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案 >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正文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运动的快慢》教案 1

【导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导学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导学难点】     理解速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学法提示】    由生活事例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 方法:取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导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     利用10分钟通读教材填写下列问题。

(一)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定义:

3速度的单位:

4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

1、              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2、                                    叫匀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

二、问题精讲

1、 由图1甲、乙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情景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某一时刻的情景,图乙表示在终点时的情景,则图甲表示                             ,图乙表示                                  .

假如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根据教材31页的例题演示,总结解题规范化要求

三、练习反馈

(1)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    )

a 甲同学的速度大                         b 乙同学的速度大

c 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           d 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

(2)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3)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4)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c=3×105km/s)(    )

a  8.1×105km   b  4.05×105km    c  3×108km   d  3×105km

(5)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a  正在起动的汽车                b  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  被抛出去的石块                d  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45m路程用了30s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 (    )

a  0.5m/s      b  1.5m/s          c  2m/s         d  3m/s

(7)一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过一座100m的涵洞,队伍全部穿过涵洞需要 (    )

a  60s          b  40s           c  50s        d  80s

(8)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9)小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6千米,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的时间是12分钟,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四、联想变通

(1)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照相机连续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秒,车长为10米,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米/秒。

(2)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值得公路上行使,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议长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3所示。已知每隔2秒曝光一次,两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反思总结】

反思: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反思本节课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的优缺点:

总结:(1)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

【作业超市】必做题:完成课本后面练习和《课程练习》。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 2

【活动目标】

1、倾听快快(救护车)和慢慢(轮椅)的故事,知道救护车要快、轮椅要慢。

2、理解救护车的快和轮椅的慢对人的不同意义。

【活动准备】

1、绘制一张拟人化的救护车图片和一张拟人化的轮椅图片,背后分别黏贴一根筷子。

2、把两只纸箱的上盖和底部去掉,分别制作成可以套在身上的救护车和轮椅。

3、已经裁切好的白纸条,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快快和慢慢来了

1、(出示纸制救护车)快快是救护车。(出示纸制轮椅)慢慢是轮椅。它们都刚从各自的"工厂"里出来。

2、(演示轮椅的图片)慢慢在后,它"吱纽吱纽"慢慢往前走。我们一起来学学它是怎么走路的?发出怎样的`声音?(通过模拟"吱纽吱纽"的声音,引导幼儿体验轮椅的慢)

3、(演示救护车的图片)快快在前,它"呜哇呜哇"飞快地往前跑。我们一起来学学它是怎么往前跑的?发出怎样的声音?(通过模拟"呜哇呜哇"的声音,引导幼儿体验救护车的快)

4、教师套上纸制救护车扮演司机,边行进边对着"救护车"大声喊:"有病人,快开,快开。"同时绕场地快速跑动。

5、配班教师套上纸制轮椅扮演老奶奶,对着"轮椅"说:"慢一点,慢一点,别让我摔着。"同时绕场地慢慢走动。

6、你们听到驾驶员跟救护车是怎么说的?看到救护车是怎么跑的?

7、你们听到老奶奶是怎么对轮椅说的?看到轮椅是怎么走的?

二、快快和慢慢的困惑

1、(出示轮椅的图片)"要是能像救护车一样快,多好呀。"经过坡道的时候,轮椅慢慢一边想,一边让轮子转得快一点,推轮椅的人拉住轮椅慢慢,大声地喊:"慢一点,慢一点。"

2、轮椅慢慢不明白为什么推车的人让它慢一点?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出示救护车的图片)晚上,快快和慢慢停在了一起,慢慢对快快说:"你为什么跑得那么快?我为啥总是那么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4、救护车快快说:开车的人总是让我快一点。快一点,路上的车也停下来,让我快一点,快一点。"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5、轮椅慢慢说:"我想快一点,可是推轮椅的人总是拉住我,要我'慢一点,慢一点'。"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6、救护车和轮椅想啊想,想了一个晚上也没有想明白这是为什么。

7、天亮了,开救护车的驾驶员跑过来,对着救护车大声喊:"有病人,快开,快开。"这下你们知道救护车的工作了吗?

8、一个老奶奶坐上轮椅,推轮椅的人说:"老奶奶病刚好,慢一点,慢一点,别摔着了。"这下你们知道轮椅的工作了吗?

三、快快和慢慢明白了

1、救护车把病人送到了医院,轮椅把老奶奶送回了家。它们又停到了一起。

2、轮椅说:"我知道了,做轮椅的是病刚好的人,所以要慢一点。"救护车说:"我也知道了,我是去救人,所以要快一点。"

3、明白了轮椅为什么总是慢的,救护车总是快的,它们都很高兴。从那以后,轮椅慢慢地走,稳稳地走,救护车跑得飞快,飞快。

四、快快和慢慢在工作

1、请你们跟旁边的小朋友组成一组,商定谁做轮椅,谁做救护车。

2、两个小朋友各拿一张白纸条,分别画上表示轮椅和救护车的简笔画,然后围在手指上粘成指偶。

3、每组幼儿用指偶一边表演动作,一边跟随教师讲故事。

《运动的快慢》教案 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XX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XX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运动的快慢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运动的快慢教案 6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

9、小明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课前对学生和教材充分的理解,充分把握编者意图。

教材先介绍了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观点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是有关材料,相关的视频的准备,以适应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这里我做了大量工作。

在本节课中,机械运动与参照物这两个环节要想方设法将其顺利地过渡,利用课本中的图,“火车徐徐的开动,旁边同学思考究竟是谁在运动”。先设置火车在运动过程中按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样的运动?第二个问题是究竟是谁在运动?达到顺利地过渡。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很顺利。如果你能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得心应手;关键在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要多读教材认真备课,做到每节课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另外对于参照物为假定为不动的,在课堂上要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让两个学生到台前进行表演可能效果会更好或与学生进行互动。在练习的处理时,可采用以习题方式发下去后,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运动的快慢》教案 7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 例题:2019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2019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运动的快慢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运动的快慢教案 9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⑷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运动物体大致的速度值,学会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上一节机械运动知识的延伸,后面两节描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从两幅情景图中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准备。然后教材利用图9-14提出问题: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讨论、深思。此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义方法。于是教材接下来一气呵成,顺次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和计算。本节教材的最后是机械运动的分类,运用速度的知识,研究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教学难点: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都不习惯,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学会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运动的快慢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速度以及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学生要知道速度的物理定义以及公式,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知道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速度,学生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它还与单位换算甚至与以后的加速运动都有关系,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目标分析

1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目标分析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就是指能理解速度的公式并且明白各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是指能运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运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就是能辨别哪些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会计算某些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单位换算,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与以前的单位换算不同以往都是10 的几次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从变式训练上让学生体会。关键是从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入手另外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

在本课教学中可能用到的教学设备室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一: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二: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问题三: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题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第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 h-1。 1m/s=3.6km/h 1km/h=1/3.6m/s=0. 28m/s

3、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31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33页的内容:

问题四: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验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次场地分组实验中,采用计时员签名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实验态度,记录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组内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

2、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3、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与假设

探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主要分析与论证

要素评估

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