看图写算式。

观察第一张图,你发现了什么?

总共有17枝铅笔。

右边有7枝。

求什么呢?

求左边的盒子里有几枝?

怎么列算式?

17-7=10

完成其余各题。

六、解决问题。

1、填表格

红旗

风车

原来有

14面

17个

送给幼儿园

4面

10个

还剩

( )面

( )个

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红旗原来有14面,送给幼儿园4面,还剩几面?

求还剩几面怎么列算式?

14-4=10

学生自己把表格填好。

2、应用题。

1)书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4个,一共有多少只?

2)原来有19只,卖掉了9只,还剩多少只?

3)红萝卜和白萝卜一共有8个,红萝卜有0个,白萝卜有几个?

4)原来幼只帆船,又开来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

5)树上有4只猴子,树下由只猴子,请你写出4道算式。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分类复习

3+4=7

4+3=7

7-3=4

7-4=3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课题

[刚步入课堂,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首先运用轻松的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然后转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轻松自然。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利于学生了解(或熟悉)点数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备。

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挂图也可以制成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先引导学生看图自由发现,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按数量的多少数,并从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引导学生发现个数相同的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到大数图中的数量。

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

(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数字2的教学与上面过程相似。)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既让学生体验成功,又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言、交流的好习惯。]

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是否数对了。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实物

[此处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不好?

[这一环节,先对本节课数数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将数数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设计说明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一上课,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时,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 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多种方法,分步骤地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紧密相联,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专家评析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新课开始,李老师用亲切简短的谈话,把学生引入数数活动。随着美丽校园画面的展开,教师以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什么?把学生请进画中。同时,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的安排,留给学生随意观察、自由交流的活动空间。无拘无束的观察和交流给学生带来乐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并追问还有什么?促使学生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由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到提出任务让学生观察,看的是同一幅图,活动要求不同,学生就有新鲜感、有兴趣。李老师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置入了多次观察美丽校园图的活动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活动逐步产生观察兴趣。

2.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标准》中特别强调的一点。虽然这是学生入小学学习的第一节数学课,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几乎无数学要求。但是,李老师十分重视这节课,紧密联系实际组织数数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接着,老师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李老师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教室内的事物,再数到校园内、数到校外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数数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 □ ○ □ ○ □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 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苏教版小学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总有学生64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29人。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是在经过一年的学前教育后进入小学的,当然也还处于启蒙阶段,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学生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个人的接受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教学重点

1、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及10以内各数的组成。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能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5、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会进行比一比,直观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初步认识钟表。

(3)教学难点

1、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2、能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

5、认识钟表。

(4)教具准备

①实物(动物、水果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②口算练习卡片;③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④数的组成练习卡片;⑤计数器;⑥绒板;⑦钟面;⑧方木块;⑨小棒;⑩数位表。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认真上课批改作业。

2、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

3、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多给学生微笑和鼓励。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

四、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新 篇6

教案设计示例

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新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 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 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 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足球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吧。

二、 进行新课

1、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戴帽子的有1人,没戴帽子的有9人)

再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表达,并相机在情境图中用括线、问号等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但弄清了图的意思,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出示问题1(图意: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人呢?你会列式吗?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6 + 4 = 4 + 6 =)

再问:你能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着重说一说是怎样算出6 + 4 = 10的,并强调可以根据6 + 4 = 10,直接写出4 + 6的结果)

出示问题2(图意:一共有10人,左边有6人,右边有多少人)。

提问:要算右边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10 - 6 =)

再问:怎样算出10减6等于几呢?(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加法算式想减法算式结果的方法)

出示问题3(图意:一共有10人,右边有4人,左边有多少人)。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并很快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并算出结果。

[评析:从现实情境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活动的效率。同时,要求学生用三句话(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表达图意,渗透了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算式想后面算式的结果,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加、减法的联系,又促进了算法的优化。]

谈话:刚才有小朋友说,图中1个小朋友戴帽子,9个小朋友没戴帽子,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先自己写出算式,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每一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

[评析: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根据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的理解。让学生说每一道算式的意思,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我们来做个抛花片的游戏好吗?(拿出花片)老师这里有10个花片,每一张花片的正面都印着花的图案,背面都没有图案。像这样(边说边操作)把10个花片抛在讲台上,请小朋友猜一猜,可能有几个正面朝上,几个背面朝上?(学生猜可能出现的结果)

验证:想知道谁猜对了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老师数一数。(指名数花片)

提问:你能根据抛花片的结果,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指名说出四道算式)

谈话:请小朋友从自己的学具中数出10个花片,抛一抛,看你抛出的几个正面朝上,几个背面朝上?再根据抛花片的结果写出四道算式。

反馈各种不同的结果,当学生说自己抛出的是5个正面朝上和5个背面朝上时,提问:你怎么只写出了两道算式?

谈话:根据抛花片的结果,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按顺序排一排吗?(学生活动)比较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板书)

[评析:抛花片的游戏,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猜抛花片的结果,有助于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有序思考;根据自己抛花片的结果,列出四道算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把算式按顺序排一排,并说一说其中的规律,有助于内化新知,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三、 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还想做游戏吗?(动画演示:小老鼠出8,大象从卡片中找出2,小老鼠说算式:8 + 2 = 10,大象说算式:2 + 8 = 10)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同桌合作,一个小朋友任意出一张卡片,另一个小朋友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一张,使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得10,并说出两道加法算式。

2、 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得数。

3、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4、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自由地说一说,填一填,再有顺序地说出可以填哪些算式。

5、 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填写算式,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

[评析:练习层次清楚,形式活泼,突出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课堂总结。(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厨房的场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碗、苹果和草莓的大小,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别比较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的轻重,初步体会物体有大小和轻重。知道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推理,自己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 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并随机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根据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及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

二、 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

教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再请一两个学生上 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出示土豆与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一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出示支架,介绍支架,请学生借助支架来比较土豆和萝卜的轻重。(打开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评:由学生的讨论轻松地引入到探索新知的环节,让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

三、 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活动一:套环游戏。

谈话:现在小朋友做个游戏(出示教具:套环两套,请两名学生进行套环比赛,每人套3个套环),其他同学进行观察比较,互相说说谁套得准,谁套的环大,谁套的环小,并说出是怎样知道环的大小的。

2.活动二(出示课件或投影)。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4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小朋友来当裁判,看看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鸡谁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把结果填在书上第7页)

3.活动三(幻灯出示狐狸、小鸡、小花猫场景图)。谈话: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它们应该怎样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4.活动四(幻灯出示大象)。谈话: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重谁轻。(幻灯出示第4题的场景图)说一说这三种水果,谁最重?谁最轻?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评:教师把教材想想做做的习题巧妙地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中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比较大小、轻重)。回家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些实物比一比,好吗?

[评:巧妙地把数学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苏教版2021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