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正能量散文(精选3篇)》
心灵鸡汤正能量散文2:控制不了体重,何以控制人生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自从开始健身后,就常常跟我分享她健身方面的事情。比如私人教练的费用昂贵。一周她要去健身房三次,每次都累得跟狗一样。还有教练让她做到了很多以前她觉得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像扛着30kg杠铃做深蹲之类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说起另一位与她一起健身的小伙伴。她比她胖,但是上健身房的次数却比她少。去了一次因为太累就休息了一整周。健身完就跑去大吃一顿。明明可以走路回去却要打车走。而我的这位朋友不仅按时上健身房,还控制饮食,坚持运动。结果大家都猜得到:朋友瘦身成功,身体曲线开始展露,身材越来越赞,和她一起健身的小伙伴则改变不大。
听完她的分享,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坚持、毅力”之类的,然后就是“有钱又有闲的人呐!”我自己跑步多年,今年开始练习瑜伽,无论是跑步还是练习瑜伽,想要长期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你常常要和身体的不舒适甚至痛苦呆在一起。就像我的瑜伽老师每次上课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做这个体式时,如果你感觉到身体的哪一部分疼痛,请带着呼吸跟这个疼痛呆在一起。
除此之外,你买锻炼的装备也需要花不少钱,比如跑鞋,gps跑表,运动服装,瑜伽垫等。我不是一个装备控,但是花在运动装备上的钱已经有几千了。不少“装备控”,和“比赛控”,他们除了花大量的银子,还花了很多精力学习与运动有关的知识,比如“耐力运动员的饮食”、“新手如何制定马拉松备战计划”等。
如果你要找专业人士指导你运动的话,费用近年也在不断上涨。一位跑马拉松的朋友告诉我,他如果陪人进行跑步练习,一节课的费用是500元左右。所以无论是运动本身还是买装备,学习运动知识,都需要金钱和时间的支撑。
一位当健身教练的朋友,曾和我说这样一段话:肌肉这东西可不是乳沟,你随便挤挤就有的,你得花大把的时间在运动上,要坚持不懈地运动,要注重饮食,配合着吃八百块一桶的蛋***,也许你还需要另外花大把的银子请私人教练,才能拥有那么几块漂亮的肌肉。
听起来,运动这事情似乎总跟时间和金钱脱不了关系,还跟强大的自律和意志力密切相关。由此我得出一个推论:好身材也许就像奢侈品,并非大多数人能够拥有。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好身材是属于富人阶级的。这里的“富人阶级”不仅仅是有钱人,他们还是时间和精力上的富人。我称他们为“真正的富人”。
为了证明我的推论,我举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为例。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一些来自保育院,一些是工薪阶层之子,一些则是上流社会的后代。每七年,他们的生活都将被追踪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一直到第八个七年的56岁。
导演拍此片最初的目的,也许是想表达英国社会阶级难以逾越,贫富分化,阶级分明,穷人的孩子会继续穷下去,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这一社会现实。这部片子现在拍到他们知天命的年纪,也确实符合了导演的看法:大多数人的人生是一张测绘好的地图。只有一两个孩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其中一个名叫尼克的农家子弟,他考取了牛津大学,后来移民到了美国,成为了着名大学的教授,顺利成为精英阶级的一员。
这部纪录片,让当时的我挺受震撼的,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发现这些人在三十岁之前的变化并不大。7岁的孩子大多都是天真可爱的,二十几岁时,女孩都年轻漂亮,男孩都英俊帅气,但是在三十岁之后,他们发生了相当剧烈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身材。
穷人开始发胖变秃,面容憔悴,20多岁的俊俏模样一去不复返,身材长相都长残了,生活也越来越糟糕,他们生下的孩子也是年纪轻轻却很肥胖。而富人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材,体型修长挺拔,他们甚至比年轻时候的自己看起来更有风度,更优雅,更成熟,更有魅力。尤其是女性,她们不仅身材好,气质上也显得高贵优雅。而富人养育的孩子中肥胖的也比较少。
这是不是符合我之前的推论:好身材是属于真正的富人阶级的?
关于这一观点可以有很多的理论解释。解释一是哈佛大学的教授穆来纳森的研究结果:“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一个穷人或者一个过于忙碌的人,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满足当下的需求,比如穷人想着下一顿饭在哪里,忙碌的人要赶紧完成最紧急的任务,所以他们没有“带宽”去为将来打算,替自己安排更长远的发展,比如花时间花精力去运动,为了以后拥有一个好身材并一直保持下去。
解释二是意志力的有限性。每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有一个固定的量,你从同一个账户提取意志力用于不同的任务。一旦你在a事情上消耗了许多意志力,那么你在b事情上就会力不从心,难以自控。比如穷人因为花太多的意志力在获得下一顿饭上,他就没有意志力用在身形锻炼和饮食控制上了。如果我写了一整天的书稿还做一顿晚饭,你让我晚上再去跑步,我通常无法做到,因为意志力被消耗光了。
不过心理学家提出了解决办法:降低意志力消耗,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方法是形成习惯,一件事一旦形成自动档,对意志力的损耗就会比较小。如果我养成跑步的习惯,那么当我跑步时,意志力消耗就会少很多。
也许我还可以用以上的两个解释,反过来说明为什么有的人原来跟你差不多,都是屌丝,他后来却变得有钱有闲还有好身材。因为他不断努力,拥有良好的习惯,培养起自律自强的精神,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带宽”来面对未来。
比如他能够做到在你刷豆瓣微博微信的时候,去学习英语,去看书,去理财;在你冬天睡懒觉的时候,他能早起跑步健身;在你大吃大喝熬夜上网的时候;他能控制饮食,按时睡觉,形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一久,他就与你拉开了距离,成了物质和时间上的富人。不是有句话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那些在体重控制方面成功的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是不是也容易获得成功?
我相信那些能够控制住自己体重的人,可能家庭条件会比较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优秀的习惯,良好的自律与强大的毅力,能够坚持不懈地朝着某一个目标迈进。好身材的背后,极可能是他或她十几年如一日地控制饮食、按时运动、遵守规律的作息。这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所以也有人说,好身材是自我修养的外在体现。年纪越大,维持一个好身材就越需要自律精神。这样的自律是一种上升力,需要强大的心智力量来支持。而培养出这样的心智力量,又需要之前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所以,那些能够保持好身材的人,值得大家钦佩和学习。也许当你能够拥有好身材的时候,你也正变得有钱和有闲起来了。
心灵鸡汤正能量散文3:一个人心里怎样想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传说,有一个勤奋好学的木匠,一天去给法庭修理椅子,他不但干得很认真仔细,还把法官坐的椅子进行了改装。有人问他其中原因,他解释说:“我要让这把椅子经久耐用,直到我自己作为法官坐上这把椅子。”心想事成,这位木匠后来果真成了一名法官,坐上了这把椅子。
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往往自己就能成功,这是人的仪式和潜仪式在起作用。人的心灵有两个主要部分,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当意识做所有的决定时,潜意识则做好所有的准备。换句话说,意识决定了“做什么”,而潜意识使将“如何做”整理出来。意识就好像冰山浮出水平线上的一角,而潜意识使将“如何做”整理出来。仪式就好像冰山浮出水平线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埋藏在水平线下面很大很深的部分。有人还用科学术语比喻: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就相当于电脑的“硬件”,意识就是这部无比精密电脑的“操作者”,潜意识就等于电脑的“软件”。读了这些生动的比喻,你就会明白意识和潜仪式其中的关系和奥秘。
我们从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身上发现,他们的成功虽然各有不同,但在善于运用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难怪人们把意识和潜意识称为人的自动引导系统。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成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意识的驱动和潜意识的力量,跨越前进路上的重重障碍,成功也就有了切实可靠的保证。被称为新工业之父的亨利.伏特,年轻时在一家电灯公司当工人。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产生了要设计一种新型引擎的意识,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妻子对他的发明研究很支持,还鼓励他说:“天下无难事,你就试试吧!”她把家里的旧棚子腾出来,供他试用。福特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就钻进旧棚子里做引擎的研究工作。冬天旧棚子里冷,他的手都冻成紫包,牙齿在寒冷中格格颤抖,可他对自己默默地说:“引擎的研究已经有了头绪,再坚持干下去就能成功。”亨利。福特充分调动了自身的自动引导系统,在旧棚子里苦干了三年,这个异想天开的希奇的东西终于问世了。1893年,亨利。福特和他的妻子乘坐着宜良没有马的马车,在大街上摇晃着前进,街上的人被这景象吓了一跳,有些胆小者还躲在远处偷偷地观看。从这一天起,这个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工业,就在亨利。福特的意识和潜意识的驱动下诞生了。
心灵鸡汤正能量散文1:也许你只是瞎忙,真正的努力应该是这样的
大学同学跟我吐槽说,明明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结果出来的时候,还是没能考上我梦想中的学校。
其实看起来,他真的很努力,每天早上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他就已经起床去自习室了,每天晚上我们准备熄灯睡觉了,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每个周末当我们和朋友们通宵达旦的时候他还在自习室里和那些艰涩难懂的公式词汇打交道。我想,就是高考,我们也不过如此吧。
这么费尽心机地去做一件事了,可是还是以失败告终。听起来真叫人遗憾。
可是我很多次发现,每次只要班群里一有什么消息,他肯定会马上作出回应,接着有一茬没一茬地往下聊;好几次我去图书馆看书,都会看到他站在窗台边吞云吐雾地刷着手机;甚至因为考证我跟他一起自习的时候,他总会凑过头跟我说某个某个女生长得怎么样,身材好不好,胸大不大;我甚至在偶尔开玩笑的时候翻看他的学习资料,都是大片大片的空白。
我在想,仅仅因为长时间地泡图书馆,把一天到晚的时间耗在那张固定好的桌子面前,佯装着自己多努力多拼命的样子,就能让书本中的知识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之中,那我也很乐意去做啊。
更何况,当别人说考公务员比较有出息的时候,又放下自己准备好久的考研资料去看《申论》,当知道公务员的竞争比考研要激烈的时候又转战回了考研大军中;一开始决定要考中南的,突然又听人说湖大本专业很不错,转而又信誓旦旦地要考湖大。如此循环往复的纠结和变换当中,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而在众人和在自己的心目中,因为日日早出晚归,也已经努力了大半年。
毕业的时候,看到我们一个个都拿到了不同单位的offer,而他因为考研失败,工作还未曾有着落。
他说,我这么努力,连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可是到头来,却是什么都没得到。
我说,那你就再尝试着努力一把,专注先把工作给找了。实在不行,安安心心地,再考一年。
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看似专注于一件事上,时间多得连自己都相信自己一直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其实很多人是因为抵御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极大的空虚感或者是因为随大流认为这件事自己也要跟着去完成。才迫不得已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其实是不是真的在这个时间段里,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心血都付诸于此,自己也模棱两可。但是只要自己是坐在那里的,看起来是在为这个目标而踽踽独行的,心中就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感来抵御那些躁动不安的情绪。让自己麻醉自己也宣告他人,其实我是在为了这件事而倾尽全力的,你看我花费在这上面的时间就知道了。
大三的时候,因为前两年的碌碌为无和虚度光阴。我也曾一度感到恐慌,觉得原本应该大学里做些什么事的,可是现在大学已经过完大半了。除了玩和享受生活之外,仿佛根本就没学到什么。这让我沮丧,也惴惴不安。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清单,多达几十条。我想,如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完做好,也不枉费了这美好的大学四年。
然后就切身实际地去实行,我找兼职,做家教,我买了一大堆书,我给自己限定了多久要写完多少字的日期,我努力找出时间去和老朋友联系,我开始看实用的演讲,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我给自己买了一大堆各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无关的考证资料,我甚至跟同学合伙开店做生意……
我看会儿书,写会儿东西,在网上发布一下兼职信息,然后再看一下考证资料,再做一下英语试卷……时常没有规划的做着这些事情,感觉自己一天到晚已经精疲力竭。
一切看起来那么如火如荼,热血沸腾地去做每件我强加给自己的目标。我想,如此我还不算努力,真的全世界的大学生就没几个是努力的了。
可是那些书到现在有些可能还扔在某个角落里落满灰尘,而我可能都不会去翻看了;限定要写完的字才写了一半都觉得因为毫无半点反应而搁置了;那些联系了一阵子的老朋友还是在后面日渐淡漠中逐渐疏远了;那些励志的,实用的演讲看完几集就再也没看过了;专业知识还是中等水平,不上不下,英语也是勉勉强强说出来不算羞赧但也并不是引以为傲的谈资;那些所谓的证书除了专业几个必备或者简单的其他的就再也没拿下了;开的店面要么是合伙失败要么是光门倒闭了……
其实这些不算成功的愿望,是我不努力空谈么,也并不是。我也很努力的在做啊,我也倾注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在做啊,我也坚持了至少一年半载啊。但是最终还是基本上都被搁浅了。正如同学所说的,在后面的时候看起来,那时候的自己都能被自己所感动。
可是真正的努力并不是毫无目的喜大好功的,它必须是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在主要目标之下才有其他附属的次要目标。所有努力的着力点其实主要是在那个主要目标上。如果那时候的我,专注于看书写字,或许到现在为止已经至少手握上百万字了,看完了上百本书了,也有可能早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甚至第二第三本了。如果那时候专注于考证,虽然不一定能拿下注册会计师,但是至少也能过个几门简单一点的课程了。如果那时候把全部心血放在开店上就不会有内部不团结导致合伙失败了……
而且在那段时间里,虽然看起来忙碌不堪,但是往往到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我竟不知道自己一天到底都忙了些什么,到底于自己何益。我甚至越忙越觉得心里发虚空洞,越觉得坚持的这一切好像偏离了自己原本想象中美好的方向。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又重复着前一天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自己在忙碌着,就意味着自己是在为了未来而努力着。这样以后回想的时候,就不会后悔当年的自己毫无作为了。
我所有的作为都是为了安慰自己,其实自己一直在努力着。然后用以减少自己心中对自己的愧疚感和负罪感,用以努力弥补自己因为虚度了两年光阴而莫名的失落感。为了给将来的那个自己看,自己其实那时候一直都挺上进的,并没有因为年少轻狂而浪费了大好青春。
往往我们在潜意识里给了自己一个很努力的假象,告诉自己,其实我这么努力了,即使将来失败,也怨不得自己,只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可是自己真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努力么,还是为了给自己给外界的眼光找一个安慰的台阶而刻意地去营造一个忙碌的印象?
直到经历了那些失败,经历了之后生活中所受的挫折,才后知后觉,而真正的努力,是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慢慢实现和不完成这个目标决不妥协并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笃定。它可能并不忙碌,但是绝对安稳踏实,绝对坚持不懈。不轻浮,也绝不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