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关于夏天的诗句范文精选8篇正文

《关于夏天的诗句范文精选8篇》

时间: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关于夏天的诗句范文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1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华夏集》;比较文学;译介学;创造性叛逆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文学家。同时,作为一名译者,庞德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20世纪诗歌的翻译性质和翻译理想,他的中文古诗翻译作品《华夏集》一经出版便取得成功。庞德的汉诗英译之所以蜚声文坛,主要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一词是1961年法国社会文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在其《文学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as a key to Literature)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是创造性,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2]谢天振在《译介学导论》一书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7]他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分为三部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又分为有意识型和无意识型。具体表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和漏译、节译和编译、转译和改译四方面。

本文,笔者依据原本,以译者为主体,取误译、编译、转译三方面举例对《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研究。

一、误译

误译是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日本学者河盛好藏说:“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5]在比较文学看来,“误译有时候却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因为误译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误译特别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2]误译在庞德的《华夏集》中俯拾皆是,其中也隐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

第一种误译是由于译者外语语言水平有限而产生的语言层面错误,属无意误译的范畴。例如《长干行》的后几句:“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被庞德译为:“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1]李白本意是五月春意阑珊、令人伤感,而庞德显然没有理解诗中的“五月”是指中国传统阴历中的“五月份”,而不是“五个月”的意思。

第二种误译是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为无意误译,属于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由于庞德与李白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庞德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考虑全面。

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庞德把“烟花三月下扬州”译为“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直接略去“扬州”未译,又把“烟花三月”翻译成“The smoke flowers”。三月的扬州春光旖旎,美不胜收,而看这句英文,却让西方读者不知所云。庞德很可能以为“扬州”只不过是个中国普通地名罢了,略去不会影响太大,也可能是考虑韵律等原因。但不管怎样,“扬州”一词省去,整首诗的意境就大打折扣。《旧唐书》赞扬州“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3]这一花柳繁华之地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绝不仅仅是个风景地,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

二、编译

编译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造成编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处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4]庞德为便于西方读者理解中国古诗,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改变了大量难懂的诗句,试图揭示隐含意义。

《华夏集》主要是诗歌内容上的编译。如,《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庞德把标题翻译成“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而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李白原标题中出现那么多异国人名、地名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庞德索性把原标题里的人物、地点全部省略了,改成了“在长江边分别”,仅突出了诗文的中心“Separation”,离别。

《华夏集》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捕捉当时读者的内心世界,庞德诗歌编译时的选题有:征战诗,如李白的《忆旧游谯郡元参军》(Exile’s letter);离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Four Poems of Departure);宫怨诗,如《玉阶怨》(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等。

另外,庞德将古诗标题进行了个性化的英文改造,如《诗经,采薇》译为“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中文意为“蜀国弓箭手之歌”,这种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对所处时代的考虑,也是为便于传播、迎合读者并引起读者共鸣所做的努力。

三、转译

文学中的转译属于“特殊类型的创造性叛逆”,它的特点是“使原作经受了两度变形”[4]。庞德不懂中文,他的译作是由费诺罗萨①(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的日文手稿转译而来。不管是以上我们谈到的有意识的误译还是无意识的误译,都存在转译的影响。如,费诺罗萨对中国古诗的理解是否正确,或他中译日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书写、表达以及理解的错误,这些都是庞德在后期的再加工过程中所不知的。另外,庞德的汉语功底有限,对费诺罗萨的手稿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转译过程中,费诺罗萨笔记中的日文发音被庞德直接借鉴,如,在《长干行》中,庞德将李白诗句“瞿塘滟堆”中的“瞿塘”译为“Ku-to-en”,挠⑽姆⒁舻慕嵌瓤矗与拼音“qú táng”相似。[6]又如,在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庞德把“长江”、“广陵”和“黄鹤楼”分别译为“the long Kiang”、“Ko-jin” 和“Ko-kaku-ro”,这三个单词也是根据日语发音转译出来的。

虽然庞德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很多地方并不忠实,甚至与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原则中的“信”、“达”背道而驰。但文本中的误译、编译、转译及个性化翻译是中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交流与相互改造的结果,它为西方文坛带去了一阵异域文化的春风,鲜活而有生命力。同时《华夏集》中的创造性叛逆使两种文化中西合璧、古今融合,是《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的秘密。

注释:

①费诺罗萨(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美国人,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经济学教授,日本艺术史学家。

参考文献:

[1]Yip,Wai-lim.Ezra Pound’s Cathay [M].Princeton,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2]埃斯卡皮。王美华,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董洪川。接受的另一个纬度:我们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外国文学,2007(5).

[5]河盛好藏。正确对待误译[J].北京:中国翻译,1986(3).

[6]蒋洪新。庞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7]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2

一、教材

我曾有这样的经历,在讲高中语文必修4柳永专题时学生对于他的生平、风格不大理解,我用一首诗来概括他:柳家风度世有稀,承父诗情举词旗。恃才欲上占金榜,鹤冲天里把君欺。填词奉旨三变柳,花里江山数悲啼。半城缟素东京暗,群妓合金葬柳七。学生一看兴趣大增,于是也纷纷模仿写柳永的诗,给柳永作传,乐此不疲。

二、理论

我在讲授意象与意境时曾用这样的方法。

1.明确两者关系。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是境界和情调,由作者创设氛围,读者投入体悟出来的。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组合融合为一种意境。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地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但意象一定是经过读者再创造才真正成为意境。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所谓的境,缺少了一种灵气,或许是缺少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人影,或许缺少“深山藏古寺”式的暗示或“返影入深林”式的回光,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了明暗、冷暖的双重落差,自然水到渠成地形成了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在这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是否感情化了的景物。

2.精而当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反复使用、锤炼的理论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让学生明确景物是为了抒写人物内心情感的。当然这里一定又有大量的练习,学生根本找不到一丝快乐,教师要找好切入点、兴奋点。如我对一道模拟试题的处理: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这首诗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太大,当然是要先从意象入手。我先把这首诗改造了一下:

夏意

别院深深夏苦长, 石榴开遍火映窗。

流金满地日当午, 梦里流莺一梦香。

学生看到教师把经典诗歌给改了,趣味十足,有的佩服,有的不服。无论是持何种态度,学生都会仔细来读这首诗,学生讨论热烈,讨论之中我适时点拨。

原诗解读:“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夏席清”,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第三句说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此句与上句设色相映,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梦觉流莺时一声”,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写莺声而不写黄莺本身,既见得树荫之茂密深邃,又以幽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之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南朝王籍诗云:“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末句意境正与二诗相类。

新诗解读:“别院深深夏苦长”:“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苦”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由“苦”字奠定了感情基调。其中“深深”又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高庭深院之闭塞无聊,夏日正午之烦热,诗人几欲有奔走哀号以抒内心之忧。

“石榴开遍火映窗”:本已烦热无比,又哪堪窗外石榴如火似欲点燃窗帘,本已忧心如火,窗外花如火,又如火上浇油。

“流金满地日当午”:正午艳阳流火,满地流金,室内、室外、内心,天空无一处不是火起,烟炽涨天。

“梦里流莺一梦香”:现实如此,我能如何,只好去梦里找寻清凉,可梦里的流莺此时也耐不住苦夏之热,现实无聊,独自沉沉睡去。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一丝清凉,梦里找不到一点安慰。

两首诗比较而言,第一首表达了闲适,第二首则传达了苦闷。仅仅改变了几个字,但总体还是贯彻原来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景情关系。

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从初中到大学都喜欢自己写诗,有的是经典诗词的化用,有的则是信笔道来,但无一不是精品,读起来似曾相识,与我心之戚戚的感觉让人心动,孔教授的学习道路如果让当今的孩子来再走一下,也未尝不是好的办法。诗词鉴赏的难度也应该在这样的学习之中降低了,学生快乐了,学习有效了。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3

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是诗歌间接抒情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彩。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深情地寄托着依依惜别的情感,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把抽象的个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晏几道的《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借助片片落英、双双燕子、霏微的春雨等极清美的景色抒写出孤独和伤逝之情。

另外,诗歌间接抒情中还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类型。在高中阶段,鉴于教学和考试实际,我们不对这些内容做过多要求,理解其基本内容和区别即可,如触景生情和借景抒情的区别。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受景物的触发而产生情感,景先于情。后者是借助景物抒发已有情感,是情先于景。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12年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全国二卷、北京卷、辽宁卷、江苏卷、2009年北京卷、江西卷、福建卷、辽宁卷、宁夏卷,2008年全国一卷、全国二卷、浙江卷、福建卷,2007年全国一卷、江苏卷、广东卷、重庆卷、四川卷、浙江卷、江西卷、福建卷、天津卷,2006年福建卷、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重庆卷、江西卷,2005年广东卷、湖南卷,2004年浙江卷,2002年全国卷均涉及间接抒情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请从情景的角度赏析某诗句)

答题步骤:

先答出借景抒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并指出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诗人借助( )来表达( )

感情,把诗人的( )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现场练习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5分)

(2009年宁夏海南卷)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我们重点解析第二问。

这是一首写景诗。题干提及的最后两句诗较为明显,写了城中桃李风雨,春天里溪头的荠菜花,但是第二问问的却是情感。显然第二问考查的是诗歌的间接抒情方式。然而难点在于,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还是触景生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在于“借”和“触”字上。前者强调的是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所以我们还要结合诗句内容语境和诗人的时代背景来确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综观全诗,诗人以大量笔墨来写乡间春天的美好景色,给人几分爱恋和惬意之感。全诗中仅 “城中桃李愁风雨”一句着一“愁”字,显然这是诗人情感的流露。两种情感对应两种生活,通过景物用语的描写,诗人情感表露无余。

通过如上分析,答案水到渠成: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1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1分),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

强化训练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4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达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幻想着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的美妙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褪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首诗的题目为《六七月山中甚凉》,其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的。宋代的真山民爱到山中亭子里避暑,真山民的《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里还会有暑热之感。夏日的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唐宋家”之一的坡却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而被誉为“一代诗宗”的南宋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则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酸梅等,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等功效。夏天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南宋的诗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将梅子吟入其诗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写道:“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此诗写了金黄的梅子,读来令人口角生津、暑气全消。杨万里则在《初夏睡起》诗中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去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到了夏天,酸味十足的梅子吃完,牙齿上还残存着一丝丝酸味,午睡醒来,看到孩子们捕捉飘飞的柳絮,这时你还会感觉到夏天的阵阵热浪吗?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5

1935年,我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境贫寒,我一天书也没念过。当时兵荒马乱,父亲也在去延安的路上病故,只剩下母亲、我和我的童养媳相依为命。当时家徒四壁,可谓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我们只好背井离乡住进艾庄小乡岳集关帝庙,要饭讨生。

解放后,是中国共产党带给我们新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给我们新的生命。在党的带领下,我也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热潮中去,先后当过儿童团长,村、乡团支部书记。1953年7月1日,我在艾庄小乡岳集关帝庙里宣誓入党。历历往事,犹在眼前,记得那一天阳光明媚,接二连三的喜事临门:先是响应的号召我在关帝庙里创办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接着区党委书记张可贤在关帝庙里为我和青梅竹马的童养媳举行了婚礼,再接着新娘在关帝庙里朗诵了《前哨》(《山东文学》的前身)创刊号上我发表的处女诗作《入社之后》,县委宣传科宋云庆科长召开了全县文艺创作座谈会,让我作了典型发言。当时我就如同做梦一般。

从那时起,我就对马列主义思想发自内心地信服,理直气壮、满腔热情地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上世纪60年代,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以歌颂农家妇女敢于与封建礼教作斗争,争取婚姻自由的电影《刘巧儿》轰动了全国。我的老伴原名叫刘桂英,乳名叫巧喜歌儿,4岁时丧母由姑母托付成为我的童养媳,影片主人公与老伴的身世何其相似!

现在的“柱儿”和“巧儿”已是儿孙满堂,风雨同舟的老伴先后将两个儿子送进部队,接受党的千锤百炼,做党的忠诚卫士,捍卫祖国的锦绣河山;两个孙子大学毕业后,也先后进入部队并入了党;孙女也誓言非军人非党员不嫁。我们由衷地感到光荣和自豪!

我爱好文学,尤其喜爱诗歌,总想用诗把我一生对党的感激之情抒发出来;老伴爱好剪纸,善于雕刻,总想用一技之长铭刻对党的一片忠心。如今老伴已去世,情未了,随做诗记之。

祖籍夏津小苦井

水深火热煎期间

渴望天降大救星

盼望推倒三大山

父去延安路病故

母子童媳度歉年

兵荒马乱无宁日

背井离乡庙避难

天劈惊雷云舒卷

神州遍地换新颜

马列毛著字字读

句句细嚼慢慢咽

我学诗书诉真情

你刻根雕井冈山

镰刀收获列在前

斧头救命马后台

初创信合农耕醒

我迎你送乐中间

情系三农情未了

扶贫终为百强县

桩桩梦想都成真

华夏苦井水变甜

谁不说俺家乡好

棉田如海花似山

江山多娇夏津银

泽国水乡鱼米鲜

民安国泰三代表

和谐理论往下传

温饱小康社会好

家家幸福又美满

为党捧出茅台酒

华夏遍地举杯干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6

一、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揭示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有的标题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

乡 思

【北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标题中的“乡思”二字是理解全诗主旨的关键,通过标题我们能够迅速把握此诗的情感――思乡。全诗的内容是: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随着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也愈来愈浓。

二、读作者

“诗言志”,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不同,所以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要从诗人的生平方面加以突破。如: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是唐代诗人,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转变。他的诗多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这首诗写于757年,安史之乱后,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

三、读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了写作背景,暗示着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了疑难词语、地名,有助于对诗句的理解;有时介绍了相关诗句,暗示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等。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注释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到,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四、品意象

无意象无以为诗。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可见,意象在诗歌的表情达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唐】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色彩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再结合末句便知,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五、品关键词、句(诗眼)

诗词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词语或句子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它们,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如: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孙自可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留”是全诗的关键词,通过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六、品典故

古人在创作时,喜欢借助一些典故来表达情感。如果掌握了这些典故,就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主题。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比如,其中就运用到了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国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重用廉颇,便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然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颇已老,终于不用。词中将这一典故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以上所谈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鉴赏活动中加以不断实践,就可以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7

【关键词】自然 华夏传统 审美趣味

在诸多审美趣味中,自然平淡大概是华夏民族普遍标举、最为推崇的一类。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那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名篇,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历来为人们玩味吟哦、津津乐道;而那些刻意雕镂、曲尽人工的华词丽藻,虽说并非没有流芳千古的上品,但在文学评论家和鉴赏者那里,抑多于扬、贬盛于褒却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赞赏真实与自然之美,鄙弃矫饰和虚伪,乃是华夏美学的一个优良传统。这种审美上的意趣,索本溯源,与老庄 哲学 追求“自然之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道家老庄哲学那里,作为宇宙最后根源的“道”,其本质特征即是“自然”(无为),“自然”被视为宇宙的普遍 规律 ,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而广之,“自然”不仅是“道”的法则,更是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不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自然”这一普遍法则,人的性情表露也必须要遵循这一普遍法则。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里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足见只有符合自然之道的真情至性,才能够感染人、打动人。文学作为诸多艺术形式之一,既然是表现社会人生,洞悉人的心灵世界的,当然就应该标举情性,表现自然。

老庄哲学的这种“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了

当然,文学中的 自然 毕竟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的自然,它不是简单的摹仿、机械地复制,不能仅仅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初级审美阶段,还必须经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隔着一段距离的冥思和参悟之后,攀升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新境界。这必然要涉及到文学创作借不借助于 艺术 技巧,以及如何借助艺术技巧的问题。华夏美学在艺术技巧论上,赞赏的是“虽出人工,宛若天成”的自然冲淡之美,“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巧夺天工之妙,而那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推敲,则要受到讽笑。陆游有千古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的就是创作技巧的娴熟运用所达到的“无心”与“无意”。在创作中,如果有意为文,则往往容易为文造情、失却自然;真正的为文“妙手”,往往“无意”于作诗,其诗反而发乎情性,浑然天成。这种艺术境界与作家的才力和妙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家仅有才力而缺少妙悟,在创作中常常会漏出炉锤之迹,斧凿之痕,即使刻意求工,但“词竭而味索然”,不能给人以深长隽永的美感享受。只有那些既有才力又能妙悟的大手笔,才能捕捉到刹那间的当下即得的美感体验,并以“神”运技,化技巧于无形,这样,技巧的运用才能纯粹出于自然,到达“无巧之巧”的化境。

例如,同样写柳树,唐太宗的《春池柳》从动态中写柳姿:“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着笔细腻,对仗工稳,但明显带有斧凿雕饰之迹,显得细巧琐碎;而贺知章的《咏柳》仅仅着眼于对初春之柳的总体印象,但在近乎问答式的对话中,却借咏柳以颂春,使得诗歌的意境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升华,显得境界阔达,自然浑成。两首诗在技巧运用上的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从审美鉴赏角度看,自然平淡也不失为华夏美学的一种嗜好,乃至一种偏好。不仅文论家们纷纷标举“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就是艺术家自己也往往热衷于追求法天贵真的艺术境界,并以此为批评标准,品评艺术。李白在《古风》中就讥讽那些刻意摹仿的诗人“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指斥那些雕琢矫饰的诗作“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不仅一无所用,反而丧失了原本可贵的自然之趣。自身以功力见长的杜甫,却也欣赏“清真”、“天然”之美,在《戏为六绝句》中宣称:“不薄古人爱今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苏轼也从“诗画一律”的理念出发,将“自然”作为文理的最高原则引入诗歌创作之中,追求“不用意而境与意合”的诗之高格。在这方面最为经典的理论,要数姜夔了,他列举诗歌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无疑把“自然高妙”看作是诗歌诸般品格中最高的一种。可见,自然天成,平淡清真的美学风格,确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风尚。

自然平淡作为一种审美旨趣,并不应简单地视作浅薄空疏,相反,它是艺术修养日臻圆熟的一种表现。如同白光是七种颜色色光的融汇浑成一样,自然平淡乃是各种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的深层内敛。可以这样说,艺术愈臻化境,便愈似清水芙蓉。自然是艺术家深厚功力的积淀,是平淡与深邃、妙悟与锤炼的辩证统一,是“化巧为拙,藏深于浅”的“大巧之朴”、“浓后之淡”,因而是华夏艺术美的极致所在。

参考 文献

关于夏天的诗句 篇8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请写出《关雎》一诗的故事梗概。

2.《关雎》中耳熟能详、统摄全篇的句子是:

。诗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夜不成眠、相思之痛的句子是: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即景抒情,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

B.诗中善用双声叠韵的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C.诗歌末章抒写了主人公梦想成真的欢乐情景。

D.诗中由“雎鸠和鸣”引出“君子好逑”用的是比兴手法。

4.查找本诗资料,分析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的作者和 、 、

并称“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 。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本诗中的诗句: 。

4.你能写出两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样感情基调的送别诗句吗?

5.简要谈谈诗中“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产生的联想。

6.下列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作者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7.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什么,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2.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 。

3.“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的“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4.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点出初春小雨,以“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并准确地捕捉到了春草的特点,与杜甫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2.“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的描写高出常人一等,请你就其中一字谈谈其妙处。

3.“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早春草色的?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采用“ ”“ ”(限四个字)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诗中名句“ ”表现了作者 的性格。

3.这首诗感情激荡,一波三折,试简要分析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4.怎样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的意思?

5.诗歌题目“行路难”的含义是:

(1)

(2)

6.前四句描绘了 时的场景。

7.形象表现作者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连续动词是:( )( )( )( )。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首联用疑问语气,勾勒出怎样的图景?

2.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的妙处。

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气概?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里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而是写泰山众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汇集在此,是为泰山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