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个人情况总结【通用7篇】》
关于参加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实务研修班的申请 篇1
关于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学生实务能力研讨会的申请 尊敬的学院领导:
您好,为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现有社区管理与服务课程资源库建设课题组成员赵杨申请参加全国民政行指委社工专指委7月11日——7月13日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社会工作学生实务能力研讨会”。
特此申请。
申请人:赵 杨
2014年6月26日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个人情况总结 篇2
实践目的;第一,勤工俭学;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
时光如流水,总在不经意间静静地流逝。不知不觉在大学又度过了半年,迎来了我上大学的第二个寒假。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准备着回家,我理所当然也想要回家和父母亲人团聚。不过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因此,我决定与父母商量,准备找一份工作来锻炼一下自己,终于在假期即将开始时,我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这是我大学假期的第一份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的寒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家教工作让我学会了许多,体味了许多,思考了许多……
在交谈中,我可以感受到父母心中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感受到父母对儿子的那种期望是那样挚热的、无私的。他们看的很远,看到了儿子的未来;我被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义深深打动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也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对于没有任何家教经验的我来说,毕竟是一个“挑战”。
家教的第一天我发现他在学习上很随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我开始意识到: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讲课,而是帮助他端正学习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嘛!”第二天,我给他讲了我以前同学的经历,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给他阐明了学生的职责和学习的目的。他似乎懂得了什么,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此后,我也经常给他聊类似的事,不时地与他交谈学习体会。他的听课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下午工作两个多小时,中间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因此,我在以后的讲课中,对他的要求渐渐严格起来,并经常给他讲解懒惰的害处。他虽然听得进去,但改观不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九层之台,是需要起于垒土的。
参加社会工作情况 篇3
为深入了解、掌握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妇女维权工作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情况,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同时为召开全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提供参考依据。特作本次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妇女维权站规范化建设情况
为了有效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儿童维权组织建设,2011年,根据自治区妇联、自治区司法厅《关于加强基层妇女维权站建设的意见》要求,呼市妇联与市司法局联合在全市7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建立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并下发了《呼和浩特市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建设工作方案》,作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做好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严格按照“五有”标准,即有组织、有场所、有热线、有队伍、有制度抓好基层妇女维权站建设,基本做到硬件建设标准化,工作流程规范化,运作方式程序化。同时要求各旗县区择选一个工作突出的司法所作为当地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示范站重点打造。市妇联出资为各旗县区示范维权站制作工作制度与活动记录图版,并对各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的工作档案建制进行了指导和规范。为将妇女维权工作开展得更到位,各维权站成立后,积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了妇女利益表达机制、矛盾化解机制、情绪疏导机制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妇女维权活动。截止目前,全市74个维权站中,乡镇妇干担任人民调解员的有45 人,74个维权站工作全部纳入综治考核机制,成立维权志愿者队伍50 支,有维权志愿者 865 人,开展普法宣传及讲座共93次,受益群众约2万余人。
二、维权工作在“妇女之家”开展情况
为使妇女维权工作落实在基层,市妇联通过全市农村和社区开展建设“妇女之家”活动,积极搭建第三级妇女维权网络体系。在全市1009个村和224个社区 “妇女之家”全部建立妇女维权点。并着力推进“四有”工作目标。按照“有组织”的目标,建立“妇女之家”组织机构,由村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主席具体负责日常妇女维权接待工作,并把“妇女之家”维权服务功能以及相关制度上墙公布。按照“有阵地”的目标,争取村、社区“两委”支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资源,作为接待来访妇女的工作室,实现一室多用、分区布局、分时使用。按照“有制度”的目标,各村和社区结合实际普遍建立完善了信访、培训、巾帼志愿者活动等制度和会议活动、来信来访、妇女培训等工作台帐。按照有“经费”的目标,市妇联积极争取“妇女之家”建设经费,对“妇女之家”负责人进行培训,并为全市27个 示范“妇女之家”订阅了《中国妇女报》和《中国妇女》杂志,购买了妇女生活、权益维护、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书籍。
通过发挥已建立的阳光家庭服务中心、妇女维权站、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打造特色“妇女之家”。如新城区老缸房社区、回民区新华园社区、玉泉区观音庙社区、赛罕区兴康社区等把“妇女之家”与阳光家庭服务中心的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具有律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打造专业维护妇女权益的特色“妇女之家”。赛罕区巨海社区针对社区居民妇女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生活消费水平较高、对服务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要求也较高的特点,按照“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妇女 高品质严要求打造家园”的标准,通过保姆输送,美容健康讲座、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成立孕婴亲子教育服务站、青少年心理减压中心和青少年文体活动室等全方位服务手段,打造高品质、高品位的“妇女之家”。玉泉区天骄社区积极争取“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园”项目支持,建设维护留守流动儿童权益的“温暖之家”。清泉街社区针对社区老人多的特点,通过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免费为空巢老人安装了电子保姆、设立 “寿星生日屋”等贴心服务方式,积极打造“孝老敬老”妇女之家。回民区三顺店社区利用社区大课堂,发挥巾帼志愿服务队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科学知识,不断丰富妇女群众的文化生活,创建提高妇女素质的学习型“妇女之家”。市妇联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在“妇女之家”举办家庭教育、妇女心理健康等知识讲座和开展义诊活动,为妇女群众提供最直接的维权服务。
三、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凝聚“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社会合力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多,工作面广,联合各部门参与,优化资源、合力推进是创建“平安家庭”的着力点。为此,我们与市综治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意见》,成立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共同推进“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开展。提出要求,明确责任。综治办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纳入综治工作考核内容,全市形成了综治办、市妇联牵头协调,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宣传引导,倡扬文明,营造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主题宣传日,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每年利用“三八维权周”、“6.26国际禁毒日”、“11.25反家暴日”、“12.4法制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日,通过组织“巾帼宣传队”、发放宣传单、现场咨询、悬挂过街条幅、出示展板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平安家庭”创建的知识和各类法律以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二是利用安康宣传栏,开展日常宣传。通过设立在社区的120个“安康宣传栏”宣传与妇女相关的法律、禁毒等知识,使其成为妇联向妇女、家庭进行长效宣传的有利阵地。三是发挥媒体作用,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全市各类报纸刊登、报道有关“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信息,宣传在创建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事迹,有效利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围绕中心,结合实际,增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与“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家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平安意识。通过开展幸福家庭评选活动,将和谐型、学习型、健康型等优秀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传播给广大家庭;通过开展“绿色家庭”评选,在市四区发放家庭低碳生活小档案活动,宣传了低碳生活进家庭的环保理念,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通过举办“文化进家庭、进社区”文艺演出、“感恩母爱、感言征集”活动和“促和谐家庭亲子运动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全市9个旗县区建立廉政文化进家庭示范社区,使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有机相结合。
二是与实施“春蕾计划”相结合,为贫困家庭排忧解难,以促进困难家庭和谐平安。目前,我市已建立“春蕾小学”4所、“春蕾女童”班14个,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资助困境儿童6000余名。争取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安康亲情图书”3000多册,分别在清水河县王桂窑乡、武川县第二小学和上秃亥厂汉木台学区三个点和市26中建立了“安康亲情图书站”和“阳光图书馆”,帮助贫困儿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整体素质。在自治区妇联支持下,在我市留守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玉泉区昭君路办事处天骄社区和武川县第五小学、和林县第五小学建立了3所“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园”。为留守流动儿童搭建了一个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学习、互动的服务平台。
三是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促进妇女增收,帮助妇女提高劳动技能,促进平安家庭创建。积极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通过“女性素质工程”、“巾帼科技致富工程”、“三八绿色工程”、“巾帼扶贫工程”培训农村适龄妇女,创建“双学双比”示范基地、“三八绿色基地”,帮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改善生存环境。争取“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项目”300万元落户我市武川县,通过对妇女进行5万—8万元的无息贷款,帮助82名妇女发展养殖种植,走上科技致富路。开展女经纪人培训班,带领30多名农村妇女在山东进行培训考察。提升了女经纪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实用技术。组织家政公司参加自治区首届家庭服务职业技能风采大赛,获得杰出组织奖。
四、存在的问题:
(一)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打牢。妇联组织网络覆盖与新时期开放性、社会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还有差距,妇联组织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扩大到各界妇女群众和各类妇女团体。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发展还不平衡,组织的纵向结构不合理,基层妇女干部力量配置不足,在直接面对群众、任务最为艰巨的乡(镇)妇联,只有一名兼职干部,里里外外“一人独舞”;村妇代会主任多数是兼计生专干,这种被称为倒三角现象的妇联组织机构设置,使组织资源最为缺乏的基层妇联组织处于疲于奔命工作的重负之下,严重影响了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二)妇联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妇女群体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妇女干部队伍的更新,在引导妇女发展以及更新观念、提高技能、自觉维权等方面方法单一,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工作思路不宽,加上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妇联联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妇联与“两新”组织、“女法官协会”、“女检察官协会”等相关社会组织以及群众自发组成“草根”社会组织缺乏联动机制,未能承担起对这些组织的业务指导功能,提供的服务还很不足,指导、监管等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组织引导各类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参与到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五、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提高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一是推动制定有利于妇女儿童的保护和倾斜政策。各级妇联应当在开展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涉及女性权益受侵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实施方案,并通过向党委政府提供调研情况,向人大政协提出议案、建议等方式努力促进人大、政府制定、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借力、借势、借平台,拓展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空间。加强与市政法委、市民政局等部门联系,积极参与我市社会管理工作的设计,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主动融入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继续推进平安家庭创建、反家庭暴力、妇女儿童防拐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新联系妇女方式,提高妇联组织反映妇女群众利益诉求能力。进一步畅通联系妇女的渠道,拓展与妇女沟通的平台。切实加强妇女需求调研,把各级妇联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级妇联干部下基层开展妇女需求调研的工作制度化;充分发挥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参政议政的优势,多途径反映妇女的意愿和诉求,把急需解决的妇女问题转化为政府关注的问题。通过妇联组织门户网站、维权网页、维权热线等各种渠道,搜集、传递妇女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充分发挥维权志愿者在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妇联组织专业维权工作水平。通过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现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理念和方法的教育培训,更新妇联干部的思想观念,充实妇联干部参与社会管理的知识储备。组织、引导妇联干部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妇联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妇联干部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妇联工作实践中,切实提升妇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惠民性。
社会工作 篇4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一)运用“赋权”理论对“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介入”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犯罪青少年群体而言,由于群体成员以往的过错,以及社会成员的认识偏差导致各类不同形式的社会排斥,使得这个群体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通认同的社会活动,被拒于主流社会之外,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资源的获取上都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导致群体的弱势化与边缘化,处于社会性失权的状态。无权状态在主观上的内化最终使犯罪青少年形成一种“无权感”,即无权事实在无权者内心形成一种主观意识,由此他们通常会指责和贬低自己,并陷人无权的恶性循环之中。青少年罪犯的无权状况如果延续,将很有可能成为他们解除矫正后重新犯罪的动因。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目标就是使这一群体的成员重获权力。针对无权状态在青少年罪犯群体中的内化现象,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挖掘或激发人们的潜能,通过引导个人、家庭和社区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决策和行动来改变不利处境,从人与环境相结合的角度发掘资源,将工作的重心由解决问题发展为提升能力,避免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介入势在必行。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二)个人参与社会的权利大概有三种渐进式的形式,依次为公民权、政治权、社会权。它们是每一个公民依法平等享有的。基于此,具有公民身份的个人就应依据权利去获得相应的各种资源、权力和关系。权利的拥有具体表现为个体拥有各种能力:个人层次方面,获得自己所需的能力;人际层次方面,与他人合作和影响他人思考、行动的能力;社会环境层次方面,影响资源在社会系统中分配的能力。因此,对弱势群体的增权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面进行:
1、个体层面的增权。是指个体获得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与所处环境的融合与影响能力,这两种能力具体又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个方面。“充权”理论的真正内涵是,要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障碍来感受本身的力量,通过其自身的正面经验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并且尽可能地在集体的参与中来改变或掌握自己的生活。在对青少年罪犯的增权过程中,必须重视案主个体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响社会环境的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体主观心理上的控制感、自我评价和满足感的提升,以及改善、改变环境,获取和控制资源的能力、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的增加等。这些元素的注入,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适应不断改变着的社会环境,还可以用自己已经提升了的能力及行动去改善所处的环境。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三)2、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的弱者,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无法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也无法表现自身对他人或其它群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就决定了人际关系在增权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弱势群体(整体与个体)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增权的结果是既使得该群体在与其它群体互动过程中提升自我形象,改变对自身群体的不利评价,提升对他人的影响力,又帮助自身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争取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罪犯群体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有着边缘化和社会排斥的被动特征。由于主流群体的认知偏差,这一群体总是被排斥在主流的人际关系网络之外,其人际交流只能局限在某一特定的、狭窄的圈子如家庭内部或同质群体内部,其职业流动也只能局限于底层社会。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先天与后天上的狭隘性,使得这一群体的成员缺少人际交往必需的相互信任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这种特征正说明了改变他们的人际关系现状是增权介入的重要负面。
社工分析青少年犯罪矫正案例
(四)3、社会参与层面的增权。增权不仅意味着个人在技能及知识上有所增加,并进而产生一个较正面的自我再定义,对自我有好感、增强自尊、自重,自律,所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增加,与社会关系的更加有效等方面。同时,增权也意味着集体增权,通过行动去改变社会的权力结构,从而达到权力关系的转移,在社区管理者、社区成员与矫正对象自身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与前两个增权层次不同,这个层次的增权必须以群体的整体性活动出现,目标指向是对社会决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资源再分配,二是能争取到与健康社会和进步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待遇。对于青少年矫正对象来说,他们要通过社会参与,在真实的环境中肯定自我,同时也使社区居民认识他们,改变对他们的***,逐渐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
总之,对青少年罪犯群体增权应当包括他们主观感受的改善和应对环境的能力的提高等各方面。尤其是青少年罪犯在矫正过程中出现的卑微心理、恐惧心态,需要特别改善,帮助他们建立再造生活的信心,而不是任其自暴自弃。信心是他们开始新生活的重要心理素质,也是他们应对环境能力自我改善的前提。有了自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他们才会主动拒绝外在的种种诱惑,包括犯罪引诱,真正地融入社会。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个人情况总结 篇5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务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搞好和同事之间的关联,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而对于大学生而已,敢于理解挑战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虽然一个多月的实践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这些是我在大学课本上不能学来的。它让我明白什么是工作,让我懂得了要将理论与行动结合在一齐,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否拥有好的交流技能和明白沟通潜质。而交流和明白将会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好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我一个多月来的感受。社会实践使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透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透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明白和消化。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透过社会实践,让我们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带给宝贵的经验和阅历,也为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__社会实践活动一向是我们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有了上班族的味道,还有那种忙碌,那种盼望双休日的情绪,这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真的期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进行社会实践。正因很多大学生都清醒的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所需的人才。大学生人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就解决问题的潜质。因此我觉得在校大学生要借机培养自己的实践和创业潜质。同时在实践中帮忙别人。
在这个暑假里,我参加了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实践,在短短一个多月中,我尽我所能,把我所知道的知识全都交给他们,孩子们也都十分认真的学习着。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大多梦想着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等,对外面位置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到以后回不回家乡的时候哦,大家都沉默了。也许是孩子们太小,不能明白这件事的含义,也许是另一种思想一向影响着他们,离开农村,去城市才不用过苦日子。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发生变化,造成人才流失,如今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思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观念上也产生了不一样角度的分歧,有部分学生和家长教育观念有些偏激。因此支持农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财力上的帮忙,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忙。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
此次实践使我感触颇多,不仅仅使个人得到了必须的社会锻炼,也帮忙了部分小学生,自我感觉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个人情况总结 篇6
这次的寒假是自从读书以最漫长的一个假期,却也是我读书这么多年以有意义的一个寒假,既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打寒假工为自己挣到了下学期的生活费,尽管在寒假这次打工旅程中,有寂寞孤独,有难过伤心,也有许多受气挨骂的时刻,很多时候往往不想再继续下去,但一想起爸妈为了自己而努力奋斗的情形,便让我有了足够强大的正能量,至少,这个寒假一结束,所得的工资可以为父母减轻一份负担。
遗憾,我想是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的,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事情也不列外,在这个漫长寒假里,开心的,难过的,尽有,遗憾也是会有的。很遗憾,没有好好地看次书,看完一本书,很遗憾,没能多抽些时间出好好地陪陪父母。甚至长这么大,都未给父母洗次脚,没认认真真的为他们做过一事。脾气不好的我还甚至经常和他们拌嘴。人是在磨难与挫折中慢慢煎熬成长的,一味的抱怨是无用的。被动的去接受还不如选择主动出击,这样机会会更多些,赢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做事情一定要有主动意识,这就是我打寒假工所认识的规律。通过这次寒假工,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当然,很多时候是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观不对,所以,很多时候也就造成了自己不好往前走的胡同。
寒假里,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自各个大学,有的人见识广博,有的人多才多艺,当然,也有的人,平凡不扬。但,人要有志气有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通过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我认识的一个自__大学的大一学生,家中经济小康,不算富裕,却通晓琴棋书画,令人惊讶的不是她的本领,而是她学这些本领的途径,据她自己说,会琴棋书画并不是她自己去培训班上的,而是朋友教的,她认识很多有特长的人,自己平时无聊没事就去图书馆看书,多结交朋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交际的圈子,每认识一个人,就会让自己多一个人际交往圈,通过一个人也许就会认识更过的人,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仔细发现,那些有头有脸有商业头脑的人,交际圈都是特别广泛的。
人生是要去闯的,在年轻的时候就该艰苦奋斗,千万别选择安逸,安逸会让人自我荒废,试想,你自己真的有那么差劲吗?为什么要让自己被人所瞧不起,你身上就应该散发着成功的光芒,优秀该是你的武器。
寒假的社会实践,让我懂了很多,我知道,人生是学无止境的,不管是知识还是道理,都需要花费一生去填满漏洞,我想,今年暑假及寒假都应该去好好实习,充实自己学业上的,生活上的知识。
社会工作 篇7
2、试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模式,同时也在社会福利方面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城镇建立了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福利制度,而在农村实行以经济为基础的有限的社会保护机制。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的“单位制福利”,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再分配的身份制待遇,而少数社会弱势群体被界定为传统的民政对象,他们依靠的是剩余性的、基于有限财政扶持的救助型福利与相关服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有了相应改革,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的局面。由于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服务体制已经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和需要。因此,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善经济发展效益的前提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多元化不仅体现为社会福利服务管理体制的变化,也表现为福利单位所有制、资金来源、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等方面的更大弹性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政府积极强调并努力推行“以人为本”的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强调要关注人民生活,注重解决与公民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城市贫困、改善公共服务模式和促进就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积极地敢于政策。
总的来看,中国自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是影响并推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政治环境与全球化趋势等因素的对国家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发展轨迹的影响与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