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钱塘江的诗句(优秀7篇)正文

《钱塘江的诗句(优秀7篇)》

时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钱塘江的诗句(优秀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塘江的诗句 篇1

2、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3、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宋。李觏《忆钱塘江》

4、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唐。徐凝《观浙江涛》

钱塘江的诗句 篇2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钱塘江的诗句 篇3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品味·解读

走近西湖,撑一把油纸伞任一袭烟雨与你交谈,这是每一个诗人神往的境界;西湖给杭州冠以“天堂”的名号,当是莺歌燕舞,桃红柳绿,湖光山色,欢声笑语。大多数国人对于西湖的映像是从唐诗宋词中捕捉到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西湖的夏日风光不与四时同;欧阳修泛舟西湖,“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白居易“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西湖更是他的流连之处。且看这幅春日行吟图: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空间感十足,从孤山寺北出发,驻足贾亭,西望湖面景色,湖面春水刚与堤平,朵朵白云同湖面上的微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诗人一路来到西湖东边的白沙堤,在绿色杨柳荫下流连忘返。全诗紧扣“春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事实也是如此,西湖的一草一木,一笑一颦,让人怜惜。

诗人的内心总是敏感而多情的,对初春西湖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了然于胸。那西湖水面涨起来了,连云儿也忍不住要贴近西湖的面颊。莺是“早莺”,春天的第一个音乐使者;燕是“新燕”,西湖上空的舞蹈精灵。一个“渐”字,道出“乱花”逐渐茂密浓郁的过程;一个“才”字,描绘出小草萌发生命活力的青春状态;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一个“浅”字,“浅”多指水浅,此处言“浅草”,指小草初生长,但又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态,写出了一派绿草如茵生意盎然的景象。“争”“啄”赋予画面以动态感,“迷”“没”则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这西湖迷人的春光。

一个“最爱”,是爱西湖,也是爱杭州,这人间的天堂。

当诗人即将离别杭州时,西湖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当告别的那一天真的来临时,心中又有说不尽的遗憾,“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不到三年时间,“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西湖留别》)而西湖的身影只能在梦中重温时,诗人的风雅兴致也锐减,“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于是“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杭州回舫》)

如果说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如歌的行板,那么宋代孙锐的《平湖秋月》则是清幽激越的江南丝竹——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三面临水,背倚孤山,所面临的湖面最开阔。沿湖建筑亭楼厅榭,错落有致,古风犹存。康熙皇帝游江南,品题西湖十景,在白堤西端与孤山交界处,立“平湖秋月”石碑。当然,在明清之前,“平湖秋月”的美景就早已走入文人墨客的视线。

白居易的春行西湖,是平民的西湖;孙锐的秋夜西湖,则是诗人的西湖,一个人的西湖。

月光清冷,诗人泛舟归岸,那吱呀吱呀的划桨声应和着流水的哗哗声,是写给秋夜的乐谱。西风渐起,月色下的白浮萍、红水蓼,经受得住秋夜的风寒么?万顷湖面,月光跳跃浮动,快意人生,人间天堂!

这首诗构思奇巧,首句写景,仰望天空;第二句叙事,回归人间,引起下文;后两句写景,有色泽“白苹”“红蓼”“湖光”;有气度,面临西风,却道“一色湖光万顷秋”!诗人的情感也是跌宕起伏的,仰首观月,寒意顿起,心中凄然;近望白苹红蓼,孤独寂寞,站立在秋风中;远望万顷湖面,心胸开阔敞亮,豪气满怀。

如今的“平湖秋月”景点有一楹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如果是秋日造访西湖,大概选择一个月夜前行才最得个中滋味吧。

有人把西湖比作江南胸前的一块老玉,晶莹雅致又不失沧桑感。西湖不仅将她的花容欢颜留在了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也将她的悲歌凄楚印在了史册上。南宋的林升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只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元代赵子昂经过湖边的岳鄂王墓,一洒亡国之泪,“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明代的张煌言徜徉于梦里梦外的西湖,“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晚清康有为“梦入西湖数六桥”,发出了新时代的强音,“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流年似水,红尘如梦。若要领略西湖的诗情画意,需要像明朝的张岱那样,在月影婆娑抑或大雪封湖的寂寥时刻用心拜访。如果一味如今人般选在黄金周假期蜂拥而至,西湖的雅致到哪里去寻找呢?

名家·名作

《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突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苍茫中,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较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的景色。

钱塘江的诗句 篇4

关键词:激活;文言文;穿越

中学教材文言文篇目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是炎黄子孙精神密码的化石。文言文教学有益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如何引领新奇好动的中学生穿越历史的烟尘与古老的文言文对话呢?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务必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激活文言文,是引领学生穿古越今的必由之路。下面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以情披文

1.文言文是古人精神生命的固化载体。吟诵是触摸古人生命气息的第一步。师生共读,再现古人读书的情境,为文言文的解读营造了氛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慢慢地,学生的情感被浸染、熏陶,与文本对话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2.借助形象思维,再现意境。教学《饮酒》一诗时,一名学生吟诵,其余的倾听冥想诗中的景象与诗人的形象。学生的人生体验与诗中的情境融汇到一起,有了心灵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意境的品悟很到位。

3.借助已学的古诗文句或轶事趣闻抛砖引玉,触趣。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我抛开学生感到枯燥的文言文,从一则评论美国与日本联合军演的新闻说起。其中有句话“美国人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假装不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与出处,请教于学生。课堂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又追问:醉翁亭在哪,醉翁是谁。至此,学生阅读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

二、激活文本,身临其境

因时代变迁和语言的演变,文言文读起来让人感到吃力、枯燥、乏味。激活文言文的生命活力,对提高阅读的质量很重要。多媒体技术可以打开形象思维的立体空间,复活文本。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了富春江美景,伴以古曲《高山流水》。在视听的审美享受中,学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陶醉在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里。带着美感的体验,学生诵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赏析、探究。教学过程中,文本的解读与视频画面的播放交错而行。与古人携手而行,畅游富春江,学生兴致盎然。

古代的生活场景固化在文言文的字里行间。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排演课本剧可以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为了表演,学生会认真研读文本,细心揣摩每个情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参与课本剧的编排、演出、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走进了古人的生活,受到了熏陶和启迪。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安排两个喜欢表演的学生扮演唐雎和秦王,演绎文中的故事。古装的扮相,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的思绪穿越回剑拔弩张的古秦国的宫廷。几乎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了文本的解读。有了可感的情境,文本的解读如风行水上。

三、古文新说,贯古通今

教学中借助联想与想象,激活创新思维。教学《观潮》一文时,我截取了钱塘潮直播视频,插播在文本吟诵与解读的过程中。直观而精彩的画面不仅唤醒了学生文本阅读的形象思维,在想象的翅膀的引领下,学生徜徉在文字的美感中。美的文字借助美的画面浸润在学生的心中。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了潘阆的《酒泉子》和鲁彦的《听潮》。最后我布置学生以《我心中的钱塘潮》为话题写一段话。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没有亲历钱塘潮,却借助想象和联想写得情文并茂。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领略了古钱塘潮的壮观,又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古老的文言文静默在岁月的深处,与现实生活隔开。有的学生认为文言文用处不大,只是为了考试而学。要设法让文言文再生枝叶,与学生的生活需要接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说、写训练,鼓励学生活用古诗文句,化腐朽为神奇。一段时间下来,不少学生养成了拽文的爱好,喜欢引经据典,寻章摘句。文言文因生活需要而再生。

2015年江苏省举办的“成语新说”作文竞赛,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对弘扬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与眼前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起来。“成语新说”缩短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借助PPT,词句动起来

文言词句的译注繁琐而枯燥,要设法让它有趣,或借助电子白板的文字特效让每个文言词汇都有声、有色、有形地活起来,或借助PPT的动画效果,让文言句子译注伴着音乐跳着舞步走上白板。多媒体界面生动、形象、直观,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加强了文言词汇的识记。

复兴古老的中华文明,营造了国人的精神家园,请从激活文言文的教学开始!

参考文献:

钱塘江的诗句 篇5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我“天下奇观。”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到的寒海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向内逐渐浅狭,潮波传播受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赞美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大潮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多少游人看客。

观潮的场景那真叫一个壮观。潮来前,江面宽阔,薄雾笼罩,壮美宁静。潮来时,如同万马齐奔,山崩地裂,气势真雄伟。大家在观看时,得赶快拿出照相机把那壮观的一幕拍下来,也得注意不要被浪给卷进去了,要往后退,注意安全。潮去时,浪花还是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吹浪吼,非常汹涌。等风平浪静时,你会发现提下,江水已经涨到两丈多高了。

钱塘江的诗句 篇6

1. A 2. ①农历十六日②一点也不③白气弥漫的样子④共同、一起3.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 B 5. 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衬托出作者落榜后的落寞、惆怅。6. (1)机械训练等于是戴着枷锁和镣铐读书,只有“主动自由”才有“驾驭”的乐趣。(2)读书不思考,书就会成为精神重压,人就会成为书的奴隶。(读书是考生最熟悉的生活,也是最有体验的生活。解答这道题,考生必须反思自己读书的实践行为,然后才会有积极的人生体验,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7. 示例:时而在烟波浩淼的梁山泊上徜徉;时而在寂静无声的顿河岸边漫步。8.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注:该句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9. 这句诗可以看作一幅简洁的几何图,大漠和长河是横线,孤烟是竖线,这样就构成了横纵两条坐标,而落日恰是与这横纵两条线相切的一个圆。在几何中,与圆相切的直线最具美感,而王维诗中的视觉美也正来源于这种几何效果。10. ①景象;②用水淋洗;③踩;④画文彩。11. ①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而来。②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崩了一样。12. 写观潮人之多是为了说明钱塘潮与精彩的水上表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侧面衬托钱塘潮之盛与水上表演之精彩。13. 首先总写钱塘潮之盛,接着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同时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钱塘潮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14. (1)如:艨艟列队从容呈五阵之势,水兵技艺精湛显英豪之勇。(2)提示:画面能表现钱塘潮之雄伟壮观即可。(3)提示:描绘场面应加入自己的想像,描述语言应生动形象,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15. (1)同“缺”,断开、中断(2)这里指飞奔的马。16.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17. (1)三峡概貌四季特点(2)连绵不断 遮天蔽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既能提示水流急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水以夏季为盛18. 引用渔歌既是对秋景的总结,又能引起人缠绵的愁思。19.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百万移民,奉节古城爆破,下闸蓄水、船闸试通航,几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等。(说出三件即可)20. “中书”是官职名,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21. ①交相。②消散22. 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潜藏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②这实在是人间天堂。23.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24. 略25. (1)宜昌15家旅行社联合倡导诚信旅游 (2)示例:游人间仙境,尝人生乐趣 (3)示例:随着整顿旅游市场的深入,各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我想要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4)示例:a.在开发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要注意体现旅游景点的观赏性及综合性;b.应根据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多开展一些节假日的特价酬宾活动。26. 略

钱塘江的诗句 篇7

摘 要:从作者的贡献来确定教学目标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永对词的贡献很大,从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开创了出了词的新局面,《望海潮》就是其代表作品。城市体裁的入词和点染手法的应用,都是他的贡献。

关键词:教学目标;作者贡献;《望海潮》

从作者的贡献来确定教学目标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永在词的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先来看看柳永词从内容到形式分别都有哪些革新意义。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

如《定风波》,在敦煌曲子词中是六十字的小令,柳词“自春来惨绿愁红”已衍为一百字的长调。《女冠子》由原来的四十一字衍为一百十一字。但是,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从内容上看,开拓了词的题材

首先,柳词多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描摹城市繁华和旅途风光。其次,柳永词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的词。如最为传诵的《雨霖铃》,凄楚、伤感的情调。“杨柳岸”一句,用晓风、疏柳、残月的凄清景象,烘托别后的寂寞、凄凉情绪,被称为“古今俊句”,更是成了柳永词的象征。

三、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之前,词家多采用花间体小令,手法上多用比兴,追求含蓄,讲求余韵不尽的效果。柳永在慢词这相对扩大的客体中,由以往较多地运用比兴手法,发展为较多地运用赋的手法,层层铺叙点染,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丰富了词体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们对柳永在文学史上的以上地位有了明确认识之后,为《望海潮》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1:通过柳永的词了解北宋杭州的都市繁华生活景象。

目标2:点染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下是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望海潮》从内容上来讲主要是一首写什么的词。我们之前学习过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以及悲秋诗等,那这首词应该是属于一首什么词呢?

明确:写都市生活。

教师:既然柳咏的词是在描写写都市生活,那我们来具体看看这首词写到了哪些都市景象?

明确:①上阕: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天堑、市列珠玑、户盈罗绮;②下阕:重湖叠t、桂子、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总结:柳永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历史悠久、湖山优美、百姓安居乐业、老少欢愉、官员生活风雅、经济繁荣的北宋杭州都市生活景象。

u论:以上完成教学目标1:通过柳永的词了解北宋杭州的都市繁华生活景象。

教师:作者写到了如此之多的都市景象,但读起来却并非杂乱无章,作者用到了一种独特的组材方式,或者说是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就是“点染”。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借用到古典诗词中来,“点染”就是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详细的渲染描写。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曾经游历江南,熟悉那里的风景,是点,接着“日出”“春来”两句生动具体的描绘了江南风景之美,是染。下面我们来寻找本词上阕中的点。

明确:点:东南形盛、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染。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染。

教师:下面我们选取你最喜欢、最具有感染力的几句词来试加分析,并且试着背下来。

示例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几句是描写景物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描写景物的顺序一般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等。那我们看看这三句是通过什么样的顺序来写得呢?连桥梁华丽的颜色和帷幕的翠绿色都能够看得清楚,这是从哪个视角来写?

相比较“参差十万人家”是从远景来写。“参差十万人家”,“参差”二字写出了远景,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略数,只是形容人口之多,杭州在当时就有“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我们尤其来看一下这句近景描写。“风帘翠幕”,这个“风帘翠幕”就把“人家”具体化了,可以说是对于“人家“的又一次渲染。

在这三句里,不仅仅有远近结合,还有动静结合,我们试着找找。微风吹动处,帘幕轻摆,这是一种动态,而“烟柳画桥”,是一种静态,这样就动静结合,让我们似乎看到了的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是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样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示例二:“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动词使用的好,“绕”,“卷”,动词的使用本来就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态感,这两个动词放在这个画面中,“绕”字写出了葱翠的绿树如同云雾一般,蜿蜒曲折的环绕着钱塘江岸。“卷”字写出了钱塘江潮的浪花层层卷起,汹涌澎湃,犹如扑面而来的野兽,大有排天倒海之势。

“怒涛”,写出了江潮似乎被江岸激怒的野兽,来势凶猛。“卷霜雪”,“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评论:以上完成教学目标2:点染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总结

我们刚才通过渲染手法品读了一下柳咏的语言,一个作家的成就的高低,主要是看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顾城说,自己作诗就是想把现代汉语这个被弄脏了的人民币来重新洗洗,无疑柳咏的语言是纯洁的,是富有感染力的汉语。所以呢需要我们不断的琢磨,感悟,领会,直到内化。这节课的结束才意味着学习柳咏的开始,望同学们课外多读读柳咏。

参考文献:

[1]平玉霞,张瑞静。浅谈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安徽文学,2009(4).

[2]《语文必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