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基础教学方法》
小学五年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年级学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基础教学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基础教学方法
一、学生是学习主人
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
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二、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语文知识、技能技巧、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学习,获得深厚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之间都能够用流利的语文知识进行交流。五年级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能力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算是较强的,特别是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最为扎实。此外,学生对文本中信息的获取、对文本关键语句进行的解释、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语言材料的积累也比较丰富,多数学生能比较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对语文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对学习有较强的自信心,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并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让他们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线,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时,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在学习阶段中是最基础的科目,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的科目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使用性,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语文时,不仅要通过课堂教授知识,还要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亲身感受身边的语文环境,去体验和应用,真正感受知识的存在。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善于观察,体验获取新知的愉悦。如在讲到《落花生》这节课前,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花生的播种、生成、结果、收获等关于花生的资料,强调学生要认真收集资料,并观察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汇总资料。
在课堂中,讲到落花生一词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解,教师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并让学生提出在课外收集资料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一解答,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全是老师教授,也可以自己主动学习。这样的调查将语文课堂与课外学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自己语文的功底,融会贯通所学的语文知识。
课外活动的方法,不仅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也有所帮助。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对于不能的解决的问题,就会寻求答案。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看下课本或询问老师。这样小小的提醒,会让学生在疑惑时阅读课本。这样使学生初步养成了预读的习惯,其后进行加强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不同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阅读语文书籍,循环渐进,学生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五年级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通读全文,初步理解
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首要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首要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划出文章的节奏。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首先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出朗读的节奏,了解文言文大概主旨。如在朗读“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时,教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说出自己的划分,然后对他们的划分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句话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然而部分学生却不能正确的划分出来,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的帮助并且改正他们。
(二)根据注释翻译内容,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掌握文言文的内容,各个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去翻译文言文的内容,并且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所有学生完成自己的翻译之后,要求各个小组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进而不断的深化主题。例如,在课堂上,当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所有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文言文语句大胆的说出来,然后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由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如教师在讲解“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一内容的时候,应该让学生首先找出来句子的重点,即句子中所有“之”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根据之的意思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最后,对于交流结果正确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进而不断的激发他们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背诵全文,改写全文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背诵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之后。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首先要求学生熟练的朗读文言文内容,并且进行带感情的阅读,然后选择部分学生来扮演文言文中不同的人物角色,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一意境中更好的理解并且记住文言文内容,在学生完全理解文言文内容之后,要求他们背诵文言文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文言文改成一篇白话文,在改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一些句子,进而使得整篇文章更加的流畅,在完成之后,要求同桌之间进行相互检查和完善。
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教学方法
《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上完这一堂课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是收获了孩子们的笑声。在前一天预习时,我告诉同学们:“明天我们要举行讲相声比赛,请同学们选择一段相声,找伙伴合作演一演。”第二天语文课当到让学生秀一秀这个环节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笑声。没想到陈老师班有的学生这样有才呀,那么用心!这么长的段子,居然背得滚瓜烂熟,演得惟妙惟肖。还有的同学加入了自己的创意,穿插地方方言演,很搞笑,大部分同学热情高涨,表演欲望强,后来导致拖堂15分钟,但陈老师说这样的拖堂值得,这15分钟都是学生的,这15分钟学生是在享受。
这堂课我的意图是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我做到了。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完成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块着手文本,紧扣文章阅读提示,抓打电话人的语言深刻体会这个人的语言特点啰嗦,放手初读、再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第二块就是通过演、看来初步体会相声表演艺术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相声艺术的喜爱,这一块我做到了放手,但正如课后大家反映的一样,太放了,放得不管不顾了,放得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局外人,跟着观众发笑,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与评价。
比如在学生表演的时候,一个女生就背朝着观众把表演演完,我竟然没有发现,也忘记了指导,真是太陶醉其中了!又如学生表演完以后也缺少到位的指导,指导和评价真是我缺乏的,心里没有底,不知道这样准确评价指导,又是就是用“很好,很好”敷衍过去,听了陈老师的指点很有启发。教师要去评价学生,首先自己得预设好你想学生的回答、表演到哪个层次,那你就根据这个要求去评价就会有指导性。
此外,感觉自己的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当学生讲到小品与相声明星时,我就把这个问题过了,没有抓住这个资源来挖掘,事后觉得真可惜,如果我乘机把中国的小品和相声进行比较,再凸显相声是一语言表演为主的艺术形式,是我们中国独有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相声的兴趣就更高了。
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教学方法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正如茶意,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
一、开篇如茶——清思凝练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壶已暖,茶已投,沸水缓缓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随之便流溢出来了——
二、品读如茶——清味缭绕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若要下一个评论,我只想出四个字来——“一唱三叹”。何谓“一唱”?——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投放的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谓“三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三、神韵如茶——清香幽远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鱼水难分了吧。之后,教师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四、结课如茶——清韵悠长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如题所言,其课如茶。但茶无至味,课亦如此。以我之陋见,在这堂课上也并非没有可斟酌之处。
第一,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
第二,本课如茶,含蓄深远,清韵绵长。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
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教学方法
《忆读书》这篇课文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本课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起来较难。
因此我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著较多,学生对名著的内容了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还是有部分同学懒得动手,对文中提到的文学作品一无所知。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顺序上我强调让学生注意一下,应该是因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再者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还是没有很好地做到让学生多读,通过反复读来体验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