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现代诗短诗6篇正文

《现代诗短诗6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现代诗短诗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短诗 篇1

2.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历经十年艰辛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3.我国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是

4.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封建白话短篇小说是鲁迅的 。

5.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 。

6.《春秋三传》是指 、 和《谷(b)梁传》。

7.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 、俄国的 和美国的 。

8.王勃、杨炯、卢照邻和 并称为“初唐四杰”。

9.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吴承恩的 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10.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指吴沃尧(又叫吴趼人)的 、李宝嘉的 、刘鹗的 和曾朴的《孽海花》。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很大的发展。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就产生在这个时代。

B.北朝民歌的题材相当广泛,有的写游牧民族的生活,有的写战乱中人民的疾苦,其中《木兰辞》《敕勒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C.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叶圣陶的《倪焕之》、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D.欧・亨利的作品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律诗和词三种。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春秋战国时的大量史料,记载了许多历史故事,文字优美,文学性强。

C.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李有才板话》等。

D.世界名著《人间喜剧》《死魂灵》《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的作者依次是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尔斯泰、雨果。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而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C.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围城》分别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过程。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分别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作品。

14.下列作品、作家、时代(或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现代短诗 篇2

现代诗与古体诗词从形式上来说不同,但是,中国现代诗,其精神内核一直是传统的、民族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现代诗看成是中国诗歌“诗言志、歌咏情”传统的一种有机延续,无论是在文学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体样式。正如托・斯普拉特所说:“诗歌是艺术的女王。”奥・霍姆斯甚至说过:“我愿把未来的名望寄托在一首诗上,而不是十部巨著上。”所以,如果在我们的教学中,因为各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有意或者无意地将现代诗淡化处理,甚至摒除在教学之外,我想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潜在伤害。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尤其应该注重现代诗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怎样教?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初中语文教师尤其如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一是忽略现代诗教学。一些语文教师受到应试的影响,认为现代诗在考试中分量不大,几近于无,最多也就是默写,用不着花太大的功夫进行教学,以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为主,基本上放弃了对现代诗的正常教学。其二是不重视现代诗教学。一些语文教师因为自身对现代诗并不感兴趣,对现代诗缺乏必要的理解、鉴赏能力,认为现代诗与古体诗不能相比,现代诗某种意义上就是“分行的句子”,并不算是优秀的文本,在教学中,要么是把现代诗当成文章来教学,要么是按照教学参考机械地进行“解读性”教学,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三是教而不得法。一些语文教师对现代诗歌应该说是有感情的,但他们认为现代诗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可以欣赏却难以教学,不清楚现代诗教学与其他文本教学的区别所在,教学起来没有那种和谐共鸣的感觉。上述这几种情况,正说明了在语文教学中,解决现代诗教学的问题迫在眉睫。

毋庸置疑,现代诗的教学是必要的。教材编写者将现代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收入教材,绝对不只是从文体角度考虑,而更多是从文化与文学角度来斟酌的。诗人雪莱曾这样描述诗歌的意义:“诗是至上的幸福,至善的精神,至佳而且至高的瞬间幸福的记录。”培根也曾感慨:“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现代诗教学,还要从探寻和挖掘精神内涵的高度去研究现代诗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现代诗中蕴含的美。那么,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对于现代诗,我们该教些什么?结合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教学的体味,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语言艺术角度入手,引领学生领悟其中的诗意美、形式美、音韵美以及内涵美。当然,这里美的内涵是丰富的,绝不仅仅指单纯美好的意象,而应该拓展到一种巧妙的语言表达形式、情感抒发形式、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文本所反映的各种传统的、民族的、先锋的意蕴。正如塞・约翰逊所说:“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这里面的“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指的就是这种美的意蕴。

以《冰心诗四首》教学为例,如果仅仅是作为一种文本来教学,四首短诗的语言并不难理解。但是若从诗歌之美来教学,这四首短诗却可以作为引导初中生步入现代诗歌审美殿堂之门的一个很好的教学尝试。在实际教学中,我分别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切入四首短诗,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这种简约华章中蕴含的丰富之美。《母亲》一诗,主要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领悟艺术表达之美,在对比中深刻感受“母亲于孩子”如“巢于鸟儿”般,可以遮蔽风雨的情感;《纸船》一诗,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节奏之美,在丰富的句读、轻重音、长短音中感受情感变化的韵律,以及其中表达的深情;《成功的花》一诗,主要从诗歌表达的寓意内涵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哲理之美;《嫩绿的芽儿》一诗,主要从诗歌的形式结构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当然不同的教学侧重,其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

或许有教师会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指向是不是太难了?毕竟,初中生的年龄还小,阅历也很浅,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层次,况且考试也不可能考得这么深。确实,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前文已经说过,对现代诗的教学如果同于一般的文本教学,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如果考虑应试的目的,现代诗教学可以作为一种更加高深的文本来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体悟,因为没有哪一种文本有诗歌语言的内蕴这么丰富。如果学生能自主对诗歌进行解读鉴赏的话,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能顺利地阅读欣赏其它文本。

现代短诗 篇3

关键词:诗乐舞;寓教于乐;抒情结构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28-01

一、诗乐舞

诗经》的产生时代,诗歌很明显表现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构形态。《诗经》中的诗用于歌唱,关于诗入乐的记载,历代典籍层 出不穷,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礼观乐,有专门的乐工为之歌风诗和大小雅、颂。《墨子·公孟》也有诵《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也说道孔子曾三百五篇皆弦歌之。

在原始人看来,音乐自有一种神赐的力量,通过乐音,他们可以与神通话、交流。《诗经》中的《雅》、《颂》诸诗,多为宫廷乐师和祭祀乐师收集创作,尤其是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比较舒缓。周朝重礼乐文化,乐官职掌祭祀之礼,处于仪式的需要,祭祀先祖之时,需配乐舞蹈,保持歌舞诗统一的形式,诗经中相当多的祭祀诗、酒宴诗,都配有各种仪式和舞蹈,因此有“约軧错衡,八鸾鸧鸧”(《商颂·烈祖》)那样的场面,也有“籥舞笙鼓,乐既和奏”(《小雅·宾之初筵》),“式歌且舞”(《小雅·车舝》)之形式。

通过诗乐舞三者的结合,将听觉、视觉、时间、空间统为一体的艺术,诗经之三百零五篇,无疑都是具有歌词性、音乐性、舞蹈性“三位一体”的特征。诗为乐之内涵,乐为形式,舞则是表达诗乐的形象动作,这样以来诗歌的抒情效果则更加显著,艺术审美感也更强。

二、寓教于乐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独特形态也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相关。

音乐本有使人心境和谐的功能,周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并讲究以“礼乐治天下”,因此颇为重视乐教,而《诗经》中诗歌的乐教功能便体现出独特的意义。乐与人性相通,通过演奏诗歌,吟唱诗歌,来平复、化解人们心中郁结的情绪,在音乐的安抚下引导、鼓舞人们的品行追求,使人心志平和,而行为端正,从而获得修为的内外统一。

在一些诗歌的吟唱中,会伴有相应的舞蹈动作,它们与原始的巫文化有关。通过一些形象的动作,能够再现当时的情景,使表演者进入一定的情感之中,从而使舞者与现实隔离,借助想象呈现出“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钟鼓喤喤”(《颂·执竞》)那样舞乐交织的场面,令观众身临其境,受气氛的感染,从而威慑净化他们的心灵。《诗经》中很多的《颂》诗,语言只是作为抒发的材料,音乐和舞蹈才是情感的展示,这些简短的篇章是诗歌抒情艺术的完美展现。

正所谓“寓教于乐(le)”,在当时的乐教中,诗歌所扮演的角色也可称之为“寓教于乐(yue)”。文学起源之初,诗乐舞是不分家的,舞蹈是情感的载体,没有舞蹈便不能够表达原始人类对信仰的狂热和虔诚,三种形式互相联系,各擅其长,多角度诠释和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

三、语言形式

虽然因古乐失传,后人无法了解《诗经》在音乐上的特点了,但从其语言形式上仍可发现诗乐舞存在过的痕迹。

《诗经》中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语言形式的简短含蓄,是《诗经》感情表达的需要,人在情绪高昂之时,语言的表达总是简短有力的。《诗经》中简单的语言表达形式使情感具有主观性,易于抒发,并且作为二节拍的句式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四字句节奏鲜明,在诗乐的配合下,这种简短的语言形式更易于舞蹈的具象化表演,舞蹈用视觉形象、体态语言也促使语言材料更趋于简单急促,留有空白和想象的余地,带有节拍和韵律,张弛有度,和谐唯美。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复,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其中的叠字,又称重言,以及双声叠韵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吟唱之时,声韵协调,绵绵不尽,有助于表达深微曲折细腻隽永的情感。诗乐相应,一方面由于简短的语言表达,必须反复来强调,抒发感情;另一方面与乐歌相应的歌词以某部分简短重复,循环递进,既使音乐节奏鲜明,又表现出感情的递进与深化,无论是音乐还是诗歌的反复咏唱,都是为了情感的强调与渲染,作为一种抒情的手段。

《诗经》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关系较为明显的是早期采集的诗歌,后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巩固以及教化的影响,以巫文化为传统的舞蹈逐渐脱离诗歌。虽然这三种艺术形式开始进入独立,但致力于道德情感培养的传统追求仍然没变。《诗经》的抒情有其独特的价值,它的抒情结构是作为一个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而且更应该在这种传统里寻找更多用于情感寄托的结构和模式,为抒情诗开创更为广阔的空间。现代抒情诗的发展,与《诗经》的研究与探询,应搭建一个桥梁,使现代的文学在追求传统艺术的同时,让诗歌在反复吟唱中创造更加完美的艺术之境。

现代短诗 篇4

1、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冰心《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3、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来源:文章屋网 )

现代短诗 篇5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贤才;忧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63-01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所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反应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如《不出厦门行q龟虽寿》;还有一首体现曹操渴望得到天下贤才的《短歌行》,我们通过赏析这首诗来体会曹操那种思贤若渴的意愿。

浅析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赏析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思想突出,中心明确。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渴望拥有贤才,希望天下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但不然。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发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曹操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在这首诗中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短诗 篇6

摘 要: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意境,即主观意识对客观的反映,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的一种虚实结合的境界。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熠熠闪耀,其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唐诗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期,名家辈出,本文以五言绝句为例,对唐诗中的意境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学;唐诗;五言绝句;意境

引言

我国文化深厚,历史悠远,古典诗词文章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古代诗歌中,很讲究含蓄美,通过各种手法创造诗歌文字之外的意境,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唐五言绝句篇幅短小,是一种简约的体现,是语言的高度凝练,“言尽意未尽”,以弦外之音烘衬出一种美的意境。在书画艺术中,有“留白”的说法,即以有限的内容创造出“无胜于有”的境界,使得诗文言简意深,荡气回肠。

1.意与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术语,意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思维,包括感觉和理性,对外界的感受和理解;境指的是客观世界或某些事物的形神状态,是诗人借以抒发感情而凝练的精神本质。两者互融,情景共存,达到一个浑然天成的完美境界,言尽意未尽,意在言之外,便是意境的基本特点。

意境的提出,最早见于唐朝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司空图在《诗品》中言道:境生于象外。到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此做了进一步探讨,“言有尽而意无穷”。至明清时候,“意境”成了诗格及美学的核心,关于意境的理论论述趋于成熟,从各个方面来剖析意境的概念和延伸、构成、创作及鉴赏,在理论逐渐完善的同时,也成为了对文学艺术内在本质的最高概括。

王国维对意境的研究鞭辟入里,他对意境做了严谨的规定,完善了关于意境说的理论,使其被自觉地运用于分析文学本质上。在之前,虽然意境说早已被提出,但与神韵、气质、格调等词都有所混淆,不少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其实只停留在技巧和形式上,而王国维将“意境”独立划分开来,并推崇其为最高美学标准。此外,王国维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说法,《人间词话》中描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可见,意境是在诗人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引起诗人和读者共鸣的一个纽带,通过这种意境,读者能够从中感受诗人的弦外之音,在其陶冶之下,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享受。意象和意境是不同的,意境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思考加工,它不能单独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而意象则是这种载体,当某些意象刺激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时,诗人的思维(即情)和意象(即景)猝然融通,达到“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境界,即为意境。所以,意境的产生,必须要有真实的情感,其次是形象思维,眼光敏锐,想象丰富,具备将抽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能力,然后与某些意象产生摩擦,灵感突显,从而生出意境。

在现代化社会,许多新元素不断出现,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应很好的继承传统诗歌,将其发扬光大。唐诗是传统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形式优美,语言含蓄,韵律和谐,感情丰富,具有极强的精炼性和含蓄性,往往以小见大,叶落知秋,运用一定的手法,以虚衬实,以无生有,言虽尽,意无穷,使整篇的意境更上一层,欣赏诗歌中的意境,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章的美感,同时有利于提升审美修养和艺术水平。

2.唐诗五言绝句中的意境

诗歌的含蓄美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含蓄,即包含有一定的意境。五言绝句在唐诗中占据着很大部分,其中不乏名家大师。在此对其中几首较为著名的诗歌进行赏析。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是一首及其简练却又不是纯真可爱的诗,以白描手法、朴素无华的言语刻画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的场面,虽只短短的二十个字,其中蕴含的信息却相当丰富,给人联想的空间十分广阔。可将这首诗看作是问答诗,和民歌中的对唱相似。作者对两个主要人物并没有任何描写,外貌、衣着、身份等都没有费笔墨,只是简短的四句问话,却让人觉得一个无邪天真略带青涩的少女,一个纯朴善良的男子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作者没有交代两人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也没有说两人对话后发生了什么事,只留下了四句话,留下了大量空间,让每个读者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一首很精致的五言诗,题目中是寻隐者,而隐者全篇都没有出现,也没有任何正面的描写,却给人印象极其深刻,将其清雅高逸的形象渲染出来。松下、采药,只用了两个词,却可以获知关于隐者的高雅性情,作者连续发问,却一直没得到肯定答复,最后的答复依然没有结果:云深不知处。作者没有描写为什么寻隐者,最终也没有寻到隐者,只是经过简短的问答,不但描绘出了一个隐者的形象,还将作者那份沉重的心情带入进来,表达了作者厌倦仕途想要归隐的志向。结尾以虚无飘渺的想象让读者在其中回味良久,感触颇多。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达到了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全篇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众”字和“孤”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飞鸟、闲云本身就给人一种飘渺、洒脱的感觉,众鸟飞尽,连一片闲云也飘向他处,剩下的只有清净,敬亭山,没有对山的任何描述,诗人与山对坐,那种惆怅、孤高的情绪便油然而生。山的高大和飞鸟闲云的渺小,近景和远景,寥寥二十个字,作者却创造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意境。对人生的思考,生命的永恒,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通过意境使读者直接联想到许多,以引起共鸣。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同样是简单的二十个字,却以其巧妙地安排和合理的搭配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绿蚁、红炉、黑夜、白雪,作者选了几个颜色各异的物象,轻轻一笔带过,强烈的画面感随之而来,在大雪即将到来的冬天黄昏,诗人独身在农村木屋中煮酒,为排遣寂寞,邀请故人饮酒。前三句铺设画面,最后以疑问结尾,使得整首诗变得空灵摇曳,余音袅袅。作者没有说邀请谁、也没有说原因,只是问了一句“能饮一杯无”却溢满真情,在寒冷的冬夜多了份温暖,让人觉察到友谊的可贵。

3.结束语

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五言绝句篇幅比较短小,词语数量有限,但通过创造意境能够使诗歌的艺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意境描写随处可见,值得我们学习传承。(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国辉。启发想象,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J].都市家教,2012,,2(10):162-164

[2] 吴妙丽。浅探古诗的“意境教学”[J].时代青年,2012,28(6):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