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散文【精选7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本文是爱岗的小编征途帮大家整理的7篇伤感散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伤感散文 篇1
1.静氺流深,踏笙歌尘散,红尘千年,只在那一刻泛起永生的情愁。为了谁耳畔的呢喃,断了思念,觅一方青石,刻下我亘古的誓言。
2.风知道花的心事,落花却不解风情。一场花开,美好了多少憧憬,一次花落,空等了多少似锦纠缠轮回。执一抹幽静,听一季花语,谁为谁,碎了相思,苍老了容颜?
3.长在玫瑰花束上的刺,刺伤了折花人的故事,痛了今夜,我的文字。
4.她踏着秦时得明月,唐宋的风雪,和着历代辛勤秦州人的心血,从遥远走来,又走向遥远。醉了你的心,我的梦。请给我一首最美的诗,我要为她谱一曲赞歌,为你书一纸流连。
5.蝶恋花,花恋蝶,秋来蝶饮痛葬花,谁曾叹息,唯我落笔铅华…
6.孤影酌酒,饮不尽这尘世间愁怨,又是一年秋天,奈何,换了风景,也换了人间…
7.在那个最适合做梦的年纪,我却把所有时光都用来想念你,不管外面有怎样的风景,前面的路有多艰辛,我只想在你的世界里,觅一缕芳香,来装点我的梦。
8.遇见了,心动了,恋爱了,激情过了,心倦了,也厌了,开始埋怨了,说好的都变了,就算了,也散了,爱淡了,梦断了,不再想念了,也不想再见了。
9.七月的花,开了,开在七月,开在这繁星满穹的夜。花香伴着七月的风弥漫了整座城,香了这无边的夜。
10.于熙攘红尘里潇洒一眸,从此,不求天长,亦不求有地久,城里城外,只愿追随伱。
11.倾城一梦,不知相思谁,淡漠浮华,一片伤心地。
12.楼上月下,扶琴望满城飞花,看千里莲灯,只剩我独染风华。琴弦断,琴音乱,弦断声声漫,不怨前缘,莫笑誓言。叹只叹,江山似锦,美人如画,赢了天下,输了她。
13.伱说这是最后的拥抱,让我不想再分开,多想就这样抱着你,直到永远。
14.凌乱的长发,沾染千瓣雪花,怎敌我一扭头的潇洒。
15.淡看流年,感恩这静美年华,低吟浅唱,细数这岁月留香。
16.那一幕幕温暖的回忆,随着孤独的泪水和如血流过心扉般的痛,一起活跃在我满是酸楚的惆怅里。
17.走过的路,别告诉我方向,因为我有自己的目标。
18.我是流浪在微波里的一株青莲,守护着青春悸动过后的平静,等待着天际雨后才有的虹。
19.烟花散,散了一世流连;琴音乱,乱了心事万千。独自倚楼望月,空等她,没了一指流沙,荒了一段年华。
20.我单身,我骄傲,任世人笑,才敢一览众山小…
21.伱美如天仙,雅如清莲,伱的转身迷了我的双眼,伱的回眸拨动了我的心弦。
22.月影綽綽,滴血将墨,韵染成殇,雁字回时,岁月阙阙如歌。一弯月,一苍穹,我燃一炷清灯,坐看昨日烟花,把萧再叹,容颜碾碎梦魇无常,岁月终是覆了青春。
23.轻轻地拾起那些凌乱的幻想,轻轻地丢在风里,让它随风飘向伱,带去我的问候,捎去我的想念。
24.为浮生,几泪纵横,十数春秋,淡看红尘。
25.桃花深处一对眼,眼望窗内陌上人。
26.有情郎,只为伊人醉,红心如血,满腔惆怅,岁月甚好,我当何如,浮华如光,谁知我心?
27.问伊为谁续,落笔成伤,一颗血红,云开雨坠,如此流年,谁负了谁,时光荏苒,谁忘了谁?
28.你从秦州走过,了无痕迹,匆匆过肩,只留下我,独拾几点梦碎,守一座空城。留给我一世奢望,是沧桑,是惆怅,是凄凉?那段深情,早已断天涯,惟有对着它许一帘幽梦,用心抵达一场又一场虚拟的相逢。
29.美人笑,英雄醉,浣花溪里戏流水。北风啸,流沙飞,百花潭前美人泪。缘聚缘散缘如水,囫囵又一年岁。
30.繁花满蒂花满地,春花终将化春泥。
31.看秋雨连绵,悲伤在流转,我恨这满是伤痛的流年。
32.幸福环绕悲伤,泪水打湿眼眶,谁能告诉我,谁能许谁地久天长。
33.爱情不是全部,可我愿意把全部都给爱情。
34.轻风吹起如烟的过往,温存如风流逝,谁能感知,我心如大地渴望苍茫,一颗血红只为伱悲伤。
35.夕阳之美,美在它承载了一天的光辉;细雨之美,美在它参拌了离人的眼泪。
36.清竹林间,我削木为剑,舞一段身轻如燕。断竹为萧,空留一曲东风破,几回寒暑。林花谢了春红,冬雪埋了野鸭,谁在等一场乱世?又在乱世里遇见她…
37.十年雕窗刻出一弯心悸,一抹惆怅,终成一段狰狞的曾经,一段苍白泛黄的记忆。
38. 尘世美,流年微醉,英雄为江山流血,为美人流泪,美人为情,肝肠断尽红心碎。
39.想当年,斜眼扫半个天水,倾倒美女一片,而如今,只能望佳人风韵犹存依旧一彻整个大江南北。
40.纵有千行泪汇成的苦水,也浇不开生长在回忆里的兩生花。
41.狂风吹尽尘埃,吹不走我等待,大雨洗净铅华,洗不净我痴缠,停了风和雨,停不了心中的痕迹,丢了天和地,丢不了梦里这万千风景。
42.一抹残阳红,太匆匆,夜幕谢了月色浓。空嗟叹:人生如梦,繁华不过一场空。
43.爱字怎么写,情字何解,翻开字典第三页,画一句离别。
44. 半生情,一生梦,生生痛,谁会懂,忘忧草种千万丛,忧没忘,愁更浓。
45. 无处话寂寞,心事与谁说,泪湿过衣衫才懂得,幸福沾满悲伤的颜色。
46. 当心事退成往事,往事都成故事,谁会记得,被遗留在上个十年的幼稚。
47. 一点墨,半世香,自制心事纸里藏。一纸墨香,几点心伤,回头望,小城旧事多凄凉。独自凭栏,望十里古巷,写诗两行,笑看昨夜雨,湿了青石城外篱笆墙。
48. 青青池畔,寥寥轻烟,自制心事点点,合成几多忧。花前月下,再等几个秋?便作满池清泪,流不尽,这许多愁。
49.零点敲响的钟,成了多少人一岁一次的痛,谁还记得,被遗忘在儿时那个长生不老的梦。
50. 你笑我用竹筷,吃西餐厅里的牛排。谁又知道雨花餐厅里做法式田螺,用的也是苏宁电器的高压锅。
51. 在诗人眼里,伤害竟然可以如此美丽。在情人心里,你不过是回忆里的那道风景。
52. 一路泥泞千年,也遍寻不到,着色于青春的半点好墨。杜甫的一句“老树”让所有神秘都往后退,退了又一千年,退成如今南郭寺里最美的风景。
53. 我用我慵懒的手指,拾起那瘦弱的文笔,蘸着南湖里没有被滤过的苦水,写春堤上那嫩柳奇异的芬芳,抒那荇藻和水的微凉,还有,我的忧伤,你的惆怅。
54. 泪湿衣衫,梦回昨日爱,忘了归来。独我在,旧石门外,守一段悲哀。
55. 在这里,曾美好过一段年华,也沾染了一抹心伤,只因在最美的年境,最美的这座城里,遇见你。
56.是谁曾临清泉而低吟,是谁曾踏风雪而浅唱,是谁曾在南湖畔吟北流泉,又是谁在北玉泉边忆南山。
57.谁把谁拖累,谁为谁心碎,谁的温柔醉了谁的心扉,谁的负累纠结了谁的进退。
58.一个人,一座城,一段年华,沾染了一抹风情,滋润着那个古老的故事,也温柔了伱温情的浪漫。
59.爱一个人,而恋一座城,恋上那座城,城里却没有了爱的人。
60.幻想仍在,只是朱颜改。花开终会有花败,花败自有黄沙埋,最无奈,只是葬了青春,葬了爱。
61.不问红尘多寂寥,管它岁月蹉跎与妖娆。
62.伱眉上结的霜,是我还不清的债。
63.相见恨晚,爱得太慢,乱了经年,纵是泼墨挥不出的离散,誰恨苍天,恨出了曲终人不见。
64.旋律悠扬成歌,流年堆成寂寞,说是寂寞,誰寂寞?苍天负我,伱负我。
65.丝竹悠扬,平添了心伤;相思绵长,苍白了时光。
66.谁把天下尽倾负,管他江山誰主,冰封国度,我自弯眉笑红尘多情人不爱江山者无数。
67.分开和永远只在一念之间,有多少一念间,改变了无数人的姻缘。
68.时光不过一指流沙,看豆蔻年华,我把青春肆意地挥洒。
69. 谁与我守望,那细碎的时光?许一世深情,在彼此指尖淡走苍凉。
70. 恍惚间,伱以清纯的姿势端庄含情地委婉轻吟,潺潺的吟咏似灵魂在呜咽,缠绵纠结,哀怨情深。忧郁时的伱如一抹淡绿常伴碧水的青莲,似一株云雾缭绕空谷的幽兰。一张琴,一壶酒,几许闲愁,清远深美,恰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份清幽与日月散淡。
71. 锦衣霓裳,你为谁衣袂独舞;红颜盛妆,你为谁笙萧凯歌?
72.一季花凉,落了满地离殇,半笺心语,吟痛水中那半弯月亮。
73. 远山莽莽,天也苍苍,你为谁浓妆,谁为伱疯狂?暮雪霭霭,难掩如斯过往,千年的等待,不过浮华一场。情已殇,相思未央,心酸泪,流两行,自是天涯路人,不相逢,又何妨?
74.独饮酒千盏,为谁求一醉,风蚀了千年的泪,痛了红尘中的谁?
75.冬雪没磐石,覆了荒山,逝雪难掩,一段情长。不想忘,自是少年轻狂,空回想,荒山依旧凄凉。
76. 扶一曲情长,乱了几世凄凉。
77.笔锋走过拦截的心事慵懒了曾经,以安静而柔软的姿势游走在那或长或短的时光里,由远及近,珍藏在心囊。如今折花回首,是你用最美的青春装扮了我的故事。
78.一袭轻拥,香暖了谁的一怀弱水;一眼回眸,惹醉了谁的一帘心事;一抹浅笑,又让谁为你倾一世相思?而今夜,一纸素笺,只为你,挥毫一笔在指尖上轻舞了千年的痴缠。任风蚀了三生的眼泪,洇开我心间的愁,流不尽的是滴滴想念。
79.锦衣霓裳,你为谁衣袂独舞;红颜盛妆,你为谁笙萧凯歌?
80. 一剪相思,洇一笔绕指的缠绵。你我隔岸,却是,生生的两端。
81.谁的琴声,凌乱了宣纸上,我墨染流年的思绪。灵动的旋律,像是素描的莲花开出了粉红的心事,划破了指尖上我的宿命,在血染的琴弦上弹奏出,夜阑下,眉间心上的一声轻叹。
82.牵卿一回手,香暖了岁月一世温柔,花开为谁艳,花落惹谁怜?是你,既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岁月。
83. 你是倚在时光里的女子,我是等在水岸的少年,你袭一身长裙随风,我等一场相思成梦。撩起你霓裳轻舞的薄纱,任那三千青丝拂过脸颊,留下一抹沁人心扉的女儿香。你早已长发及腰,娶你的少年如今可安好?一袭轻纱,一指素琴,你为谁续一生青丝不断,许谁一世长发不剪,又为谁弹奏那一曲绝世的梵音。
84.丽人掌灯,与影成双,散了红香,谢了海棠,谁念西风独自凉,问伊人,为谁静画红妆?为君等,等来飞雪化了冬。
85.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娇梅千万,只折一枝怜。每一次回眸,都是一场遇见;每一次遇见,都是等待了千年的缘。一纸温柔,一路风尘一世修,携一程山水,盈一壶漂泊,闻一月浅唱,择一城终老。
86. 冷月寒窗,将雪染墨,把一阙清词,素手轻弹一窗冬雪。暮雪凄凄,冷了谁苦守的心,我的柔情融化在你的眸里。是思念染白了雪,是清风冰冷了月,断桥上,谁在抚琴弹唱着悲曲
87.一段光阴,一处幽静,掌一盏茶香,望着窗外的风景,聆听雪花飘过的声音,盈一壶漂泊,握一盏乡愁,一切都那样安之若素。
88.长亭外,谁把一支瘦笛,吹一曲离歌,乱了我的思绪。
89. 独坐湖边,沐浴一城月光,看静氺流深,凭栏独赏水中月,静听夜之音,心醉一缕清风,我,浅笑。
90. 谁会站在时光的渡口,许你一个遥远的张望,为你,守一场执念,哪怕站成永恒的雕塑。
91. 那残破的日记里,藏着我纯白的念想。曾经的刻骨,泪沁了多少个夜晚,湿了我的眼,也湿了从前。
92. 一汪湖水,淌着旧事,一阕瘦词,婉约了谁的心事?一抹浅笑,足以让我倾一世相思。
93. 临水望,一川烟雨,春意阑姗。雨过天青,那景,还是碧水天蓝,轻风拂柳,且凉且暖。
94. 一场烟花雨,扬扬洒洒,散落在一片苍绿里。清澈的声音里,追寻纠缠了千年的往事,任心事在指尖开出疼痛的花。
95. 怀揣一份喜欢,默守一段情缘,若爱,晨起日落便是诗情。
96. 凭窗端坐,清风送来一缕夜香,冷暖恰好,独自把盏,轻拾岁月,静品过往,烟雨飞花的梦里,流年,浅醉。
97. 倚水望对岸,我看见了过往,曾经那幸福的幻想,被遗落在离情的那端。于是我选择,行单影只地走在繁华的街道,穿过熙攘的人群,任曾经熟悉的背影成为昨日流光。不去打扰谁,独自守着孤独,慢慢老去。
98. 一次回眸,便是一个风景,一次转身,便是一段旅程。谁在谁的风景里驻足,忘了归期,谁在谁的旅途流连,忘了来时的路。
99. 今夜,微凉,窗外的雷声在孤寂旷远的夜空不停回旋。雨点落在窗台,也落在我心上。在雨幕的衣袂里,独拥雨帘下的夜色,看瘦去的时光。
100. 你是画中走出的仙子,在这纷扰的凡尘美丽成画。我执三千痴缠,在这繁花堤上撑伞为你等,哪怕三千年。
伤感散文 篇2
前不久,在谢有顺的评论集《从俗世里来,到灵魂中去》看到这么一句话,说散文写作,其实就是在想象中与人交流,其中最高的境界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在想象中对一个人诉说:再次是对两三个知心朋友诉说;最末的散文,才是对所有人发表宏论。我非常认同这话。看赵同学的《小忧伤》,让我想起了那个傻阿甘。傻阿甘去看他心爱的女人珍妮,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就独自一人在路旁的一条长凳上自言自语起来。不管长凳的那一头有听众也好。没听众也好,那情景非常感人。《阿甘正传》之所以成功,我想跟那个情景不无关系。赵瑜回忆自己的乡土童年,字里行间那股闲散的气息,那种漫不经心的状态,跟阿甘独自在长凳上自言自语差不多。像黄昏时一只孤独的蝈蝈,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小声哼歌,一下子就把路人给感染了,禁不住也要追问一下自己乡关何处,然后。小片小片的忧伤,便在心底暗涌。
现在,好些作家都在写乡土的东西。可不知为什么。很多作家写起乡土来,就像手上粘着泥巴,舌头尖上含着泥巴,毛细血管里流着泥巴,连头脑意识中也装着泥巴,写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土太土了,好端端的文字,像被他们一个一个用镊子夹着,在泥汤里滚了一下似的。这样的乡土,过于做作,缺少性灵。而相比之下,赵瑜就非常懂得包装。即使写乡土,用的也是一支轻灵的笔,那些进入视线的小片段,像一个电影导演随意捕捉的花絮,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们的心里慢镜放映,再配上赵瑜自言自语的旁白,让观众轻易地被忧伤击中。
以我看。赵瑜的这批散文。还不仅仅是以上这些优点。这些年我自己也在写散文,所以对目前国内文坛的散文创作状态也有了解。目前国内很多的青年散文作家,他们不是在写散文呢,他们是在比炒菜,看谁的文字佐料加得多:他们是在比巫法,看谁的文字更云遮雾罩,更玄乎诡谲,更能唬住读者;同时他们也是在比谁的色彩艳丽,谁的气势压人,谁的才华横溢。比来比去,结果如几只爱打架的雀儿。从地上打到枝头,从枝头打到天空,越斗越高,一直飞到九霄,消失在云层了。赵瑜的这批散文,完全没有与人争一己之长短的心态,他写作这一小节一小节文字,是心无旁鹜的,像一个削面馆的师傅,小心、专注、精巧地把一团面灰,削得片片如飞,准确插入沸水之中。那些忧伤的片言只语已经浸透到了赵瑜所有的童年里,他完全不需要靠艳词丽句来为他的文章添光增彩。他甚至都不怎么用形容词,就把散文的纯朴之质诠释得淋漓尽致。偏偏就有这么怪,这种纯朴比那些张牙舞爪的文字更有感染力。从这个方面来说,他已经用这种小篇幅、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散文之道,以轻盈的姿势写出了生命的厚重感。
初读赵同学一小节散文,你会觉得有一种小幽默小智慧在里面,忍不住就要笑一下。再读一小节,又笑一下……笑着笑着,你的内心会在某种不知觉的状态下变得空空落落,随后,忧伤的风,便在你心野吹起来。这种情景可以这么比喻:好像阴冷天突然下雪了,一片,一片,你伸出手去接,接住了,就乐呵一下,接住了,又乐呵一下。可随着雪越下越大,越下越猛,漫山遍野,竟全是它们的影子,这时你一个人站在雪野,心中能不忧伤吗?
那些如梦如烟的童年往事,其实一直如雪般珍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上空的云层,是赵瑜的《小忧伤》变作了一个小“挠手”,挠得我们的心空飞雪纷纷。让我们在回忆的忧伤中。又一次净化了自己的俗身。
伤感散文 篇3
关键词:麻黄;伤寒论;张仲景;剂量
中医是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观察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体产生生理病理的变化,并且采用灵活的辩证方法进行防治疾病。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根据汉代的度量衡和经方的药量换算,《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剂量换算成当今一次治疗量为:汉1斤等于250g,1两等于15.625g,1铢等于0.65g[1]。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1麻黄六两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阳郁里热为基本病机。
2麻黄四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3麻黄三两
3.1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此为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脉紧;邪袭太阳经脉,经输不利,今项背强几几,表明邪郁较重,因此应用麻黄,在于发汗解表,调和营卫,以治其本,葛根辛散祛邪,升津舒经,是欲发其汗,而必顾护阴津。
3.2葛根加半夏汤: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伤寒论》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此条乃太阳伤寒兼阳明呕逆证治。风寒束表,内迫阳明,导致胃气上逆。应用麻黄辛温发汗,解除寒闭,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3.3麻黄汤: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4麻黄二两
4.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热除烦以退黄 《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此为阳黄兼表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4.2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解表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少阴病兼有表证初期。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2]。
4.3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 《伤寒论》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此为少阴病兼有表轻证。麻黄附子汤中以附子固护表里之阳,且助麻黄、甘草通阳散邪。俾邪出而真阳不出,即开鬼门之变法也。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迳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5麻黄一两
桂枝麻黄各半汤: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伤寒论》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以小剂量麻黄汤辛温开泄,小剂量桂枝汤调和营卫,为辛温发汗的轻剂。
6麻黄十八铢
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伤寒论》28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条论述的是表郁生热轻证。此汤亦即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减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发汗,去之;石膏能去虚热,故加之。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
7麻黄十六铢
桂枝二麻黄一汤: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伤寒论》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条文为太阳病服桂枝汤的两种转归及证治。本方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d再发者。其寒热发作次数少于桂麻各半汤,是邪正相争更趋缓和,正虚邪微程度更明显,治以辛温解表,微发其汗[3]。
《伤寒论》中麻黄的剂量分别为六两、四两、三两、二两半、二两、一两、十八铢、十六铢,八种剂量,麻黄的用量也不同,其作用及作用强度不同,如峻汗、发汗解表、发越郁阳、微发其汗、小发其汗等。
《伤寒论》中麻黄的剂量分别为六两、四两、三两、二两半、二两、一两、十八铢、十六铢,八种剂量,麻黄的用量也不同,其作用及作用强度不同,如峻汗、发汗解表、发越郁阳、微发其汗、小发其汗等。然辨证不同,其配伍亦各异,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辨证、用量、配伍、选药,不可偏颇。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郝万山。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3(3):48.
伤感散文 篇4
[关键词] 慢性皮肤溃疡; 外用药; 溃疡散治疗
[中图分类号] R364.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34-01
慢性皮肤溃疡是常见病之一,病程缠绵难愈。2006年至2009年,用我科自制“溃疡散”治愈68例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的5岁。溃疡部位在上肢19例,躯干24例,下肢18例,臀部及会7例。溃疡面积最大8cm×5cm,最小1cm×1cm。导致溃疡原因外伤者25例,疮疡久不愈合17例,手术后遗症5例,烧伤、烫伤15例,其它原因6例。溃疡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观察对象为一般换药方法疗效欠佳者。
2 病例排除标准 恶性肿瘤、皮肤结核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瘫痪性溃疡、梅毒性溃疡为排除对象;溃疡并发感染,脓腐较多者,应配合内治法,不能单独使用本法。
3 药物组成及制法 溃疡散由生肌散和海浮散加味组成,即麝香1g,天龙骨(城墙上的老石灰)、地龙骨(即龙骨)、水龙骨(船上敷的多年桐油石灰)各15g,乳香、没药各12g。制法:生肌散中三龙药越陈久愈好,新者有刺激不宜入药。乳香、没药与灯芯草同炒去净油,二方共研极细末,过筛120目,经密封高压灭菌消毒,再加入麝香混匀,置瓶内备用。
4 用法 使用时先将溃疡面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洗净,再掺入溃疡散,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视其病情1日1换,或隔日1换,直至痊愈为止。
5 治疗结果 68例全部治愈,治疗最短者5天,最长30天,平均12天。
6 病案介绍
6.1 例一:烧伤性皮肤溃疡 王某,女,40岁,2008年12月5日就诊。在下肢部有6cm×5cm大烧伤皮肤溃疡1月余。曾多处医治不愈,局部疼痛,疡面凹陷,边缘增厚,用本法冶疗26天痊愈。
伤感散文 篇5
关键词:藿香正气散;运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50-02
笔者在基层从医三十余年,在临床上不难发现藿香正气散是门诊使用濒率最高的一张著名方剂,主要是这张药方开出来疗效好,价位低,在基层乡镇卫生院老百姓最能承受,而且一年四季均可使用,真是简、便、验、廉四个字形容它一点也不夸张,今结合自己在临床上应用过程中谈一些体会,仅供同仁们参考。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90g,陈皮、半夏、厚朴、苦桔梗各60g,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炙甘草75g。共味细末,每服6g,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也有的记载剂量不同,可互为参考)现代用法量稍减,作汤剂居多,疗效更好。
本人在开藿香正气散汤药时,大多成人剂量为:藿香12g,紫苏叶(后下)6g,白芷12g,厚朴12g,陈皮9g,白术9g,半夏10g,桔梗6g,大腹皮9g,茯苓6g,炙甘草5g,生姜三片,大枣二枚。1日1剂,加水600ml水煎取汁300ml,温服,1日3次,一次服100ml。禁忌:生冷油腻之品。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以及伤暑、伤湿、中暑、霍乱、吐泻、感受风瘴不正之气等病。舌苔可见白腻,脉象滑、濡、滑而带浮等。方中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发表散寒,宣通肺气,芳化暑湿;半夏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以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理气开胃;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甘和胃;佐以炙甘草益中焦、和百药。
本方在夏暑和夏秋季节最为常用。若见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6g,以助解表之力;若兼食滞可加焦山楂、麦芽、神、榔、炒莱菔子各10g,以加强消食化滞功效;若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车前子各10g,以加强健脾气利湿之效。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妙药,目前,还没有其它植物药有它同样好的作用和效果,正如《本草正义》中所说:“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设方如下:藿香5g紫苏、防风、白芷各3g,舌苔垢浊者最捷之药。”但本品温和力缓,在临床应用时常配伍苍术、厚朴、佩兰、紫苏、白术、陈皮等以助药力。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伤感散文 篇6
【关键词】程国彭《医学心悟》学术思想
前言
程国彭,字钟龄,原字山岭,号恒阳子,晚年到当地普明寺修行,法号普明子,天都(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月不祥,附贡生。少年多病,酷爱医学,经多年刻苦钻研,临证卓有效验,四方求诊者众。对危重病人,只要有一线生机,均极力抢救,每能起死回生。著有《医学心悟》[1]与《外科十法》二书。
《医学心悟》系程氏积30年业医心得,融会《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精华编写而成。全书5卷,卷一载“医中百误歌”、“经腑论”、“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医门八法”等文40余则;卷二论伤寒,分述《伤寒论》六经证治;卷三、卷四为内科杂症及五官诸疾;卷五为妇产科病症。是书所列各科病证先述病源、症状,次述诊断治疗,并附程氏自拟经验方。可谓分类清楚,论述简要,所选方药简便易行,内容丰富,切于实用,是一部理论联系临床的中医启蒙著作,流传甚广,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入门的重要参考书。程氏归宗普陀后,逢皇上拨款大修庙宇,前后寺僧及工作人等不下数千人,其中病患不一,有患背疽者,有患臁疮、疥癣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思《医学心悟》未及外科,乃复会聚精神,参悟外科旨要,约为《外科十法》1卷,其书言简而赅,方约而效,与《医学心悟》合刊而成6卷。余偶读是书,若有所悟,现管窥其学术思想如下。
明确八纲,概括病证总要
程氏将病证首次明确概括为八纲,指出“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
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阴中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同。假如脉数无力,虚火上炎,口燥唇焦,内热便结,气逆上冲,此真阴不足也;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此真阳不足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外此。
首创八法,立论治病之方
程氏首次将中医治法明确归类为八法,指出“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并对八法的基本概念、适用范围、代表方剂及使用禁忌等详细阐述。如汗者,散也,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伤寒,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里,则下之而已;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补者,补其虚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气夺则虚。
每法均列出当法不法,不当法而法,当法而妄法,当法不可法而又不可以不法,法之不得其法以误人等不同情形,详加论述。如在论汗法时,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适时不汗,或汗不如法,此当汗不汗之过也。如元气不足,或劳心好色,真阴亏损,或伤食,或寒痰厥逆,湿淫脚气,内痈、外痈,瘀血凝积,或风温、湿温、中暑、自汗等,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证百出,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若夫证在外感应汗之列,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有少阴中寒、寸脉弱者、尺脉弱者、诸亡血家、淋家、疮家、伤寒病在少阳、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以汗,若妄汗之,变证百出也,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此敛汗退热法,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之。
凝炼病因,阐述病证由来
程氏认为,“人身之病,不离乎内伤外感,而内伤外感中,只一十九字尽之矣。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夫阳虚、阴虚、伤食,内伤也。此一十九字,而千变万化之病予以出矣。”以十九字概括外感、内伤病因,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关于火,《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而丹溪以虚实二字括之。程氏认为,外火: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内火:七情,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驱贼火有四法:发:风寒壅闭,火邪内郁,宜升发之,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清:内热极盛,宜用寒凉,黄连解毒汤之类。攻:火气郁结,大便不通,法当攻下,承气汤之类。制:热气拂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真水有亏,不能制火,当滋其肾,地黄汤之类。
养子火也有四法:达:肝气郁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逍遥散之类。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六味汤之类。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
,阴火乘其土位,补中益气汤之类。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八味汤之类。
风、寒、暑、湿、燥、火常相杂为患,冬月致病,风、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风、寒、湿、火是也。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风、寒、燥、火是也。
关于风邪,中风有中脏、中腑、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外显六经之形证。中脏者,中在里也,如不语中心,唇缓中脾,鼻塞中肺,目瞀中肝,耳聋中肾。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闭者,宜疏通开窍,脱者,宜温补元气固脱。中血脉者,中在半表半里,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宜和解,而又有气、血之分,气虚者,偏于右,佐以四君子汤;血虚者,偏于左,倍用四物汤;气血俱虚者,左右并病,佐以八珍汤。寒邪中脏,一于寒也;风邪中脏,而有寒有热。热风,多见闭证,理宜疏导为先;寒风,多见于脱证,理宜温补为先。中风不语有心、脾、肾之异,若心经不语,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视、摇头等症。若胞络受邪,则时昏时醒,或时自喜笑。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唇缓,口角流涎,语言蹇涩。若肾经不语,则腰足痿痹,或耳聋遗尿,以此为辨。
关于内伤杂证,丹溪治法,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薛立斋从而广之,气用补中,而参以八味,益气之源。血用四物,而参以六味,壮水之主。痰用二陈,而兼以六君,补脾土以胜湿,治痰之本。郁用越鞠,而兼以逍遥,一方治木郁,诸郁皆解也。程氏认为,杂证主治四字者,气、血、痰、郁也。气虚者,宜四君子辈,而气实者,则香苏、平胃之类可用。血虚者,宜四物辈,而血实者,则手拈、失笑之类。寻常之痰,可用二陈辈,而顽痰胶固,致生怪证者,非滚痰丸之类不济。些小之郁,可用越鞠、逍遥辈,而五郁相混,二便不通者,非承气、神佑之类弗济。
唱和伤寒,“传经直中”为要
程氏对仲景伤寒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认识,在《医学心悟》中有专门论述。
在“伤寒纲领”中,认为“凡看伤寒,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此名循经传也。也有越经传者,如寒邪初客太阳,有不传阳明,而径传少阳者。有不传阳明经,而径入阳明腑者。也有由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也有少阳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也有传一二经而止者。也有始终只在一经者。虽所传各各不同,其为传经则一也。夫直中者,谓不由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中太阴则病浅,中少阴则病深,中厥阴则愈深矣。此其所当急温也。至于伤寒主治,表里寒热四字也。太阳、阳明为表,太阴、少阴、厥阴为里,少阳居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凡伤寒,自阳经传入者,为热邪,不由阳经传入,而直中阴经者,谓之中寒,则为寒邪。
对于经腑的认识,夫经者,径也,行于皮之内、肉之中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夫邪之在三阳也,有太阳、阳明、少阳之经,凡三阳在经之邪,未入腑者,可汗而已。邪之在阴也,有太阴、少阴、厥阴之经,凡三阴之邪,已入腑者,可下而已。此入腑之腑,阳明胃腑也。凡阳邪入阴尚未结实之证,可还阳向汗。大抵伤寒治法,急于解表,而缓于攻里。对于伤寒阴证,认为阴证有三说,即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有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有房室之阴证,阴中之虚证也。
程氏认为,合、并病者,伤寒传经之别名也。或两经同病,或三经同病,名曰合病。若一经病未已,复连及一经,名曰并病。并发挥仲景三阳有合病,有并病之说,认为不仅三阳有合病、并病,三阴也有合病、并病。两感者,表里双传也,一日太阳与少阴同病,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分为直中之两感,传经之两感,如仲景所谓“少阴证,反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论直中之两感。传经两感,以解表为主,而清里佐之。直中两感,以温中为主,而发表次之。
程氏注解伤寒病证,先列经病症状,后注治法、方药、用法、用方禁忌、主要病证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等。如注解少阳证,先列症状,如目眩、口苦、耳聋、胸满胁痛、寒热往来、呕吐、头汗、盗汗、舌滑、脉弦等症,病证为少阳经受病,法当和解,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后列小柴胡汤组成、用法、随证加减用药。再列诸症的病因病机。层次清晰,条理顺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掌握领会。
奉参诸经,论述各科玄微
程氏上奉《内经》、《难经》、《伤寒》之旨,下参金元四大家及诸贤之说,发前人之未表,阐古者之未及,结合自己的临证感悟与心得,注释临床各科病证,确有独到之处,且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如关于类中风,认为有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等八种,应辨证施治。关于中风,有中脏、中腑、中血脉。中脏者,寒风,多见脱证,当温补元气,大剂附子理中汤;热风,多见闭证,先用搐鼻散吹之,次用牛黄丸灌之。中腑者,中在表也,中太阳,用桂枝汤;中阳明,用葛根汤;中少阳,用小柴胡汤加桂枝。中血脉者,中在经络之中也,大秦艽汤主之。偏在左,倍用四物汤;偏在右,佐以四君子汤;左右俱病,佐以八珍汤,并虎骨胶丸。
关于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关于咳嗽,认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治法则在止嗽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如外感咳嗽中,感受风寒,用止嗽散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暑气伤肺咳嗽者,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湿气生痰,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祛其湿。若燥气焚金,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等。在内伤咳嗽中,若七情郁结,郁火上冲者,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劳欲伤肾,阴虚不能制火,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贝母、知母开火郁。若内伤饮食咳嗽,止嗽散加连翘、山楂、麦芽、萝卜子。
关于喘证,认为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多出于肾。如风寒外客而喘,散之;直中于寒而喘,温之;热邪传里便秘而喘者,攻之;暑热伤气而喘者,清而补之;痰湿壅结而喘者,消之。七情郁火上冲而喘者,疏而达之,加味逍遥散;肾水虚而火上炎致喘者,壮水制之,知柏八味丸
;肾阳不足而火上泛者,引火归根,桂附八味丸;脾虚不生肺而喘者,培土生金,五味异功散加桔梗。
关于吐血,程氏认为,暴吐血,以祛瘀为主,而兼之降火;久吐血,以养阴为主,而兼之理脾。祛瘀降火多用四生丸、十灰散、花蕊石散,养阴理脾多用六味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关于心痛,程氏认为有九种,气、血、热、寒、饮、食、虚、虫、疰,气痛用沉香降气散,血痛用手拈散,热痛用清中汤,寒痛用姜附汤加肉桂,饮痛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食痛用保和汤,虚痛用归脾汤,虫痛用化虫丸,疰痛用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
关于痿证,丹溪治法,泻南方,补北方。泻南方,则肺金不受邪,补北方,则心火自下降。程氏认为,治痿取阳明,所以祛其湿也。泻南补北,所以清其热。治痿之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方用五痿汤随证加减治脏热,十全大补汤、虎潜丸治气血虚、肝肾虚热。
关于痹证,痹者,痛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
关于三消证治,认为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为下消。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使相火不得攻胃也,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滋其上源以生水也,地黄汤、生脉散主之。
关于痰饮,程氏认为,大抵痰有燥湿之分,饮有表里之别。湿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脾实宜消之,二陈汤,甚则滚痰丸;脾虚宜补之,六君子汤。兼寒、兼热随证加药。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栝楼散;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则滋其阴,六味丸。饮在表者,干呕,发热而咳,面目、四肢浮肿,香苏、五皮散。饮在里者,或停心下,或伏两腋,或走肠间,用小半夏加茯苓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精选效方,简便实用易行
自仲景之后,随着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历代医家不断搜集、整理、增辑有效方剂,方剂著作层出不穷。程氏采用由博返约、去芜存菁的方法,从浩瀚的方书中,精选有价值的方剂,分门别类,纳入各种病证之下,理法方药,脉因证治,简便易行。
每个病证之下,先列历代医家对该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则治法,后列程氏自己对该病证的认知及理法方药,既选《伤寒》、《金匮》等经方,又载《千金》、《局方》及河间、东垣、丹溪、从正等名著名医的效方,还录入《肘后》、《世医得效方》等民间验方,且创立新方。如《伤寒》的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葛根汤、承气汤、白虎汤、四逆汤、五苓散、茵陈蒿汤、真武汤、半夏泻心汤等;《金匮》的百合地黄汤、栀子汤、金匮肾气丸等;《局方》的逍遥散、四君子汤、二陈汤、神术散、藿香正气散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化汤、大秦艽汤等;《内外伤辨惑论》的补中益气汤等。据统计,程氏在《心悟》中创立的新方有搐鼻散、冰黄散、百部膏、改容丸、柴葛解肌汤、加味柑桔汤、治疫清凉散、治痢散、淡竹叶汤、茵陈术附汤、神术散、茯苓升麻汤、假苏散、程氏萆分清饮、程氏蠲痹汤、启膈散、手拈散、泽兰汤、通经丸、五痿汤、补天大造丸、橘核丸、秘精丸、菟丝子丸、生铁落饮、安神定志丸、二冬汤、月华丸、透脓散、消瘰丸、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贝母瓜蒌散、加味香苏散等多首。无论是精选效方,还是创立新方,都以简约、易行、实用为宗旨。
药味少而精书中所选方药药味精炼而不庞杂,每位药均列剂量、炮制方法,程氏自创之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即是明例,止嗽散由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二斤、炒甘草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等组成,治诸般咳嗽,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咳嗽,均可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化裁,药味少而精练,药物剂量、炮制方法明确。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药量适中程氏所选方中药物剂量适中,无大剂量药物的使用,如其自制的治湿痰壅遏所致眩晕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组成,药物剂量适中,配伍精当。
用法讲究每选之方均注明用法及饮食禁忌,如治虚劳久咳不已的团鱼丸,用法为将贝母、知母、前胡、柴胡、杏仁与大团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渣焙干为末,用鱼骨煮汁一盏,和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麦冬汤下,日三服。
注重化裁程氏注重在主方所治病证的基础上随症化裁。如用柴胡疏肝散治肝气不和所致胁痛,如唇焦口渴,乍痛乍止者,火也,加山栀、黄芩;肝经一条扛起者,食积也,加青皮、麦芽、山楂。痛有定处而不移,日轻夜重者,瘀血也,加归尾、红花、桃仁、牡丹皮。干咳,咳引胁痛者,停饮也,加半夏、茯苓。喜热畏寒,欲得热手按者,寒气也,加肉桂、吴茱萸。
此外,《医学心悟》中“医中百误歌”从医家误、病家误、旁人误、药中误、煎药误等方面说明医误之害,令人深思。“保生四要”从节饮食、慎风寒、惜精神、戒嗔怒等方面强调养生保健。“外科十法”论述内消法、艾灸法、神火照法、刀针砭石法、围药法、开口除脓法、收口法、总论服药法、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将息法等外科十种疗法,反映作者外病内治、顾护脾胃、调养为贵、善恶预后的外科学术思想与俱丰的外科临床知识与治疗经验。这些均是《医学心悟》中有别他者、独具特色的闪光点。
伤感散文 篇7
梁遇春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现代小品文的开山鼻祖。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据他师友回忆,他是当年北平大学区里稀见的文科奇才,风度翩翩若少年公子,耽于书卷而不受书卷支配,用“秋心”、“驭聪”等笔名发表文章于《语丝》、《骆驼草》、《新月》。后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泪与笑》。
梁遇春的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获得的评价也极高。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梁遇春的散文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表现着一种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特和自由的思想,他受英国小品文的影响尤深,将“Essay”一词译为“小品文”是他对文学的巨大贡献。
梁遇春只是说自己的话,凭自己的性情著文,其语气措辞率真直白,一派天真无城府之气,笔调随意洒脱,飘逸着青年学子惯有的任性、率直、博闻、争胜的气息,操纵收放自如,行文炉火纯青,灿若云锦,意味深远。文章极少方正的口吻,乃是一副温柔无恶意的游戏姿态,清朗活泼而不乏节制的力度,谈笑风生又极具内敛,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恳挚、亲切”的风格。陈子善曾把梁遇春同梁实秋并举,说二者散文皆可称之“学者散文”。其实跟梁实秋的老辣醇厚比起来,梁遇春更多一种书生气而少一层梁实秋的世故。相较周作人的恬淡、林语堂的实际,梁遇春更多的是单纯。而他的幽默也不像林语堂的刻意为之,而是信手写来。
“笑涡里贮着泪珠儿的我活在这个乌云里夹着闪电,早上彩霞暮雨凄凄的宇宙里,天人合一,也可以说是无憾了,何必再去寻找那个无根的解释呢。‘满眼春风百事非’,这般就是这般。”梁遇春曾说,一个人在年轻时死去,他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是年轻的。不想竟成为他自己的谶语。
春天总是让人和一些美好的事物和心情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当一个人看惯了人生的无奈、人生的无常和宇宙的悲哀,置身于一个满目疮痍的人世间时,对春天的感受也许迥异于众人。如彗星一样掠过天际的梁遇春,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引导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领会这令人感慨万分的春天。这样富有诗意的题目,在梁遇春的笔下,却让人觉得心惊:开篇就说“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却是春天”。
作为春天常见的景物,鲜花、绿草、澄蓝的天空等并非作者抒怀的对象,而只是这个“杂乱下劣”,“满目疮痍”的人世的映衬,更加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作者又通过对“故作的深沉”、“少年的伤感情怀”作对比,传达出作者对人世的难以诉说的悲伤情怀,乃是对世界的真相深深洞悉,对人生彻底看破之后的绝望和灰心。
作者所描摹的事物并非小的对立,而是一种极端的不协调,是一种尖锐的对抗。如婚礼与丧钟同时出现,狂欢的宴会却有一个白森森的人头,同如花少女跳舞的是一具骷髅,美好的事物背后总是拖着一个丑陋的影子。理想和现实、美丽和丑陋如此巨大的反差,带给我们的是死亡一样的气息,唤起的是我们心中那种莫名的伤感,这是人类亘古的惆怅,也是文学的母题之一。
废名在《泪与笑》的序言里说:“秋心的散文……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芜杂亦相当,其深厚也正是六朝文章所特有。”作为知音,一句话就道出梁遇春散文在西化形式下那不可掩盖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梁遇春的散文拥有魏晋六朝文风的潇洒与飘逸、沉哀与无奈,在美丽的文笔下,有一颗流乱而愁苦的心。
梁遇春散文中的那种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质疑、感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宣泄,这一点在《又是一年春草绿》里有着明显的痕迹。
需要注意的是:梁遇春的恬淡、悲观中也不乏激越,那种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烧的理想主义。梁遇春散文中的少年锐气、勇于思考以及热情,打破了传统散文的谦冲平淡的模式,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也得到了隐性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