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原文注释及翻译【优秀5篇】正文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原文注释及翻译【优秀5篇】》

时间: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原文注释及翻译【优秀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篇1

在文言文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在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识记好所学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掌握通假、古今词义的变化,循序渐进、积跬步成千里而后触类旁通,就能较准确地用现代汉语表述原文的内容,否则,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二、学习文言文翻译时,要求学生要认真通读全文、领会大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境遇等诸多因素,力争从全局出发,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三、在具体翻译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即文言文句中的每个字词都要有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对号入座,不能有所遗漏。

例如:

原文:译文:

以(因为)

中(心中)

有(有)

足(值得)

乐(快乐)

者,(的事)

不(不)

知(觉得)

口(吃的)

体(穿的)

之(这些)

奉(生活享受)

不(不)

若(如)

人(别人)

也。(了)

(《送东阳马生序》)

2.直译为主,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做到准确、通顺、合乎原文的语气。

例如:

原文:译文:

吾(我)

视 (察看)

其(齐军)

辙(战车的轮迹)

乱,(乱了)

望 (远远地看见)

其(他们)

旗(旗子)

靡,(倒下了)

故(所以)

逐 (追击)

之。(他们)

(《曹刿论战》)

3.意译为辅,因文言文有省略、倒装等特殊句式,有词类活用、数量搭配等特殊现象,若硬是死板地去抠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句意不明确,因此,还需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译文句子更通畅,表意更明确。

例如: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

译文: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

(二)直译时,要区别情况、灵活应对,运用好“留、补、换、调、删”五字口诀。

1.留,就是保留原词,文言文中的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均可按原文保留。

例如(保留不译者用曲线勾画):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2.补,就是补充词语。

(1)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要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词。

例如(“【】”中为补充的内容):

项燕为楚【国】【大】将,数有【战】功,爱【护】士卒,楚【国】人怜【爱】之。

(2)为使译文通顺,语意明确,翻译时要把文言文句中省略的成分或内容补充出来,

例如(“【】”中为补充的内容):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辙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换,就是替换词语。从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其中有大量的词,古今字形相同,语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和用法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不能用现在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而是要按它原来的意义去理解。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加以替换。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牺牲”,这里指祭神用的猪牛羊等,而今用来比喻为正义事业舍去自己生命或某种利益。应用“祭神用的猪牛羊”去替换“牺牲”一词。

(4)调,就是调整语序。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些句型古今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特别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与动词搭配的介宾短语等,翻译时需调整语序。

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古汉语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中间用结构助词“之”作为提前标志,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常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需调整到动词前面,作状语。“起于鲁”应调整为于鲁起。

(5)删,就是删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文言虚词。为了保持译文的紧凑、简练,对一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要删去。

例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要删去。

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加点的“之”用在时间副词或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表达语气和补充音节的作用,翻译时可删去。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篇2

论文关键词:《醉翁亭记》,译者主体性,翻译批评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散文名篇之一。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醉翁亭记》的英译本很多,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两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英国著名汉学家Giles 的英译本。

一、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

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看,二篇译文风格迥异、但各有所长。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注重“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原则,语言贴切译者主体性,表词达意方面也是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这样高质量、高水准的译文,千百年来古往今来译者大都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英国汉学家Giles的译文则更注重于传达原文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译文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语言文体上,采用逐层脱卸的方法,把所描述的对象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渐进地点出描述的中心对象;在语言风格上运用古典词汇和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在韵律中大量使用习语,使得译文有着音乐和诗一般的韵味。例如,二篇译文对亭子周围四季更替不同景致的描绘。

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者主体性,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杨译文:Then in the course of the four seasons,You find wild flowers burgeoning and blooming with asecret fragrance,the stately trees put on their mantle ofleaves and give a goodly shade,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all with austerity,the water sinks low and the rocks at thebottom of the stream emerge.

Giles 译文:The wild flowers that exhale their perfume from thedarkness of some shady dell; the luxuriant foliage of the dense forest ofbeautiful trees; the clear frosty wind; 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torrent;—these are the indications of spring,summer,autumn,and winter.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见,杨的译文于属于原文的忠实再现;而Giles 的译文在语言的文体、风格和韵律方面见长,用语地道译者主体性,形象生动巧妙,活灵活现了原文的美感。但他的译文相比于前者,有误译之处。如:

原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杨译文:In the distance,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is Mt. Langya.

Giles译文:…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confines of Shantung.(琅琊山在滁州而非山东)

译文中还出现多处漏译误译现象,如“水声潺潺”(gurgling)没有译出涓涓流水之声;“酿泉”译作“Wine-Fountain”不如“Brewer's Spring(杨宪益)”、恰当,因为酿泉非泉名(泉名实为让泉),而是酿酒之泉;“云归而岩穴暝”一句“岩穴”漏译;“非丝非竹”误译为“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忘却辛劳和烦恼)”;“颓然乎其间者”翻译成“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秃顶)”等等。

二、从非语言层面剖析原因

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指出:翻译最初开始于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不同的译者对源语的阐释过程一定是不同的。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码就从主观上影响了翻译批评。因此译者诠释这个主观因素影响了不同译本的产出。汉学家翟理斯虽然拥有文学天赋,能写非常流畅的英文,但他缺乏哲学家的洞察力。他能够翻译中国的句文,却不能理解和阐释中国思想。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缺乏和文化缺失使他在理解原文上出现了以上等处失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译者主体性,在肯定他的音、形、义以及表达方面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译文的不足。因为对古汉语散文的理解,需要译者具有古汉语能力、文化解读能力、同质文化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见,典籍英译的主体应该是汉语译者,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所译完的作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润色和加工。

三、总结

翻译批评有无规律、模式可循。通过以上二篇译文的对比分析,正如赖斯指出:翻译批评既具有潜力又有其局限性。即既要看到语言层面(如语义、词汇、语法和语体)又要看到非语言层面(如语境、主题、时间、地点、源语环境的读者群、源语作者和感知因素 );译本既受到译者的主观因素(如译者诠释、译者个性),又受到非主观因素(如翻译目的、读者群)的制约。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层面和各项因素,才能提出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翻译批评标准模式。

[参考文献]

[1]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2]贾秋彦。醉心于翻译美文-Herbert A. Giles 的译作《醉翁亭记》赏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宋聚梅。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J].西江教育论丛,2003,1.

[4]喻海燕。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翟译《醉翁亭记》简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篇3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篇4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语言功能;误译

1 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

2 旅游英语的词汇特征与文体特征

2.1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旅游英语词汇、句法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达规律。在世界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旅游英语的对象是国外旅游者,旅游英语不但具有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而且以语言载体的形式传递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实现旅游信息交流的功能,体现语言功能,既:表义功能、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旅游英语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

2.2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词语出现缺失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旅游英语词汇。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如:星海公园xinghai park,岳阳楼yueyang tower等。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和思维模式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和思维模式等的认同,在音译后加注一些解释说明,对音译主体的具体特殊涵义、地名、人名以及历史文化的渊源加入解释性词语,使游客更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如:“醉翁亭”中的“醉翁”是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3 旅游英语翻译的差错

3.1本族语干扰这类差错主要是由于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的差异而使目的语在这两个层面上本族语化所致,多见于非目的语专业的学生或初学者。如:请让我作个自我介绍。(now allow me say something about myself.)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里的“to”为介词,后须接动名词短语;“say”前须加不定式符号“to”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3.2认知水平指学生对目的语在语言的直义(denotation)、含义(implication)、运用规则等方面理解及掌握的质量优劣及程度的高低,这往往受到语言学习者智力水平、精神状态、身体及记忆力的好坏、学习兴趣与动机以及学习的勤奋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将尽力使你们玩得愉快。(i′ll try my best to make you have a pleasant day.)此处“day”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应改为“stay”,这才符合言语者的真实意图。但若游客在某胜地所呆时间的确为一天,这则是一个正确的表达,这便叫“歪打正着”,言语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3.3思维差异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不用说目的语的初学者,甚至外语习得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人士也会犯此类错误。

三天的时间很短暂,这次旅行即将结束。three days are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 thetrip.(误);three days is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the trip.(正)。

3.4过度概括意为学习者过度地扩充了目的语某一规则的使用范围。这类错误最典型地表现在句子成分的残缺上。如:桂林地处华南亚热带,享有风光甲天下的美誉。(guilin i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with the reputation of having

the country’s most beautiful scenery.)这一例最大的规则错误是无述谓。其中,句子结构杂揉、冗长、??碌让? U庑砦罂赡芫?苣缸宓挠锓ㄌ逑档母扇?但主要是将介词、分词的语法功能扩充成述谓所致。

4 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

4.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4.2补译、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增加对原文字面意思解释的内容。在地名翻译中,不可避免会有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在地名上的一种认同,在音译后可以加注一些说明。要想做好音译后的解释,必须要对音译主体的具置、地名的由来、地名的时代内涵以及历史背景具有透彻地了解。如:昭君出塞wang zhaojun's marriage to the king of the xiongnu。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即要准确传达原文中的信息,又要表现出原文的文化渊源与文化色彩。有时也要采取分析、转移、重新组织的过程。如在介绍长江三峡的导游册中有这样一句“形如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因为外国人根本不明白“青龙偃月刀”的形状,我们可译作“is shaped like the knife on westerner’s dinner table”,这样改变了原文的说法,外国人一看就懂,感觉亲切。

醉翁亭记翻译和原文 篇5

一、创设情境,是学生走进课堂的原动力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如何激发、引领、鼓舞学生走近文言文本呢?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影像资料。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句话揭示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治水必躬亲》教学中,教师播放一段洪水肆虐的视频,将学生领进课文的情境之中。视频快结束时,老师深情说道:洪水肆虐,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带给我们无尽的灾难,治水关系到国计民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治水必躬亲》这篇课文。洪水的影片、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水患的灾害,认识治水的必要性,再导入本课。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增强了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走进文本品读。

②激情利用故事、背景,设置疑问激趣导入。教师通过激情讲述故事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状态下,走近作者。如《记承天寺夜游》可这样导入:

“他,少年得志,科举考试全国第一,先后做过皇帝老师、朝廷命官和地方官员;他,坦诚刚直,仕途上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悠闲自在,为国为民的思想始终不变。他,有着满腹经纶和报国热情,集儒家道家思想于一身,他是谁呢?”

学生调动文化积累,在记忆中搜寻出苏轼这个伟大的人物,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精心诵读,是课堂精神旅行的推进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教学最得意的方法就是“诵读”,他自己每读到入神处,总是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要求。活动单小组朗读时,可分如下步骤:个体朗读,初读课文,读出流畅美;组内试读,再读课文,读出节奏美;对照注解,将难懂的字词标注出来,标出关键句的停顿;全班展示朗读,三读课文,读出韵味美。在整个诵读活动中,学生读得兴味盎然,积极动口、动脑、动手,扎实了文言文的基本功,很好地突破了文言文的重点。流程可以这样:

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扫除阅读障碍将重要字音和该注意的朗读节奏标在书上小组内尝试进行合作朗读展示小组或个人在全班展示朗读的成果(朗读展示方法:小组长分工,组内合作。齐读、轮读、男女生读、一人读、回环读、有创造性地读,如重要句子重复等)。

在朗读环节,可让学生到黑板板演,给容易读错的字注音,划出句子的停顿,及时反馈,老师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指导朗读。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增强语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合作翻译,是文言教学的助力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是理解文意,感悟主旨的奠基石。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由小组长组织将文中未能理解之处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并翻译课文。组员在组长认真分工下,有的细心地在书上查找知识要点,有的三四个一群在激烈地探讨、争论,还有的拿着笔耐心地做着笔录,争分夺秒。小组活动方式:

结合注释各人自己翻译课文组长指定一名组员讲解,其他组员修正,共同圈画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组内展示,可一人读,一人说重点词语解释,一人翻译句子小组在全班展示。

各小组汇报展示时,小老师对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圈画、标注,并为大家讲解。展示时,一组展示完毕,如有遗留问题或错误之处,由其余学生自发补充、纠错。这样,学生初读的疑惑依然交由学生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教师抓准时机适时进行方法点拨提升,有效地把学生智慧火花愈点愈旺。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互动起来,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展示环节中,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意识;又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小组不仅向全班展现了小组的风采,更是体验到自主拼搏后的畅快淋漓。我们讨论的热情,在教室里掀起千波万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检查翻译效果,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意的催化剂,可要求学生采取小组内一对一的形式,过关课文重要词语和句子翻译。活动目的:掌握重要字词的意义及用法。活动方式:

组内1+1互查过关文中重点字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等重要词语)当堂检测,巩固练习,限时竞赛1+1交换检查,总结错误情况并分析原因。对表现出色的小组送上红五角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活动卓有成效。

四、解读文本,是学生课堂精神旅行的主阵地

教者根据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或披情入文,体验感情,或深入思考,领悟哲理。如寓言故事类,在总结提升时,要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启示,小组交流,让更多的同学都有积极发言的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如《郑人买履》故事蕴含的道理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环节,可抓住文中郑人买履可笑的反常的言行,“先自度其足”“忘持度,返归取之”,可以得出做事不要迷信教条,要随机应变的道理。可提醒学生从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去探究原因,也可从文中作者的立场和感情态度看出来,如《狼》结尾的议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