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写秋色的诗句(优秀5篇)正文

《写秋色的诗句(优秀5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写秋色的诗句(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写秋色的诗句 篇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

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逐渐枯萎。蝶也愁: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元·白朴《天净沙·秋》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宋·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

写秋色的诗句 篇2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题“秋夕”,亦作“七夕”。“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夕”,本是指傍晚黄昏,这里是指晚上、夜里。

“银烛秋光冷画屏”,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那微弱的清光照在屏风上,给屏风上的画涂上了几分黯淡幽冷的色彩。“冷”字用得极妙,真可谓“着一字境界全出”。既写出了景之然,也写出宫女的心之然。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时,一个形孤影单的宫女正用精致的罗纹小扇去扑捉点点的流萤。“轻罗小扇”,一是说扇子是用绫罗做的;二是象征它的主人――宫女的命运。因为这种扇子在古诗里常用来比喻弃妇的。(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建的《宫中调笑》等。)既然小扇有如此的象征意义,那就足以说明宫女扑捉流萤并非是欢乐的嬉戏,而是无聊的打发孤寂难耐的时间。这里蕴藏着无言的孤寂与苦痛,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是皇宫里的石阶。夜深了,皇宫里的石阶上,夜凉如水,寒气袭人,该回屋去睡觉了。

“卧看牵牛织女星”,有的版本作“坐看”。躺在床上,又何以入睡呢?夜已深,景愈静,而无聊的孤寂,阵阵袭上心头。这时隔着窗儿望到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忽然想到,天河相隔的牛郎与织女尚有见面的时候,而自己呢?“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此一句着题,一切的情思,一切的孤凄,尽蕴于这“卧看”一句中。

梅圣俞在他的《六一诗话》中曾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两句恰好可以用来说明此诗艺术上的特点。思妇何所思?思妇何所忆?她对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在想些什么呢?尽在言外得之。

此诗情与景两两交叉,层层深入。一二两句把个深宫秋夜景物写得逼真生动之极;二四两句把个宫女孤寂难耐的心境写得令人叹惋。“凉”字本是形容词,这里却作动词用,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当时的氛围。“凉如水”,既有色感,又给人以温度感,可感亦可视,真乃是“着三字全诗皆活”也。

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语,但宫女孤寂难耐与期望真爱相交的那种复杂的情感见于言外,任你咀嚼,任你回味,任你遐想。

诗贵含蓄。此诗历来被诗论家称为“含蓄”的典范之作。《渔隐》和《玉屑》都称“句含蓄”“意含蓄”“句意都含蓄”。

写秋色的诗句 篇3

1 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意境鲜明可感

诗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与境、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知道“境”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也是这样,恰当地运用空间描写就可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能使诗歌画面鲜明、生动,多个空间描写场面的贯穿,更能完整地增强意境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我们看第一段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等几个别开生面的场面落墨,每个场面又完整地贯穿起来塑造出罗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一个容貌惊人的“好女”的印象,为下文随着叙述的展开,到第二部分把这种空间场面调度定格到她与一个使君的对话上,从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铺垫。

我们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材虽然相似相通,意境却完全不同的诗歌鉴赏题: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2)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这则材料其实是摘选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他在其中曾把唐诗中相似的几个意境诗句做了比较,也就是上面的四个句子。

很明显三位诗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谢榛已经归纳出来了“同一机杼”,即是说三位诗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

“司空为优”优在哪里?在原文的后面谢榛还有一句重要的评价“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 其实,我们更应该在诗句里去比较它们的不同点。“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句的意思是:窗外,绵绵秋雨中黄树枝枯叶黄;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场面。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黄叶树”与“白头人”直接组合在一起,而且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这里,“黄叶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又加上雨景和昏灯这两个意象,就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正如评价所说“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韦应物的“人将老”、“树已秋”,和白居易的“黄叶日”、“白头时”,都把人与树从时间上联系起来,但时空跳跃性不大,场面的调度缺乏灵活性,意境蕴藉性就不太强。而司空曙的两句诗,勾勒出两幅极直观的画面,一盏灯,一个人,还是一个已经白了头的人,意境里延伸出来的情景,能留给读者去丰富地想象。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

可见,诗歌题材虽然相似相通,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的意境却完全不同。

2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进一步成为以景起情或因景生情的意境契机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是诗歌中画面组接的一个显著特点。黑格尔也曾谈论,诗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的统一。诗歌的画面组接,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又可以突破主客观限制,在诗歌中过去、现在、未来,近景、远景、特写都可以被诗歌融合为一,这样使得空间与时空的跨度既明快又简炼。它既是诗人在创作中驰骋想象的生活反映,也是我们读者对诗人们笔下的景物,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这种过程也是我们读者了解景与情的对应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掌握了这种分析空间与时间的跨度来领悟意境的方法就是文学理论中所讲的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过程。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十八个字,三组九个意象的名词连缀成一副不涂浓墨的书画,一组组巧妙的结合,构成了音节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呈现出了一幅夕阳傍斜的画面,化景为情,情从景出,由细笔勾勒到浓墨挥洒,由眼前的悲凉到整个人生旅途的苍茫,描绘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时,还应该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些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在这样一副秋日黄昏白描的画面中,我们注意的不再是“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个个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一个失意才人浪迹天涯的人生走向。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3 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使意象成为带有色彩性的诗眼

构图、线条、色彩本来是属于绘画的理论,运用到诗歌中来就是指诗歌的构思,描绘的意象、带有色彩性的诗眼等等。这个特点王维的诗歌就尤为突出,他本身就是个画家,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更是游刃有余。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之一。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由天到地,由地到水,描写了空山新雨后的明月、山泉、青松、月光皎洁、 姑娘红红绿绿、 莲叶绿、水清澈……这些一串串流动着的气息、光亮、色彩与音响,它们和谐完美地融合,创造出一种闲远、甜淡的意境。

又比如《使之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构图色彩尤为强烈。大沙漠是平面,孤烟是一条直线,孤烟虽孤却冲天而起,变得刚直有力;黄河曲折绵长而且奔流不息,落日与“圆”字搭配并用,就寓言深刻,富含一层象征意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色彩上,河水是黄色,落日是火红,二者综合好似为“半江瑟瑟半江红”。“圆”字与“直”两字,就成了这首诗歌的诗眼,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歌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表现了读者的深切的感受,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空间艺术境界。

总之,在表现运用上,诗歌是兼具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长处的一种文学体裁。诗人借助于空间描写来抒感,创造意境,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中国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

参考文献

[1]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写秋色的诗句 篇4

袁 枚

秋夜访秋士, 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 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 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 流影湿衣襟。

【赏析】

清朝诗人袁枚于乾隆二十年(1758年)的一个秋夜去借园拜访李晴江,适逢李晴江坐在月下吹笛,深有感触,赋成这首清新灵巧的小诗,表现了诗人与借园主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真挚的理解,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这就更暗喻幽怨之意。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水上音”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象征,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说:“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诗人先闻“水上音”,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写秋色的诗句 篇5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言】

《长信秋词五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绝句。这组诗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某一个秋天的事情而写作的,五首诗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全诗语言婉转曲致,风格缠绵悱恻,为唐人宫词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⑴金井:指井栏边装饰有浮雕花纹的水井。

⑵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⑶熏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一作“金炉”。玉枕:即枕头。

⑷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

【翻译】

是是一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鉴赏】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很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单。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彩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周围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